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627章

大宋将门-第627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地方衙门支持,整个京东两路的棉花种植,都捏在手里,有了货源,掌握了整个产业链,还不愁没钱赚吗!

  “老爹真是英明,让他们去争煤矿,争铁矿,我们种棉花,真是妙计。”文及甫从西京赶来,帮着老爹一起落实这事情。

  文彦博很是得意,他抓着胡须,笑道:“怎么样,改种如何了?”

  “还成!我们从江南请来了一些种植棉花的高手,让他们去种棉花,保证能产出最好的棉花。”

  “嗯……那其他人呢?尤其是本地的百姓,有没有闹事的?”

  文及甫哈哈一笑:“他们闹什么!这是孔家的土地,朝廷收上来,种植什么,都是朝廷说了算,他们一介草民,也敢阻拦朝廷的国策,简直不知死活!孔家发配了,他们也想发配不成?”

  文彦博眯缝着老眼,缓缓道:“你给我听着,别闹得太过了,王宁安现在是执掌大权,不愿意当恶人,他既要民心,又要变法。为父也难,该是我们的,固然少不了。但是凡事也要有个度,我们吃肉喝汤,也要分给别人,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别把谁都当成草芥,真的闹出了事情,为父也不好收拾!”

  文及甫连连点头,“请老爹放心,孩儿晓得,我会告诉下面,不要太过了。”

  ……

  文家父子正商量着,突然就有人跑了进来,在文彦博的耳边嘀咕了几句,文彦博脸色狂变,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当真是他?你们怎么把他给抓起来了?”

  来人都哭了,委屈道:“相爷,小的们也不知道啊,他穿得那么破烂,有脏兮兮的,我们还以为是普通的百姓!”

  “呸!你们不知道拗相公是出了名的不修边幅吗?他现在是百姓不假,可不是普通百姓!他是皇帝的岳父,是国丈!老夫早晚会让你们给坑了!”

  说着,文彦博起身,气哼哼就往大牢里赶,文及甫也急匆匆跟着。

  他们到了大牢,让狱卒在前面带路,这里面臭气熏天,难以形容,两边都是形容枯槁,嗷嗷惨叫的犯人,地上还湿漉漉的不停打滑儿。

  文彦博皱着眉头,终于到了一片牢房的前面,他借着灯笼的光,往里面看去,果然,有一个人面对着墙,正在打坐。

  “是……是介甫吗?”

  对方似乎听到了文彦博的声音,缓缓转身。

  “哈哈哈,是文相公来了,请恕下官没法给文相公施礼了。”

  文彦博见果然是王安石,他是暴跳如雷!

  “混账,你们都瞎了眼睛吗?怎么连王相公也抓!真是胆大包天,该死!实在是该死!”他一边骂着,一边大叫:“还不赶快开了牢门,请王相公出来。”

  “是,是!”

  牢头立刻去打开牢门,结果他手忙脚乱,不停哆嗦,愣是找不到钥匙,可把文彦博气坏了,他直接让护卫用刀砍断了锁链,把牢门打开了。

  “介甫,快出来吧,去钦差行辕,老夫正有事情要和你说呢!”

  王安石淡淡一笑,“文相公,下官也有事情和你说……我看这大牢的环境就不错,咱们不妨在这里好好聊聊!”

  “这里哪里是聊天的地方?介甫,你是不是心里头有气?这样……谁把你抓进来的,老夫立刻杖责八十,给你出气如何?”

  王安石摇头。

  这下子可把文彦博弄得急眼了,他几步走到了王安石的面前,撩起袍子,作势欲跪。

  “介甫,你当真不给老夫面子吗?”

  王安石被吓了一跳,好歹文彦博也是他的前辈,一品大员,他立刻伸手去搀,而文彦博呢,也顺势拉住了王安石的胳膊,敢情这老货压根就没想下跪!王安石鼻子都气歪了。

  “文相公,你老可知道下官为何被抓进来?”

  文彦博讪讪一笑,“是不是下面的人胡来,老夫一定严惩不贷!”

  王安石摇了摇头,“下官这些日子一直在普通的百姓家里居住……今天就有官兵上门,来抓人,没法子,下官在人家住了那么长时间,只能让他们把我抓来,当了替罪羊!”

