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07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07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老九真的入朝为官,必然与种师道等人接触,一来二去便会效忠老九。如此一来,那我们便遭遇更多的麻烦,要知道种师道等人在朝中也是有些权威,只怕是一个隐患。”

  高俅自信满满的说道:“太子殿下尽可放心!”

  太子赵桓以及其他人都好奇的看着高俅,他们都清楚种师道等人的底细,赵构的官职虽高,论起资历的话,还是种师道等人比较重,要知道种师道等人在宋徽宗面前说的话都有一定的分量。

  “自太祖皇帝打下江山后,文臣当道乃是必然,武官并不受到重视。如今,郡王平定了方腊,又活捉了方腊,必然会受到褒奖。即使受到封赏也无妨了,要知道我朝重文抑武,就算他是皇子也是一样。”

  高俅气定神闲地说道:“如此一来,广平郡王想要翻身,只怕是痴人说梦。况且,朝中又有我等存在,除非是天塌了,不然的话根本就永无翻身之日,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皇上的态度,要是皇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太子与郡王相争,那么大事可成。”

  “太子殿下,以奴婢之见,皇上的意思是不管不问!”

  赵桓撇过头看向那人,惊疑道:“李公公说的可是真的?”

  李公公,乃是大太监李彦,是宋徽宗身边的亲信,与他一同依附于太子赵恒的宦官还有梁师成,不过论及权力还是李彦较大。李彦原名李邦彦,与杨戬同是宋徽宗身边的宦官,杨戬被斩后,李彦便走马上任成为大内太监总管,掌管皇宫内外大小太监、宫娥。

  当初,杨戬被斩杀,蔡京又贬为庶民,发配至杭州,被方腊杀害。李彦便知道宋徽宗有些变了,不敢肆无忌惮,又在暗自寻找新的靠山。恰好赵恒找上他,又与高俅等人搭上线,迅速的成为安插在宋徽宗身边的棋子。

  李彦回道:“回禀太子,这些时日杂家都侍奉在皇上身边,对他的日常起居了如指掌,以及他的想法也会对杂家说,他也曾提及过这件事,不过最后决定还是不插手便是,这也是皇上的原话。”

  梁师成附和道:“奴婢也曾听到皇上提及过,正如李公公所言。”

  “如此甚好!”

  赵桓不禁拍手叫好,喜上眉梢,他等得就是这个,只要宋徽宗不插手,那么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也不惧赵构回京了。虽然他们不担心赵构回京,还是需要商议一下接下来该如何解决他,让他永无翻身之日,彻底的被宋徽宗放弃。


第一百六十五章 赵构的态度


  “元帅,怎么回京并无朝廷官员迎接?”吴用皱着眉头,沉声道。

  赵构也非常的奇怪,依照大宋礼制,战胜归来的将领所过之处必定有百姓、官员迎接。可是,他们一路行来,当地官员、百姓从未出迎,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就连奏报上去的战报也没有任何回应,实在是有些好奇。

  “莫不是朝中发生大事?”赵构紧锁眉头,思忖道。

  吴璘躬身禀道:“元帅,末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构见他面色凝重,支支吾吾的模样,疑惑道:“吴将军有何事要说?”

  吴璘躬身道:“末将接到兄长来信,说是朝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叮嘱我等要小心行事!”

  “朝中发生了何事?”赵构急忙问道。

  “当今皇上于四月前立下太子,乃是皇长子赵桓!”吴璘回道。

  赵构不以为然的说道:“依照祖制乃是大皇兄为太子,父皇立他为太子也是合乎正统,理应如此!”

  军师吴用接话道:“吴将军,是否其中有隐情?”

