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98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98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谁,胆敢阻挡,一律论罪惩罚,绝不手软!”赵构盛气凌人地喝道,“大宋官制便从今日起改革,让那些居心不良者敲醒警钟,让那些安于现状,做官却不作为之人明白大宋的天变了。”

  “兄长,即日起山庄的所有人员全部出动,决不能有任何的漏网之鱼。若是稍有动静,立即抓捕,我要清场,让那些真正有能之士为百姓造福,为大宋鞠躬尽瘁。”

  赵有恭见赵构心意已决,也不再多言。于是,赵有恭点头答允下来。与此同时,赵构又暗中下达命令吩咐李施仁、李施恩两位兄弟,让他们传命令给武松、鲁智深、燕青三人,让他们三人立即出动培养的势力展开行动。

  当日,武松、鲁智深、燕青三人远离汴京,之后便与宋江等人断了联系。自始至终都未曾露面,唯有赵构一人知晓他们在何处。赵构让他们三人前往沥泉山,秘密展开训练。

  如今事情过去了半年之久,日前燕青派人送来信说是有了成效。于是,赵构便决定让他们参与此次清场行动。琥珀山庄的人多数留在京城,而各个府、州郡等地鲜有人手,故而燕青等人参与如虎添翼,也是为了监察各地方官员执行力,要是办事不力,一样受到处罚。

  宋徽宗赵佶有此想法,真正想要推行的人乃是赵构,他不愿意继续等待,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乎,赵构屡次像赵佶谈论此事,为得就是改变大宋风气,换新机。

  可是,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却也动摇了众多人的利益,陈旧的思想成为包袱,屡次阻碍变法,最后变法的效果也只能保证一时,又因为宋徽宗自己当政期间不管不问,最后留下了巨大的危机。

  清除官吏中的蛀虫此乃要任务,待此次行动结束后,再举行科举考试,到时候以能力选取官员,并非依仗背后势力。若是慢慢的改变,只能治标不治本,若是一次性大清洗,也会人心惶惶都不利于大宋长治久安。

  于是,赵构采取了折中的手段,对于三品以上的官吏,暂时按兵不动,先从下面从九品开始,也就是说逐步逐步的清查。若是三品以上的官吏有人举报贪污受贿,一样得到严惩,没收全部家产充公。

  此举措得到赵佶的认同,又有西夏、金国、辽国虎视眈眈,国库尚未充盈。若是战事一起,耗资巨大,需要庞大的军需物资,故而没收贪官家产充公,这一点是对大宋江山有利且无害。

  此次清场行动乃是大宋开国以来次,就算是有赵佶颁布了圣旨,有很多人还是不予理会,在他们看来就算是皇上也不敢擅自与之相对。若是身为皇上管理国家秩序紊乱,只怕难辞其咎,到时候又会有新一轮的反抗。

  也有一部分人知道一些内情,故而胆战心惊。那些占据着官职却不作为的官员大多数是世家子弟,身后有庞大的家族,有些父辈或是祖辈乃是对大宋江山有贡献的官员,这些人自认为自己不会有事。

  偏偏此次行动的负责人是赵构,他巴不得清除这些蛀虫,就算是大出血也要将他们一扫而光,绝不留后患,也是唯一坚定立场,敢于行动的人,哪怕是赵有恭都觉得此事与大宋开国以来都有些不对。

  即使是王安石变法,也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而且顾及很多事情,以致于变法寸步难行。正因如此,赵有恭觉得这件事有些疯狂,宋徽宗心里也在担心不已,他知道此次事情必定会有所阻拦,也没预料到会是如此结果。

  纵然宋徽宗亲自下了旨意,还是有很多的元老纷纷上书奏请,有些则是辞官回乡或是颐养天年的,他们无一例外全部出来了,纷纷弹劾赵构的过错,说他祸国殃民,明里暗里谩骂,这让赵佶都胆战心惊。

  “构儿,你看看这些奏章全部都弹劾你的,真是头疼啊!”赵佶看着桌上堆满了整整上百封奏章,只有十几份没有弹劾,不过也提及到此次事件的害处,众人都反对,哪怕再蠢都知道这件事闹得动静太大了。

  “你还要继续做下去吗?”

