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139章

幻之盛唐-第139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水准普遍较高,甚至不乏一些被废除了功名学籍的名士大家,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学派,因此拨付的那些流犯中识字的比例居然相当的高,俗话说的好、知识就是生产力。

    而我在岭南招人的工作很顺利,既有地方官员的刻意逢迎,应取所需,也有一些期望改善自身境遇的流徒踊跃自荐的因素。  海南虽然也是流放地,但好歹已经有了郡治县属,又有海路交通之利。  去做公主领下的百姓,总比强制圈禁在穷山恶水之地里发霉到猴年马月去,因此内定地员额,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倒超了不少。

    相比之下夷州的进度,只能说是无可奈何了,半年时间仅仅拥有一个粗糙简陋的港口和居民点。  虽然说闽地也是个流放地。  但人口实在太少了。  除了沿海一些地区外,多山少地。  溪流纵横,交通极不便,唯一的优势,就是相比人口稠密的淮杨苏吴一带,生态保持完好,盛产造船用的巨木横材,这也是交通福州经略的缘故。  只能等海路发展起来后再打算。

    说到这里,薛景仙又似想起了什么,拍额顿首道“查点儿忘却了告诉主上,海南邑司冯越飞鸽来信了”

    “冯越”我顿时一楞,这家伙在海南才做地风声水起的,怎么突然用紧急渠道地飞鸽来信。

    冯越可算是高力士的养子,之所以不同姓,其中自有有复杂的缘故。  高力士本来出身岭南望族冯氏,也就是《大唐双龙》四阀之岭南宋氏的原形,祖上极其显赫,冯氏本来是北燕的苗裔(北朝政权灭亡后其族裔,害怕汉人的反报复而多改俗汉姓),由于国亡而南迁。  至冯宝一代通过与岭南当地“世为南越首领,部落十作万家”的冼氏联姻,而成为岭南第一世族,“俚人始相率受约束”“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南朝诸代,无论政权如何更迭,皆要仰仗之。

    冯宝地夫人冼英更是勘与花木兰并称的巾帼女杰,在我那个时代的教科书上亦是赫赫有名,被当做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团结的民族英雄,她曾带兵平海南黎族动乱。  后来又奏请朝廷建置崖州。  使海南纳入中原的行政建制。  至陈朝亡,岭南各郡共同拥戴冼夫人。  号称“圣母”,乃至海南岛的黎族苗族绵归冼氏管辖。  陈高祖曾册封其为谯国夫人,开府授印,调遣六州兵马等等。

    她的子孙既是当地的世袭大首领。  又是朝廷命官,满门显赫。  特别是她地孙子冯盎,跟随隋炀帝征辽有功,官封正三品大将军。  冼夫人享年九十岁,死后谥为“诚敬夫人”。  到了唐朝,冯盎已是岭南最大的首领,降唐后,赏奴婢万余,地两千里,封大将军、荆州督尉,富贵至极。  但随着李唐王朝的强盛和中央集权,这种地方割据的大氏族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到冯盎的孙子辈开始衰落,他地曾孙就是有名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的父亲高州参军冯道衡,因贫因而亡,子女离散。

    而当时闽中和南粤地区有一种恶俗,有人专门抢拐男童阉割后卖进豪门大户充内院奴役,谓之“私白”,(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诸道进私白者,闽中为多,故宦官多闽人。  福建观察使杜宣猷每寒食遣吏分祭其先垅,宦官德之,庚申,以宣猷为宣歙观察使,时人谓之“敕使墓户)。

    高力士就是其中受害者之一,被辗转数手,养成了特殊的经历。  后来睿宗登基大赦天下,许多武周时代被流放岭南,号称“三百宗贵”的李唐宗室相继返京,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献给临别的霍王一对阉儿,便是叫力士、金刚的两名私白,后来转送入宫,被内官高延福收养,所以改姓高。

    高力士显贵之后,认祖归宗,把母亲和兄妹都接到了长安,母亲被封为“越国夫人”,父亲被追封为“广州大都督”。  又从宗族旁系中选破落小姓之子,接为嗣后,就是冯越。  玄宗老皇帝南幸后,他来投奔,通过高力士关系,拜为小丫头新开府的邑令,专门打理公主妆奁及私白身女口等。