  文彦博也不傻,他看出了这里面有事情,便问道:“介甫,你直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既然文相公问了,那我就直说!”

  王安石顿了顿,问道:“文相公,你是不是要在孔家的田里种棉花?”

  “是啊,这也是为了发展棉纺,充实国库吗?莫非介甫有想法?”文彦博呵呵一笑,“如果介甫有兴趣,可以一起参股吗!”

  王安石摇了摇头,“文相公,你知道他们下面的人,是怎么推动的吗?”

  文彦博下意识摇头,王安石立刻把他所见告诉了文彦博……原来朝廷的官兵差役领了文彦博的命令,就去让老百姓改种棉花。

  可是大多数百姓根本不懂如何种棉花,也不愿意改种,他们有个最朴素的想法,粮食能吃,可棉花不能吃!

  如果棉花种不成,岂不是要饿肚子,因此人人拒绝,根本推不下去。

  “怎么会?这些田都是朝廷的,怎么还有人阻挠?”

  王安石苦笑道:“文相公,田是孔家的,现在是朝廷的,可问题是种田也要佃户啊……这些人都是孔家的佃户,他们不愿意改,结果官差就罗织罪名,说他们是孔家的党羽,都给抓了起来……你瞧瞧,这座大牢里面,被冤枉的百姓不下一百人!文相公,下官以为,恐怕不是你的意思吧?”

  “当然不是!”

  文彦博立刻摇头,开玩笑,他文彦博可不愿承担罪责!

  “介甫,老夫还是不明白,明明种棉花收入更高,老夫也从南方请了精通种棉花的行家,怎么他们就不愿意改种呢?”

第857章 王安石的办法

  文彦博发出了他的疑问,王安石突然万分感慨,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民间之行,没有接触过那么多的百姓,他也会发出和文彦博一样的问题。

  而事实上,在推行青苗法,推行方田均税法等等法令的时候,王安石也困惑过。

  为什么朝廷好好的法令,到了地方就走样了,民间那么多的反弹之声,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

  王安石这次就是带着满肚子的疑问,到民间来寻找答案。

  他在兖州的这段时间,走访了城市,看了矿区,住在农家,又目睹了孔家的种种作为……直到今日,王安石敢说,他终于找到了一些答案,或许不全面,但至少足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了。

  “文相公,百姓没有种过棉花,无论怎么说,他们都不会贸然改变的,任何人都有固执的习惯,而世代耕田的农民,尤其如此!”

  “我想到了,所以我才会从江南请来棉农,指导他们种植棉花!”

  “可这些棉农不便宜啊!”王安石一句话堵住了文彦博,“棉农提供指导,百姓要出一笔钱,他们不种粮食了,外购的粮食肯定比自产的要贵,又是一笔钱,棉花种出来,谁收购,要去哪里卖,又是一个难题。此外,还有朝廷的赋税,以往田赋可以用粮食缴纳,现在改成棉花,朝廷要不要……文相公,每一个环节,都会扒老百姓一层皮,看起来种棉花产量收益比种田高,但实际上,老百姓根本拿不到,没准他们会过得更惨!”

  “吸!”

  文彦博脸色狂变,他不是不通实务的书呆子,王安石所言,当然有道理,只是在文彦博眼里,并没有把老百姓当回事!

  “介甫,你说的这些老夫都知道,总归有办法解决的。改种棉花之后,朝廷税收增加,外销棉布也增加,有了钱,可以采购海外的粮食,也可以减轻税赋吗……老百姓苦一苦,也就过去了,你也身为宰执,慈不掌兵,义不理财,这个道理你不会不明白?而且发展工商,提升产业,这也是政事堂的意思,西凉王也是这个主张……介甫,你也极力推崇变法的人,怎么会一反常态呢?”

  “文相公,我承认,王某是变了很多,但是请文相公相信,我依旧支持变法,只是变法不能那么粗糙!”

