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834章

大宋将门-第834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布充满着信心,他这些年,也总结了许多经验,货币是什么?严格说起来,货币就是一张收条。

  普通人劳动服务,换取钞票报酬,这个钞票就是社会给予个人的一张契约,拿着钞票,可以在任何时候,换取相对的商品和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全可以抛弃金银,只是采用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就是朝廷认可的一张契约!

  如此而已!

  过去推不动纸币,老百姓也不相信,更不接受,关键在于朝廷管理能力太弱,各种风险层出不穷,与其和朝廷“签约”,远不如拿着真金白银稳妥。

  眼下呢,经过了多年的变法,议政会议建立起来,政事堂真正掌握大权,又掌握金融体系,还有庞大的新政学会作为支撑。

  朝廷的信用,已经能堪比真金白银!

  “十年前,二十年前,朝廷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田,有多少丁,能产出多少粮食,多少布匹!”曾布自豪道:“可现在呢,我们不但清楚产量,还有强大的库存储备,不光是粮食,包括布匹,牛羊,猪狗,甚至鸡鸭鹅,水产鱼类,食盐,煤炭,木材,等等必须物资,每年能产多少,分布情况,需求情况,我们都能做到心里有数……有了这些数据作为基础,再发行货币,当然无往不利!”

  “师父,弟子估算过,即便会有些差错,也可以把负担转嫁给海外,用我们的纸,去采购他们的物资,填补缺口,绰绰有余!”

  显然,曾布是做了很深的功课,把什么情况都想好了。

  王宁安难得露出了笑容,自己的弟子当中,吕惠卿心机深沉,擅长调和笼络,章惇做事强悍,手段狠辣,堪称双杰。紧随他们之后,那就是曾布,尤其是理财的本事,仅次于开封的那个学生,非常难得。

  想到了开封的那位,王宁安突然心中一动,略微迟疑,随后又恢复了正常。

  “你们的方略是可以的,但是往海外转嫁,还是有风险的,你们要慎重行事,一定要足够隐蔽,另外你去知会兵部一声,我担心海外会出问题。”

  曾布不太明白,老师为什么担心海外,但他相信老师不会无的放矢,立刻就去通知了王韶。

  还真别说,果然出事了……经过几次调整之后,目前天竺的总督是柳羽,作为一名军方将领,柳羽采取了铁腕措施。

  天竺有太多的王公贵胄,诸侯封国,传承几百年不止,根深蒂固,宛如一个个坚固的堡垒,针扎不透,水泼不进。

  为了强化控制,柳羽希望能直接将触角伸到地方,打压诸侯豪强,就成了必然。

  恰巧这时候,有一个公国的国王死掉了,他没有儿子……按照天竺的规矩,女人也可以继承王位,所以王位就落到了死去国王长女的手里。

  但是,柳羽却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下令剥夺长公主的继承权,并且严令各个诸侯公国,必须嫡长子继承,如果不符合宗法规矩,就要剥夺王位,国土直接归总督直辖。

  这道命令下去,立刻出现了有趣现象,很多人主动告密,指责一些藩国继承出现问题,不符大宋的要求。

  果然,柳羽一口气又废了十几个国王!

  他的举动触动了天竺最保守的力量,反击终于到来了。

  最初被罢黜王位的长公主名叫米依,她从小习武,会骑马,能打仗……她的祖上不是天竺人,而是从中亚过来的游牧大军,甚至能上溯到匈奴时代,几百年过去,在这个女人身上,居然出现了返祖的情况!

  米依失去王位之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带着自家的侍卫家臣,静静等待机会,厉兵秣马,没有片刻停歇。

  随着柳羽削藩的动作越来越大,反对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响亮。

  一切都在朝着无法挽回的方向发展。

  终于,一个机会出现了。

  柳羽派来接管王国土地的是一名老将,已经年过半百,听闻朝廷有退役的要求之后,他主动辞官,甚至谢绝了优待,直接坐船回国。

  叶落归根,老将只想着和家人团圆,回归故乡,含饴弄孙,也就心满意足了。

  就在他离开之后,新的人员没有到位,米依率领着500名骑兵,袭击了城池,经过一夜的激战,她成功袭取城池,并且取下了大宋的龙旗,换上了属于她的旗帜!

