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820章

权倾大宋-第820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炅表现的也是那么平静,很自然地道:“朕受命天子大位实在惶恐,当此逆贼作乱危难之际,也就义不容辞,还望诸位卿家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朱琏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切就像是闹剧,却又那么的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容有半分的犹豫。

    她不愿和儿女纠缠,却不得不最终做出决断,好在赵炅没让她失望,表现的镇定自若,完全具备天子风范,让她那忐忑的心放下许多,只愿赶紧结束这一切。

    当然,赵谌、赵柔嘉的命运如何?完全取决于王秀和重臣们,赵谌被尊位太上,应该是没有大碍,她所担忧的却是赵柔嘉,历来公主谋逆唯死而已,该如何是好?

    她的心很沉重,尤其的悲伤,却去看脸色萧杀的王秀,没来由打了个冷战,宫廷斗争向来无亲情,他们兄妹做到这个份上,恐怕早就深深激怒王秀。

    也是赵谌的悲剧,他像无头苍蝇来回奔波,每次不是遇到关防紧闭,就是吏士林立,压根就没有办法过去。

    李琮很悲观,现在赵构没有动静,又有王秀的出现,傻子都明白怎么了,赵谌像个傻瓜来来回回,绝对是浪费大好时机,眼看事不可为,半点机会也没有,他起了逃跑的心思,不由地道:“官家,奴臣请官家火速出宫。”

    “你说什么?”赵谌大怒,脸色气的铁青,要不是坐在步撵上,他早就要爆打李琮。

 第1435章 祸起江宁之赵谌出逃

    “官家,大势已去,只能出宫暂避风头,汇聚忠贞吏士,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李琮心情特别沉重,他本着最后的忠心,也为了自家考虑,不想在宫中被瓮中捉鳖。

    万俟卨眼珠子一转,非常认同李琮的算计,很明显王秀扶持太子登基,随着捧日军的入宫,待在宫中已经无法作为。

    为今之计只能出宫,甚至离开江宁,去江州或者去宋州,必然会有守臣响应,他也不想来回奔波,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却是在没有别的办法,早就被打上赵谌、赵构、赵柔嘉的标签,更何况又深深得罪王秀,人家绝不会放过他。

    如果指望王秀用对付张启元手段,放在他的身上用,还算是能活下去,那就大错特错了,老于世故他明白,当年王秀不可能杀张启元,那是一场政治斗争,远没有到兵戈相向的地步,杀了张启元的话,恐怕会留下恶名,把对方逼迫到背叛家国的地步,不失为高明举措。

    就是这种相对温和的斗争,王秀依然用残酷的手段,生生火炼了福国大长公主,那可是活生生把人给烧死,想想都不吝而寒,庙堂争斗何至于此。

    如今,那真是图穷匕首现的生死较量,已经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从**上消灭对手,才是最正确的方式。接下来必然是血雨腥风,甚至连赵构、赵柔嘉都无法幸免,何况是他这个失意之人,让他去都水监的时候,就察觉那股杀机。

    “陛下,大官说的有道理,赶紧出宫召集勤王大臣,才有一线生机。”

    赵谌傻眼了,连万俟卨也让他出宫,难道真到了山穷水尽地步了?眼看大好形势,为何变成如此模样?

    “官家,再不决断,悔之晚矣。”李琮看了眼万俟卨,眼底闪过一抹厉色,深知老匹夫的打算,他们都是不甘俯首就戮,只有出去才能有机会,甚至做好了劫持赵官家的准备。

    “这可如何是好,主主,她去哪里了?”赵谌也没了主张,刚才是心急如焚,四处找门路去垂拱殿,夺回他即将失去的权力,哪里还顾得上别人,现在走投无路,习惯性地想起了赵柔嘉,却发现自家妹子不在,仿佛没了主心骨。

    “官家,主主和侍郎他们,就没有跟过来。”李琮不阴不阳地道。

    万俟卨眼皮子一跳,暗骂阉寺好毒,竟然连赵柔嘉也敢下眼药,要是能逃出去还真得防着点。

    “怎么可能,她怎么会不来。。。。。。”赵谌当即就愣住了,忽然冒出被抛弃的念头,他绝没想到被李琮引导。

    难道,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连相依为命的妹子,最终也舍弃他而去?不能相信,他几乎陷入了疯狂,不断锤击步撵,大吼道:“不可能,不可的。。。。。”