  赵构坚定不移的望着赵佶,掷地有声地回道:“做,一定要继续下去,哪怕我的名声不好,也不能让大宋江山毁在这些人手中,唯有削弱人数,彻底的改变大宋风气方能打好基础。”

  清查行动已经开展了半个月,这半个月下来,整个大宋人心惶惶,有些人则是拍手叫好,有些人则是哭天喊地,甚至有谣言说大宋要亡了,纷纷谴责赵构的坏,哪怕之前念叨他好的人也变了方向。

  赵构扛着巨大的压力,仍然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这些日子以来每日朝会朝中大臣纷纷谴责赵构的行为太过嚣张跋扈,完全不把皇上放在眼里。这些事情说的也不是全部错误,有些说的也对。

  从一开始,赵构就猜到会有反抗情绪,只是没想到这么大,就连一些士族子弟也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孔孟之道的那些文人雅士有半数站了出来,数落赵构的不是。

  这让赵佶很是担心,毕竟大宋江山不能少了文人,只是没想到赵构不愿多做解释,凡是有抵挡者一律强制性执行。并且,赵构当着百姓的面数落被罢官的人的罪名,那人抵死不承认,还蛊惑人心,数落赵构的不是。

  最后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不得不低下头,俯认罪,那些谩骂之人也纷纷闭上嘴了。一次次的重复着这样的行为,赵构自己都觉得撑不下去了,人言可畏比任何武器都要厉害。

  赵构身为郡王,又是当朝监察御史,只是他府中的下人走到何处都被人指指点点,甚至有些人直接说他们的不是。这些时日,赵构的压力可想而知,赵有恭也差不多,就连刑部的人都在埋怨,因为关押的人太多了,最后天牢都容纳不下了,而他们还要继续抓捕。

  赵构选择的道路,哪怕是跪着也要走下去,在庞大的压力之下,赵构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心,毫不犹豫的干下去,最后赵构的名字再次传遍整个大宋,不是他的好,而是他的坏。

  世人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只会说他人的不是,那些被罢免官职的官吏,心中愤愤不平,直接造谣赵构的不是,说他仗势欺人,权倾朝野等。即便如此,赵构还是没有退缩,仍然继续,最后大街小巷的百姓醒来时便听到谁谁被罢官抓紧天牢的消息。

  刚刚开始,百姓们还停下手中的事情纷纷涌上去看一下,最后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赵构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为天下文人攻击对象,在他们看来这些被罢免的官员哪怕没有功,不过也没有过,只是占着官位而已,要是全部清除的话,只怕大宋江山不稳,故而说他是祸国殃民之徒,强盗之类的诽谤之词。

  赵构一笑置之,从未放在心上,也不曾回答,孜孜不倦地端坐在府衙上,俯瞰一个个被罢免论罪的官员,脸上风平浪静,心里波涛汹涌,不是在乎那些流言蜚语,而是心痛这些人不好好的当官,只想着财,痛心疾。

  整个大宋闹得最厉害的莫过于文人了,赵构以一人之力与天下读书人为敌,实为不智之举,赵构无怨无悔。毕竟,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是身外物,会有一天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

  今日背负着骂名,只要大宋未来走向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在所不惜。但是,天下百姓却对赵构一反常态,从最初的反对声到沉默不语,最后到支持,在民间赵构声名远播。

  要知道清除这些朝廷蛀虫,最受益的是百姓,他们岂能说赵构的坏,只会说他的好,最后的情况演变成赵构在百姓心目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在文人心中赵构就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赵构行事从不按常理出牌,每次行动前不会露出半点风声,也导致那些心虚之人害怕不已,最后寻找靠山,依然没有任何用处。清除之风蔓延至大宋的各个州县,赵构又派出武松、燕青、鲁智深等人暗中监视一切,那些没有执行到位,或是畏惧读书人骂声的官员,赵构也是毫不留情的全部罢免。

  此次行动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全部解决,而赵构早已声名狼藉,就算是百信心中爱戴,对赵构没有任何利益。毕竟,大宋江山不仅仅是百姓,还需要读书人治国。

  赵构也不是盲目的抓捕,他将所有的证据摆在那人面前,让人无所遁形直接抓捕,读书之人只知表面情况,又不是真实情况,这些赵构有信心扭转乾坤,故而不曾在乎,而他不屑一顾的态度,在读书人眼里就是恃强凌弱。