    后加授崖州长史,为我经营在海南的领地,而冯氏虽然没落,但在世袭岭南积累下来的潜在影响依旧还在,其族兄冯崇债为广州刺史,由他协理地方关系,也是大有裨益。

    高力士显赫一生,也知道亏满损益之道,不见得能够永久地富贵权显,拉下老脸无非为亲族求个退路,不求继续闻达显赫,只求长久安然之道。

    不过我看中他地是,早年因为家境问题,跑过海路的经历。  还做过广州市舶使衙门下地通译小吏。

    (闽粤沿海,多山少地,土地贫瘠而海岸线漫长,大多数人迫于有限的土地和产出养不了人,而不得不形成在海上讨生活传统,是为历朝历代虽然屡屡有海禁政策,却屡禁不绝的历史根源

    但是这种传统与大航海时代追逐风险与财富。  利益化的商业背景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严格说是农民转职而来的商人。  农业本位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他们骨子里对土地地渴望情节,是难以想象的。  从商只是一种捷径。  稍有发达就购买田地,建房、娶亲、修坟作为仅有地几件人生大事,几千年前如此,几千年后现代社会依旧如此)。

    此时琼崖两州,本来就是地处偏远汉夷混杂的下州。  岛上汉族居民多是流放者的后裔,人口有限,这建造房屋修缮港口开发地方劳动力缺口,就是由他软硬兼使,以酒、布、粮食、铁器为代价,从岛内僚、黎诸部诱募来的夷人青壮,所填补。  按照他呈条讨要追加投入的打算,说是这些夷人性情简单刚直。  习惯了汉家精美的衣冠饮食了,还指望让他们再回去,劝诱更多的人出来卖力,归化为民,所以需要更多地物资纭纭。

    “有什么紧要事情”我落坐,拔了一丛嫩竹心。  嚼的满嘴竹香。

    “说有是大德僧流徙涯州,欲请兴佛事”薛景仙亦步亦趋的跟道

    “和尚跑到我家领地搞什么”。

    “据说是出海传法遇风,漂流至此的”。

    “哦”,我心中一动,有些惊讶“可知此人怎么称呼”

    “那人自称法号鉴真”

    我倒,口中的东西全喷了出来。

    居然是那个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眼睛都搞瞎了依旧孜孜不倦的传教狂人鉴真和尚。  在后世简直太有名了,基本上小日本一来人,上级领导一强调中日友好历史,如何渊源纭纭。  就把他拉出来当金子招牌。  听的耳朵都起老茧了。

    他俗姓淳于(就是官渡之战,被曹操火烧乌巢。  顺手干掉的淳于琼后人),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他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  神龙元年(705),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  号称“巡游两京,究学三藏”。  对于律藏,造诣尤深。  身兼唐代佛教律学三宗,南山宗,相州日光寺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宗之长。

    后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  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在医药学方面,更是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地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后有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皇室的委托,到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  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遂决意东渡。  并发下宏愿“不至日本国。  本愿不遂”,只是他这宏愿应验成了乌鸦嘴,五次率众东渡,但均因天时、人事不利而失败;还死了不少弟子,连他也因为患病(疑为败血症),海上漂流多日延误治疗的而瞎了。

    将佛学律宗和中土医药学、书法一起传入日本,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  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先后登坛;请鉴真授戒。  接着;鉴真又为440多名僧人授戒还有80人舍弃旧戒;由鉴真重新授戒。  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地开始。  由于鉴真的努力;日本才开始戒律一宗;而鉴真就是日本律宗初祖。

    唐宝应二年(763,日本天平宝字7年)五月初六日,鉴真卒于唐招提寺。  弟子思托记述其六次东渡事迹、经日本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润色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

    要是中国的和尚有他的献身精神,那佛教早传播大半世界了。  这不知道是他第几次东渡失败,在这个错乱的时空中,居然漂流到我的领地去。  意外归以外,如何利用这个契机,在其中最大限度发掘出的有价值的东西。  才是我要考虑的。

