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599章

大宋将门-第599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不能少于三天,而且要严格执行,有任何的违反规定,都要狠狠处罚!当然了,官吏也要带头,要把休假制度落实下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普通的书吏,都要一替适用,劳逸结合嘛!”

  ……

  王宁安向大家介绍着想法,其实大宋的官员休假一点不少,基本上也是十天一休,一年36天,看起来比后世少了很多,别忙,大宋还有假期呢!

  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而且一年还是三个,羡慕不?

  此外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

  加起来也是一百多天,另外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时间不等的假期。

  这回懂了吧?

  难怪那么多文人喜欢宋代呢!

  实在是太为他们着想了。

  当然了,这些福利只是真正有品级的官员才有,至于衙门里雇佣的书吏,不在编的差役,该忙活还是要忙活,而且每到过节的时候,还要格外小心,如果出了差错,上面追究下来,可是要重罚的。

  王宁安知道,虽然官员的消费能力强,但是吏员差役数量多,把他们的假期规范起来,该放的都放了,无疑能增加许多购买力。

  另外,放假多了,还能增加就业,不管是衙门,还是商铺酒楼,都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手,总而言之,好处多多。

  贾昌朝第一个赞同,“王爷的办法好,要体恤下面人的艰难,要给他们放假,好,好啊!”

  司马光也跟着笑道:“如此一来,城市的消费力必然提升几个台阶,不说别的,就是各种街边小吃,就能热闹起来,外面的农产品也有了出路。到时候老百姓势必踊跃种植、养殖,实在是妙计!”

  王宁安摇了摇头,“行了,别光顾着说好听的,任何举措下去,都会有问题的,不能光盯着好的一面。君实,以你的才智,不会看不出这么干的弊端吧?”

  司马光含蓄一笑,“我也是刚刚想到,这样一来,地方种植养殖增加了,势必会造成粮食不足,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就拿这次的州县财政危机来讲,问题最严重的,居然出在了江南?原因何在啊?就是近些年,江南的棉纺突飞猛进,士绅商人,大族豪强,争相兼并土地,改种棉花。因为这些棉田在士绅的手里,朝廷征不到税,地方产粮不足,必须从外面调运,外来的粮食又很贵,所以许多不从事纺织的商民百姓,只感到粮食飙涨,经营艰难,而朝廷的赋税也大为减少!”

  不知不觉间,司马光又把东南的情况捅了出来。

  他这一句话,都是敲打那些和东南有关的官吏,尤其是韩绛,别以为你们做了什么,我们不清楚,现在闹出了问题,需要擦屁股,你们再不老实听话,板子可就打下来了!

  师父入主政事堂,身为弟子,当然要充当好急先锋的角色,司马光点到为止,话锋一转,“现在的问题就落在粮食上面……养殖牲畜,种植蔬菜,是更有赚头,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不顶粮食,万一出现粮食危机,或者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老百姓没有吃的,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欧阳修拍着桌子道:“好,这个问题提的好,粮食安全,必须想办法,景平,你有主意没有?”

  “这粮食吗,无非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产量,一个是增加耕地面积。”王宁安道:“农学院那边,要仔细研究,选育良种,增加产量,要修建水渠,灌溉更多的耕地。不过,我以为,这只能解决一点问题,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海外。”

  在化肥没有出现之前,别管再怎么努力,粮食的产量增加都是有限的。

  纵观历代,华夏的兴衰,其实都是围绕着土地、粮食、人口在打转。

  在汉唐之前,人口的巅峰只有六千多万,再也没法突破。

  等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引入占城稻,南方能种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人口终于突破,有人推算,宋代能达到八千万,明代或许会更高一些。

  等到再往后,玉米啊、红薯啊、马铃薯啊,纷纷传入,人口再度增加,逼近四个亿,这几乎就是极限了。

  直到后来化肥出现,粮食亩产突破一千斤,才喂饱了十几亿人。

  在没有化肥之前,不管怎么折腾,产量就是那么多。

  王宁安计算过,改良种子,推广灌溉,甚至派人去美洲,把土豆玉米都弄回来,也未必解决多少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之后,大宋的人口面临着快速膨胀,十年之内,压力就会出来。

  没别的选择,必须对外用兵,尤其是对那些粮食的高产区下手!

  交趾,占婆,尤其是天竺,都进入了王宁安的视线之内。

  “狄老哥,你别光顾着吃火锅,胃口要放得更大一点,把这些国家都吃下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良田!”

