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654章

大宋将门-第654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且惶淄暾南低常筒钪苯拥腔蓖粱实哿恕

  因为世家的存在,朝廷政令下不去,世家手里控制的人口资源,也没法进入市场,进行调配,他们就像是一个个顽固的堡垒,抵抗着时代的大潮。

  ……

  “朝廷是肯定要下手了……以往大家依附在韩家下面,能得到免税的好处,现在呢?再跟着韩家,只会一起倒霉,说句不好听的话,该散了!”

  散了?

  分家!

  虽然韩宗武在大厅上,就有这个意思,但是真正说出来,还是吓了所有人一跳!

  韩家啊!

  那可是豪门大族,人所敬仰,不说别的,外面的人听说你是韩家出来的,哪怕是偏房,都要高看一眼!娶媳妇也比别人家容易。

  如果离开了韩家这棵大树,该怎么办啊?

  还有没有活路啊?

  所有人都吓坏了。

  “朝廷这一次是迁豪强去西夏,你们要先弄清楚,这个豪强是什么标准。”

  韩忠彦伸出了三根手指,“其一,豪强要有十万贯以上的家产;其二,要有5000亩以上的田产,或者占居住州县半成以上田产;第三,就是有10名以上的家庭成员……这三个条件,只要占任意两个,就会被认定为豪强。”

  当然了,韩家三个都占了,而且还是大大超出,朝廷不拿他们开刀,简直没有天理了。

  “把家分了,偏房,还有家丁人等,财产一项就大大低于标准,至于田产,你们盘算一下,能有多少?”

  大家低着头,其实也不用算,心里都有数,多的能有千亩以上,少的也就百十几亩。

  按照分田的标准,各地不一,如果人口多,均分下来,土地就会少,反之,能分到的土地就多,以韩家的情况,差不多每人能分6亩左右。

  看起来不多,别忙,这一次分田,是按人口分,也就是说,女人也有份!

  一家五口,就能拿到30亩田,原来依附韩家,要交出三成五的田租,可不算少。

  还是以100亩为例,依附韩家,扣除田租,只相当于65亩的收益。

  另外族里还有各种开支,也要出份子钱。

  如果分田,土地会减少,但是田赋也会下来,相差也就没那么悬殊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只种30亩田,每年就有大半年的时间,归自己支配,可以出去打工赚钱,也可以做一点小买卖,补贴家用。

  总而言之,会苦一点,但不至于天塌地陷无以为生。

  甚至有些人还觉得分了也不错。

  依附大家族有好处,可大家族规矩多,约束严格,每年都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还要给族里干活,仔细盘算下来,只能说有得有失……分了家,自己做主,也挺好的!

  朝廷连西夏都给灭了,还傻乎乎和朝廷作对,那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且再说得过分一点,凑在大树下面,得好处的,还不是韩家的直系长房,他们吃香的喝辣的,普通人根本分不到多少。

  为了一点汤汤水水,就和朝廷抗衡,找死也不是这个找法!大家伙渐渐都有了主意,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纷纷抱拳,感谢韩宗武指点。

  韩宗武也是叹口气,他对韩家当然是有感情的,可是他也清楚,大家族真的走到头了,建立在血缘和宗法上的家族,必须要解体。

  他是朝廷命官,韩家解散之后,他差不多能分到50亩田……韩宗武根本没心思经营,他也不想着什么耕读传家,实在是太过时了。

  他的儿子今年五岁,在两年前,就送到了开封的幼儿园,从小孩子就没接触过农活儿,以后进学堂,读书,考科举也好,进别的学院也好,出来当官,或者去工厂做事。

  总而言之,是不让孩子继续当地主了。

  不只是他,很多城里的年轻人,也是这么想的,时代的确在变化。

  区区50亩田,也不值得雇几个人耕种,干脆转让出去,或者留给朝廷算了,他拿一笔补偿金就好。

  家族之间,固然有亲情连结,可是非要弄得生死与共,全听一个大家长的,一代一代压下来,都喘不过气,实在是没必要!

  韩宗武思索着,居然从韩家走了出来。

  猛一抬头,居然看见了一个人正笑嘻嘻等他。

  “是子瞻兄!”

