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602章

大宋将门-第602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波斯,在大食,这种情况数之不尽。

  或许神嫉妒了大宋的富庶,要带走伟大的帝王,让这个国家陷入分崩离析的内乱之中。快点来吧!乱起来啊!

  只有你们乱起来,鹰堡才有机会,阿拉穆特山太小了,神的光辉,需要照耀整个东方!

  和这位长老一样,期盼大宋出乱子的人不少。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又要失望了。

  赵祯早就开始布局,虽然他病得突然,但是整个局面已经完成差不多了。

  尤其是王宁安入主政事堂之后,原来的各种纷扰全都压下去了,谁也不敢在这时候添乱,相反,从上到下的官吏,格外仔细小心,在这种关头出了差错,掉了脑袋都没地方伸冤去!

  整个洛阳,紧张中,井然有序。

  王宁安和首相欧阳修一起来到了宫门外,他们刚刚接到了圣旨,让他们进宫探望。

  “唉,二郎,想必你早有准备了,老夫也就不费口水了,咱们做臣子的,务必要让圣人走得安心,要拿出魄力,主持好大局,杜绝宵小之徒!”

  王宁安颔首,“请醉翁放心。”

  两个人递了牌子,按照规矩,进入皇宫。

  和往常不同,仿佛从地下钻出了许许多多的太监和侍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都面色严峻,如临大敌。

  王宁安和欧阳修来到了寝宫门口,赵曙得到了消息,已经等着了。

  “殿下,圣人的身体如何?”

  赵曙哀声叹气,脸色难看。

  “父皇本来还好好的,我陪着他去皇城看景,父皇还说要喝驴肉汤,哪知道,汤刚买回来,父皇就昏倒了!”赵曙凄凉道:“钱太医已经进去给父皇请脉了,我怕父皇很难过关。”

  赵曙把情况交代了一下,王宁安和欧阳修全都把心提起来,显然,情况不妙。

  他们等了一会儿,钱乙从里面走出来,他的眉头锁成了一个疙瘩儿。

  见到王宁安,他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神色,但是很快又摇摇头。

  “圣人醒了!”

  “啊!”

  赵曙急忙问道:“钱先生,父皇没事吧?”

  钱乙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摇了摇头。这一刻,眼泪从赵曙的眼角流下,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一直呵护他的父亲要走了,天都塌了。

  王宁安拍了拍赵曙的手背,低声道:“殿下,还是听钱太医把话说完吧!”

  赵曙连忙抹了抹眼泪。

  “钱先生,父皇他……还能撑……多久?”

  “这个不好说,或许一天,或许十天,也或许半月……不过龙体太虚弱,即便……也是没什么区别。”

  听到这里,赵曙身体一晃,差点摔倒,王宁安立刻扶住,他急忙问道:“钱先生,圣人可有什么交代?”

  “有,圣人让王爷立刻进去。”

  王宁安迟愣一下,“只是我一个人?”

  “嗯!”

  “那好,殿下,醉翁,你们先等着。”

  王宁安直接迈步进入寝宫,其实在走进去的那一刹那,他已经猜到了赵祯想要说什么。所以王宁安疾步到了龙床前面,伏身抓住了赵祯的手臂,在这一刻,赵祯浑浊的眼球,动了动,他张嘴,想要说什么。

  王宁安立刻凑到了赵祯的耳边,强忍着落泪的冲动。

  “陛下,臣上次答应陛下的事情,绝没有半点反悔之意,臣一定尽力辅佐殿下,兴旺大宋,如果口不对心,情愿意天打雷劈,万箭穿心!”

  赵祯听完之后,眼角滚下泪水,他微微点头。

  “朕……父子,何其……何其幸运,能,能得,景平辅佐!”

  简单的一句话,已经耗光了赵祯大半的力气,王宁安连忙道:“陛下,臣去把太子请来,陛下留着力气,嘱咐太子殿下吧。”

  说完之后,王宁安就退了出来。

  赵曙又进去侍奉父皇,王宁安就静静坐在殿外。

  坦白讲,这些年,他也不是没有见过生离死别。

  比如当年折老太君,百岁高龄,伏在丈夫的尸骨上,含笑九泉;比如恩师范仲淹,一生辛劳,全都为了大宋江山和苍生百姓;比如包拯清廉自守,让人五体投地,甚至包括韩琦,他临死之前,良心发现,太多,太多的人,几乎都数不过来。

  王宁安觉得自己已经练就了一颗铁石心肠,不会再有什么波动。

  但是不得不说,当他看到赵祯形容枯槁,满脸死气的时候,王宁安的心像是被扎了一样,疼,很疼!

