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398章

权倾大宋-第398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在以后再说,现在就算有心,咱们也没有力量。”

    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利用王族内部矛盾,驱虎吞狼,以夷制夷,不断蚕食三佛齐,把它化整为零逐渐征服。至于打通陆路交通,那是整个南海战略的一环,并不是现在能够完成的,需要等待时机。

    “灭国不易,恐怕朝廷负担不起。倒是高丽可以速速办理,牵制女真侧翼。”沈默从财政角度阐明观点,他也看到利用侧翼的优势,至少能减轻财政压力。

    邦交是非常有味道的,看是付出很大的利益,实际上是利用综合国力,让别人出钱出力出人,为自己的战略服务。

    当然,这也不是魅力和形象,而是建立在国力和威慑上的权威,高丽人也不是傻瓜,为了大宋抛头颅洒热血。

    “识之兄说的不错,江华岛距离高丽王城不远,似乎可以加以利用。”蔡易主持海外事务,自然一清二楚,他非常倾向控制高丽。

    “高丽与女真接邻,兀术岂能容禁军驻泊”李纲不由地蹙眉,他是主张北伐不假,但比较务实,你有多少兵力驻扎海外,一支孤军又能起多大作用。

    张启元眉头一扬,玩味地道:“驻泊江华并非直接开战,而是要控制高丽,他日北伐高丽数万大军,也算聊胜有无。”

    王秀眉头一挑,目光转向云浩真人,半笑不笑地道:“如今女真、党项和高丽崇佛太甚,贵酋把和上捧成佛陀转世,那是在王室开坛讲经啊把我玄门道家置于何地,道长还需要努力才是。”

    云浩真人摆动拂尘,看似轻松其实并不淡然,王秀一句话把他逼到了悬崖边上。这不是人情世事,而是到通的生死,作为道家子弟,他没有任何的退路。

    当然,他明白王秀的心思,也非常希望通过王秀,对道家改头换面,再次成为朝廷的国教,物极必反下,他反倒是淡淡地道:“佛门不过小道,岂能与我玄门道家相提并论。”

    “道家三千大道,佛家不过八百旁门,一部道德经,可抵雄兵十万啊”王秀笑了,笑容中闪过一抹讽刺。

    云浩真人很郑重地颔首,他对王秀的说法极为认同。

    。。。

 735。第735章 上清云霄观3

    “高丽国内重臣多附女真,以金富轼、任元、李之为核心,他们首鼠两端,臣服虏人的治下,完全丧失恭敬天朝之心。 只有本兵崔溱、金正纯心存天朝,力主隔海相望。他们王廷中也有中立势力,如崔濡、李仲等人态度暧昧,实力也不容小窥,朝廷有心却不可不防。”

    蔡易是总理各国事务,他对高丽的情报如数家珍,分析高丽王廷三方的实力,显然是下足了功夫。

    云浩真人神情闲散地自顾品茶,似乎并不关心方外俗务,但他双眼是不是闪过精光,时刻关注着王秀动静。

    他不是傻瓜,王秀是刚回朝廷不假,但无论是前尘往事,还是今日今时,那都是大宋朝野第一人,一部心学正论奠定了宗师前程,而后和道家的牵连行为和著作,让他认定紧跟王秀,绝对没有亏吃,前提是王秀依然高高在上。

    “反正有道门全真在,我想北方事就不用我等担忧了。”李纲瞥了眼云浩真人,态度很是平淡。他是看明白了,王秀是依仗道家抬高身份。

    有李纲的赞誉,云浩真人虚荣心得到满足,他是方外真人不假,但那也是人啊有着治国平天下,留名丹青史册的雄心壮志。高丽是佛老传播不假,但他们的高层依然信奉老庄,以汉家旁支为荣,这就是道家的机会。

    想想,道家入世能为天下,朝廷还能不优待不想佛老处处投机。

    “西南夷、南海、扶桑、高丽,嗯,还有党项和鞑靼诸部,就看这盘棋如何下了。”王秀的目光转向李纲,这可是一盘大棋,考验棋手的掌控力。

    李纲和王秀对上目光,捻须沉思、品味其中万般滋味。王秀胸中的确是大手笔,收复故土不过是其中一环,让他万分的惊讶,也不能不为之叹服。

    云浩真人看了看王秀等人,不由地笑道:“今日二位大人与四位君子聚会,贫道去准备素饭,还望各位大人不嫌粗鄙。”

