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311章

权倾大宋-第311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启元也可以委以重任。”王秀又来了句。

    朱琏诧异地看向王秀,道:“官人可好想好了,五路宣抚使非同儿戏。决不能做博弈筹码。”

    “宗大人病故不是小事,紧急召集两府会上。”王秀自然不会拿军国重事儿戏。

    “也好,事不宜迟,明天再垂拱殿会商。”朱琏无奈地笑了笑,话题一转,又道:“至于二十姐要回来,你怎么看”

    王秀摇了摇头,眼前泛起赵福金身边,那位平庸无奇的女孩,淡淡地道:“走一步看一步,回来也好。”

    “官人见过二十娘”

    “当然见过,她常和四姐在一起。”王秀若有所思地道。

    “你倒是看的仔细。”朱琏无不醋意,忍不住翻个白眼。

    又打破醋坛子了王秀不由地苦笑,只得道:“不过是辨别真伪,先让老宫人看看,做到万无一失,以免贻笑后世。”

    历史上,柔福帝姬的真伪存在争议,他也没有心情去理会,真假关他鸟事,只要别触犯了他。

    朱琏想了想,道:“也好,事关天家体面,不可草率行事。青君,你去看看那些老宫人,让他们过来看看。”

    青君正在尴尬,也不说话,颔首表示明白。

    王秀才意识到青君在场,不免也有几分尴尬,道:“天色不早了,我先回去了。”

    “也好,青君请官人出去。”朱琏满是不舍,恨不得陪伴王秀整夜,但又有什么办法。

    王秀到了禁中外,一路由张泉带路,避开了班直侍卫和宫人,顺利到达学士院,退了张泉,他犹豫地看了看都堂,没有进学士院,转身直接去都堂。

    刚进公厅,却见今夜掌印当值的唐格,道:“大人。”

    “原来是文实,你不在学士院,来都堂打牙祭了”唐格起身笑咪咪地,都堂和学士院都会有夜宵,但都堂宰相的夜宵,明显要比学士院高,也算开个玩笑。

    王秀摆了摆手,笑道:“大人要那么说,那我还真要讨几口吃,学士院的宵夜可比的不都堂。”

    “呵呵,等会我让人端上来。”

    “对了,刚才张泉传旨,让明天垂拱殿议事。”王秀似乎漫不经心地道。

    “宗汝霖、许崧老用金字牌,能有什么大事”唐格眼皮子一跳道,他是知道开封金字牌的,但王秀也被宣召参加商议,恐怕绝非一般的大事。

    “这个倒是不知,我还打算明天请郡。”王秀根本没打算说,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的事。

    “请郡”唐格吃了一惊,王秀隐身把持中朝,即得利又实在,昨天上奏十六字改良,正是要重回外朝付出的兆头,为何突然提出请郡请郡意味着远离中枢,不利改良的实施,不由地暗自揣测,这厮又玩什么花招

    “下官久居庙堂,按制也应当请郡外任。”

    的确,王秀之所以给唐格明说,就是有算计,还是在学士院门前的灵机一动,理由还是那么冠冕堂皇,让人无法判断真是用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五五零章 谋划杭州6

    次日,垂拱殿,一片寂静无声。

    众人听到噩耗,表情各异,无疑都是极为震惊,宗泽对北方太重要了,任谁都得再厉害,都不曾去否认,以至于多数人第一时间,未曾去考虑利益最大化。

    “诸位,宗大人一心为国,操劳过度,以致殉国。官家偶然风寒不能来,哀家代官家拟赐开府仪同三司,端明殿大学士、虢国开国公,食邑万户,实食封一千五百户,不知诸位卿家意下如何”朱琏的声音感叹,对宗泽做了最后肯定。

    人都去了,加官赐爵不过是聊尽人事,有谁会过分计较,何况宗泽是北方柱石,安抚地方有功,不到三年时间,中原遍地盗寇尽数招安,各州次序斐然。

    虽说。京东、京西仍然比不得东南军州,却也是难能可贵了,就是加开府仪同三司、开国公也不会有人反对,除非那人是傻瓜,非要惹士人唾骂。

    张叔夜瞥了眼王秀,淡淡地道:“娘娘,事发突然,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宣抚使,安抚人心,防虏人趁虚南下。”

    宣抚使,在场无不是老狐狸,牵一发而动全局,绝对是博弈的重心,各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心思一下就活了。