  人的感情是处出来的。

  这么多年,赵祯提拔,重用,视他为子侄,给他广阔的舞台,任由他驰骋……作为权臣,出将入相,封侯拜相,他已经做到了极致。

  这些年来,赵祯也不是没有限制过王宁安,但是,赵大叔从来都是以诚相待,没有像那些沉醉帝王之术的昏君一样,随意操纵臣下,甚至以折磨臣子为乐。

  如果说君臣之间的分歧,只怕是横山之战后,派遣了三个钦差,弄得西北大乱,那之后赵祯反思了自己的错误,甚至封王宁安西凉王,给他千里封地。

  如此厚待,王宁安也是无话可说,除了感动,就是感动。

  直到前一段时间,赵祯将政事堂托付给他,也把太子交给了他。

  这份信任,简直堪比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甚至还要超出好多。

  陛下不曾负我,我也不会负陛下。

  王宁安握紧了拳头,他已经许诺赵祯,就一定会做到。

  正在这时候,赵曙又出来了,他的脸上挂着泪珠,显然刚刚哭过,他直接走到了王宁安的面前,满脸的不敢置信!

  “师父,你,你怎么会答应那种条件,弟子,还有大宋的百姓,可离不开你啊!”

  此话一出,把旁边的欧阳修都吓坏了,心说王二郎啊,你到底和陛下玩什么鬼把戏,答应了什么?

  赵曙咬着牙,近乎哀求,“父皇刚刚说了,他,他愿意收回,师父,你,你也收回好不好?”

  王宁安淡淡一笑,“殿下,臣始终是大宋的臣子,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不会变的。至于我答应陛下的事情,不是什么限制,相反,是一个保护!师父可不想赖在一个位置上,坐得屁股生疮,惹得人人唾弃。天下何其之大,师父还想好好体验,殿下,你可不许害我!”

  赵曙嘟着嘴,赌气道:“师父,你太狡猾了,等,等日后,弟子也退位,然后也到处看看!”

  听着这师徒的话,欧阳修有点迷糊。

  “二郎,殿下,你们能不能说明白点!这是个什么条件,让我也听听,给你们做个证明人!”

  王宁安和赵曙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回绝了醉翁。

  “你老啊,还是继续醉着吧!”

  三日之后,赵祯含笑驾崩于大内,举国皆哀……

第824章 仁宗武皇帝

  赵祯驾崩,消息传出,整个京城都动了起来。

  老百姓自觉束上白色的腰带,拿着蜡烛纸钱,到街口焚烧,遥望着皇宫的方向,无人不痛哭流涕。

  哪怕那些苛刻的老板东家,也会选择停下来。

  更有许多人痛哭流涕,泪水止不住流淌。

  比如龙门镇的那位秦老板,过年都舍不得给工人休息,可是听说皇帝驾崩,他愣了一阵,用力甩头,眼圈却是红了。

  立刻拿出了10贯钱,去给皇帝购买祭祀的香烛,然后告诉所有工人,休息一天,回家去祭奠老皇帝,谁敢怠慢,往后就别来上工了,做人要是连最后的良心都不讲了,那和禽兽还有什么区别!

  赵祯御极42年,做了太多的事情,从上到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发自肺腑,尊重爱戴这位皇帝陛下。

  很明显感觉得出来,赵祯的一生,应该分成两段,前段以仁恕治国,宽厚待民,休养生息,以致物阜民丰,文治昌隆。

  其实在很多宋人的眼睛里,赵祯创造的盛治,是远远超过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当然,后世忽略了赵祯,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位皇帝在武功上乏善可陈,相反,还出现了西夏叛乱,在内政上,庆历新政又虎头蛇尾。

