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393章

幻之盛唐-第393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是凄凄楚楚,去是是浩浩荡荡,轰轰烈烈。  境遇反差之大,让人油然声叹。

    还没等我从记忆中词搜名人诗刮应景的叹出来,变成一首梁氏散体新赋。

    “太可恶拉。  。  。  ”

    刚才还在柔软的床褥和一堆大大小小布偶上,无聊的滚来滚去,不肯安分片刻的小丫头,终于消停下来,却抓起一本宗室时下流行的禁书,突然冒出一句。

    “奥特慢这厮,终于又更新了几回。  。  。  到底推不推啊。  。  。  老吊着个人的心思,实在不过瘾”

    “等我找出他是谁,一定要把他抓来,头悬梁,锥刺股,给月月逼出下文来。  。  。  。  。  。  。  。  倒时候怎么推就怎么推,想怎么炮制都可以”

    我笑而应道。

    “好。  。  。

    就听到唧唧踩水的声音,坐在门外的雨檐下,穿圆领宽袖长袍,束黑腰带的衙前校尉,已经站起来把手握在横刀上。

    一个细柔的声音响起,

    “小的奉大家恩喻,赐食殿下及大人。  。  。  ”

    庭掖使姚恩,左手提着紫漆雕花的食盒,右手领着下摆,由一个小黄门撑着伞,站在雨中恭身道。

    片刻后,

    案上就放上了炖的酥烂的牛肉羹煲,撒着雪白碧绿的葱头菜花,沉浮在浓浓膏一样白汤里的栗子和核桃,散发出馥郁的香味,都是餐车上的炉灶现做的新鲜热食,还有些反时节的密酱翠瓜。  拌韭黄、什么地凉菜。

    还有一碗香喷喷的鸡汤羊馅小混沌,那是为小东西准备的,另有一些做成动物形状的彩色果糖、小饼干什么的,却是那些女人在家里做好的,带在路上消闲吃的。

    小丫头和我将奉命随驾,和那些王公大臣们一起,在第一个批次回长安。  家里地其他女人和比较亲信的家人们为第二个批次,和那些大臣家眷一起随后出发。  第三个批次,则全是要运到长安去地各种家什器物细软用度,由少年亲事们负责押运。

    大家都在收拾行装,将所有的东西打包装车,房子住久了多少有感情,家里的猫猫狗狗,各种瓶瓶罐罐。  锅碗盆瓢罗列的一大堆,恨不得将门窗柱墙都拆下来搬到长安去,若不是告诉小东西,她亲手栽的石榴树到了北方实在活不了,她还想整树连根栽回长安去。

    这时候,却听到一个消息。

    “田庄里有人闹事”

    我第一反应是惊讶,因为我家要交的田赋虽然不会比别人少,但是托福于相对新颖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  底下地庄户佃客相比其他地方过还可以,平时还有余力举办各种活动和节庆,就算是南诏人围城,也没有多少逃亡外乡的。

    我现在也不缺这点土地上的经济收入,平时也是作为菜篮子工程之类的多样化副食品基地来要求的,算是放水养鱼式的深层剥削。

    “要求更好的待遇。  。  。  要有肉。  有酒。  。  。  。  还要不要女人”

    我站在庄园的坞楼上,看着下面冷笑起来。

    真正到了现场,见到大院里这些黑压压散发着恶臭,散落在满地狼藉中地人,以及到处是丢了一地被踩踏上无数脚印的饼和破碎的汤罐,我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恭敬低调的初晴,会和一些与世无争的阿蛮产生矛盾。

    闹事的不是我我家地庄客佃户,而是那些新收进来的人。

    “太让我失望了,。  。  。  这就是你为之力争的人么。  不值得啊”

    我让人拣起一块被当作武器丢出来的干饼。  仔细看了一下虽然是掺了豆皮的杂粮饼,但也能让人吃饱。  并没有没有多少偷工减料的地方,也没有发霉变质。  就这么毫不珍惜的丢在地上,任意践踏。

    同来的阿蛮脸色青白,咬着嘴唇将小丫头挽得紧紧的,却没有说话,只是难过和不解的东西,抑郁于表。

    阿蛮对公益事业地热心,让她经常下去巡视那些流民聚居点,因此有一些人专门聚集到可能经过地路旁,做出各种凄惨的摸样,求地可怜,请收留。  看来纯粹是阿蛮容易泛滥的同情心,被人被利用了。

    为了生存人固然能在绝境中做出难以想象的事来,但是有了基本的衣食保障,却很快不知足的要求更多,那就是人性品德的问题了或者干脆就是别有用心了。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百姓还是淳朴而甘于忍受困苦,只要能获得最低的维持,他们可以想牛马一样被劳役驱使。  所以我能够一边利用廉价的劳力赚钱,一边获得他们的感激和尊敬

    但是

    看这些人的眼神,似乎已经习惯把别人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欠他的事情,让我 想起后世一种叫做“吃救济”的特殊人群,因为长期依赖政府养成的惰性,所以利用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和一个人的理想,宁愿世代沉溺于贫困中 ,也不愿意做出改变,生怕失去不用劳动也 能获得衣食的待遇。

    要知道。

    我收的家人都是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一般只在自己的体系内招收,经过流民大营里的劳作,考评和表现都十分出色的才列为候选,对外也只招收未成年的孤儿,因为他们年纪小可塑行强,就算有一些因为环境和出身积累下来恶习,也能通过严酷的训练和洗脑,塑造成我需要的类型。

