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271章

权倾大宋-第271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琏含笑点头,孙傅再次行礼退去。

    望着孙傅离去的身影,朱琏淡淡的笑了。青君不明白朱琏为何发笑,不解地道“二姐,笑什么”

    “这些老狐狸,整天知道算计人,大事来了不是束手无策,是误国误民,官家怎能交到他们手里,还是让他爹爹亲自教导。”青君玩味地看了眼朱琏,轻声道“二姐,官人要看官家,你都拒绝几次了。”“这不让他们朝夕相处嘛这一天你也累了,早点休息。”

    

    。。。

 第四六五章 欧阳澈的投效1

    第四六五章 欧阳澈的投效1

    大建炎元年秋九月二十二,这对于京城任何人来讲,或许是很平常的日子,但对于欧阳澈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平常,甚至具有决定其一生的日子。 匕匕Ыqi

    当欧阳澈在王秀府邸大门,前递名帖后不多时,却惊讶的看到王秀亲自相迎,直接引入他的书房。

    欧阳澈简直是受宠若惊,惊讶、欣喜之色溢于言表,在他们这群士子,普遍认为王秀的诗赋才名,可谓坛的领袖人物,绝对能得到尊敬的前辈。

    靖难勤王,兴大宋社稷,功业当世难有人望其项背,是李纲也无法与之拟,用如日天来形容毫不过分。

    王秀竟然开门前来相迎,日后传出去,身价亦是平添百倍,岂能不又惊又喜,他也是人,还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岂能没有虚荣心

    欧阳澈恭恭敬敬地端坐在下首客座,王秀待茶之际细细打量他,见对方衣饰崭新,修饰齐整,显然很重视此次拜会。心下有了计较,温和地笑道“德明与某竟是如此有缘,同为及第第十,今日当仰月对饮之。”

    “在下岂敢与相公相提并论,士林谁人不知,相公乃重和第真正的状元公,相公如此谦让,实令在下惭愧”欧阳澈侧坐着身子,谦恭地说道。说实在的,他在东华门外见王秀的睿智,从心颇为敬佩,不然也不会今日之行,当王秀如日天时,当年的那点破事被翻了出来,有人传开王黼为了巴结赵楷,在名次打压王秀。

    欧阳澈不失得体的恭维,王秀听着颇为舒坦,回想起当年自己初次拜会蔡京情形,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自己的位置掉了个罢了隐隐感到欧阳澈所图非浅。

    他心下感慨,脸仍旧挂着淡淡地微笑,摇首道“德明,你我年纪相差无几,某不敢令尊驾自谦。”

    “当年在下轻狂,要不是相公,或许早被夺了功名”欧阳澈很感慨,当年幸亏王秀周旋,他们这些领头的学子。才没有被耿南仲构陷,说是再造之恩也不过份。

    王秀淡淡地道“当年,诸公是出于义愤,也不是什么大事,某不过是尽了绵薄之力。”

    “相公高义,在下惭愧。”

    王秀不愿再在虚过多纠缠,不需要绕许多弯弯肠子,开门见山地道“如今天下事务纷杂,国策当如何以德明之能,必有所教我,还望不吝赐教”

    欧阳澈一怔,王秀做为堂堂的两府执政,竟然向他一个区区新进进士问策,说的如此直白,让他一时间无法跟王秀跳跃性的思维,急忙道“军国大计是两府诸公所参,在下见识愚鲁,身份卑微,只怕让相公失望。”

    王秀摇首叹道“身在高位,渐渐远离生民,两府重臣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高坐庙堂之,坐谈生民疾苦,但谁又能亲身经历最终是行下效,区区小县的知县,能深入民间的也不多了算他们看到生民疾苦,能报朝廷的也少。各地风俗人情不一,守臣为求考功升迁,无不讳病忌医,最后吃亏的却是生民。”

    “当年,我曾经努力过,但收效甚微,连总理公署也维持不下去,德明是有心之人,一腔热血未冷,还望能够直言。”

    王秀的话说地欧阳澈动容,他起身行了一礼,激动地道“相公有此心意,实乃朝廷之福,天下生民之幸。”

    王秀做请起的手势后,正色道“不要多礼,请坐,有话旦讲无妨。”

