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68章

大宋将门-第68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良璟颤抖着双手,接过圣旨,刚要谢恩,传旨的苏桂苏公公微微一笑,“别忙,还有呢!”


第108章 身价倍增


  封赏了王良璟,本以为结束了,谁知道才是个开始……王宁安因为编著《三字经》有功,居然也得到了保义郎的官职,正九品。

  上次献《三国演义》就要赏官,王宁安给辞了,这一次上了《三字经》和《百家姓》,作为蒙学读物,和寻常的小说完全不同,哪怕士人也不能反对。

  假如王宁安出身在文人世家,保证被捧上天,官职还要高,最起码要升到八品。

  尤其是赵祯看到《百家姓》把他们老赵家排到了第一位,那个舒坦啊,浑身上下的毛孔都打开了,轻飘飘要飞了!

  早就该编百家姓,满朝那么多文士,竟然没有一个少年有心,真是让人无语!

  本来赵祯想要大力提拔王宁安,可是当朝的宰辅不快,认为破坏朝廷铨选制度,仅仅献书,就拿到比状元还高的官职,让天下士人怎么看?

  赵祯一肚子气,两本蒙学读物,那是功在千秋,造福无数学子,比状元高又能如何?

  虽然有意见,可赵祯性子软,从来都是一团和气,不愿意和宰辅闹翻,只好给了王宁安九品官职,不过他却把王良璟提到了八品,把该给儿子的赏给了老爹,弄得文官们无话可说。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苏桂又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道圣旨,这封圣旨读完,王良璟的泪水流淌下来,王宁安都眼圈发红。

  赵祯正式追封王贵为检校太尉,雄州节度使,建庙祭祀。

  死去了一个甲子,王贵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地位,相比之前赐下御笔,这一次更是肯定王贵的功绩,还准许建庙,这是杨无敌也没有得到的殊荣。

  王家上下,无比欣慰。

  既然追封了王贵,其他人也不会例外,曾祖父王文晟追赠正侍大夫,五品官,遗孀王老夫人,也就是王宁安的太奶奶张氏得到五品诰命。

  祖父王修文出征西夏,为国捐躯,追赠武功大夫,正七品……从王贵以下,王家五代人,死者得到追赠,生者得到官职。

  一门上下,忠烈之家,在天之灵,足以告慰了!

  王良璟将圣旨供奉在祖宗祠堂,放声大哭。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终于对老祖宗有了交代!

  “孙儿替老人家争了口气,朝廷追封了,功绩得到认可了……”王良璟喃喃自语,哭得像是孩子。

  王老太太拄着拐杖,同样泪水滚落,激动地浑身颤抖。

  “知足了,死也能闭上眼了!”

  ……

  这一次的封赏可跟上次的御笔完全不同,等于是朝廷正式承认了王家的功绩,也表明王家正式成为将门之一!

  要知道在武将地位衰败的今天,想要冲破重重阻挠,跻身将门,难度何等之大!

  不但要皇帝坚持,还要摆平文官,不让他们出来捣乱。

  国舅爷曹佾有把握做到前者,至于后者,是一点办法没有!

  王宁安提出建立马场,自从入秋以来,第一批优良的小马驹陆续降生,多达一百多匹,野狼谷迎来了第一批小精灵。

  王家要上书报告,负责盯着马场的殿前司也向赵祯汇报,他们甚至比王家还要兴奋,用词之夸张,王宁安见了都要汗颜。

  不管如何,养马初步成功了,加上王良璟剿匪有功,王宁安几次献书,赵祯觉得亏欠王家太多。

  光是赏赐王家父子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意,追封王家先祖,就成了选项之一,为什么说之一,因为宰执如果不同意,还是能够拦下来的。

  问题是眼下的几位相公,富弼和韩琦因为欧阳修的关系,不但不会下黑手,还会推波助澜。

  至于丁度,他曾经得到晏殊的提携,也不会找麻烦。

  首相陈执中因为黄河决口,表现平平,已经处于半退的状态。

  倒是枢密使夏悚,因为贾昌朝的关系,和王家不睦。但问题是六塔河开始修了,黄河要恢复故道,夏悚忙得天旋地转。

  这时候打压王家,不是给贾昌朝制造借口吗!

