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321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321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颜阿骨打有雄心壮志,奈何时不待他,身体大不如前,不得不退居幕后,让完颜晟继承大位。完颜晟此人也算是有些本事了,又深得完颜阿骨打的信任,未来的大金国继承人必定是他。”

  “即便是他们之间发生嫌隙,也不会影响完颜晟的地位,因为在下一代之中尚未出现能够与完颜晟相匹敌之人,未来交托于完颜晟手中,乃是明确的选择,也只有他才能让大金国更加繁荣昌盛。”

  “只不过完颜晟杀性太宗,过于注重讨伐,开疆扩土。现如今不仅是大宋需要休养生息,就连他们也不例外。如果这个时候再引发大战,只怕吃亏的是他们,并未我们大宋。”

  赵有恭沉声道:“所以你就让完颜阿骨打对完颜晟有猜忌之心,好借此机会打击完颜晟,让他失去手中的权力。”

  “不错!”

  赵构欣然答应一声,他就是这样想的,而且非常有把握相信完颜阿骨打一定会这样做。因为只有收回完颜晟手中的权力,完颜阿骨打才能彻底压制完颜晟,否则以完颜晟日益增加的声望,要想让他改正怕是难上加难。

  此外,这样做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只要完颜晟没有权力了,那么对大宋的威胁也就降低了。若是完颜晟登基为帝,怕是他会急不可耐的发动大战,这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因为大宋国内的局势尚且稳定,也不见得是真的安然无恙了,还有些事情需要彻底处理才行,否则很难与女真交战中占据上风,故而赵构才会想到这样的计谋。

  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赵构并未说出来,不过赵有恭却是懂得了,因为他也是出生皇亲国戚,这样的事情已经见了太多了,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一次,这便是赵构的双重保险。

  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况,大宋都能得到足够的时间休整,赵构相信只要大宋真的彻底解决重文抑武的问题,那么大宋便有了与金朝抗衡的资本。只不过后面发生的事情,却是出乎意料之外。

  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好,赵构也可以安心的回京复命。

  本卷的最后一章,接下来便是新的一卷了,故事将迎来新的篇章~~


第五百七十五章 举国欢腾

  “传我命令,此次参与大战的将领全部放下手中的事务,与我一同回京复命,待封赏结束,再继续镇守边关要塞。”

  赵构回到幽州后,便立即传下命令,让所有各州的守将全部前往京城。至于路程较远的将领,立即先行出发,抵达至京城后要等候大军一同出发;若是距离较近的将领,则随同赵构一起出发。

  众人被赵构委派至各州成为守将,镇守一方;现在,赵构又传令让他们回京复命。赵构的军令堪比皇上的圣旨,甚至比圣旨还管用,就连种师道、宗泽等老帅,都唯命是从。

  那些一直跟随赵构南征北战的将领,更是以赵构马首是瞻。

  燕云十六州乃是赵构率领众将士一同攻下,可以说赵构在燕云十六州的威望无人能比,远在京城的皇上都无法相提并论。赵构传下命令后,众人马不停蹄的安排好事情,然后启程出发。

  由于赵构治好了完颜阿骨打的旧患,他相信就算主将不在,金兵也不会妄自攻打大宋边陲。正因如此,赵构才决定让他们一同回京授封,这也是赵构事先安排,准备充分。

  “他终于要回来了!……”

  远在京城东宫的太子赵桓,已经知道皇上传下圣旨让赵构率领众将领回京复命了。原本赵桓因事差点被罢黜,后面宋徽宗改为禁足三个月,让他在府中反省。现在,赵桓已经重新入主朝堂,这让他又燃起了登基为帝的野心。

  只要太子之位一日没有被罢黜,那么赵桓就有机会继承皇位。即便是这次重新入主朝堂,登堂入室,赵桓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在上一次与赵构的交锋中,他一败涂地,失去了依仗的势力。

  现在的赵恒宛如孤家寡人,什么也做不了,也做不到。朝中各个部门的官吏对他是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与他为伍,更没有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愿意接受他的招揽。