  吴璘点点头,沉声道:“兄长来信中提及过一星半点,皇上本来无意立下皇储,不想太子殿下居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势力发展迅速,不仅仅控制住枢密院,更是与高太尉等人同气连枝,现已占领朝中大半的朝臣,就算是皇上都不得不慎重对待,逼得皇上立下太子。”

  赵构沉默了,他从吴璘的话中已然知晓为何自己率军归来,不曾有任何的欢迎,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一切都明了了,是自己的皇兄给自己使绊子,想让自己难堪。

  当初,赵构每次攻下城池后都会禀报朝廷。如果枢密院真的被太子赵桓控制,赵构相信自己的战报多数没有呈给父皇看。只是赵恒此人居然有此能力,出乎意料之外。

  历史上的赵桓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如果吴璘所言属实,那么历史上与之自己经历的又不相同。之前经历过杨家将事件,对此赵构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赵桓真的是那样的皇帝,以宋徽宗来说不可能昏庸如斯,只是一味地遵循祖制,却不思国家社稷。

  赵桓没有任何本事,也不可能安稳的登上皇位。况且,宋徽宗的子嗣也不少,其中最有威胁的便是赵构,也就是自己。赵构回想起来,才知道一切都是如此,不过还是需要看看自己的皇兄到底如何。

  至于,成为一国之君,赵构还真的没有想过,他只想着改变羸弱的大宋,抵御住金兵南侵,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在意。不过,赵构也清楚自己此次回京,只怕是多灾多难了。

  当初,赵构在朝中为官时,他便与高俅势同水火,要是赵桓与高俅勾结在一起,那么赵桓必然不会顾及什么兄弟之情,必然会对他采取行动,为得无非就是皇位。

  赵构情不自禁的想道:“那个位置真的那么好吗?如果是繁荣昌盛的大宋,的确是想要试试,只可惜现在的皇位坐不得安稳,也不知金国那边到底如何了,要是真的入侵,只怕后悔莫及!”

  刘琦也站出身来,接话道:“既然吴兄说明了,那我便不再隐瞒了!”

  赵构惊疑道:“怎么,你也有事情要禀报?难道也是一样的?”

  “差不多,不过我知道的比他要多点!”刘琦沉声道,“我父亲乃是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相信诸位兄弟都清楚了。当初,父亲已经看出朝堂之中必有争斗,叮嘱我不要与元帅共同进退。”

  赵构微微一笑道:“应该是担心受到牵连!”

  “元帅说的是!”刘琦回道,“元帅在京师为官与高太尉势同水火,虽说我父亲是副都指挥使,官阶还是不能与之相比。因而,我父亲明哲保身,叮嘱我不能与元帅走得太近,便是为此事考虑。”

  “此次,父亲来信说,皇上已然立下赵桓为太子,意味着朝中会再掀风云,而主角便是元帅。太子殿下与高太尉勾结在一起,成为朝中最大的一股势力,矛头必然直指元帅,父亲见我不顾他的命令,仍旧选择与元帅征战方腊,已然知晓我的心意,我决定站在元帅这边,故而以家书的名义给予我提醒,另外也是叮嘱元帅。”

  杨沂中苦涩地说道:“元帅,末将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初,偶遇叔父杨志,便禀报家父,不曾想叔父一直不愿意回去,后来又为了我死于敌军箭下,这些事情我都禀报于家父。”

  “家父惊闻噩耗,也是悲伤不已,也是修书一封,内容与刘兄相差无几。”

  赵构点点头,道:“多谢诸位兄弟提醒,我赵构铭感于心!”

  自从班师回朝,赵构就新生不宁的,总觉得有事要发生。如果不是杨沂中、刘琦、吴璘等三人说出来,兴许他到现在都不知道朝中居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从他们的话中,赵构猜到此次回京自己的兄长赵桓以及高俅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只因他曾经是宋徽宗最受宠溺的皇子,又身居高位,更是连续立下军功,生擒方腊,这点只怕是他们担心的事情。

  至少,赵构听出话来,朝中站在自己身边的只有刘仲武、吴阶、杨家,其他的势力要不就是坐山观虎斗,要不就是太子赵桓的人。并且,站在他身边的将领也不过是因为刘琦、吴璘、杨沂中三人在,要是他们三人被家族抛弃的话,也就是说自己在朝中没有任何的势力,就连之前的枢密院都被赵桓控制住,还真是有些意外。

  军师吴用郑重地说道:“元帅,接下来您的决定是怎么样的?”