  夏悚一贯谨慎,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

  向来最挑剔的言官御史,在见到了《三字经》和《百家姓》之后,也不忍对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下手。

  当年王贵的确忠勇,战死沙场,堪比杨无敌,过去了一个甲子,才得到迟来的荣誉,已经够冤了,还和死人作对,也太不够君子……

  总而言之,各方互相牵制,难得没人阻挠……空前的平静之下,王家完成了彻底的蜕变!

  之前他们只能算是预备将门,如今王家可以光明正大宣称,他们就是将门!就是世代为国而战的勇士!

  别小看这一步,至少曹国舅比起几天之前,客气多了。

  最初和他谈白砂糖的生意,曹国舅坚持要拿走七成的利润,这一次主动退让,一口气让到了三成。

  “我三你七,王兄弟,够意思吧?”

  王宁安冷笑了一声,“我的国舅爷,你这么大方,我可真是受宠若惊,咱们还是说实话,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曹佾瞠目结舌,嘟哝了半晌,终于吐露实情。王家跻身将门,什么石家啊,呼家啊,高家啊,潘家啊……全都被惊动了,纷纷派出人员,前来联络感情。

  曹家虽然如日中天,却也不能横行霸道。

  只要王宁安愿意,大可以和其他家族合作,白糖的生意上百倍暴利,谁能不上杆子巴结王宁安,祈求分一些好处。

  逼问出真相,王宁安哈哈一笑。

  “国舅爷,一事不烦二主,既然选了你们曹家,我就不会改变主意,更不能让你吃亏,五五分账,利润一人一半,只不过你要帮我出出主意,该怎么保住白砂糖的利益。”

  “这哪用你说啊,是咱们的利益,我能不想办法吗?”

  曹佾拍着胸脯,大包大揽。

  还真别说,这家伙有些鬼点子。

  大宋之富庶,冠绝历代,人有钱了就想吃好的,炒菜之风,就是从宋代开始的。

  白糖作为重要的调味品,百姓们趋之若鹜。有多少都不够卖!想要多产白糖,就要多种甜高粱,几万亩根本不够,要几十万亩,甚至几百万亩。

  光是一个王家,一个沧州,远远不够。

  曹佾建议王宁安,把韩家拉过来,让韩家负责种植甜高粱,王家负责榨糖,曹家负责销售,三方一同分润。

  不得不说,术业有专攻。

  办这种事情,曹佾驾轻就熟,他为此专门跑了一趟韩家,见到了致仕在家的韩亿,又看到了韩绛和韩维几个兄弟。

  把事情说完,韩绛和韩维彻底惊呆了。

  白砂糖啊,那是多少钱啊!

  一石红糖就要一百五十贯,一石白砂糖,至少卖到两百贯!

  假设第一年种五十万亩甜高粱,就能产出二十万石糖,就算一石赚一百贯,就是两千万贯,分成三份,也有六七百万贯!

  哪里是肥肉,简直一个油坛,油缸,大油库!

  韩维突然老脸通红,可笑他之前带着人去六艺学堂,还出言讥讽,和王宁安闹得很不愉快。

  哪里知道,人家心胸竟是如此开阔,白糖生意,多少人趋之若鹜,为什么一定选你韩家!以德报怨,王二郎够意思,值得结交。

  韩维主动和老爹三哥请令,要去六艺书院担任博士,教导学生。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真正的目的就是和王宁安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面对白糖的暴利,连河北八韩都坐不住了。


第109章 财路和扩军


  赵祯在年前下旨,从明年起,正式改年号为皇祐,宋代的皇帝是允许有多个年号的,不像明朝,一个年号用一辈子。

  不过年号虽然多,但是庆历这个年号对大宋来说,含义非比寻常。

  曾经有一次,大宋上下,都满怀信心,希望扭转局面,摆脱挨打的局面,富国强兵,可最终就像流星一样,彻底失败了,到了如今,连年号都改了,曾经的梦真的要醒了……

  欧阳修弄了十几坛子美酒,摆在了屋子里,不许任何人进去。

  醉翁捧着酒坛子,笑一阵,喝一阵,哭一阵,喝一阵……喝得吐出来,满地都是脏东西,醉在了酒坛子中间,蜷缩着身躯,像是一个受伤的孩子。

  转过天,欧阳修下午爬起来,回到六艺学堂的时候,老先生依旧神采奕奕,只是很多人都注意到,在他的鬓边有一缕刺眼的白发。

  一代新人换旧人,醉翁老了……

  同样离着过年越来越近,王家上下都聚集在了一起,包括之前分家出去的大伯王良珪也回来了。

  过去的一年多,他老了很多,在田间劳作,脖子晒得紫红,手掌粗糙,骨节肿大,饱经风霜,备受摧残。

  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淹了王良珪的田,麦子在水里泡了半个多月,全都死了。只有种在高处,又耐旱涝的高粱,活了下来。