    “不错,宣抚使委任不容迟缓,否则人心不安,强虏忧扰。”孙傅也算是公心,但他也意识到好机会,或许能制衡李纲和张叔夜,至少要安置不能唯枢密院马首是瞻的人。

    “五路宣抚使职责重大,非德高望重者,不能胜任,朝廷不能不谨慎。”唐格瞥了眼王秀道,他非常忌惮王秀,因为王秀的复出势不可免,请郡去哪里不行,一旦要争夺宣抚使,当然是水到渠成。毕竟北方压力很大,朝野政局逐渐稳固,士林对王秀的忌惮减弱,不会产生强烈的反弹。

    但是,他和孙傅却没有一刻放松,王秀已经牢牢控制水军,要真的北上担任宣抚使。可真是要遥控行在了。

    此时,出乎孙傅和唐格意料的是。王秀盘算的是李纲合适,还是张叔夜合适,他们愿不愿意外放,自己是否合适提出请郡杭州似乎有点笑话。

    “臣以为唐大人所言及是,五路安抚使非同小可,当从重臣中选德高望重者赴任,才能稳定民心,安抚将士,防备虏人的骚扰。”秦桧不经意地瞥了眼王秀。闪过一丝诡异地笑,他自然有自己的打算。

    王秀心念闪动,秦桧是何用意,朝廷重臣指的是谁不免向秦桧投去一睹。

    “秦卿家之见,哪位赴任”朱琏不失时机的追问。

    秦桧一脸肃然,沉声道:“若以事论,许大人曾任同知枢密院事。现恭掌汴京留守,宣抚副使,接任宣抚使本份内事。但是,沿河数千里,恐怕不易节制。臣以为当今朝廷诸公,唯张大人、李大人和王大人可当此重任。”

    众人默然。秦桧说的没有半点营养,甚至可以说滑头,放眼行在,也只有王秀和张叔夜、李纲三人最适合。不过,两府重臣还是对王秀深为忌惮,绝不会让王秀北上拥有重兵,宁愿李纲担任宣抚使。

    “李大人老成谋国之论。臣以为李大人曾恭掌河北河东宣抚使,今又为枢相,熟悉五路将帅,再次出任宣抚使,足可稳定局面,安抚民心。”张叔夜权衡再三,终于抢在前面。固然是出于一片公心,但是还存有一点私心,决不能让王秀掌兵,既然没得选择,那就推出李纲。

    说真的,他之所以果断地奏请李纲出枢密院,正是他老辣之所在。随着王秀的高调复出,两府相互的矛盾会再次转变,成为合力应对王秀的压力,李纲外放总兵再好不过。

    孙傅很赞赏张叔夜的话,他们是两府对立不假,但事关强势的王秀,不能不暂时联合,又能拆散张、李组合,减轻东府压力,当即道:“朝廷锐意中兴,王大人上新政策论,不宜离开朝廷,李大人为同知枢密院,持节节制五路上善。”

    唐格眉头微蹙,刚才他是忌惮王秀出任宣抚司,现在他想到昨夜王秀的话,当时是震惊,却没往心里深琢磨,联想到王秀或许昨个就知道,忽然发觉里面似乎有点味道。

    王秀的请郡,秦桧的举荐,两者间又没有关联要真是王秀谋划宣抚使,那可真太可怕了。

    他把自个吓了一大跳,不能完全肯定设想,但不耽误他反对王秀执掌兵权,他可以容忍王秀干预外朝,却不能见其掌兵,尤其是可以遥控行在的五路宣抚使,立即高声道:“朝廷正锐意进取,王大人岂可离开,我看王大人理应再入两府,还是李大人主持五路妥当。”

    王秀眼皮一颤,孙傅、唐格的用心,他是一清二楚,竟然不惜留他入中书门下,真是是非曲折,人心不可测。

    有人眼巴巴看着宣抚使,可望而不可及,有人是急不可耐,还有人如芒在背。他却不屑一顾,对宣抚使不感任何兴趣,只是冷眼旁观,就看两府重臣你来我去,唱的一出好戏。

    朱琏见众人各怀心思,不免叹息连连,道:“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李纲脸色严肃,不亢不卑地道:“正值危难,臣虽一介书生,朝廷若有差遣,亦当不辞。”

