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逍遥小书生 >

第560章

逍遥小书生-第560章

小说: 逍遥小书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明天就知道了。”李易沉着脸说了一句,大步的走出门外。

    片刻后,同样的位置。

    王永面色复杂,叹了口气,说道:“父亲已经让他回洛川了,他这辈子都不会再踏足京都。”

    李易摇了摇头:“这又是何必呢……”

    “姐姐会和陛下好好解释的。”王永低下头,说道:“王家永远都是李家的朋友,李兄万万不要多想。”

    百姓乃至于朝臣都认为,王家是当今景国的第一大族,以王家的权势,足以在景国横行,无所畏惧。

    崔家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崔家亡了。

    从那时候开始,他就知道,有的人,只能为友,不能为敌。

    王永是代表王家来赔礼道歉的,带了非常丰厚的礼物,这份礼物不能不收,不收便代表着拒绝,代表着和王家撕破脸,不过是一个自大的纨绔,代表不了王家,这一点李易清楚,况且这礼重的,也不好退……

    李易是在下午的时候见到明珠的。

    “你和王家怎么了?”李明珠从外面走进来,诧异道:“皇后让我来告诉你,今日之事,非王家所愿。”

    李易摆了摆手,说道:“一场误会而已。”

    李明珠看着他,疑惑道:“那你在担心什么?”

    李易叹了口气,说道:“李轩啊……”

正文 第九百八十九章 景王!

    先帝在位之时,勤勉朝政,除病重或特殊情况,数十年来,早朝极少断绝。

    当今陛下,论朝政之勤勉,虽然远不能和先帝相比,但早朝仍然是日日举行,只是主持早朝的人换成了长公主。

    对此,文武百官们早就形成习惯,早朝之时看不到陛下不奇怪,看到陛下才奇怪。

    因此,当他们整齐的站在朝堂上,看到公主和陛下从两边走出来的时候,心里面是有些惊讶的。

    今日不是初一,亦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陛下临朝,实在罕见。

    至于陛下是不是对于之前的懈怠有所悔悟,就不是他们这些臣子能够猜测的了,略微的讶异之后,早朝还是一如既往的举行。

    科学院某官员详细的汇报了科学院近来的研究进展;礼部尚书谏言陛下应扩大后宫,以稳固国本;一名资历较老的御史直言,相位不可空缺,今秦相告老,新的宰相须得早日确定……

    天子对于科学院的研究予以了高度肯定,对于礼部尚书的话置若罔闻,然后才看着众臣,缓缓开口:“相位之事,朕心中已有人选,诸卿不必多言。”

    朝堂上不少人闻言,只觉得心中发苦,他们之所以要多言,就是因为陛下心中已有人选……

    他心中的那位人选,实在是不适合相位啊……

    李轩看了看身旁的宦官,缓缓道:“宣旨吧。”

    “遵旨。”

    那宦官恭敬的点了点头,取出一封圣旨,走上前,看了下方的官员一眼。

    便是这一眼,让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了一种不妙的预感。

    这时,那宦官尖细的嗓音已经从上方传了过来。

    “诏曰……”

    只是听到“诏曰”这两个字,便有无数人心中一沉。

    圣旨措辞讲究,内容不同,措辞不同,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敕曰”在封赏之余,有告诫之意,“制曰”用来宣示百官,表达皇恩,至于“诏曰”,则有昭告天下之意,非重要事件不用。

    陛下册立太子,加封公主,用的便是“诏曰”。

    重要的是,封相………………用不到“诏曰”。

    “长安县侯李易,天惠聪颖,功绩斐然,自景和初年来,创天罚,献蹄铁,改刑讯,退敌使,开算学,绝水患……”

    那宦官还在高声念着,殿内百官的耳中嗡嗡作响。

    长安县侯李易……,果然,果然啊!