  来的人正是苏轼……苏大仙人到中年,加上又喜欢吃,胖胖的,憨憨的,完全是一个糙汉子,距离飘飘若仙的风流才子,那是越来越远了。

  不过他依旧像当初那么热心肠,听说了韩家的事情,生怕会牵连朋友,这不过来看韩宗武了!

  “子瞻兄,我想好了,分家!彻彻底底,全都分了,省得麻烦!”

  苏轼眉开眼笑,他的嘴碎劲儿也上来了,絮絮叨叨,“我就说你能想的明白!走,哥请你吃火锅去,庆祝你的新生!你可不知道,上上下下,多少眼睛,都盯着你们家呢!好歹咱们也是一起捡肥皂的啊!我是真怕你一步走错,一脚踏空……”

  这么多年过去,王宁安也没告诉苏轼,捡肥皂是什么意思,所以苏大仙依旧浑不在意,和韩宗武勾肩搭背,笑嘻嘻道:“我是真怕你想不开,非要和家族同生共死,那可就麻烦了。”

  韩宗武苦笑着甩来了苏轼的胳膊,闷声道:“能不想吗?那可都是我的亲人啊!但愿他们不要打错了算盘,非要逼着朝廷杀鸡骇猴,我也没办法救他们!”

  正说着,突然响起了duangduang声!

  韩宗武张大了嘴巴,不好!

  这是家里的大钟!

  按照规矩,只要大钟响起,所有韩家的子弟,包括韩家的长工短工,家丁护卫,还有佃农丁壮……都要聚集过去,片刻不许停留!

  通常只有家族遇到危机,出现了贼盗,才会敲钟,聚集人员自保!

  莫非大伯他们,真的要鱼死网破?

  韩宗武顾不上火锅,掉头就跑,苏轼也只好跟着……在韩家祠堂前面,已经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群人,当真要撕破脸皮吗?

第893章 覆灭

  韩纲站在祖宗祠堂前面,扫视着所有人,差不多有几千号之多,还有许多人在不断赶来,他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

  人多势众,法不责众,他不信朝廷真的敢下手!

  韩纲回头看了看几位兄弟,想要说两句鼓舞士气的话,可突然发现有两个人不见了,一个是韩维,一个是韩绛!

  “混账,他们两个哪去了?”

  其他几个兄弟脸色难看,其中一个站出来,“老五说了,他是朝廷命官,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请求家中除名,并且已经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免了他的官职,以免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放屁!”韩纲真的气坏了,几个兄弟当中,也就是老五韩维官最大,又和王宁安有交情,他走了,如何跟朝廷抗衡啊?

  “这个老五,简直无情无义!他能有今天,能离得开家中栽培吗?没有大家伙拼了命抬举他,就凭他的本事,早就让人家整倒了!真是不肖子孙,不肖!”

  他骂了几句,又问道:“那子华呢?他不会也要家里除名吧?”

  “那倒没有,子华让我们告诉大哥,他愿意带着自己一房,迁居西夏。”

  “什么?他要去西夏?”韩纲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敢置信,在他的印象里,西夏苦寒之地,遍地都是蛮夷,让他在那里生活,还不如杀了他呢!

  “子华说了,他被朝廷罢官,丢了祖宗的脸,已经是韩家的罪人,他愿意去西夏,也算是延续韩家一脉,也省得玉石俱焚……大哥说他不孝也好,说他懦弱也罢,这是他的选择,还请大哥体谅!”

  “呸!”

  韩纲这个气啊!

  韩绛就算罢官了,好歹曾经也是宰执,身份摆在那里,朝廷真来抄家,也要掂量一下,现在倒好,他也跑了,就剩下自己,如何抗衡朝廷?

  想到这里,韩纲的脸色就越发难看了。

  你们真成,都跑了!那就让我来!

  韩纲跺了跺脚,大步走到了所有族人家丁的面前,伸出双臂,安抚大家伙。

  “你们听着,韩家世代居住在此,一向是奉公守法,爱护乡里,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耕读传家,老老实实,无可挑剔。朝廷出了奸臣,他们倒行逆施,非要逼着我们韩家背井离乡,去荒漠瀚海……他们是逼着我们去死啊!大家伙说说,能答应吗?”