    欧阳澈重归座位,端起杯子品了口茶,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当年,相公与鲁公创总理公署、银行和海事局,节制天下钱庄、资库、海外贸易诸事,在下那时颇为关注,认为相公初衷是为朝廷减少应奉之事,补助农耕、扩大贸易,认为这是善政。”

    “但是,公署落入蔡攸手,把持任用官吏,贪官污吏横行于市,市舶司、榷场几乎瘫痪。所幸,海事局和银行由钟离侍制把持,然后是沈侍制,但放农事贷款不过八厘薄利,有些银行官吏二分贷出,获利不入官府,多落入私囊故而盘剥生民不下于应奉司。”

    王秀点了点头,算是默认,这些事毕竟是实事,算睿智的钟离秋,也没余办法完全禁止,他无法否认。

    “相公岂不闻王荆公青苗法,竟然让市井商贩认购青苗钱,这何等荒唐之事,变法岂能不败而今,银行主要在最为富庶的州郡,物产丰富,一岁二熟,农户多殷实,本不许太多农耕房贷,只须在平时不要加重徭役以误农时,是对百生姓的仁政。所以,在下以为朝廷应节制监督各地钱庄、资库,管办海外贸易即可,大可不必参与民生事务。况且地方自有守臣,何须再设监司,徒增朝廷用度,加百姓负担。”

    “在下倒是认最生利者,是相公所议海外贸易,于国于民均是大善。”

    王秀无奈地笑道“好见识,可惜多年没有官船出海。”

    “茫茫重洋,相去万里,抛家弃子,没有巨利,谁愿意为他人权作嫁衣。”欧阳澈的见识倒是入骨三分。

    王秀当然明了,赵鼎等人组织不了一支官办船队,他忽视了做为典型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地安逸性,他们并不主张大动干戈,大规模由官方远渡海外征战、贸易,并非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需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意识。

    纯海洋国家的构想,是非常不现实的,天朝的陆地非常大,土地也很肥沃,让人不太想去海冒险。况且,他相信以后也会不断开疆扩土,只有从思想民风去改变,主动地去出海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他很欣赏欧阳澈的眼光,一言击要害。他让李宝和官谦南下,是要进行海外扩张,大宋的官船队组建提议程,他已经把想法付诸实施。“德明所言及是,真可谓一句惊醒梦人。”

    

    。。。

 第四六六章 欧阳澈的投效2

    第四六六章 欧阳澈的投效2

    “如今天下纷争,正是相公用武之地。 ”欧阳澈得到王秀的肯定后,显得很兴奋,继续说道“大宋之弊,在于冗官冗兵。要解决二者,首先要澄清吏治,不澄清吏治,消除冗官,不足以宽养民力,不能宽养民力,不能厚培国本,不能厚培国本,不足以显耀武功。”

    “本朝苛税七倍于前唐,生民看是富足,实则却非常疾苦。天下之财输于京师,而地方不能自留钱财,朝廷养兵养官之费,占岁入十分之九。不除冗官冗兵,又谈什么宽养民力,谈什么厚培国本如今国家之事,内忧外患,乱无头绪,以至于二帝北狩,山河破碎。”

    欧阳澈话锋一转,又高声道“耻大辱,又不能不说是兴大好时机,历朝历代的兴治,无不是建立在战乱之后,相公久在庙堂,必然心知肚明。”

    王秀很欣赏欧阳澈的见识,对国事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毕竟还是这个时代的人物,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思想在当世可谓超前,许多见解与自己有着惊人的相近。无论怎样说,话语隐隐对政策的不满,还有对生民的怜悯,更有对开封作为国都的不屑。

    “德明议论是天下吏治,如今百年沉疴所积事情,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但事有轻、重、缓、急,虽然按理说要改,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需要多走一点弯路,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德明可明白”他也很坦白,没有绕圈子。

    欧阳澈没有奢望王秀能满口应承,采用激进的惩治官场,如果真要急切地认可,并要付诸实施,他肯定会退避三舍,听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他细细琢磨片刻,才道“相公之意,在下受教了”

    王秀和善地笑了,温声道“东华门一面之缘,知德明非寻常之人,果然不假。”

    欧阳澈得到了王秀的肯定,显得更是兴奋,脸面泛出阵阵红潮,谦恭地说道“相公过讲,在下愿常聆听相公教诲。”