    事实上,

    这些年随着局势的好转,真正逃亡的流民也越来越少,基本上愿意用劳动换取饭吃的人都被编入了各种名目和开垦和建设组织。

    剩下的人多是蹭白食混日子而被人赶出来地赖汉懒虫之流。

    阿蛮这个口子一开,又没有太具体的要求。  结果什么人都收进来了,还有更多的人风闻而来聚集在附近要求收留,虽然只是给口饭吃之类很低的要求,我家也不是安排不下这些人 ,但是对我门下其他好不容易通过努力和奋斗,才以专长投身门下的其他人来说,无疑是很不公平的。

    说不好听。  就是破坏了我订立下的用人规矩,因此。  虽然无法阻止阿蛮地同情心泛滥而接收他们,但对他们的安排,却给初晴坚决顶住了。

    但这地却是内定主母身份阿蛮,难得第一次主动要求做什么,因此其他人都不敢怠慢,或者是处于私心或者其他动机,故意鼓动纵容这种事情的发生。结果两个女人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甚至闹到不欢而散,结果就变成这样的局面,一直拖到现在,龙武军要回到北方了,他们才重新闹腾起来。

    我摇了摇头,

    一声令下,手持包布大棒和小藤盾的少年亲事团们。  轰然扑进这些人群中,铺天盖地劈头盖脑的狠狠抽打驱散起来,然后一个个地拖出来。

    象这种人我不会随便驱赶出去,然后给他们到处造谣败坏我的名声的,虽然我不在乎这点名声,一般情况下流民大营中拣出来的懒汉之流。  多是丢到劳动改造营去体会一下在鞭子和饥饿的人性管理下,自食其力的可贵之处。

    就算没有这些理由,我也不会用他们,毕竟谁知道这其中混了多少别的什么势力的人进来。

    回来地路上。

    “同样是一番好心,如果周全的 计划和安排,很可能得到是于初衷相反的结果。  。  你现在明白了 么”

    我对小东西说道,却看了眼还低着头看不清楚表情显然深受打击的阿蛮,将她揽过来眼圈红红的靠在身上。

    “有你这个心是好。  。  但行善也要 量力而行,注意方法。  。  。  。  起码要鼓励还人有好报的风尚,可知孔子与鲁国奴隶地典故”

    “就是 那个花钱赎国人而不求回报的子贡么。  ”

    小丫头抬头应声道

    “不错。  这就是将道德高点变成道德底线的坏处。  。  。  。  。  ”

    “这和今天的事情有关么。  。  。  ”

    小丫头很配合的问道

    “有,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律令。  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  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地成功商人,他在别地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地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

    “谁知道,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  因为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  ”

    “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  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

    “错位的善行,可比不作为的恶行更糟糕啊。  。  。  ”

    事实上,

    朱程理学在后世毁誉皆有,最后演变成束缚人文精神的枷锁。  就是错误地把应该努力追求的道德理想和目标,变成国家法律强制力规定的行为准则,于是为了国家给予的补助和名声,无数的女子自愿或不自愿的在大环境的迫使下 ,变成了《烈女传》,《妇德》上一个 个血淋淋地礼教标本。

    从这方面来说,一直被当成礼教和社会压迫的源头地孔老先生。  已经为后人背了太多的黑锅了。

    “要让好人有好报,得从我们自身做起。  。  。  ”

    “我们可以不计较回报。  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和我们一样。  。  。  。  。  千万不要把做善事变成人人畏惧的负累与麻烦,,,所以我们要做出表率。  。  。  。  ”

    说到这里,我却想起另一个问题

    “把这些年收人的名册都拿来,我看看。  。  。  ”

    “靠”

    随后我就对着内长史温哲大骂出来了。

    “搞什么飞机啊,老温。  你怎么也没把关么。  。  。  。  ”

    因为当初没有明确上限,虽然这些年随着天下的逐渐安定,招收的孤儿已经大为减少,但是积累到现在,名册上已经达到恐怖的一万八千多名,我晕,什么时候收了这么多地孤儿。

    这是什么概念啊,一万多张胃口不比成年人少的嘴巴。  还不能产生多少效益,那些些女人们再怎么母性泛滥,也不是这么个泛滥法,简直把我家当做慈善事业的冤大头了。

    “其实情形,也没大人那么严重”被我唾了一脸的,他干巴巴陪笑着说

    “殷总管和郑夫人组合有方。  除去那些选入亲事府和童子军的,让他们工以自养,还有到各种营生中去从学徒做起的,其中一些年纪较大是预备送到夷州、海南之地去的,所以其中的盈负,反而并不是账面上那么大”

    他看了我一眼小心地补充道

    “这算是家养的工匠,还是熟练技术工啊,虽然前期投入多了点。  。  。  ”

    我稍稍松了口气。

    “这还差不多。  。  。  ”

    我当心的却是另一方面的东西,根据来自后世的一些经验。

    自古以来,哪怕是后世那个号称人民政府的时代。  为什么民间地慈善事业。  总是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  他们严重触犯了一个巨大既得利益阶层的底线,不仅仅是因为民间的慈善义举,刺痛了那些对民生疾苦总是后知后觉,干脆不作为的大老爷们的神经,更威胁到他们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民间的慈善事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支持,那无疑证明了官方的严重缺失,更重要地是如果慈善资金,因此大量分流到了民间,无数靠啃食善款捐助这块大肥肉而存活地各级大小官员和他们的亲属们,将何以自处呢,这种从虎口里夺食地行为,自然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宁可让真正需要的人继续困苦,也要讲之扼杀于萌芽中,种种见光和不见光的手段层出不穷,也就不稀奇了 。

    当然他们也 偶有碰壁的时候,相比大多数善良到无知的国内百姓,某些不识相的国际友人,海外同胞可并不好糊弄,他们很不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