  王安石沉吟道:“文相公方才所说,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道理你没法和百姓讲!他们是苦一年,两年,还是三年五载?这些佃农百姓,原本就挣扎着温饱线,甚至是死亡线上,一年如果少一两百斤粮食,很有可能就饿死一个孩子!你所谓的受苦,落到百姓身上,就是灭顶之灾,就是家破人亡。这时候你和百姓讲什么,都是多余的,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也不可能听得进去!我们脚下是什么地方?有泰山,有水泊,有海盗,还有漕运,这里面都藏着无数的贼人,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投靠他们,落草为寇。然后就是遍地烽火,你所说增加的那点收入,很可能都要用到平叛上面,得不偿失啊!”

  “过了!”

  文彦博大怒,他猛地一挥手,打断了王安石的话。

  老文实在是听不下去,你是皇帝的老丈人不假,名满天下也不假,可你现在是布衣之身,老夫才是堂堂宰相!

  什么是为国为民,就凭你也敢教训老夫!

  真是岂有此理!

  “王介甫,朝廷大政,不是你一个在野之人能置喙的!老夫要怎么办,上有圣人,有政事堂,难道这么多人,还不如你高明吗?”文彦博疾言厉色,咬着牙警告道:“王安石,你最好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进退,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一次误把你抓进来,是老夫的错,但是你要以为老夫就怕了你,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王安石同样不是好脾气,他呵呵冷笑,“文相公,不需要你怕我,你也不用怕我,王某只是讲一个道理,你该怕的是理!”

  “我怕个球!”

  文彦博切齿道:“老夫是为国理财,放到哪里,都说得过去,有本事就去圣人面前打官司吧!”

  ……

  还真是让文彦博一语成谶,这个官司的确打到了朝廷。

  为此,赵曙不得不又一次召集几位重要的大臣,包括王宁安,司马光,王安国,孙固,陈希亮等人在内,全数到场。

  针对文彦博和王安石的这个官司,展开了讨论。

  文相公是真的做功课了。

  他认为京东路的条件非常适合种棉花,兖州,济宁等地,都是最好的棉花产区……大规模改种棉花,引入蒸汽织机,在五年之内,就能打造出一个棉纺中心,每年能产出500万匹棉布,除了供应大宋,还能拿出200万匹出售,能给大宋换回来2000万贯的收入,如果按照黄金结算,又能补充银行的贵金属,增发更多的货币……

  文彦博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只要做成了,能增加上亿贯的收益,而且这一套东西,正是王宁安倡导的。

  老文是现学现卖,他在最后,甚至满腹委屈,你王安石安什么心,竟然敢阻挠朝廷大政?而且老文也说了,纵然会损害一点百姓的利益,但是长远计算,对老百姓也是有好处的。

  至于粮食危机,文彦博认为可以靠着向外面扩张开拓解决,移民渤海,或者南下交趾……文彦博更是力主可以对外用兵,尤其是南洋的海岛,土地肥沃,一年种水稻可以三熟,还愁没有吃的?

  文彦博的这一套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赞同,就连司马光也被文彦博说服了。

  他觉得老家伙的确不简单,竟然把师父的这一套东西,都给学会了,而且运用如此娴熟,真是不能小觑。

  “陛下,臣以为文相公所言还是有理的,只要落实好了,堪称一个表率,可以推广全国。”司马光说完,也得到了赞许,可唯独最应该支持的王宁安,一直沉默不语,甚至皱起眉头,他的手里,握着的正是王安石的那一份奏报。

  王宁安一遍又一遍看着,渐渐的手攥紧了。

  不得不承认,一直以来,王宁安都希望效仿前世的经验,按照羊吃人的方式,推行工业化,实现所谓富国裕民的目标。

  当然了,在柄国过程中,他不断反思,也做了一些调整,没有完全照搬,但大体思路是不变的。

  文彦博的这套想法,完全是摸准了王宁安的脉,对症下药,他是不愁王宁安不支持。

  但是文彦博这一次算错了。

  王宁安早就猜到了他强推改种棉花的后果,可是看过了拗相公的札子之后,王宁安更是不寒而栗,浑身发抖。

  这一次拗相公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他完全把目光放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王安石提出,改变经济模式,改变延续千百年的种植传统,老百姓是要承受代价的。这没什么难理解的,毕竟一个人换工作还要适应一段时间呢,更何况是千百万的农户。

  王安石还告诫所有人,这些农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