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716章

权倾大宋-第716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翰、谭世绩、吕好问说的不多,但他们也倾向于张启元叛逃,不然怎么解释张文山被抛弃,在他们看来,能抛弃生父的人,绝对会背叛家国。

    赵谌是惊怒交加,他有点厌倦张启元,甚至怀疑这厮交通虏人,但绝没想过这厮会叛逃,仿佛自己的脸被重重刮了下,让他几乎陷入疯狂。

    不过,连续的受挫,让他理智了不少,还是有些犹豫地道:“此时尚未证实,会不会是出去散心游玩。”

    王秀看了眼赵谌,真是失望透顶,张启元要出去,绝对不会隐瞒朝廷,甚至会大张旗鼓地携老父回商水,无声无息抛下老父离开,怎么看怎么有问题,到了此时还自欺欺人,甚至为了维系脸面,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

    他也不再磨叽,当即道:“无论如何,定要找到张大人,他要真背叛家国,朝廷将会损失巨大。”

    众人明白,作为枢密直学士的张启元,有着担任宣抚判官的经历,对大宋行朝国力了如指掌,他的背叛将让朝廷很被动,甚至会引发很大灾难。

    “那该如何是好?”赵谌有点沉不住气了,不由地气急败坏地道。

    “只能派出使臣传檄各处,全力搜捕。”唐格不是宰相,却不耽误他发表意见。

    “好,立即传檄各处,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要敢反抗,就地处决。”赵谌狠狠地道,既然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严惩,他也再没有顾虑,心中的虐气腾腾燃起。

    “陛下,虏人使臣才去三天,他会不会混入使团?”许翰提出了疑问。

    赵谌一怔,转眼看着李纲,慢悠悠地道:“李卿家看怎样?”

    李纲摇了摇头,道:“不会,使团目标太大,他绝不会把自己摆在明处,我看很可能就尾随使团北上,这样安全很多,也能随时逃逸。”

    王秀玩味地看了眼李纲,能想到尾随使团,也是非常过人了,他淡淡地道:“我看差不多,时不我待,应该立即动手,不能让人跑了。”

    “搜捕使团,是很失礼的。”唐格未免有几分犹豫,不要说动人家使团是很丢脸的,就是刚刚达成的盟好,也会被很快破坏,被人家抓住把柄。

    “就算再次开战,又有何妨。”李纲显得尤为强硬,张启元的叛逃对他太刺激了,一个曾经被他看好的新星,却硬生生跑了,这就是打脸啊!被王秀看笑话。

    大宋行朝动了起来,民间也动了起来,也该张通古他们倒霉,很多江湖豪杰闻风而动,对张通古使团进行拦截,要把张启元给找出来。

    开始的时候,还是好言好语没有动粗,张通古明白自己的使命,他压根就不理会这些江湖豪杰,甚至摆出上国的架子,故意激怒这些人,达到吸引眼球的目地。

    不能不说,这厮是明星的料,表演的非常成功。

    这不,立即激怒了江湖豪杰,消息散播的很快,很多豪杰扬言要灭了女真人使团,取了张通古和张启元的首级。

    赵鼎和张启元友善不假,但这厮的背叛让他非常被动,他恨不得宰了张启元,却又不得不赶紧上报朝廷,谁让他是刑部长官的。

    赵谌很不以为然,他对张通古生死不在意,但王秀坚持不能让女真使团出现意外,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虏人窝藏叛逆,王公不让使臣扣拿,还不准民间豪杰去找?”赵谌非常不满,王秀决不许扣押女真使团,只让使臣过去,不咸不淡地搜查一番,能有什么用?

    最可恨的是,王秀以两府的堂令,严禁民间豪杰截杀,甚至传檄沿途军州保护,必须要确保张通古的安全。

    唐格和李纲、许翰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和王秀观点相同,接受盟好是策略,但认识又大不一样。以大宋行朝的实力,纵然无法收复故土,也能和女真旗鼓相当,无论是张通古的狂妄,还是女真使团的傲慢,他们都不能忍受。