    “大人。”李琮有点傻眼了,眼巴巴看着万俟卨,希望这老匹夫能赶紧想办法,至少不能在宫里浪费时间。

    万俟卨也是一头雾水,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大长公主是出城搬兵,只要陛下推出大内汇合,未尝没有机会。”

    说来说去还是走了,赵谌自然听不进去,李琮无奈地摇头,低声道:“这可如何是好,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万俟卨自然明白,要不是太子登基仪式不能打断,早就有大批捧日军围过来,眼看越是耽搁越不利。或许,赵谌不会有大碍,他们这些人可是有身家性命之忧,决不能再等了,哪怕用强也得让天子出宫。

    他眼珠子一转,道:“陛下,或许,大长公主就在宫外接应,还是速速汇合妥当。”说着,就给李琮打个眼色。

    李琮也不是傻瓜,立即明白对方意思,急忙对抬步撵的班直急吼:“还愣着干嘛,赶紧请官家出宫,想等死。”

    班直侍卫立即醒悟,也顾不上许多了,立即抬着步撵想宣德门而去,那动作快得跟兔子一样,谁不想活命啊!至少出了大内还有一线生机。

    不过,不少随行人中目光闪烁,脸色变换地很快,跟在后面也不知想些什么,反正有人不时地掉队。

    当他们通过宣德门时,赵谌似乎清醒过来,猛然停住了厉声宣泄,似乎想要说话阻止,却又没有说出口,转首回望宣德门,双目闪过一道哀伤,整个人几乎要瘫在步撵上。

    此时,赵炅的加冕仪式完成,应该说是一场简易的仪式,主要是为了接见朝廷重臣,坐实登基的节奏,按照王秀的说法,逆贼作乱一切从简,大庆还得放在后面。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争时间的赛跑,你没有皇位就不可能占据大义,坐实了天子名份,才好去号令群臣,而不再是太子尴尬地位。

    “陛下,东华门外尚有大量官民,还要请陛下安抚。”李纲作为枢密使,自然要提出建议,毕竟祸事没有结束,真有点动荡会酿成大乱子。

    “王公,你认为如何?”赵炅倒是先征求王秀意见,体现出最起码的尊重。

    “陛下,臣虽是南下平乱,却早就任边帅,不敢擅言两府要事。”王秀很自觉地回避,或许是很假很虚伪,却非常符合朝廷制度,至少让别人拿不到他的把柄。

    话说的李纲、李光等人直翻白眼,还边帅不敢擅言两府,谁不知道镇压乱事是他暗中部署,到这份上就成了外人,脏活都泼到别人身上,好个没脸没皮的王文实,端的不为人子。

    驱散百姓,捕拿太上、大长公主,想想都让人头疼。

    朱琏显然知道王秀避嫌心思,也就不便勉强,开口道:“王公说的也是,此事,还请二位李相公操劳。”

    李纲不免苦笑,驱散百姓那可是得罪人的活,王秀这厮做好人,非得拿他来当苦力,真有种要骂人的冲动。

    正在此时,一名黄门进来给张泉嘀咕两句,张泉脸色微变,急忙来到赵炅御座下,弓着身子轻声道:“官家,太上出了宣德门。”

    “那么快?”朱琏一怔,语气似乎有几分轻松。

 第1436章 祸起江宁之大定

    垂拱殿内一阵沉寂,赵谌竟然出宫了,这可是危局中最后一步。留在死局的大内,无非是俯首就擒,退一步才是海阔天空,外郡必然还有响应的守臣,要是审时度势,未尝没有反叛的机会,何况大宋行朝面临开战。

    但是,谁也不会主动退出追捕太上,那可是要动刀兵的,还不知史书怎样去记载,李纲、李光甚至生出立即去东华门的冲动,这破活计谁敢做谁去,他们可不想参合进去。

    王秀的算计是算计,真到了点子上又是一回事,读书人哪个不爱惜名声,就算赵谌被尊为太上,也不是大臣能去捕拿的,大家都要为身后事考虑。

    王秀深知事关重大,赵谌要是真出城的话,对新朝廷绝对是很大的威胁,天下绝不缺少野心家,更不缺少火中取栗的人,乱起来恐怕坏了大事。

    他绝不容许事态超过掌控,更明白大家不愿顶屎盆子,危急关头还得自己上,立即收回刚才的推迟,中气十足地道:“请李大人火速去东华门,在下去迎接太上回宫。”

    既然王秀愿意出头,李纲自然大喜过望,急忙答应,他也不管王秀是宰相还是边帅了。

    只是李光却少有地犹豫,郑重地道:“王大人,太上要执意不回,如之奈何?”