  虽然这次行动把赵构推在风口浪尖,任人谩骂,效果确实很显著,最直接的利益便是国库一下子多了数百万两,这些银两全部都没收家财所得,仅仅是汴京,要是算上全国各地上缴的银两恐有千万两之巨,这让赵佶喜出望外又是忧心忡忡,只因接下来的一件事让赵佶不能再沉默不语了,不然天下必定大乱,而这次的关键便是赵构。

  今日只更新一章,明日再更~~~

  

第三百三十八章 舌战群臣(一)

  “启奏父皇,此次共计罢免官员五千八百二十人;其中,京城二千四百零九人,余下皆是各个州郡,还有一些官员执行不力,依法论处,共计三百二十二人,总计人数有六千一百四十二人。”

  “此次罢免官职中可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之徒?”宋徽宗赵佶听闻赵构禀报的情况,皱着眉头问道。

  赵构回道:“回禀父皇,此次依法论处的官员有四千六百余人,京城中最多,没收的银两亦是地方郡县总和还多。其中犯下大罪之人有一千九百六十人,依照大宋律例罪该斩首,其余者发配充军。”

  “知道了!”

  宋徽宗铁青着脸,皱着眉头,他知道朝中蛀虫甚多,不曾想仅仅是三品以下的官员便有这么多人,要是算上一品以下的估计上万余人。虽然有一部分人并非官员,只是家眷借着势力为虎作伥,赵构不论是否做官一律罢免或是生擒打入天牢。

  现在天牢牢房人满为患,每次朝会都是数落赵构的不是,或是上奏弹劾赵构的奏章。宋徽宗赵佶胆战心惊,却又佯装无事,内心波涛汹涌,逼得他只能暂时不上朝。

  经过此番大动作,朝野震荡不说,就连文人墨客都在数落赵构的不是,只有百姓念及他的好。正因为赵构的此番行动,以致于宋江、卢俊义等人在军中的位置也受到威胁,他们皆是赵构麾下,故而受到牵连。

  曾经效力于赵构的文臣武将,听闻赵构如此大动作,大吃一惊。片刻后,众人又对赵构的勇气佩服不已,他们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欣喜若狂,众人皆是平民百姓间起来,深受那些贪官污吏的毒害,巴不得这些官吏全部死光,此乃众人心愿。

  此外,众人万分期待赵构能够将大宋的军制彻底改革一下,唯有改变一下军制,武将的位置才能大大提升。并且,行军打仗才能真正的军令如山,要是没有任何限制才能发挥出战斗力。

  大宋军队并非没有战斗力,而是受到文人制约,那些只是纸上谈兵之人,高谈阔论,就算有好的刀刃也没有办法使出全力,处处受制,心里百般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听命行事。

  众人心里清楚,要是军制发生改变,唯有赵构掌握大权方可,否则大宋天子谁也不愿意看见哪个军队将领越来越大,最忌讳的便是功高震主,危及皇位,故而众人只能在心里期盼着。

  宋徽宗赵佶听闻赵构报上来的名册,与之前看到的有很大差距,最痛心的莫过于这些官吏居然胆大妄为,如此横行无忌,此乃大罪也。若是真的全部处斩,只怕人心惶惶,到时候大宋江山不稳,外敌便有机可乘了,此乃不智之举。

  赵佶思前想后,决定了这些人的命运,那些贪污受贿之人,以十万两为界限,超过此数者一律杀无赦,五万到十万之间直接发配充军,五万以下的官吏则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正因为顾虑,赵佶不得不如此做,也避免了一场腥风血雨。如果真的将这些人全部斩杀,只怕杀上十天半个月,到时候汴京城都是血腥味,杀气太重,只怕百姓也会担心。

  若是真的全部杀之,声名狼藉的赵构势必会推到风口浪尖上,退无可退。若是大臣群起而攻之,就算赵佶是皇上,也不得不兼顾着。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后,赵佶才决定如此做,赵构等人也不曾反对。

  此事告一段落,赵佶瞥了一眼赵构、赵有恭、刑部尚书王云等人,面露凝重之色,沉声道:“此事你们办得不错,却没有任何褒奖,此外还有一事要与你们说清楚,明日早朝做好准备!”

  众人板着脸,重重的点点头,唯有赵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