    “传书冯越,想办法留他盘恒”我断然道。

    虽然我不觉得让小岛上那群半开化猴子学了佛法,就能修行成人立地成佛,但还是相当敬佩这号地献身精神,再说宗教有时候是一种辅助征服手段地很好的精神麻药,特别是对征服一些外族来说地,这种精神上软刀子有时候比铁血手段更管用。

    “想办法让他就地广授徒弟,最好能把佛法传到僚、黎中去”我转念有说

    “再另支一笔钱来,建庙造像传法,一应所需”

    “如果他还不肯,就给我软禁了,好生调养供奉,就说不要担心他发下的宏愿,将来我还会给他专门造大船出海传”,这佛教不仅要传到日本,还要传遍整个南海诸国,最好能把还在南海诸国处于的萌芽状态的伊斯兰教,都给赶下海去。

    “对了,还有,就说查禁走私,先把他随身的什物扣下来”

    据说这鉴真和尚,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  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鉴真本人也是。  。  。  。  书法名家,其“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  不过这东西怎么能便宜日本人呢,将来用临摹的就好了

    。  。  。  。  。  。  。  。  。  。  。  。  。  。  。  。  。

    一番交代下来

    薛景仙不免面上有点奇怪颜色,虽然鉴真素在江南有大德名,但我家一贯对神佛不近不嫌,突然对某个僧人感起兴趣来,决计不相信突然被佛祖感召纭纭,但每见我有所安排,最后总不和会是无得防矢的习惯,做为一个好亲信,还是把疑惑闷在肚子里去交办了。

    。。。。。。。。。。。。。。。。。。。。。。。。。。。。。。。。。。。。。

    继续低潮中;大家无视猫把

作品相关 第一百五十六章

    第一百五十六章

    第一百五十六章

    时转如逝,文会上纷纷扰扰,被编排附会成如何多种的版本,传扬四议,又有有心人士拿傅二小同学出头说事,杯葛影射一番如何狷狂文章,曲变圣述的某人。  于是若干资深枪手,特意为我那番言论辨析,引章据典冈列陈文了洋洋洒洒的《好色无害论世语新说》,惹得无数的古代小白当世夫子展开论战,交口伐诛口水一片饶是热闹,是为宫院省台亦传为笑谈。

    但这个话题,很快就被最新的奏闻所取代。

    随着韦韬所部援军日夜兼程的抵达凤州,信报飞驰;我的中军府总算在千秋节之前,恢复了一些对关中战场的掌握,又再度得到了关中的确切消息。

    苦战近二十日人扶风保卫战已经宣告结束,城破之即最后时刻,突然冒出来的一只人马,奇迹般的上演了一场大逆转。

    西北朝廷终于下了决心,显然在冬季来临前大雪封路大动作一把,迁原文臣出身的河西节度使梁宰谋为兵部尚书,以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率兵驻于武功,兵马使郭英义驻于东原,王难得驻于西原,王思礼为犄角。  发三路大军齐出。

    中军一路以新任河西节度使的李嗣业为统制,亲领八万大军二出萧关,策应马遂,大破云阳之敌,后发现敌军虽众,内实空弱后,当机立断分兵,一路继续追击叛军将领安守忠部至博平。  新阳,另一路由兵马都知段秀实领,拨给行营马军一部和同安西带回来的陌刀军两营一同偏师南下,以快骑机变搜战贼军主力地前驱,兼迂还策应奇兵,这段秀实虽然在李嗣业破格提拔之前仅是个折冲府都尉,却甚有大将之风。  也不是个按部就班的安份人物,李嗣业权授他临阵择断。  他就敢抛开辎重自行其事。

    他一路追迹贼军的分布,连连击破外围缠战的多部贼军人马后,终于发现了重兵猬集的卯端,干脆不顾淄粮后续的跟进,仅以全军携3日之食,饶城过村不入,以迅雷之势直插扶风。  却避开相对较弱的敌军两部,衔枚结草饶走韦水下游,终于赶在城破之刻,直接对围城三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