  女王陛下重新登基!

  这个消息是爆炸性的,不可战胜的宋军败了,尽管那1000名守军,只有100人来自大宋,而这100人中,又几乎都是老弱病残……但是对于天竺的土著王公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他们快速动员,集中兵力,驱逐宋军,宣布自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土王公的准备并不差,除了铠甲,长矛,弓箭之外,也出现了火绳枪,甚至在米依的军中,有专门用来攻城的火炮!

第1134章 军衔制


  天竺爆发叛乱,消息传到了大宋,已经是一个月以后,这还是大宋积极推进航运和铁路建设的结果,否则只怕一年半年,都未必掌握前线的情况。

  可即便如此,大宋的普通百姓,也缺少对天竺的认知,包括学界和舆论界,都是如此。他们只知道天竺是个庞大的国家,丝毫不比大宋小,而且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极其适合农作物生长,大宋很多的粮食就来自天竺。

  当叛乱消息传来,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粮价,很多地方出现了涨价。

  另外随着更多消息传来,人们更加恐慌起来。

  天竺的叛乱,单纯从规模来看,是前所未有的。

  以米依为首,多达几十个王公加入,他们之中,人马最多的能有10万,最少的也有3万,加上闻风归降的民兵,至少上百万人马,这是何等恐怖的数字?

  别说是叛乱,哪怕排成队,让大宋去杀,也要好长时间。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尤其是对比了大宋在天竺的兵力,就更加担忧。

  目前在天竺的驻军,仅有18000名陆军,3000骑兵,以及300艘战船……兵力不算少,可是分散到庞大的天竺,就像是往大海里撒了一把花椒面,少得可怜,根本无力阻止。

  眼看着一座座城市重新落到天竺的手里,各地的叛乱力量,风起云涌,迅速集结,每天人马都在增加,每天都有新的情况。

  当初大宋用极快的速度征服天竺,而现在却以更快的速度,失去天竺,真是讽刺!

  哪怕最乐观的评论人员,也认为大宋至少要派遣10万人,劳师远征,才能平定天竺的叛乱,要想掌控天竺,或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工程!

  放弃天竺!

  或者从天竺撤军,只要他们答应作为大宋的藩属,每年定期送点土特产,也就可以了。

  这种声音甚嚣尘上,显然,背后有人在推动。

  还有人逐步将天竺叛乱的事情,归罪给王宁安。

  第一,他过分压榨海外殖民地,自古以来,官逼民反,情理之中。

  第二,王宁安随便改革军制,让一批将领强行退役,结果造成了人才断层,指挥漏洞,才给了天竺人反叛的机会。

  有此两条大罪,王宁安就应该为天竺的事情负全责。

  越来越多的攻讦,直指王宁安。

  这一次理学的议政卿终于有了些心气,他们窥见了宝贵的机会。

  “针对天竺的叛乱,我们强烈要求,秦王需要到议政会议,接受我们的询问,他要把事情说清楚,要追究相关责任!”

  杨时在议政会议,大声疾呼,希望获得支持。

  作为新的领班,文及甫琢磨了半天,假如是老爹,肯定会利用这个机会,给政事堂难堪……可他却没那个本事,这才刚开始,千万别跟小命过不去。

  文及甫严格遵守老爹的要求,将杨时的提议搁置了。

  也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放在一边,根本不表决!

  “姓文的,你无耻,你是个懦夫!”

  任凭理学这边怎么叫嚣,文及甫就是不搭理他们。

  其余的议政卿也对此兴趣缺缺,尤其是军方的议政卿,不就是天竺叛乱吗?有什么了不起,能征服天竺,就能再次征服他们,大宋铁骑所到,玉石俱焚!