  王宁安在沧州大搞高粱种植,不但让酿酒兴旺起来,还间接救了许多人。

  他已经想好了,明年一定要多种甜高粱。朝廷治河的方略肯定行不通,接下来水旱不断,唯有高粱能够活下来。

  甜高粱的杆用来榨糖,种子却能留下来,虽然不好吃,可好歹是粮食,比起观音土强多了,灾荒的年景,已经顾不得什么了……

  王良珪已经不奢望靠着自己的本事,能重新过好日子娶媳妇,他彻底低头了,向着四弟低头了,他显得无比恭顺,只要给他安排个事情,不管多难,他都能接受。

  “大哥,陛下有旨意,要给老祖宗建庙祭祀,你做一个监工吧,这是咱们家的脸面,务必修好!”

  王良珪身躯颤抖,十分激动。

  “老四,放心吧,我一定干好!”

  王良璟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又转向了两个侄子。

  “宁宏,宁宣,你们学了武艺,考进了六艺学堂,晏相公,欧阳大人,苏先生,都是天下少有的鸿儒,能跟着他们学习,是你们的福气。好好用功,不要弱了王家的威风。”

  “是,请四叔放心!”

  两个人用力点头,不只是恭顺,甚至战战兢兢。

  身份的快速变化,王良璟已经成了家族绝对的权威,哪怕王老太太也不会干涉他的决定。唯独能左右王良璟的只剩下王宁安。

  不过咱们王二郎是个乖孩子,在外人面前要给老爹面子,只有父子两个凑在一起,他才会原形毕露,毫无儿子的觉悟。

  这不,分派了家里的事务,王宁安就很没有形象地和老爹勾肩搭背,凑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事情。

  “有了韩家的合作,明年一定要多种甜高粱,我估计韩家会种上百万亩。”

  王宁安的想法是有道理的,韩家的土地众多,数之不尽,和韩家有关系的大户士绅更是多如牛毛。

  眼下黄河泛滥,河北很多的土地不是旱就是涝,水淹之后,还有大面积盐碱地。

  除了高粱之外,别的东西也活不下来。

  普通高粱用来酿酒,甜高粱全身都是宝,种子食用,杆用来榨糖,剩下的渣滓晒干了,还能烧火。

  白糖和烈酒,是王家眼前最重要的两条财路。而且还都是动辄上千万贯暴利,放在一年前,王良璟都能被吓晕了,哪怕到了现在,也是头晕眼花,浑身哆嗦。

  “白糖不能都在大宋卖,一下子数量太多,会打乱市场,造成价格暴跌,影响利润。而且动静太大,也会吸引别人注意,引来其他世家跟风。我们把白糖生意分成五年,稳步扩大,让糖价慢慢下降,防止对手察觉,而且我们还能掌控更多的土地,形成庞大的规模,布局完成,就不用担心其他人效仿了。”

  王宁安数着他的生意经,“所以要和烈酒一样,把多余的白糖卖给辽国,我相信辽国的贵胄肯定更喜欢糖!”

  北方寒冷,到了冬天,风狂雪猛,哪怕辽国的皇帝,都要猫在御账不出来。又没有多少娱乐手段,除了生孩子,就是喝酒、摔跤,如果把白糖制成各种糖块,卖给辽国,绝对大受欢迎。

  最好辽国上下都猛吃白糖,吃出一嘴蛀牙才好!让他们咬不动羊肉,吃不了肉干,就没本事南下打草谷了……当然,这只是王宁安的脑洞,哪能指着糖废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但是走私白糖,带来的暴利,却能让王家快速壮大,说不定有一天,王家的铁骑就会覆灭辽国!

  ……

  两条财路,给了王家父子充足的信心。

  该扩充人马了!

  “眼下我们名下的部曲有一百二十多人,不过弓箭社已经有了七百多人,还有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