    王秀心一动,应该是投靠的承诺,只是他没有真正探明欧阳澈心意,不敢贸然招揽。要知推崇、敬仰和依附、投靠可不是一会事,亲信的招揽可不能随意,有可能事关得失成败。他不愿轻易漏出招纳之意,万一弄巧成拙,传将出去对他的声誉是很大的打击。

    “以德明所见,如今当以何事为先”

    欧阳澈立即意识到王秀是在向他问政,回答的是否得体,关系到日后的锦绣前程。谁人又无功名之心绝对是大好的机会,他强忍着心激动,深深吸了口气,道“在下对相公主议迁都,甚是钦佩。如今河北、河东不在我手,开封是天下百姓的负担。迁都江南,暂避虏人锋芒,依托江淮、荆湖山川屏障,可以安心恢复发展。”

    看着王秀不住点头,他不由地精神一阵,继续道“如今天下大乱方平,南迁后首要是休养生息,于民便利,对虏人可用忍让之策,对西李要联络吐蕃诸部,不惜官爵,先拿下西北马场,再谋图两河。”

    尽管,没有摆脱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识,但王秀认为欧阳澈说的很不错,着实让他对刮目相看。

    “以在下之愚见,大宋国策应以北和、西攻、南扩。”

    王秀神情大动,简直说到他心里去了,不由地目光一亮,若有所思地问“南扩,又待如何”

    欧阳澈饶有意味看着王秀,道“相公,不是早有所行事了吗”

    王秀莞尔一笑,抬了抬手,示意欧阳澈讲下去。

    欧阳澈会意,他也不是迂腐之人,不然今个也不会拜会王秀,沉声道“组成武装海船队进行海外贸易,再鼓励国内农桑贸易,这是大宋国力迅猛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下以为,仅贸易还不足让大宋得到迅猛发展,挥戈南下占据物产丰富的南夷地,役其民、开其山,为大宋所用。”

    王秀听着欧阳澈的政见,对超前的见识感到惊叹,大宋不是没有具有海洋意识的士人,是没有让他们发挥的空间。

    历史一个流星般地小人物,竟拥有着如此深博的海外殖民意识,尽管这意识明显带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裸的血腥。但是,他不认为欧阳澈懂真正的原始积累,只是具有法家思想的儒者,在他看来无论是任何形式的扩张,必然要循循渐进,披一层温情脉脉脉的外衣,以减少当地的反抗,这才符合征服者的利益,除非你有绝对的实力。

    欧阳澈的思想只是裸的征战,在他看来南方的蛮夷,根本不是天朝大国的敌手,征服他们即便是大宋如今的国力,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秀还是很欣赏,尽管欧阳澈的海洋思想不尽成熟,手段不够高明,但已经是难能可贵,有征服蛮夷思想的士子,看天下可真不多,不能太苛求别的了。

    欧阳澈紧张地偷看王秀,见他眉头紧缩,神情严肃,心顿感紧张,他明白自己的思想,在陈东等人那太离经叛道,从来不曾与他们谈论。

    目前,王秀的名誉声望,让他有了投靠的决心,不流芳百世便遗臭万年,他不知道王秀日后会如何搏一搏,也不算是平庸地白过一世。

    “德明大才”

    欧阳澈精神大振,不由地惊喜地望着王秀,但他竭力控制表情,不让自己太过兴奋,以免给王秀留下不好印象,但那闪烁的目光,深深地出卖了他。

    王秀一点也没在意,平庸的人不一定没有野心,但没有野心的人绝对是平庸的人,面对天大的际遇视若无睹,天下真没有,欧阳澈的追求和渴望人之常情。

    当年,他何尝不是如此,去和何老道议论三倍之利,又搭了蔡京的船,最终周旋在帝王将相间,所幸的是他通过作弊熬过来了,有资格俯视众生,去看当年的自己。欧阳澈的确有他当年的影子,和蔼地笑道“不过,德明南扩之说,太过于刚烈,恐不容于朝廷。

    欧阳澈一怔,随即明白王秀的意思,他与生俱来的天朝大国的思想,让他对来自北方的势力有相当的重视,至于南方的小国,在他意识根本不值一提,容之是德,灭之是理。

    他有自己的理念不假,也会竭力的去坚持,但在具体措施,既然王秀说话,他只得道“在下受教了。”

    王秀淡淡地笑道“德明一腔好才学,能在海事司供职,他日再选大郡历练,日后必然大有作为,好过一小县万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