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323章

权倾大宋-第323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座座红砖筑成的小楼基座,外面还没有种植花木,看着王秀绘制图纸,听工匠介绍。李清照感到女斋是没有主书院规模宏大,但在巧匠的手下,构造的别样精致、幽静典雅,处处体味出女儿家的幽雅细腻心思。

    他能感觉出来王秀对女斋的期望,不由地道:“谢相公美意,妾身无功受禄,如此奢华的住所。实是不能入住。”

    “唉,李娘子是女中大贤,理应受之,和靖处士、延平先生以为如何”王秀笑眯眯地道,看着两位中老年儒生。

    和靖处士尹焞、字彦明,乃是程颐门下,是有名望的大儒,早年应举策论上有诛元祐诸臣议,他大为气愤,对考官说:“噫,尚可以干禄乎哉。”

    他当场把考卷一抛,留下目瞪口呆的考官,转身出了考场,对程颐表示终生不赴进士科,程颐驾鹤西去,他非吊丧问疾不出户,为天下士大夫所敬仰。

    延平先生李侗、字愿中,精通河洛之术,讲究静坐。政和七年退居山林,结茅舍于水竹之间,谢绝一切应酬来往,专心研究理学。得到王秀邀请书函,又有李清照的邀请,几经犹豫,才答应出山应聘。

    他们对王秀言论颇不以为然,在他们眼里,女斋不过是让小娘子学习女红、诗赋的地方,奢华些无伤雅道。再说,李清照是当世才女,名门之后,王秀诗才著称于世,兮兮相映亦属平常,如此礼待不为过。

    尹焞很平淡地道:“文实美意,李娘子受之何妨,让女斋出身的娘子,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便是。”

    李清照对尹焞报以一笑,而王秀却不以为然,他开办女校的目的让女子广泛地受到教育,对于整社会思想的转变,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他是有培养夫人政治的意图,但绝不原女子成为附属品。

    不要小看夫人政治,运用得当的话,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甚至能**男权之外,对提高女子地位,改变社会风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无法公然提倡提高女子地位的时代,从政治文化入手,显然是挽回局面最好途径。

    “可惜,书院的先生们住所,就简陋得多了,还望二位莫要见怪。”不能否认,相对女斋精巧的住所,不要说书院男学生的住所简陋,就是讲学的住所,也不过是三间瓦屋而已,不过都是颇具特色的红砖,让看惯青砖的人眼前一亮。

    “哈哈,一钵食、一瓢饮足矣”李侗捻须笑道。

    “先生果有颜子风范,君子修心,华宅陋巷何异”李清照一双妙目洒在李侗的道袍之上。

    王秀一阵恶寒,无不恶意地非薄,李清照是不是看上李大道长了乃人之常情,谁说守寡女人不能有情至少妇人改嫁没太多阻力。

    正在说话,宗良手持官塘匆匆走来,急促地道:“先生,行在紧急塘报。”

    王秀接了过来,见李清照三人正要回避,道:“些许小事,三位稍后再说。”

    李清照、尹焞、李侗三人看王秀逐渐脸色不对,知道必有大事,碍于身份不便想问。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五七五章 权知杭州军州事20

    王秀将塘报递给尹焞,道:“处士且看。 ”

    尹焞摇首不接,推辞道:“朝廷机密,非我等闲散布衣可看,文实还需谨慎。”

    “处士此言差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处士身为大儒,议政理所当然,又不是军国机密,更不牵扯使臣身份。”王秀很不以为然,他并赞成在野士大夫沉默,如果士大夫不关心政治,朝野将是一潭死水。

    “好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夫见识短了。”尹焞被王秀的气度渲染,不由地接过塘报,打开细看,脸色郑重地递于李侗。

    王秀长长一叹,沉声道:“朝廷新军制尚未正式颁行,张大人重病不起,实是令人担忧。”他对张叔夜甚至孙傅、唐格等人,都抱有非常复杂的心思。

    为了稳定大局,他必须要倚重孙傅、唐格、张叔夜、李纲等人,因为年青一代没有成长起来,这些人对他防备不假,却都是当世俊杰,相对能理解他的执政理念,他也比较了解他们,可以说没有人可以替代他们。