    陛下果然还是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欲要加封李县侯为宰相,这将是景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宰相,最……懒的宰相。

    当下便有数名御史以及老臣面色一变,从人群中站出来,圣旨没有念完之前,他们不能打断,否则便是重罪,但此刻他们脸上的决然,所有人都看的清楚。

    “清蛀虫,扫奸佞,推改革……,其功甚大,加封景王,以示天恩,传之永远,服之休祯,钦哉!”

    那宦官的声音还在殿内回荡,殿内,有人的表情终于松了下来。

    不是宰相……

    原来只是加封景王而已,不是宰相,看来陛下还是,还是……

    景……,景王?

    一字王!

    “景”是景国的国号,景王历来都是地位最为尊崇的王爷,自数十年前起,皇室之中已不立景王,如今,陛下居然将这一个封号封给一个异姓………………一个非皇室之人!

    这简直是荒谬!

    滑天下之大稽!

    李明珠看了看一脸肃然的李轩,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有说出什么。

    “陛下!”

    “陛下三思!”

    “外臣封王,有违祖制,陛下三思啊!”

    ……

    朝堂上早就炸开了锅,无数大臣在原地跪下,高声说道。

    “朕意已决!”李轩挥了挥手,从侧方走出去。

    有宦官高声道:“退朝!”

    “沈相,您说句话啊!”

    “王大人,此事,不能让陛下一意孤行!”

    “杨大人,您去见见太后娘娘,不能让陛下如此胡闹!”

    “公主,公主殿下,您再劝劝陛下吧!”

    ……

    群臣起身之后,立刻便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几位当朝重臣的身上。

    王家家主叹了口气,他知道陛下为何会这么做,所以他也知道,陛下不可能收回这条诏令。

    一名老者摇了摇头,说道:“陛下不同于先皇,这个时候,谁说话也无济于事……”

    沈相浑浊的目光望向殿外,喃喃道:“不,还有一个人,他说的话,陛下一定会听。”

    后宫,某处宫殿。

    王沁端来一杯茶水,放在李轩面前,轻声道:“夫君不要生气了……”

    “他们说我猜忌他……”李轩握着她的手,让她坐在一边,这才叹了口气,说道:“沁儿,你说,我这么做,他能理解吗?”

    王沁叹了口气,却也只能叹了口气,有些事情,即便她看的清楚,也不能为他讲清。

    他担心李县侯会因为外面的传言而多想,但他不知道,他越是这样,他的处境便会越遭……

    ……

    今日不仅朝堂炸了锅,就连民间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沸腾起来。

    自陛下登基之后,李县侯的权势便达到了巅峰,自古以来,这样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不止朝中官员,京中百姓也在猜测,怕是要不了多久,陛下就要开始猜疑他,李家败落已成定局……

    谁想到,这才过了多久,他们的陛下就狠狠的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景王,一字王……

    外臣封王啊,自开国以来,还没有哪一个外臣得到过这样的殊荣。

    李县侯的功绩虽大,朝中无一人可以比拟,但他到底没有开疆裂土之功,若是他领兵灭了齐国或是赵国,封一个王爷也可以理解,可现在………………他毕竟太年轻,这圣眷,有些太过……

    一字王就这么说封便封了,陛下已经直接表明了他的态度,这以后,整个京都,还有谁敢惹李家?

    李家。

    家主被封王,这可是天大的殊荣,整个府上一片欢腾。

    李易才将忧心忡忡的老夫人送走,坐回院子里,揉了揉有些发涨的脑袋,公主殿下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叹了口气,说道:“说好了,让你拦着他呢?”

    李明珠摇了摇头,说道:“你知道,他要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为什么要拦我?”李轩从后方走出来,说道:“你为景国,为天下做了这么多,区区一个王爵,又算得了什么?”

    “你就没有数一数,从景国开国以来,外臣封王的有几个?”李易摇了摇头,说道:“你就不在乎朝臣会怎么想,百姓会怎么想?”

