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221章

幻之盛唐-第221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诸军争抢入洛阳首功,以至于坐视敌走,让邺城中聚集了大量洛阳出走的叛军骨干,如老将安太清、阿史那承庆、刘骆谷;年轻一代的大将李钦凑;李立节、能元皓、王谏、令狐彰、高如震、高久仁尽在其麾下,以及幽、蓟、平、檀、妫、燕六州精军老兵,虽然在历次战斗中,被打地残缺不全,但合兵也有7、8万之众。

    而且洛阳屠城的后遗症也在这里体现出来,邺城也是安禄山经营有年,范阳军眷聚居的要地,有了洛阳的前车之鉴,自觉无法幸免,举城兵民抵抗的意志格外强烈和坚决,硬仗着城高墙坚,死死抵住数倍大军围攻,水灌,地道、夜攀、烧门、聚于一点的凿城,几乎都用过了,据说现在城中积水三尺,又是春夏交月份,四处都开始发潮发霉,各种漂浮物在街道上腐烂,但上城据守地人还是有增无减,城中士民在浸水的屋顶上架起简梯,川流不息的输送上城。

    可以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双方都杀红眼了,城破之后,面对付出惨重伤亡的官军,他们还是逃不过被屠戮的命运。  看着无数纠结的人体象瀑流一般暴落下来,又有更多的涌上去。  我忽然觉得有点疲倦了。

    “我要的东西送到没有”我转念开口道

    “回军上,还在路上”胄曹回答道。  “因为军器里的人说,那些东西成色还不稳定,大人提早要用,为了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只能在官道上小心慢行,还需些时日”

    就听传报,一名行营中军虞侯,前来拜见。

    “什么还要分兵”我几乎是当场骂了出来,这些将帅们都在想什么啊。

    经过几次分兵,龙武军地实力大为削弱,一部分由高适率部留在三受降城清理边防,追缴逃进草原地残敌,一部分伤势好转的卫伯玉留守长安,还有一部分驻潼关,一部分驻扶风、武关地军粮院也得保留足够的力量,还是从大散关调过来的。  剩下的后备力量,不足以让我有信心对付恶名昭著的史思明。

    要知道安史之乱,安禄山蹦达两年就完蛋了。  但是史思明可是让唐朝折腾了六年,降而复叛把官军打的国蔽民穷,屡屡借外兵,甚至因为开不出军饷来,而鼓励将领无截止地抓差拉丁,纵容士兵自行劫掠地方。

    哪怕身死后,还留下田承嗣、李怀仙等一大堆藩镇割据的烂摊子。  相比得势后残横暴虐的安禄山,这人就象躲在暗中的蝮蛇一样。  善于审时度势,应时借势,又很会收买人心,在头几年的战乱中,从一个外系的部将不动声色的崛起,并攫取了最大地好处。

    在这个时空里,

    同样是收缩人马在范阳观望的史思明。  虽然在郭李两大名将联手打击下他地日子并不好过,但相对其他部叛军,还是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可观的力量,在安军中已经拥有相当的名望和声威,特别是经过洛阳事变之后,许多地方分属的叛将,周贽、耿仁智、张不矜、骆悦、蔡文景、许季常,周万志、周子俊、曹将军、阿史那玉、向贡纷纷走奔其帐下。  积聚起一股不可小视的实力。

    而远在河南淮北一线的令狐潮、尹子奇等南路叛军,听闻洛阳被围后,当即军中不稳,就逃散了许多,回师途中又被沿路镇守中道截击,折失大半人马。  在曹州重新站稳脚跟后,也宣布愿附其旗号从事。

    “正是”他面对我地怒气,头也不敢抬“盘踞在济阴、东平、鲁郡等地的南路逆首令狐潮,突然使贼将王德福出兵陷魏州,杀太守冯成进,进而围卞州号称10万众,卞州为南北漕输要,大军所济。  。  。  。  。  ”

    说到这里他小心看了我一眼,随又鼓起勇气继续道

    “中军的列位节帅都说,眼下诸军笼城正当紧要。  士多疲敝。  备战的禁内三军中,也就我部有这个余裕。  。  。  。  。  元帅行营的军告已经刊发出来。  。  。  ”