  赵构扳倒了朝中权倾朝野的高俅、童贯等人,就连太子的势力都在他的搅动下,分崩离析,瞬间瓦解。可以说,赵构与赵桓二人,他们更加畏惧赵构。因为赵构不仅仅是平辽大元帅,更是十万大军的总帅,掌管兵权,又在朝中有自己的势力。

  因此,赵构远在朝堂之外,身在燕云十六州,朝中发生的事情也难逃他的眼线。其中,刑部尚书更是坚定不移的站在赵构身边,还有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人也纷纷站队,愿意相助于赵构,辅佐赵构。

  对于这些事情,宋徽宗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众人看到了赵构的希望,有些官吏更是打破头想要拉上关系。但是,赵构全然不予理会。此外,太子赵桓已经失势,就连皇上对他也是不管不顾。

  身居庙堂之上,他们岂能这个时候选择跟随太子赵桓,除非是真的嫌弃自己做官太久了,想要成为闲云野鹤。现如今朝堂上有大半都是归顺于赵构麾下,成为赵构的势力。

  这些赵构自己都不知晓,加上种师道、宗泽等老将的支持,赵构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当想起此事,太子赵桓都是面露凝重之色,眼眸之中充满着愤恨与不甘。

  赵桓巴不得赵构在燕云十六州失利,更是恨不得他战死沙场。即便赵构是他的亲弟弟,在他眼里依然是敌人。直到宋徽宗传下圣旨,让赵构等人回京复命,赵桓百感交集,无可奈何。

  “九弟,现在你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至我这个太子都无法相提并论。”太子赵桓冷冷的笑道,“可是站得高摔得越重,待你跌下来的时候,怕是连我都不如了吧!”

  “别以为父皇对你另眼相看,那是你还有价值。当你的价值没了,且看看你还有什么骄傲的资本。我亲爱的九弟,那个时候你才知道我现在的痛楚,咱们走着瞧!”

  赵构已经班师回朝了,宋徽宗得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立即传下圣旨,让汴京城大街小巷全部张灯结彩。另外,宋徽宗又传旨下去,待赵构回京时,百官迎接,而他亲自出城迎接赵构凯旋而归。

  那些与赵构同一阵营的官吏兴高采烈,那些仇视赵构的官员则是气愤不已,那些中立的官员也是高兴不已。毕竟,赵构收复燕云十六州,自大宋建国开始乃是从未有过的打胜仗,名留青史。

  “皇兄,你打算如何封赏老九?”赵似也是高兴不已,也想知道宋徽宗如何封赏。

  宋徽宗笑道:“封赏之事,朕心里早有数了。”

  赵似如何询问,宋徽宗就是不松口,这让赵似更加好奇了。最后见宋徽宗不松口,赵似也就作罢了。

  宋徽宗回想起赵构出生时的画面,脑海中有些不相信。即便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偏偏已经发生了。宋徽宗的心愿被赵构完成了,他的心里着实高兴,仍不住多了几杯。

  赵构幼年便与众不同,可是他们也没有料到这个儿子这么厉害,远远超出他们的期望。此外,赵构代表大宋与大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谈判等事情,这些他们都知道,而赵构最后又治好了完颜阿骨打的旧患,换来大宋的和平,还有最重要的时间。

  无论哪一件,放眼整个大宋都未曾有过的事情,也未曾想过。即便是宋徽宗都不敢说自己能如此淡定,让大宋与金朝谈判中稳居上风,这些赵构都做到了,做到了他这个皇上没有做到的事情。

  赵构率领大军收复燕云十六州,此乃大功一件。

  宋徽宗一边安排迎接赵构的事情,一边又传旨大赦天下。凡是不是死罪的罪犯都一律得到减刑,那些轻的直接放出监狱。此外,宋徽宗又从国库拿出银子稿赏三军,那些尚未回京却依然坚守在边关的士兵。

  大宋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当真是普天同庆。并且,赵构的威望更甚,就连寻常百姓都知道,哪怕是山野之民都知道赵构此人,也知道他的事迹。因为宋徽宗传旨将赵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迹张贴皇榜,传遍至整个大宋,故而举国一片欢腾。


第五百七十六章 功高震主

  热门推荐: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启禀皇,广平郡王兼平辽大元帅及楚王殿下等人已经抵达大名府,不日便可抵达汴京城!”