    宗泽病故的危机,让他强势走到前台,李纲也离开权力中枢,顺便打压了张启元、张叔夜有重兵在握,一个七旬老人卧床,情况是非常可怕的。他送出军制变革的大蛋糕,却没想到会出现变故,本应是中流砥柱的张叔夜,很可能被淘汰出局,知枢密院事成了众人眼馋的目标。

    尹焞深有感触,道:“边地纷乱,张相公年近七旬,主持枢密院,却是勉为其难。”

    李侗看也没看将塘报递回给宗良,摇头道:“政事非我所长”说罢向王秀拱了拱手,飘然而去。

    王秀并没有挽留,对自持风骨的理学家,断不可拂了他的意愿,否则不好说话。

    尹焞望着李侗的背影。长长一叹道:“愿中高才,不予国事,实在可惜了”

    王秀摇了摇头,他希望在野士人议政,却并不坚持所有人都议政,人的志向不能勉强嘛淡淡地道:“人各有志,我为朝廷揽才。却不能夺人志向,只愿各位大贤能为朝廷培养栋梁。建立辩论堂,就在各抒己见。”

    正如王秀的心烦意燥,张叔夜突然病倒,让他原本在杭州慢慢试点改良,张叔夜、秦桧等人在行在进行军制改革的计划有了变化。他真的考虑到张叔夜卧床,看塘报上的口气病情似乎很重,一旦有意外发生,朝廷局势很有可能会被打破,他不能完全相信秦桧、范宗尹等人。

    虽然。新军制是朝廷上下的共识,也是送给两府的大蛋糕,但职掌、增设机构在朝廷中,引起一场激烈辩论。

    新任兵部尚书胡安国主张缓缓行之,声称改之太促,建言逐一试行实施,然后再向全军推行。而其子起居郎胡寅却是新军制的热心拥护者,表示逐一试行,何年方能成军御敌。

    为此,理念不同的父子,竟然发生公开辩论,被行在的各家小报津津乐道。

    正当议论纷纷之际。张叔夜意外的病倒了,没有参加新军制的最后定夺,谭世勣、蔡易暂时主持枢密院,当然的赞成王秀主张。有秦桧、范宗尹等重臣的呼吁,孙傅、唐格也倾向于新军制加快进行,加上朱琏的支持,朝廷中立即实施军制改革风向正盛。

    张叔夜病情刚刚稳定。新军制终于正式颁诏实行。

    “典兵主政衙门由枢密院、兵部分掌,节制殿前司、马步水新三衙,并军器监、卫尉寺、太仆寺,职掌略有变动。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亦是官家之最高军事参议机构,增设枢密都参军司,备为枢密使质问军机,助枢密院掌管兵防、戎马政令,由禁军将校八十三人组成。”

    “兵部的职掌,包括正六品上以下武官品级的补选和升调转迁;征募兵员、吏士的迁补,退役;驿传,后勤军资,执掌职方司使臣和都虞侯司军法官,无虞候副署,将帅任何军令无效。卫尉寺掌甲仗储备,仪仗出行,军器监掌研究、监督生产军器,太仆寺专掌马政不变。”

    “原三衙改为侍卫马、步、水三军都指挥使司,掌天下禁军事务,典督导各军训练、建议奖惩官兵、提出装备建议,各部将帅名籍。殿前司为行在护军,单独成军,地位与枢密都参军司平齐。”

    “增设北面侍卫亲军都指挥司、西面侍卫亲军都指挥司、南面侍卫亲军都指挥司,掌征战、屯田。逐步废除将兵法,都指挥司下设军、旅、营、队、都、旗、什八级,各有大小学校培新将校,兵部讲武院为最高学府。”

    张伯奋拿敕书读着,张叔夜半躺在榻上,张仲熊在一旁侍候。

    “没想到十余日内会有变动,朝廷做事从来不曾这么果断,看来王秀是铁心了”张叔夜咳了两声。

    张仲熊疑惑地道:“难道朝廷速决政务,并不如人意”

    张叔夜淡淡一笑,疲惫地道:“你们都太年轻,有些事看的还不透彻,增设军法官,设立枢密都参军司,恢复元丰前武散官,又重新授予职事官。嗯,很有意思啊”

    张仲熊迟疑半响,犹豫地道:“孩儿愚昧,不明王相公有何深意。”