    甚至认为,只要能拿下张启元,就算得罪了女真人也无所谓,大宋行朝今非昔比,盟好不过是既定战略,也是可以调整的。

    民间截杀女真使团的做法,他们觉得不可鼓励,但也能给予理解,只要能拿下张启元,一切还是值得的。

    王秀却认为一定保护女真使团,这不是拿下张启元的问题,而是邦交的问题。试问,一个大国竟然让使团在领土被截杀,甚至不闻不问,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有时候,大国相争脸面问题,也是一个民心士气高低向背的问题,断不能马虎大意。

    李纲自然明白王秀的意思,还是劝慰王秀对女真政策上,要尽量低调一些,以免引起士人的隔阂。  8miào8bi(。*)gé8。。

    王秀对李纲的善意表示感谢,仍主张必须保证女真使团,在大河南岸的绝对安全。

    不过,有时候事情不能以人的一直为转移,朝廷是让沿途各军州护卫,但地方守臣大多消极怠工,派出去的吏士也是得过且过,压根就光拿钱不干事。

    还没有几天,女真使团就遭遇四次截杀,好在张通古这厮走的是水路,人力较为集中,使团内的金军吏士防备森严,几次寻人刺杀都没有得手,让人颇为遗憾。

    终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该发生的终究还是要发生,就在过了陈州,即将抵达开封的蔡水中,女真使团遭到袭击。

    或许是,快到开封了,大家都有些松懈,当天晚上就在岸边驿馆中休息,被数十名江湖豪杰成功夜袭。张通古在混战中负伤,女真使团战死十七人,宋军留守司护卫兵马不得不反击,射杀豪杰八人,却没有找到张启元的踪影。

    王秀得到消息,是在都事堂的大堂内,当即就勃然大怒。

    

 第八三五章 我会回来的

   

    几天的潜伏,并不代表不关心外面,就在上船时还买了许多来自行在的小报,甚至还有东南新闻。他从上面看到王秀的姿态,登上两府首相的宝座,竟然一改低调谦让,以强势的姿态登场,不能不让他佩服。

    人不可能长久的低调,那会让别人认为懦弱,形成某种弱势,但也不能专横地强势,那样只能树立更多的敌人。

    王秀已经完成了资历和威望的积累,无论是军功还是政绩,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为了更好地推行新政,自然要表现出强势一面,打消某些人的窥视。

    却见王秀展翅高飞时,正是他惶惶如丧家之犬,有心理准备不假,心中却不免消沉低落,隐隐落下一些阴影。

    “张大人无需在感怀了,进入大海就海阔天空了,到时郎君必然禀明郎主,大人还是大有可为的。”辖里不知张启元所想,却不耽误他的劝慰。

    “落魄之人,岂敢有飞天之心。”张启元摇了摇头,淡淡地道:“猛安,在下想静一静。”

    “哦,正好在下还有点事,先告退了。”辖里是亲兵出身,自然会察言观色,当然不愿意触动张启元的晦气。

    要说上了船任他摆布,这就是屁话,此人是兀术看中的人物,连大金郎主都知道,一旦北上成功,绝对是受到重用的人物,他可不敢得罪。

    张启元在上面站了一炷香的时间,不言不语,目光紧紧扣在南方,脸色阴影不定。最终,在转身下去时,狠狠地来了句:“好毒的王大郎,等着,我会回来的。”

    既然没有张启元的影子,民间闹得欢腾,王秀压根就不在意,在他强有力的手腕下,女真使团的事件没有扩大。

    当然,兀术也不会为了这点破事翻脸,他在河北、河东有二十万大军不假,但真正的精锐不到十万,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其它都是些汉军部队,根本就不堪一战,面对宋军紧抱成团的战术,缺了副好牙口啊!

    也就是这样,才没有引起大规模战争,金军将帅不想发动军事冒险,他们需要调转矛头,镇压两河不断爆发的反抗。

    尽管,兀术明白王秀的妥协,并非出自内心,可以说是一种暂时的退让策略,盟好表面上对女真人有利,但大宋行朝国力蒸蒸日上,再也不是女真人能望其项背。

    不过,是毒药他也得忍下来,女真人的确无法灭亡大宋行朝,只能寄希望于女真人不断发展,慢慢消耗对方的实力。

    现在,女真人的头等大事是要扑灭各地反抗,稳定河北、河东局面,进而为各项变革铺平道路。然后,是不断地发展军事力量,对草原各部落进行征服,达到南北平衡的趋势,尽可保持金军相对优势。