    王秀咂咂嘴,李纲的率意让他出乎意料,不免有几分惭愧,但他很不甘心,为何这帮书生对他那么防范,难道在勤王中做的过份也是,当时他就是抱着夺取天下的心思,人家也没有冤枉他,但他那么多年来,已经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为何还是没有挽回人心

    “李卿家恭忠体国,有卿家坐镇开封,朝廷始安,事不宜迟,罢同知枢密院事,改宣和殿大学士,五路宣抚使。”朱琏也不磨叽,立即把事给定下来,原本王秀就属意李纲,既然对方满口答应,她也就没有任何迟疑。

    “臣遵旨。”李纲躬身接旨,神色间毫无勉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五五一章 谋划杭州7

    朱琏沉吟片刻,道:“朱胜非同知枢密院事,蔡易迁枢密直学士,掌机宜,谭世勣知江宁府,韩肖胄任都承旨,张启元为五路宣抚司判官。”

    不要说孙傅、唐格吃惊,连王秀也大为惊讶,朱琏早就有了打算,看来昨夜真的认真考虑了。

    韩肖胄进入枢密院,谭世勣知江宁府,可是绝妙的一笔。韩肖胄是权贵世家,又是北方的士人,掌枢密院庶务,不仅能平衡张叔夜和朱胜非,又能让北方南迁士人心安,简直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谭世勣很有风骨,办事一丝不苟,牧守行在再合适不过,更能安抚南方士人,免得让他们认为,北人南下占据要职,大力排挤南方人,让南方士人放心。

    诚然,大宋朝廷主要势力,仍然以北方人为主,开国前期甚至南人不能为相,一代名相王旦,甚至以南人为由,阻拦王钦若如两府,以至于王钦若王发出公误我为相十年的叹息。但是,自神宗时代开始,南人逐渐在朝廷站稳脚跟,名臣层出不穷,新旧两党实际上也是南北士人之争,行朝迁到江宁,依托的是东南富庶之地,必然要笼络南人。

    同时,王秀又非常高兴,朱琏的决定,意味着她的成熟,完全能左右朝堂,朗声道:“臣,有奏章呈上。”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张泉接过奏章,递交给朱琏,唐格似乎意识到,王秀真要请郡刚才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有些难堪,但仍旧疑惑重重,却不知自己到底希望怎样的结局。

    朱琏早就明白,匆匆看了眼,淡淡地道:“相公请郡”

    孙傅、张叔夜、李纲包括秦桧都大吃一惊,万没想到王秀提出请郡,为何不借机争夺宣抚使

    “万万不可,非常之时。岂可两位执政同出”秦桧几乎脱口而出,又似乎意识到自己失言,脸色颇为尴尬。他是好打算啊王秀留在朝廷对他最有利,至少能分散孙傅、唐格等人的关注,这些重臣资历都比他深,在自己没有完全熬出来前,王秀的外放只能让他势单力孤。

    李纲的目光转向王秀。神色间颇为耐人寻味。

    孙傅目光复杂地看着王秀,淡淡地道:“大人请郡。实在不妥。”

    唐格瞥了眼孙傅,顿时明白其用心,政治斗争永远存在,大家必须有利益之争,但一切斗争都建立在大策方向内。此时,李纲外放宣抚使,王秀再出知地方,对行在的稳定不利,不符合整体利益。才有了留王秀的打算。

    王秀一阵牙疼,政治真是过家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为了家国和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与狼共舞

    与狼共舞,他真心地笑了。现在知道挽留,晚了。    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出知江宁府,倡行废湖还天,立意甚善。却让靠近大江的江宁年年暴雨成灾,洪水疏浚不出去,田地是扩大了,但江宁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惹的士民抱怨连连。

    行朝驻骅江宁第二年,王秀便主持退田还湖,得到朱琏的坚决支持。众位大臣考虑到行在设在江宁,年年暴雨成灾也不是一回事,再说退田挖湖能增加行在灵气,大家也有个游玩的地方,也就没有几人阻挠,倡议得到顺利实施。

    王秀亲自担任扩湖使,工部和都水监负责招募民工十余万人,一年就扩湖二十余里,使湖面达到六朝时的规模。

    他亲自为玄武湖规划布局,用了五年时间,把湖扩挖为菱形,最终周长六十里,靠近城垣的湖面,用土石堆积成五座小岛,环岛修建防波堤坝,广植不同草木,由朱琏定名环洲烟柳、樱洲花海、翠洲云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