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455章

幻之盛唐-第455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哪怕就是门对门,也颇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再丢进熟人小慕容这只性别取向特殊的鲶鱼进去,不知道会碰撞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来。

    刚刚以权谋私带了建宁王李琰的老婆孩子,去宗正寺看过他后,被一堆儿女情长抱头痛哭的肥皂剧,搞的心情郁闷的我,坐在书房里和薛景仙一起喝茶。

    “最好的结果,就是这样僵持下去。  。  。  。  陛下既不想深究,别人也没有发作的理由。  。  。  ”

    因为殚精竭虑的多,胡子已经有点灰色调的薛景仙。  用同样用叹息地声音回答我,这位前陈仓县令为我服务了几年时光,却仿佛已经过了很久一般。

    作为我半路出家,被我半绑架班胁迫来的第一位谋士,自从他曾有的家人全部死难在长安后,至今没有结婚也没有重新组成家庭,身边除了两个特意拍去服侍起居的女子。  孑然一身,也没有多少财产。  连唯一一个在王维手下效力的族弟薛义昌。  也没有多少来往。

    相比温哲孜孜不倦不择手段的营钻精神,或者崔光远yin浸官场,老于世故的狡谲,唯一突出是可靠与忠诚而已。  这些年,他越来越少质疑我地决定,却始终在我每一个决定背后,默默出最大合理化的实施计划和推演结果。

    “难道我们都没法做点什么。  。  。  ”

    我有些失望地放下苦到舌根里的岩茶。  这就是后世武夷山大红袍的老祖宗,叫晚甘侯,每年都靠山民冒着摔死的危险,用以段绳子和几个木锥爬上绝壁采集,就那么斤半的产量,还是小东西直接从内库里顺出来的。

    “天家的大统之事。  。  。  素来不是那么相于地”

    “大人不是一向无心参合这些事么。  。  。  前番出手,还可以说是出于维护宗室的立场。  。  。  但介入的多了,太子那边。  倒要有想法了,所谓三人成虎啊。  。  。  ”

    上次找养伤中的太子小白关说厉害,促进他的求情疏,已经算是极限了,如果不是有身为宰相之一李泌的奏书为呼应,麻烦和干系也不会小的。  现在想来。  小白的表情似乎有点奇怪地郁闷。

    “那你说我。  。  。  是不是出头的太早,以至于失去了先手,也失去了对后事的控制。  。  。  。  。  ”

    “或许是这般,但是大人若不出手,建宁王只怕连申辩的机会都未必有了。  。  。  ”

    “只能等到太子将来既得大统,才有转机把。  。  。  。  ”

    叹息声,虽然我出手干预,但结果还是无法避免,唯一的变化,就是建宁王保住了一条性命而已。

    朝廷发落的动作很大。

    东宫人员大换血。  牵涉在案地太子内坊、三府三卫。  十率卫士,多达一千八百多人。  被群体流放岭南,太子小白身边的武装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  倒是在体制外以监国名义建立的那些斥敌、宪军、参议、虞候各营团,因为牵涉到几乎是朝廷强力军事集团的背景,只是被强制解散而已,悉令各归本属。

    继成如蓼的神策军之后,管崇嗣的神武军,也被从八个营个升格为左右厢体制的十二个营,分为五千人的马军和一万人的步军两大系统,以左右军使分领之,又从殿中监派遣护军中尉,名为检校实为监军。  新多出来的四个营全是具装地马军配备,光从剑南军监司调拨地兵器甲仗,就价值数十万缗。  虽然编制增加了,但实际上神武将军管崇嗣被进一步架空,如果没有马、步护军中尉的副署,他手中能够直接调用地武装力量,只剩下亲军营和中军帐的虞候们。

    “已经开始了。  。  。  。  ”

    杜佑满脸的色的走进来,

    。  。  。  。  。  。  。  。  。  。

    虽然气氛和局势有些紧张,但是身为长安人的生活还在继续,平康里也照样艳帜高张,暗香浮影迎送如潮,相比,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又有谁犯在了中宫的那位绝不打脸的兰阿姨手中,那位梁蛮子沉寂了许久之后,又开始到处找人的麻烦,把那些不入流的司衙署局折腾的鸡飞狗跳。

    顺便在酒热耳酣之际,在同样醉醺醺的同伴和如花解语的娇儿面前,用所谓最新的内幕消息,吹嘘一下自己是如何个消息灵通的。

    一个消息,迅速冲淡了前些日子一连串变故所带来的愁云惨淡,

    毕竟轰动一时的太子遇刺,建宁王涉案,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只有这个消息,才切关他们的将来和前程。

    长安几个学子聚居地段,变的气氛汹涌潮动起来,常常可见三五成群,行路冲冲的学子,想见就热切的打起招呼。  然后聚做一团神神秘秘地争论起什么来。

    而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这新出的文抄上,

    “斯功名,国家公器尔,非私私相受得。  。  。  。  ”

    新登的刊头上,开首就是如此显目大字,然后从旁才小注一行。  建言科举二三事。

    上书改易科举体制,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  象一枚重磅炸弹,重重的砸在所有人的心头。

    此时地科举形式主要还是自考,也就是闭门寒窗苦度自考,只有那些大户之家才有象样一点的私塾家学,而只有一些繁华富庶地名城大邑,才会出现一些官私背景,成规模的书院学堂之流。  但相对全国人口来说。  哪怕是有心科举的人群来说,比例实在太少。