    “靠”我又吐了一句脏话。  这些家伙还真是想把我打发走。  这令狐潮也算是小强级的人物,屡屡被南边那个守城专家打的一败涂地,却没次总能兵强马壮的卷土重来,后来地成为唐朝心腹之患河北三镇中,似乎也有这号人。

    我不是不愿意和友军一起作战了,只是龙武军作战自有一套体系,如果强行和其他部队混编一道用,就不免被拖累了,做别人的炮灰这种事情,还是能免就免。

    果然如此,前往中军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我拂袖气冲冲的出来后,面上的忿忿之色已经渐然淡去。

    “这样,妥当么”随行的掌书记杜佑,小心地问道,都说我擅用降将叛官,颇有争议,因为自出长安后,我的幕僚众里就多了杜佑等人,还带上了崔光远、薛嵩等,虽然朝廷已经赦命他们,但基于留在长安很可能成为不对路的势力,角力牺牲品。  还有一些潼关抓获的贼将,他们的价值虽然不如李归仁,但是也熟悉一些叛军内部的情形。

    “反正该说的我都说了,信多少是他们的事情了”冷静下来后,我也觉得自己的意见有些太匪夷所思了。

    谁都知道史思明不好对付,但多这种缺乏正式依据的东西,与会地大多数将领还是表现出了冷淡、意外、抗拒、讥然等态度,除了近乎崇拜地相信我所谓的直觉和大局观地那些部下外,也就河北采访使颜真卿、山南节度使崔圆、南阳鲁灵等屈指可数的老关系户,对我的说法稍动颜色,其他几乎是颇不已为然的态度

    这也难怪,在整个前期战乱中,史思明的表现在整个叛军集团中,只有二流水准,战果也始终掩盖在蔡希德、孙孝哲、崔佑乾等的盛名累累之下,反而屡屡被郭子仪、李光弼的手下大将打的落荒而走。

    除了颜真卿这样有过切身之痛的个例外,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倒是尽力为我缓颊,但多数将帅似乎并不把这个藩将太放在心上。  更何况,此君已经向朝廷提出愿意输诚的态度,现下的范阳正与朝廷的密使,就归降的条件而讨价还价。

    在这种情况下,我总不能说,这其实是在历史书里写的明明白白的,在这个假意天命的封建时代,没有理由的未卜先知,同时也是引起灾祸的根源。

    在唐书腻臣传,与安禄山并称首恶的史思明,属辽东夷州突厥族人;原名窣干;通晓若干种少数民族语言;当任过边市的小吏,后来不满于现状,乃追随刚出道的同乡和好朋友安禄山,冒充唐军使节,骗杀契丹部众数十,以其首级作为投军的资本,得幽州节度使张守硅任为捉生将,自此开始发迹。

    这人比奸诈残忍,多谋而善揣人心的安禄山更矫智多变,而且不似安那么张扬,更懂得韬光养晦,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奴颜乞求以麻痹对手。  史上,唐王朝不是不想剪除这个毒瘤,但这家伙实在太狡猾了,反而演变成一场更大规模的叛乱。

    暮而黢硕的老帅郭子仪还好说,起码很有城府的维持了一点基本礼貌,但那而立之年爽朗大叔一样的李光弼则完全不鸟我,甚至有些火暴的质地我这是徒乱军心尔尔。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人家派来朝偈的使者一行,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几乎都被我扣上罪名从人间蒸发了。  众口一词之下,小白也无法偏袒任何一方。

    不过力争也不是没有所获,龙武军可以独立行事,并要求友军为辅进行配合的权利。

作品相关 第二百三十七章 军前奔走汉诸侯

    第二百三十七章   军前奔走汉诸侯

    第二百三十七章 军前奔走汉诸侯

    大军前行未发,我却迎来了一些特殊的客人

    “鄙人姓安,”

    被搜过全身后,来人摘下帽子,满面谦卑的介绍道

    这话一出,他顿时如闯入狗窝的狐狸,惊起一阵泫然大*,就听“好贼子”帐中有声怒喝出来。

    正在身边众将纷纷闻声拥上来,把手落刀把上,只待一声令下,杀气弥漫中,老成一些的韦韬还好,只是冷冷看着他,岑参等文僚则纷纷皱起了眉头,刘昌周、吕希用之流或曰冷笑或曰恶狠狠瞪着他,恨不能生吞了。  最年轻的小杨之流,干脆好不掩饰的打量着他的脖子,似乎在判断哪里下刀比较顺手。