    李纲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光想着赶紧去东华门,却忽略王秀可能的杀手,要知道最快稳定局面,确保赵炅地位稳固的,最好是赵谌从**上消失。

    他不愿去追捕赵谌,甚至希望王秀去顶岗,却绝不想太上有任何危险,要知道民间私下传言,渊圣是的不明不白,连女真人也说不明白,隐隐有阴谋影子。虽说,有些捕风捉影的味道,却不代表全然没有,谁知道王秀会做出怎样的事情?还是谨慎点为好。

    至于虢国郡公赵旻,那还是个孩子,更适合韩氏在大殿内参拜天子,不具备任何威胁。

    王秀没有等李纲说话,朗声道:“必然劝太上回宫。”

    “相公快去,免得太上北逆贼鼓惑。”朱琏一锤定音,她相信王秀不会害儿子,没有人比王秀更放心了。

    “臣份内事,娘娘放心。”王秀稍稍躬身,转身快步下去,他不能耽搁时间,必须要以最快速度寻找赵谌,绝不能让其和乱党汇合,再掀起波澜。最重要的是,他不能放任儿子任性,最终闯下无人能挽救的大祸,更不愿儿子丢了性命。

    有些事,就算他拼命维护,你要闹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谁都救不了你,赵谌就处于最危险的边缘,要是真的逃出去号召勤王救驾,矛盾就会彻底公开化,没有半点掩饰的可能,最终结果只能胜利或被消灭,没有第三个可能。

    李纲疑惑地望着王秀背影消息,为何这厮那么急不可耐,希望不要对太上不利。

    既然赵炅登基,自然是派出内侍昭告四方,稳定军心民意,李纲出现在东华门,宣布新皇登基,太上被逆贼劫持,并用天子玉玺和枢密院虎符调兵,殿前司和侍卫马步水军莫不俯首听命,整个大宋行朝的军事机器运转起来。

    这招是很老套,确实是最实用的套路,无论你信不信,朝廷的意志代表一切。

    叛军是如惊弓之鸟,被禁军追杀的四处逃散,赵旉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却在率最后几十名将校逃窜时,被江宁府巡军缠住,不得不陷入生死搏斗,最终被赶来的天武军将士斩杀,大好的王公贵族,再不甘心也不能不俯首就戮,普通的士卒可不管你长子郡公,大好首级是他们报功的好玩意。

    东华门外的臣民看到天子诏谕,傻瓜也明白大势已定,绝大多数人开始散去,禁军将士也开始清场,分批把守各个要道,捕拿那些死硬分子。

    那些妄图幸运的大臣,有些人是幸运的,早早地开溜了,还有些抱有希望的,全部被禁军拿下,跑都没地方跑。

    刘豫也够悲剧的,本来已经出了东华门混入人群,却哪想到被人认了出来,还是被缉捕使臣认出来的。这位爷可是很苛刻,平时压缩缉捕司的公使钱,引起缉捕使臣的怨恨,自然不会放过他,立即就被请了回去,路上还被狠狠羞辱。

    现在,你就是侍郎、直学士,任你低声下气或是疾言厉色都不管用,人家只要在东华门拿了你,你就自认倒霉算了。

    至于大内的那些参与班直侍卫,压根就不是捧日天武军对手,当赵谌仓皇出宫时,他们就乱了阵脚。

    不能不说,这些班直侍卫很可悲,他们跟随赵官家夺回权力,也算是正儿八经跟随天子,并没有任何错误可言,更谈不上叛逆造反。不过,有些事不一定非得是黑白,你站错了队哪怕是对的,最终失败也是错的,没人跟你讲道理,或许千百年后史学界会给你正名,那又有何用?

    某些人坚决死战到底,还有人想要突围逃离,却哪里架得住如狼似虎的吏士,还没折腾几下就淹没在人群中,更多的人直接抛弃甲仗,好歹能多活一会。

    反正,他们是皇家的卫士,跟随天子也是应该的,你皇室内部争权夺利,过了这趟坎还得要用他们这批人,总不能把班直全部杀了?这可是自从开国就存在的军人世家,大宋天子的宿卫,至少是大多人的想法。

    很快,大内被轻松掌控,皇城四门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