    张叔夜冷冷一笑,道:“你在枢密院小心当差,自己慢慢领悟。”说罢示意张伯奋说下去。

    不说行在那点事,新军制在两大宣抚司也引起轰动,张启元和许翰走的很近,当他看到朝廷敕书,不由地道:“恢复元丰前武阶官名称,仍旧用武阶定俸禄,职事给贴钱,武散官为名号,难道王文实不知元丰后以阶易官,武散官除蕃官照给,军中早就罢了”

    “还有,武官以职事、武阶、散号并行,武阶、散号对等,职事可上下调整,这叫哪门子事。又要增设从三品上将军名号,从五品上杂号将军,又是魏晋余风,简直乱七八糟。”

    许翰眼皮子一抖,实在不知怎样说才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五七六章 权知杭州军州事21

    “枢密院正副都参军、殿前司正副都指挥使、马、步、水军都指挥使,南、北、西三面都指挥使,皆为从三品之上。 看来,王文实深知武人心思,新军制出台,必然不会有人再反对”许翰捻须长叹,大宋开国定制,武官职事只有殿帅是从二品,达到二品武官无不是加节度使,但那却是虚职。

    就算是殿前副都指挥使,那也是正四品,就不用说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为正五品,武人升起的路子很窄,也就是加阶官,从五品职事官家从二品节度使。

    王秀给军人开启不少高等职事,光是三品实职就有八个,让他们晋身路子宽了,自然被武人拥戴,不要说中低等将校看到希望,就是高等武官也有心竞争。

    张启元咂咂嘴,不满地道:“王文实是可以抬高武人地位,就看看他把长行分为效用,就能看出居心。更可恨的是,太祖限制武人权力,罢黜禁军都点检,他竟然李代桃僵,巧取名目,重新设立禁军点检。”

    他把都参军看成都点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都参军司的权力不小,除了没有直接调兵权,几乎等同都点检。再加上殿前司彻底分离,新三衙的建立,更是有点检兵的味道。

    许翰一怔,看着张启元玩味等地脸色,猛然想到了,惊讶地道:“都参军位列新三衙上,高出殿前司半筹,岂不成了禁军最高统军衙门”

    “枢密都参军司没有调兵权,从其职掌来看,只是天子的参军官。都参军使从二品、副都参军使正三品、都虞侯正四品,为枢密院诸公详参军机。但是,都参军使地位崇高,无人出其右,完全有都点检之实。”

    “毕竟权力限制许多,也无可厚非,还是两年一任。最高两任就要致仕。”许翰细想,都参军实权并不算高,限制也很大,并从法理上进行限制。不仅都参军有任职限制,连其它都校都有任职限制,规矩拿捏的很死,没有半点商量。

    甚至连军人最高任职年限也有。超过四十年,无论官位大小。一律致仕,没有半点商量余地。除非,朝廷遇到大事,经过两府会商同意,由天子下诏才能回归。

    他想了半天,才说道:“真正有意义的并非都参军和三衙,而是天子卫率殿前司,还有三大侍军司。好在三大侍军司暂时不列实职,西、北由宣抚司代行其责。南侍军司空置,哦,还有传言,侍卫水军暂不设都指挥使,增设知杂事。”

    “那还不好说,李宝、上官谦资历不够,他们不过是遥郡刺史。一跃从三品都指挥使,那也太过份,恐怕要引起军中非议。王文实可不傻,绝不会自设障碍,给他人反对口实。”张启元看透王秀心思,满脸地不屑。

    想想也是。水军刚刚**成军,那些原侍卫步军司将校,他们的品阶都不算太高,也就是正七品横班,再挂上遥郡刺史,你要一跃成为大帅,直接跨越承宣使。那还不翻天了。

    许翰哑然失笑,道:“侍卫水军是王文实一手创建,三衙中唯一掌兵,自然要非常重视。”

    张启元有点吃味,但也无可奈何,你说王秀抓兵权,人家现在是在外郡,怎么能抓兵权。你说侍卫水军职权过大,竟然**统军,但殿前司不也是**统军何况,侍卫水军船队远渡重洋,不节制兵马岂不乱套了

    “王秀所倡军制,重新统一禁军,划分参谋、统军和征战,成立大小学校、设立讲武院系统培养将校,使武官逐步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