    面对这种阵势,饶是他心理素质甚好,也不自觉的面色白了白,才赶忙又掏出一个信笺,急急的开口道

    “武威安氏,托某向大人问好”

    “哦”我及时制止躁动的部下,“你们都退下把”

    我看完信笺,果然是武威安氏派来的。

    由于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在唐人眼中是地道的“咋种胡”,即昭武九姓出身的粟末人,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  因此,在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地排斥。

    甚至肃宗皇帝在收复的长安后,特地在敕书提及“宫省门带‘安’字者改之。  。  。  。  改丹凤门为明凤门。  安化门为达礼门,安上门为先天门,及坊名有‘安’者悉改之,寻并却如故。  ”以抹杀安氏的存在。

    而在这安禄山叛乱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中,身份最尴尬的,就是武威的安氏。  安氏本来是昭武九姓杂胡大姓之一,自北朝就定居在西北。

    西北一路。  自古就是胡汉杂处,民风强悍之所在。  河陇又是历来战事争夺的焦点之一,因为诞生了许多以从军为业地武人世家,象最古老的天水马家都可以上溯到汉时,其他河中宝鼎薛、瓜州张等也是根深渊远。

    武威安氏也是其中一支,祖上安兴贵、安修仁乃是助本朝破凉州李轨有功大将地一家,世代效忠唐王室。  安兴贵子安元寿,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秦王府右库真。  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本朝太宗夺取政权,以后在唐朝与东西突厥的斗争中屡立战功,并一直在长安、洛阳任诸卫将军,永淳二年卒于洛阳,还特令陪葬唐太宗昭陵。

    安元寿其孙安忠敬历任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会州刺史、松州都督、河西节度副大使、临洮军使、鄯州都督,三十年间,为唐朝抗击突厥、吐蕃而转战西北边疆。  以开元十四年(726)终于鄯州,归葬凉州之祖茔。  乃至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前任,对郭子仪有知遇恩的安思顺,都与这这一门有相当的关系。

    而安禄山本不是栗末人,不过是个随母改嫁,从继父姓安的脱油瓶。  他的母亲阿史德氏。  据说本是突厥族侍奉长生天地巫女,因为没有子女,就向轧荦山的斗战神祷告,于是生了安禄山。  他**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才得以冒姓安,字禄山,所谓父栗末母突厥的咋种。  安禄山起事后,在安氏族人中造成了严重的分裂,而这一支是反对最坚决的。  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来自朝廷的猜疑和疏远,安思顺也因为与哥舒翰的矛盾。  而被杀。

    再后来。  武威发生胡乱,让这一门再次遭受沉重打击。  叛乱地胡人视他们为异己,动手丝毫不手软,而朝廷对他们也信任大减,安氏将领在军中始终受人别眼看待,以至于举族特别上书,请改姓安为李,以和逆贼划请界限。

    我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搭上线的,栗末胡可是号称是东方的犹太人,象这种将门世族,族人多了家大业大的,也不可能全去吃军饭养活,借助族人在军中的便利,和交通要道地理优势,经商事业的也不少。  对我谋求地一些东西,大有帮助的。

    “我的时间很宝贵,每刻钟都是十几万钱上下”

    我舒服的倚在柔软的虎皮沙发上,望着眼前这名自称安全忠的栗末人,他年纪不大却显的尤是沧桑和干练,眉目细长,裘衣毡帽风尘仆仆,象是刚从寒冷的地方赶过来的,丝毫不在意已经发暖的天气,恭恭敬敬地坐在我面前。

    “为什么找我”

    “当然是因为大人您地仁义之名”他露出一丝真切的肯色。

    “狗屁,龙武军什么名声都有,就是没听说什么仁义之名”可惜我不买他地帐。

    “贵属大军所过地方秋毫无犯,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恰如其分的恭维道“据说大人颁下三杀令,烧杀、奸yin、私掠者杀无赦。  。  。  。  河北士民感恩备致。  。  ”

    “废话少说”我不耐烦的打断他,这执行军法的事情企是那么好做,若不是直属老皇帝的背景,粮饷军械自成体系,能够不受各种因素的牵制,小白也不会选择龙武军来执法,为此,穿黑衣执法队也被友军嫌恶称做乌鸦,因为基本有他们出现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