  光是这两项,就把赵祯从历代圣君的行列之中,拉了下来。

  不过在王宁安的努力之下,赵祯盛治,再无半点缺憾。

  论起武功,平定岭南,开疆交趾,收复幽州,压制契丹,攻伐西夏,夺回横山,打通河西走廊,建立陇右和西域都护府,大宋之疆域,比肩汉唐。

  万邦臣服,天威赫赫,值得大书而特书。

  在文治上,已经推行了近十年的变法,初见成效,府库丰盈,经济,文化,工业,金融,城市,教育……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诚然,在这场变革之中,有很多人受损了,有很多人觉得活得更累了。

  但是至少没人敢违心地说,赵祯失败了,或者敢把罪责加到皇帝头上。

  赵祯离开了,他给太子的遗诏,要求一切从简,更不要折腾民间,给老百姓带来不便。

  民间的所有祭祀活动,完全是出于百姓本心,没有半点强制,一切井然有序,所有场所,自觉停下了娱乐活动,人人都换上素雅的衣服,寄托哀思……皇帝做到了这个地步,坦白讲,不敢说空前绝后,也差不多了。

  ……

  从赵祯驾崩,足足一天的时间,赵曙水米没沾唇,他先是和宫人一起,将父皇装殓完毕,然后就跪在灵柩的前面,不停抽泣。

  赵祯是老来得子,他比寻常的父亲更加疼爱儿子。

  赵曙从一生下来,就得到了最好的东西,父皇就是山岳,时时刻刻,呵护着他,尤其是这两年,为了替他扫清一切障碍,父皇什么都做了,一想到父皇忍着病痛,为自己苦心谋划,费尽神思,赵曙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又岂止是他一个人,包括群臣在内,同样无不伤心落泪。

  但是好在这里面有几位老前辈,能稳得住,不会因为悲伤而耽误了大事。贾昌朝就抹了抹眼泪,然后对王宁安道:“王爷,当务之急是给大行皇帝操持丧事,然后恭请新君登基。你是陛下的托孤之臣,又担着政事堂的担子,你全权安排吧!”

  王宁安深吸口气,他抿着嘴,微微点头,并没有推辞。

  先是来到了赵曙的身边,在太子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赵曙乖巧点头,王宁安扶着他起来,先到了偏殿,这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是一张龙椅。

  王宁安请赵曙坐下,然后他率领群臣,一起下跪,行大礼参拜。

  赵曙吓了一跳,惊呼道:“师父,怎么能跪弟子,快起来!”赵曙伸手去搀,王宁安却坚定摇头。

  “君臣有别,请陛下受臣等大礼!”

  说完,王宁安带头跪拜!

  一个“陛下”让赵曙打了一个激灵!

  是啊,从父皇驾崩,他就不是太子,而是大宋的至尊!是新的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奇怪的是,赵曙没有太多的喜悦,相反,十分惶恐。

  而且他也清楚,想要给亿万百姓当好这个君父,该有多么困难!

  皇帝不但是荣耀,更是责任!

  沉甸甸的担子,他现在就有些喘不过气,也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撑42年的!

  赵曙脑袋快速转动,等到王宁安等施礼完毕,他立刻跳起来,把师父率先搀起,然后又对几位老臣说道:“诸位都是硕德元老,国之股肱,我……朕,朕心烦乱,还请你们拿主意吧,朕一切照办。”

  贾昌朝立刻道:“陛下,事务虽然繁多,但是首先要确定大行皇帝的两号,昭告天下。”

  所谓两号,就是庙号和谥号,相当于对大行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马虎不得。

  赵曙受到过全套的皇家教育,当然清楚,他沉吟一下,缓缓道:“父皇一生,神文圣武,仁慈爱民,朕便览史册,唯有汉文帝可以比拟。然则汉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又远不及父皇,朕以为当用美谥,以昭父皇之德!”

  贾昌朝称赞道:“先帝文韬武略,无可挑剔,老臣以为,可称祖!”

  通常开国皇帝才会成为祖,后面的皇帝称宗。

  到大宋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有两位“祖”,就连后世熟知的明成祖朱棣,最初也是称明太宗的,只是到了那位最别扭的嘉靖皇帝,他认为朱棣从长房一系夺下了皇位,帝系移转,可以称祖,愣是给抬成了成祖皇帝!

  当然了,他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己接堂兄正德的皇位提供正当性,而且朱棣也确实靠着靖难之役,夺下皇位,情有可原。

  但是有一朝居然三位“祖”那就殊不可解了!

  你在关外,建基立业,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创立八旗,当然可以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