  众人都沉默了,纷纷看向了赵构,只因这个问题只有他才有资格回答。并且,赵狗的回答直接影响着所有人的行动,只因吴用的意思是询问赵构是与太子赵桓争夺太子之位,还是不管不顾。

  赵构回道:“诸位兄弟的意思,在此心领了!目前来说,大宋不能再乱,内有奸臣当道,外有金国虎视眈眈。若是真的发生斗争,只怕大宋危矣,唯一的心愿便是让大宋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一切足够了。”

  众人叹息一声,他们都希望赵构能够与赵桓一较高下,在他们看来只有赵构有资格继承大统,成为大宋的君主,更多的也是个人主观意思。毕竟,他们的身上都已经烙印下“赵构”的印记,听闻赵构的话语,他们不由得有些失望。

  赵构见众人脸上有些失望,不由的微微一笑,接着说道:“虽然我不想与他争夺什么,不过要是真的使绊子,伤我兄弟,毁我赵家江山,可不会束手就擒,任由他们掌控,要想让他们有所畏惧,唯有形成自己的势力,这些事情待我们回京后在一起商议。”

  众人脸上的失望之色尽皆消失,笑容满面,齐声道:“末将领命!”


第一百六十六章 加官进爵(一)


  三日后,赵构率领大军抵达汴京,他也心知肚明知道朝中百官不会前来出迎。可是,宋徽宗还是派遣身边的近侍李公公前来宣旨,他还有些意外,只因明白朝中的局势不是自己离开前那样,而是以太子赵桓为首的派系把持朝纲,宋徽宗再次身不由己。

  以宋徽宗对赵构的疼爱,必然会率领文武百官出迎。虽然礼制中没有这样一条规定,得胜归来的将领皇上一定要出迎。因此,李公公带旨前来也合乎礼制,却有些不像宋徽宗的做法,也就是说明他的态度更加公正。

  赵构沉思片刻,已然做到心中有数了,微微一笑,然后与众人一起接旨。

  李公公宣布完毕,恭声道:“郡王,请随奴家前往,皇上与众大臣都在宫中等您呢!”

  赵构回道:“那就劳烦李公公了!”

  于是,赵构便率领将领跟随在李公公的身后前往皇宫,数万大军则留在皇城外,这也是规定的。入皇城不得带一兵一卒,如有不从者以犯上作乱罪论处,故而赵构抵挡汴京城,就让大军驻扎在城外,宋江、卢俊义等人跟随在其后进入皇城。

  片刻后,众人来到垂拱殿,此乃皇上平日处理政务、召见众臣之所。垂拱殿有五间十二架,长六丈,宽八丈四尺,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因此也叫常朝殿并不似崇政殿那般空旷威严,反而令人心生几分温馨,只是这种温馨唯是官家之感,对众位臣子而言,官家所在之处,在汴梁北宋皇宫和临安南宋皇宫中都有此殿。

  李公公客气道:“郡王,您们稍坐片刻,待奴家禀明皇上!”

  赵构点点头,微微躬身施礼,然后便与宋江、卢俊义等人留在宫外。与此同时,军师吴用低声道:“虽然我知道会有所区别,不过这个区别也真是太大了,却又合乎礼制!”

  卢俊义也是皱着眉头,低声道:“还真是有莫大的差距!”

  赵构喝止道:“在皇宫中,切莫乱言,以免惹祸上身。至于,情况如何待我们见了皇上便见分晓了。”

  众人也是点点头,一直默默地等待着。他们的心中都有些不悦,哪怕合乎礼制也觉得自己等人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上次他们归顺给予的礼制颇高,此次大胜归来居然是按部就班,心里有些不悦也是很正常的。

  李公公急急忙忙的前来,躬身道:“启禀皇上,兵马大元帅、广平郡王赵构及其麾下将领在殿外听候!”

  宋徽宗稳坐在龙椅上,俯瞰众人,淡然道:“宣!”

  “传兵马大元帅、广平郡王赵构觐见!”

  赵构等人听闻传报声,整理仪容、衣冠,依次进入大殿内,龙行虎步的迈着沉重的步伐,一直向前走去。朝中文武百官纷纷撇过头看着赵构,只见他平视前方,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地向前走去。

  “儿臣叩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构高声喝道。

  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依次排列有序,齐声高呼道:“臣等叩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九成熟多了!……”

  宋徽宗看见爱子赵构,见他风轻云淡,又不是庄重,不像之前那样急躁,心里甚是安慰。刹那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