    马军,是女真人的骄傲,也是宋军的短板,只要抓住这个重点,女真人就占据军事优势,他非常相信。

    就在风口浪尖上,大宋行朝做了一次调整,在王秀的引导下,大家平静地接受变动。

    王秀为首相,李纲罢知枢密院事,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们和秦桧一起,成为三相并立。

    谭世绩、李光参知政事,吕好问、许翰知枢密院事,吕颐浩为吏部尚书,朱胜非为兵部尚书,谢克家为工部尚书,赵鼎权礼部尚书,沈默权户部尚书,蔡易权刑部尚书。

    但是,关于殿中省彻底划归内朝,不再受外朝节制的昭告,让朝野顿时沸沸腾腾,再次腾起剧烈的争议。

    南北盟好反而渐渐平息下来,该吆喝的都做完了,既然盟好已成定局,那就见好就收,大家渐渐被吸引到官制深化变革上。倒底如何改,自己能在未来的政局中占到一个怎样的职位,牵动着每一名士大夫的心弦。

    当外部压力暂时消失时,你不矛盾凸现出来。

    赵谌没有表态,只是在御览后下旨,两府执政与六部尚书商议,他的确没有那份心,也无力左右大政,王秀代表的两府实在太强势了。

    经过几次讨论,王秀深切感受到,官制从表面到深处变革,是多么的艰难。

    表层的事很好办,不就是名位调整嘛!实权并没有被消弱,大家利益没有被消减。

    但是,到了内外朝分离,这可是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有担任内臣的希望到外朝,有担任外朝官的,希望进入内臣行列,这就引发了很多矛盾。

    说白了,就是内官权势消弱,大幅度增加外朝的权柄。

    还有,减少差遣职位,尽量做到职事实用化,比元丰改制更深一步,更是要再消减衙门,还是得罪人的破事,如何去把握这个度,这是对王秀最大的挑战。

    不过,王秀的强势推行,还是让殿中省的划分得到通过。毕竟,两府也希望不受内朝的制约,士人更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力,有他做个露头鸟,大家都乐观其成。

    殿中省从正四品,提升到从二品,掌管大内禁宫的内库、采办、内侍、女官、宫女、宿卫等事务,升迁罢黜不再由外朝决定,而是有另一套升迁方式。  8miào8bi(。*)gé8。。

    枢密院依然为内官体系,却被弱化了许多,部分权柄划到兵部,枢密都参军司、机速司名义上属于枢密院,实际直接向都事堂负责。

    两府有都事堂、枢密院构成,人们习惯称呼宰执两府,却深切感觉到东府权柄的厚重。

    当然,也有人表示反对内外分离,大多数人还是能理解的,能厘清内外朝界限也是好的,毕竟这样能限制皇家开支,避免天子从户部和太府库中提取,减轻国库负担,对外朝或许是省心的好事。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王秀玩了个把戏,内外朝分离不假,但殿中省班位在枢密使之下,暂由外朝大臣兼任,这就给了外朝制约内朝的机会。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吸引士人眼球的是,在县设立议政会,那才是乡老制的升华。

    应该说是,王秀最关心的无外乎亮点,内外分离是一点,县乃至州设置议事会,也是重中之重。

    

 第八三七章 王秀的手段

   

    秦桧去都事堂当值,王秀和李纲刚出了东华门,两人慢慢步行间,就听李纲沉声道:“三衙卫士归属,千万不能草率。”

    王秀眉头一挑,笑道:“文武两制,大人应该非常明白,君权制约下,天子必须手握亲兵,不受他人制约。”

    李纲目光尤为复杂,难怪王秀没有任何意见,一切都是对方的主张,根本无需细问,一切都能在对方学术中,找到一丝脉络。

    二元君主制下天子掌握亲兵,明显要对付不轨,他也不过分计较,意味深长地道:“正值多事之秋,大人为百官之首,担子不轻啊!”

    王秀看了眼李纲,忽然道:“大人,唐相公还没有走?”

    李纲诧异地望着王秀,沉声道:“哦,宰相卸任就镇,也是可以不去的,唐公年事已高,不宜北上楚州颠簸。”

    王秀心下冷笑,才六十余还年事已高,恐怕是留下行在帮衬。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