    “四君子”王秀一怔,不免看向了云浩真人,目光中颇多疑惑。

    “大人难道不知,大人和张大人、沈大人、蔡大人被誉为四君子。”云浩真人似乎很淡定,波澜不惊个模样。

    王秀看了看李纲,又看了看脸色各异的张启元、沈默他们,却不知如何说才好。

    张启元有些无奈,他也是苦笑不已,竟然和王秀并称君子,不知讽刺还是荣耀。

    吕颐浩捻须笑道:“我倒是听说过,也是最近才传开的,朝野把四位做比,风评为君子,也是一件雅事。”

    张启元脸色那个精彩,却又摇了摇头,似乎不太在乎,沈默和蔡易也是有几分异色。

    “道长请自便,待会还要讨几杯酒吃。”云浩真人去了,王秀不免多看张启元几眼,才正色道:“真的很新鲜,看来我的消息很闭塞。”

    “四位也是俊杰之士,当之无愧。不过,下步当如何”李纲对什么四君子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国事。关系北伐成败的朝廷内政,因为内政得失直接影响国力的发展。

    内政又直接关乎到收复河山的成败,不容半点马虎,他可以放任王秀经营域外,但内政他不能有丝毫放任,必须要经过全体执政公议,也是他坚持的底线。

    诚然,王秀可以嚣张,也能够跋扈,却要在满朝公卿的掌控内,绝不能有半点差池。

    “海外风浪易搏,朝廷暗流难治,一步错步步错,庆历、熙宁无果,究其内因是用人不当,急功近利。”张启元悠悠地道,他毫不避讳前朝得失。

    王秀不免又看了眼张启元,他不能不承认这厮见解独特,庆历、熙宁变法最终失败,就是触动了各方利益,他之所以小心翼翼就在于此。

    但是,他也很有成功的信心,既得利益阶层成长起来,具有新思想的代言人形成气候,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那时旧势力中的保守者想反抗也晚了。

    “无论再多艰辛,官制改良必须推行,最重要的是借鉴汉制,官员增设必须有制度,决不能任由增添,朝廷的常参官更要严格控制,哪怕是天子也不能随意。还有,公使钱制度也要改革,不能发到个人手中,而是由户部直接拨到衙门,由衙门的度支按照公务拨给,审计院和御史台监督。”

    不要说李纲和吕颐浩,就是张启元、沈默、蔡易也吃了一惊。公使钱是朝廷官员的办公经费,可以聘请幕僚也可以当灯烛纸张费用,但那都是没有准的东西,用不完可以留给自己,绝对是一笔大大的财富。

    每年,节度使的公使钱达到两万贯,直学士知开封府也有一千五百贯,要是真被收走了,很多官员会不满意的,甚至会引发实施新官制的反对浪潮。

    李纲很欣赏王秀的谨慎,到目前为止各项法度都慎之又慎,小步地向前迈进,能不触动各阶层利益就不触动,

    “公使钱牵扯太广,能否从长计议”他也是利益的牵动着,不能不考虑,毕竟每年万贯的公使钱,不是小数目啊

    王秀没有看李纲的脸色,拿起砂壶斟上茶,平静地道:“朝廷的公使钱发到个人手中,能用者不过一二,结果户部还得支付衙门的贴钱,朝廷每年要多付出数百万贯。”

    “何止数百万,我看千万还差不多。”张启元冷不防来了句,语气透着几分决然。

    他并不喜欢王秀,甚至愿意取而代之,却不妨碍他认识到政策的进步性。当然,他也有另一层打算,能成了固然是好,不成也能打击王秀,让其成为官僚士大夫厌恶的对象,你从人家的饭锅子里抢食,岂能不遭人嫉恨。

    王秀诧异地看着张启元,他绝没想到竟然是这厮挺他,感觉人生最大的玩笑莫过于此。

    不过,他隐约地猜测道张启元的用心,不是一般地毒辣,这是可进可退的策略,比竭力反对或是博取利益更可恶,他不能不多看张启元几眼。

    。。。

 736。第736章 上清云霄观4

    蔡易品了口茶,淡淡地道:“子初说的正是,要说正四品繁忙职事的公使钱,就达到一千五百贯,连清闲衙门的正四品官也有一千二百贯。 虽说,朝廷严格控制官吏数量,确认然有增无减,在职的常参官有多少,每年需要多少公使钱就说不要说郡县官员了。”