  韩纲喊完,却没有预想中的热烈回应,他一气之下,挤出了两滴眼泪,伤心欲绝,“你们都扪心自问,这些年,受了韩家多少的好处,免了多少的田赋?别的不说,最近十年,改种大豆,种甜高粱,你们又发了多少财?做人要讲究良心,要对得起天地,现在韩家有难了,你们能袖手旁观吗?”

  这回下面讨论的声音倒是大了起来,只是谈的却让韩纲吐血,大家伙都说种大豆榨油,种高粱,榨糖,酿酒,这都是西凉王抛出来的产业,大家伙是赚了一点,可最近几年,水泥啊,钢铁啊,采矿啊,机械啊……这些项目,韩家一点都没跟上,早就被人家给甩下来了,只能眼看着别人赚钱,根本插不进去!

  说到底,就是韩家故步自封,本来朝廷要收各地的煤铁矿山,韩家顺便跟着朝廷一起开发,钢铁厂就建起来了,随便还能引进蒸汽机,建立纺织厂,河北离着塞外这么近,进口羊毛,能赚不少钱!

  可结果呢,让文彦博那个老货捷足先登,他跑到山东折腾了一圈,现在又去了西夏当总督,虽然试点文彦博是失败了,但是工厂摆在那里,还运转起来,老文的好处一点都不少!

  韩家怎么就不能学学文彦博?

  不得不说,果然人都是在变化,韩家哪怕是偏房,也能读点书,外面的报纸连篇累牍,各种消息不断冲击。

  许多人早就有了不同看法,奈何韩家的上层因循守旧,排斥改变……好几次的潮流都没有抓住,下面的人怨声载道。

  这一回,算是全面爆发了!

  眼看着情况也失控,韩纲真的急眼了,只能拿家法吓唬人!

  他猛地抓起了桌上的宝剑,怒斥道:“你们给我听着!生是韩家的人,死是韩家的鬼!所有青壮,立刻拿着兵器,封锁路口,严防死守,不许朝廷的官兵差役进来,谁敢动韩家的田产,就跟他们拼命!”

  韩纲拿出了大家长的威严,也的确有些威慑力,许多族人和家丁下意识转身,要去照办。

  只是这时候,突然他们发觉情况不对劲了。

  原来,在韩家祠堂的外围,聚集了更多的人。

  他们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甚至还有不少女流之辈,一个个拿着锄头,木棒,把韩家祠堂,还有这些人都包围起来,论起数量,足足有五倍之多!

  ……

  “吉甫,这些人都是你鼓动来的?”王宁安笑呵呵问道。

  吕惠卿连忙点头,谦逊道:“师父,雕虫小技,以毒攻毒而已!韩家想靠着家丁族人抗衡朝廷,那就先让他们面对盛怒的百姓!看看百姓怎么说!”

  王宁安点头,“办法不错。”

  这时候旁边的章惇不干了,他气哼哼道:“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初对付孔家的时候,我们就用过,他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吕惠卿居然没有反对,而是笑道:“不管是不是拾人牙慧,总之有用就行,子厚,你也不要太小气了!”

  “不是我小气!”

  章惇拍桌子了!

  “师父,你可是把河北两路的事情交给了弟子,马上拿下韩家了,河北的事情就要大功告成,为什么要把吕吉甫派过来?弟子怎么也想不通?”

  王宁安呵呵一笑,“子厚,如果为师说,是要分你的功劳呢?”

  章惇脸黑了,无可奈何道:“反正师父的安排,弟子只能听着呗!”

  王宁安摇了摇头,“唉,一个韩家,历经百年,人口众多,牵连甚广,他们倒了,会出来一大堆问题的,不是你一个章子厚能解决的,甚至不是一个吕吉甫能做到的。这不,为师也来了,我们师徒该同心协力才是!”

  章惇惊得站起来,连连躬身,“师父,是弟子糊涂,弟子错了。”

  “都是自家人,不要说废话了。”

  王宁安招呼他们坐下,立刻说道:“你们看,把韩家迁走,会多出来多少户口,增加多少家庭?”

  吕惠卿道:“弟子负责过折家的事务,他们私下豢养的人丁,不计入朝廷名册的,就有近十万之多,韩家的规模,比之折家,一点不差……韩家的子孙拆开,就有500家以上,家丁也有几千家,至于下面的佃农庄户,那就更不知凡几!总体算下来,也有几十万啊!”

  章惇也不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