  宋徽宗欣喜地点点头,道:“终于回来了!回来了好!回来了好!……”

  宋徽宗一连数个‘回来了好’,可见他心里对于赵构回京的期待,以及当初赵构离开京城时的担忧。为了大宋帝国,为了江山社稷以及黎民百姓,宋徽宗不得不同意赵构奔赴前线,征战沙场。

  如果可以的话,他也不愿意让赵构深陷其,奈何赵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为了让赵构成长,以及江山社稷,宋徽宗不得不这么做。远在汴京城的自己,只能给予赵构援助。

  赵构取得的成,让他始料未及,却又喜出望外。因为赵构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个重要的屏障,有了这十六个州,大宋江山更加稳固了,而辽已经灭亡,这是他心所想。

  此外,赵构也让那些投降大宋的将领,以及辽国燕王耶律淳、燕王妃萧普贤女等人。毕竟,他们投降于大宋,赵构只是大元帅,并未太子,也不是皇,故而他们必须得到宋徽宗的点头才行。

  至于结果是好是坏,赵构无法保证,一切听凭宋徽宗的决定。

  宋徽宗接到赵构在前线接二连三的取得胜利的捷报,这让他很是心安,还是有些担心。赵构年约不过十五而已,却担负起如此大的重任。若非朝却无此人担此大任,宋徽宗还真的不见得会让赵构前去。

  赵构连续攻下城池,鲜有败绩,这样的功勋卓著,放眼整个大宋也无人能出其右。即便是太祖、太宗皇帝都未曾完成的心愿,赵构却做到了,而且还做得谁都好,这样的功绩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却也留下隐患。


第五百七十七章 隆恩浩荡

 顿时,赵构也沉默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做。

  如果不想看着大宋衰弱,那就只能选择走上夺取皇位之路;如果眼睁睁的看着赵桓登基为帝,赵构不确定是不是正确的决定,无法相信赵桓一定会支持自己,必定会使绊子。

  那个时候赵桓是皇上,他不过是臣子,要是真的发生争端,又或是称帝,怕是后世必是骂名。再说了,大宋乃是程朱理学观念甚重,也就是传统观念。如果他真的夺取皇位,怕是他人会说他赵构弑兄夺位,哪怕日后大宋日益强盛,恐难以掩盖这等丑闻。

  如果是在唐朝,那个时候民风开放,百姓思想也没有僵化。现在宋人思想太过于僵化,以致于有些事情根本想都不敢去想。即便是当权者不说什么,百姓的舆论也会让当事人承受不了。

  赵有恭的话又是事实,难以反驳。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要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赵构就算是背负骂名也得如此做。毕竟,个人荣辱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大宋江山社稷,百姓安居乐业。

  历史上的赵构是宋高宗,也就是南宋的皇帝。现在的他还真的没有想过登基称帝,要知道成为皇帝,有些事情身不由己,宋徽宗便是一个例子,不像现在这样逍遥自在。

  最后,赵构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算是赵桓登基为帝,他也不必担心自己会受到排挤。只要手握大权,就算是赵桓为皇上,也无济于事。因为那个时候的赵构无人敢动,故而赵构决定如此做。

  赵有恭欲言又止的叹息一声:“只怕到时候有些事情不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只能选择一条自己不愿意走的路。即便你不愿意,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也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二哥,你是不是隐瞒了一些事情?”赵构见赵有恭突然发问,这让他有些好奇,要是平日里赵有恭甚少提及国家大事。即便是私下里畅谈,也很少谈及皇位的事情,这一次却提及,让他有些诧异。


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乎意料

  宋徽宗的恩宠,众人切身感受到了。这份恩宠乃是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不说皇帝亲自迎接凯旋而归的将领,就说赐御酒,皇上亲自斟酒等,这些都是极为隆重的大礼。

  通常来说,受到这样的大礼都是文臣,武将几乎是没有这个机会。现在也得偿所愿了,百官面面相觑,他们担心武将真正走出被贬低的局面,成为与文臣旗鼓相当的势力,这样一来,他们所谓的优越感消失不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