    各军州和县监官吏,公使钱是不多,但架不住地方上的猫腻多,一任郡县就算是清廉如水,光是明面上就能收入多少这是朝野上下显而易见的。

    “话虽如此,但牵扯太大,不像是三省合流,重厘职事那么简单。”沈默看了眼蔡易淡淡地道,任重道远,他可不那么乐观。

    三省合流是大趋势,逐渐形成执政内阁,当然没人反对,相反对他们也有好处。大家都是聪明人,仔细权衡都能明白,加强文官的权力,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

    “朝廷每个职事,都要以律法形势定下来,无故不得随意变更,官吏设置就要负责本衙门事务,绝不以它官判本衙门事务。就算难度再大也决不退缩,从开封到江宁,还能退到何处难道真要去博望军”

    王秀情绪有点激动,他决定要改变世情,大宋,不,是汉家退让的太多,最终连血性也化成烟云,他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官制或是公使钱,不过是一个比好重要的环节,甚至没让他放在心上。

    李纲惊愕地看着王秀,毫有感于王秀迸射出的那份激情,他不含糊地道:“为天下谋,某又岂不尽绵薄之力。当年范文正公的新政,神宗大行皇帝改制,无不是无疾而终,文实若无妙招,断不可意气用事。”

    王秀面色舒展许多,尽管李纲的话模棱两可,但毕竟是做出了承诺,这一步确实不易。

    他能感受到李纲的善意,当年范仲淹和神宗皇帝锐意官制改革,面对的是整个大宋官僚集团盘根错节的抵抗,范仲淹主持的新政,可谓是万水千山,需要天子不遗余力地支持。

    可惜,仁宗皇帝的退缩,仅仅三个月便告终结,让有志之士婉转叹息。

    神宗皇帝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一个人艰难地推动着大宋官职改革,终究是阻力重重,换汤不换药,官制改革最终在未能触及官僚集团利益的情况下无疾而终,给有识之士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究其根本原因,是厚重的养士政策,发生了某些偏转,让本来利于时代发展的政策,产生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想要去改变,必然触动整个既得利益阶层,就算你是天子,就算你是名满天下的大儒,面对庞大的官僚阶层,也是力所不能逮的结局。

    其实,无外乎亢员和俸禄,超出了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公使钱是其中的大头。

    人非圣贤,公使钱一旦归衙门支配,将会让大臣个人利益受损,连李纲也不能释怀,就不要说沈默他们了。

    就满朝文武来说,公使钱是收入的一部分,还是相当大的部分,十年寒窗苦和闻鸡起舞,无外乎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还有闻达诸侯,既然是自己应得的利益,为何要放弃

    “我看公使钱还是暂时一放,如今虏人似乎要对朝廷不利,当务之急是要防秋。”吕颐浩也意识到僵局的产生,他不得不转移视线,公使钱废立可不玩的,搞不好大家一起玩完,王秀是他看好的后辈,不能倒在这个上面。

    王秀也明白吕颐浩的好意,公使钱的改革是官制改良的三大要点之一,绝对的重中之重,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他也顺着话道:“虏人肯定要取河北的,然后派出使臣议和,没有多大新鲜事。”

    李纲看了眼张启元,轻轻地颔首示意,他和王秀的战略指导有些分歧,倾向于张启元。

    张启元会意,慢悠悠地道:“文实,真要放弃河北”

    王秀看了眼张启元,以沉默代替回答,放弃河北已经是两府的秘密决定,张启元提出来必有深意,他需要谨慎应对。

    “放弃河北,对两府诸公的声誉打击太甚,不知文实可考虑过”张启元说的非常诚恳,无论他有私心还是秉公,河北的再次丢失,对两府的打击都是沉重的,这是实话。

    “那也不得不舍弃。”王秀能感到张启元的真诚,他才说出真心话,无论他心中如何戒备,他们都有共同的敌人。

    张启元目光复杂,却没有任何犹豫地道:“文实也是身经百战,难道就看不到一点希望”

    王秀有点纳闷,还能有什么希望人家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河北各路可是大平原,大宋那什么去拼啊几十万步军北伐,到了大平原上任人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