    “我不在乎他们怎么想。”李轩看着他,认真的说道:“我只在乎你怎么想。”

正文 第九百九十章 君臣僵持

    李易知道李轩是怎么想的,但不知道他居然会这么做。

    景王,一字王,这几乎已经是除了皇帝之外,景国地位最高的人了。

    这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他没有劝李轩收回成命,因为比外臣封王影响更大的,是封了王之后又将圣旨撤回。

    常人尚且懂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作为皇帝,说出的话更是金口玉言,金科玉律。

    李轩对此毫不在意,说道:“你放心,百官若是反对,一切由我担着。”

    此刻说什么都晚了,李轩的性子他再也清楚不过,李易摇了摇头,说道:“不说这件事情了,喝酒……”

    酒是小翠调的酒,小翠调的酒有两个特点,一是味道甘甜,二是容易上头。

    李轩猛灌了两杯,就有些晃晃悠悠了。

    “你说,做皇帝、做王爷有什么好,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挤破头……”李轩醉眼朦胧,喃喃道:“我还是觉得在庆安府的那段日子,最舒服,最自在……”

    李易其实没有喝酒的兴致,今天的事情,李轩只是开了一个头,麻烦的事情,还在后面。

    “我知道你不愿意做什么王爷,我就是要堵住他们的嘴。”李轩拍了拍桌子,忽然说道:“这个京都,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要不,我们跑吧,你不是说蜀州附近有个地方很好玩吗,谁也管不到,要不,我们去那里……”

    李明珠看着身旁的两人,微微摇头。

    最不想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最不想做王爷的人做了王爷,这世上的事情,有时候便是如此的讽刺。

    她站起身,在李轩的肩头轻轻一点,他便趴在桌上,昏睡过去。

    她坐回原位,看着李易问道:“现在该怎么办?”

    自从李轩继位之后,李易便意识到了某些事情,只是没有预料到,李轩这忽然的举动,将某种矛盾推到了巅峰。

    “不知道。”他摇了摇头,看着她问道:“你饿不饿,我炒碗饭给你。”

    “不饿。”李明珠摇了摇头。

    “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

    “两个。”

    ……

    ……

    投胎是个技术活,生在帝王将相家,大抵便一辈子吃喝不愁,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在布衣寒门,天生便低人一等,需要比那些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才能挣得一个好前程,却也未必能追上那些人。

    这其中,最好的情形,便是投胎在帝王之家了。

    不需任何努力,天生便是王子王女,贫苦出身的子弟或许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逆转命运,出将入相,但他们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他们这一辈子的成就,最高也不过是出将入相了。

    想要再往上一步,只能祈求下辈子可以投个好胎。

    但万事总有例外,昨日的李县侯,今日之景王,便开了景国立国以来未曾有过的先河。

    民间对此议论纷纷,除了表示惊诧之外,倒也没有别的什么。

    诏书之上,景王这些年来的功绩,一桩桩一件件写的十分清楚,这几年他们身边发生了许多好的改变,众人几乎能够在其中所有的事情上看到景王的影子。

    他被破例封王,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民间对此的反对之声并不多,朝堂和宗室,却因为这件事情,和当今天子闹得很僵。

    宗室自不必说,都出自李家王朝,又怎么可能轻易的允许一个外人横插一脚?

    以留在京都的几位年迈李姓宗亲为首,对此向陛下提出抗议,在外的亲王还未得到消息,但想来也不会同意。

    朝堂之上,本就对陛下一意孤行要封李县侯为相颇有微词,现在倒好,陛下没有封他为相,直接封了一字王,此后宰相见到他,也要行礼……

    跟了这样一位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的陛下……,实在是让人头疼。

    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亦或是皇族宗室,李易都没有关注。

    封王之后,他甚至没有没有邀请宾客庆祝,和以往并无任何区别。

    要是细说,区别还是有的。

    以前在家里清闲的紧,现在要同时看三个孩子,李端,永宁,寿宁,她们三个尚且应付不过来,不由的让他想象到了以后的生活,未免有些担忧。

    当然,寿宁已经不算是孩子了,很多时候还能帮自己看孩子,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

    老方有些纠结的站在他的身后,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