    唐代的科举制度,还在发展初级阶段,只有乡试和京试两级,也没有象后世那样形成县、州、省、都一个完善而整密的体系,报考的人来自各级学馆者,称生徒,由学馆荐举学成者。  送尚书省参加考试;未入学馆而直接来自州县者,称乡贡,他们首先自己在州县报名,经州县考试及格后,举送到尚书省参加礼部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  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  作为主考地官员,人为的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往往容易凭借个人的好恶和亲疏来选士,常常成为舞弊和徇私的死角。  因此那些象杜甫、杜牧、之流的才学之士不但要靠成绩好,还在在考试前先通过诗文歌赋打出名声和影响,来引起考官的注目,以获得更大的机会。

    科举地项目主要以官定六学为纲目,然后在不定期的辅对应特殊需要的制科,最热门的是进士科,而最尊荣的却是秀才科,这个秀才与后世的秀才不同,乃是选拔锦绣之才地特科。  也是公认的头等科目。  当然此时尚未形成状元、榜眼等说法,只有在琼林宴的时候。  会选出两个最年轻俊美的举人,作为监酒行令的探花郎,科举第一名被称为头甲或者傍头,因为接见时站的是离皇帝最近的螯阶上,因此成为独占鳌头的来历。

    一般情况下头傍的举人会被选入翰林院之类的机构,做为人才储备起来。  只有二傍以后地排名,才会在吏部地考碣试后被有选择的放任地方,充任一些最底层地县尉、县丞、主薄等末品官,一步步积累政绩爬上来。

    武举之制始于长安二年(702)。  州县以下习艺者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选送于兵部,进行课试。  所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上述各科考试通过,兵部即可除官给禄,不必如文官须再经过吏部试才能释褐任职。

    虽然说在后世以科举入相是正途,但在唐朝以武将积功拜相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比需要苦苦熬资历的文官仕途,对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对外开疆战争的唐朝来说,从军无疑是一条升迁的高速电梯,是以王维、岑参、杜甫、李白这样文才风流的一代名人,也对投军报国抱以相当的热情。

    虽然唐朝的科举制度还在初级阶段,但是他选士的范围和知识面之广,却是后世宋、明所无法企及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象明经科选的固然是熟读经史子集读好的人才,而明算科则试《九章》、《夏侯阳》、《周髀》等数学著作,选数术出众可为国家财税度支的人才,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选的是文学人才。  而明律科顾名思义,就是精通律学的司法人才,本朝玄宗老皇帝时还一度置道举(试《老子道德经》、《庄子》),还有童子(限十岁以下)举等。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所谓秀才,可不是后世那种初级功名可以比的,这秀才就是优秀之材,比进士还难考取,也更家荣耀的存在,但因为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自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  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地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考试的内容也不是后世狭隘的八股文所能比拟的。  不但有文理诗词的考较,对国家大事建言的策论。  还有公文写作性质地判词。  而且相貌气质也成为决定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以貌取人地说法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

    但是另一方面,往往数万人之中,才取数十到十数人,所谓万里挑一毫不为过,是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竞争极其惨烈。  到了中晚唐因为录取范围太小,再家上科举舞弊成风。  仅有的名额基本被豪门权贵手把持,造成大量有识之士抱国无门,流散民间,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些人也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其中许多人变成推翻唐王朝的掘墓人,象后世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首领王仙芝、黄巢,还是现今安禄山倚为肝胆心腹的谋臣严庄、高尚。  莫不是科举无门之下地失意人。

    既然连作为国家统治机器部件候补的士子,都忍受不下去起来造反,这个国家命运也到了尽头。

    因此,后来宋朝注重文人执政,未尝没有吸取了唐代科举录取门槛太高,而导致大量学子流落民间而变成动乱的因素。  扩大了录取范围,就算没有官职可以受也以国家的名义将他们圈养起来,自此形成后世多级科举学政体系的雏形。

    所谓农民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追求又有文化的人参与的农民造反,不但波及和影响很广,往往是成为改朝换代地重要导火线和契机。  有宋一代,虽然大小农民起义和暴动一直没有停息过,但是却鲜有士人残余其中,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制度的成功。

    因此,我直接照搬了明朝科举的模式。  这还得感谢曾经风行一时的热门嘲讽体小说《明朝那些事》。  关于科举的这一节,尤为让人印象深刻。  就算这么多年后,通过各种泛谈式的读书笔记收集起来,居然还凑得个大概。

    明朝地科举制度严格说来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属于州县级别的,参加院试的叫童生,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其中只有考取了前两等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考试,叫做录科,而考取了第一等的可以取得秀才的光荣称号,同时还可以享受某些特权,比如说可以免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令可以不下跪等等。

    接下来就是省一级的考试了,叫做乡试。  这里考试过关就取得了举人资格了,这意味着有资格做官啦!而这里也将产生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  他们将要参加地考试叫会试,朝廷一般只从举人中选取三百人,这三百人叫做贡生,也就是通常电视里说地天子门生。

    这三百人当中的第一名就是三元中地第二元——会元。  不过这还不算是取得功名了,必须获得进士资格的人才可以说自己有功名在身。

    要想取得进士资格呢就必须过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老儿亲自在大殿上进行出题测试。殿试的成绩也分为三等,即俗称的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样、探花,他们称为进士及第。  二甲由若干人组成,他们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前面所说的举人是有资格的做官的,而名列三甲的各位确实一定有官做的,区别就像现在的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和师范生,一个是毕业不包分配一个是毕业包分配的。

    此外,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