  杨时在议政会议几次努力,都没有结果,他现在特别愤怒,又非常无奈。

  假如在政事堂有一个他们的人,哪怕是尚书一级,也足以逼着王宁安来议政会议接受询问,他们就可以趁机大做文章。

  但十分可疑,政事堂全都是王宁安的弟子,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杨时沉思了许久,还真别说,让他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杨时亲自找到了刚刚退休的相公张方平。

  这位做过殖民部尚书,又干过海外的总督,经验丰富,说出话是有影响力的。

  “晚生恳请相公能登高一呼,将王宁安的嘴脸,昭示天下!”

  张方平蹙着眉头,他的心情很不好。

  最初失去官职,张方平还安慰自己,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叶落归根,也算是有福气了,不要强求。

  可是在家呆了一些日子之后,他就受不了了。

  过去哪怕在殖民部,那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一不二,随便批几个字,就值几万,几十万,下面还有一大帮书吏差役,按照他的命令行事。

  颐指气使,大权在握,那感觉多好啊!

  在回家的第二个月,张方平只能管自家人,每天买什么菜,一顿煮多少米……零零碎碎,他的家人也要被逼疯了,再不给这位老相公找点事情,他非要折腾死全家人不可。

  虽然张方平无聊到爆炸,但也不是傻瓜,混了这么多年,现在跳出去,给一个晚辈当枪使,实在是太侮辱老头子的智商了。

  “老夫已经辞官致仕,不过是闲散村夫,杨先生是找错人了!”

  “不!”

  杨时果断摇头,“张相公,方今天下,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寥寥可数,而相公就是为数不多的良心所在……秦王再度出山,倒行逆施,且不说别的事情,光是弄得天竺百万人造反,要想平定,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工夫,这一条他就应该辞官罢相,闭门思过。”

  张方平烦躁地摆手,话谁都能说,可问题是王宁安是轻易就扳倒的吗?

  “杨大人,老夫没有兴趣,你请自便。”

  “张相公!”杨时也不顾什么礼数了,他几步冲过来,拦住了已经起身的张方平。他急赤白脸,用近乎哀求的声音道:“老相公,您不愿意公开发表也行,但是向陛下进言,总是没有问题的吧?您虽然致仕在家,但毕竟是重臣,不同一般,您的奏折依旧能上达天听,老相公,莫非连公道话都不敢说吗?”

  ……

  政事堂,首相值房。

  外面很乱套,舆论哗然,议论纷纷。

  但是这里却是出奇的平静,作为王宁安手下的两大打手,王韶和章楶都在,他们面前放着沙盘,上面插着不少的小旗。

  “王爷,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我们控制的区域快速减少,乱军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力量也越来越强,但是实际情况,恐怕并非这么简单。”

  章楶笃定道:“首先,我们虽然失去了土地,但是却损失有限,到目前为止,死伤的人还不到两千,其中主要是来自塞尔柱的雇佣兵,换句话说,我们没什么损失,而且随着人马集结,散开的手指已经攥成了拳头,打出去只会更有力量!”

  王韶也笑道:“不止如此,天竺那边,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仔细看去,叛乱的中心是几个公国,而这几个公国中间,又有山岭阻隔,彼此的联系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这也怪不得他们。”王韶讥诮道:“天竺几百年来,四分五裂,彼此之间隔阂极深,甚至是生死仇敌。在叛乱的初期,他们尚且能够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大宋,但是随着控制面积增加,彼此矛盾冲突不断。我敢断然,他们的人马越多,势力越强,离着败亡就不远了。”

  章楶立刻接过来,“没错,我看这次是一个消灭天竺诸侯的绝佳机会,王爷,末将愿意请令,只要再给我3……呃不,是两万!两万!!只要两万人,末将就能铲平天竺的乱贼!”

  王韶身为兵部尚书,没法带兵出征,充满了羡慕。

  谁知王宁安却摇了摇头,“既然天竺是疥癣之疾,那就不用着急了,索性就让天竺乱下去,一颗脓疮,总要鼓出来,才好下手,毕其功于一役吗!”

  “那,那万一糜烂败坏,不可收拾,该如何是好?”章楶有些急了。

  王宁安还是不着急不着慌,“应该不会有问题的,我信得过柳羽。”

  章楶还是没转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