  狄青一抹嘴唇,哈哈大笑,“再给我二斤羊肉,把波斯和大食都吃下来!”

  ……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第一次会议,远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几乎每一个人,都酒足饭饱,满意而归。

  至少大家心里有了数,情况或许会很难,但方向总是有了,下面就看怎么实现了。

  “唉,王宁安的确有些手段,老夫不如啊!”拗相公听完了兄弟王安国的介绍,出神半晌,叹了口气,“他的这些想法,都是为兄没想过的,也想不到的,相比之下,的确令人惭愧啊!”

  王安国当然也是吃惊不小,他以往也曾想破脑袋,可面对京城和地方的双重压力,他徒呼奈何,半点主意也没有。

  谁知山穷水尽,愣是让王宁安走出来了,不服都不行!

  但是王安国又不愿意看见兄长沉沦,就忍不住问道:“大哥,你认输了?”

  王安石低着头半晌,突然仰起脸,哈哈一笑。

  “王宁安也不是借着为兄打出来的基础……他的的主意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为兄刚刚主持变法,不也是推了一堆新政,几年之后,就觉得才思枯竭,拿不出主意了。”

  王安石站起身,摘下墙上的斗笠,轻松笑道:“为兄要去民间走一遭,你等着吧,早晚有一天,西凉王的招数用光了,就是为兄收拾残局的时候!”


第820章 令不出京城

  王宁安的起手式可以说很漂亮,首当其冲,就是嘉佑八年的春节。

  这是一个落实他这一套市场拉动理论的绝好时机。

  按照往常规矩,所有官吏拥有7天的假期,王宁安下令,除了维护地方治安,负责紧急事务的官吏,其余人全部休假,继续当值的官吏,可以得到双倍俸禄,并且采取轮休制度,在日后补回来。

  另外王宁安又增发了一个月的俸禄,这一个月的俸禄,不是按货币算,也不是按实物发,而是发购物券。

  给官吏用来采购年货,购买家庭用品,以及笔墨纸砚,衣服布匹等等……商家收到购物券之后,可以存入皇家银行,在正月十五之后,就能按照购物券的金额,取出相等的货币。

  这个主意够新鲜。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增加市场的购买力而已。

  官员们也没有什么客气,给的是钱,还能存起来,给粮食,也能留着,唯独购物券不行,过了正月十五,就成了废纸一张,因此必须在十五之前花光。

  从小年开始,到处都能看到官员的家人,四处采购,从柴米油盐,到爆竹糖块,什么都在他们的抢购之列。

  除了官吏之外,王宁安还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工厂作坊,在过年的时候,必须要放7天价。

  同时王宁安又组织车马行,给工人提供便利,让大家拼车回家。

  这项措施推出来,可比发购物券得人心多了。

  好多年轻人,看起来才二十来岁,但是已经在洛阳干了三五年了,以往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都是最忙碌的,东家好心眼,给他们的伙食里加点肉,就算不错了,能吃上饺子,简直可以烧香拜佛了。

  想要休假回家,门也没有!

  大家也都不敢想了。

  可偏偏今年王宁安就来了这样一道德政!

  工匠们简直高兴地发疯。

  他们跑到银行,把历年存的工钱,拿出一点,挑选年货,有人购买上好的面粉,回家包饺子,有人买花布,买糖块,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包小包,挤上回家的马车。

  坐在位置上,他们除了傻笑,就没有别的了。

  看他们满足的模样,简直和一千年后,春运的返乡大军没有半点差别。

  路途远的,要走一天多,或许回家之后,也就能住两三天,然后就要返回城里,继续辛苦工作,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满足。

  乖乖!

  官老爷才能享受的假期,我们也有了!

  西凉王够意思!

  出将入相,就是大宋头一号的人物。

  不知不觉间,对于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非议,全都烟消云散。在这时候,只剩下两种人,一种忙着阖家团圆,一种是忙着赚钱!至于其他的,留给明年再说吧!

  ……

  “父亲,何必这么着急,等过完了年,你再走也不迟啊!”王雱苦苦劝解,希望拗相公留下来。

  可王安石却摇了摇头,“我一个被罢免的宰相,留在京城算什么?那些人来不来给我拜年,来了人家说我贼心不死,不来,又说他们没有情谊,人没走茶就凉,与其让大家都不痛快,不如赶快离京。”

  王安石看了看儿子,“元泽,你在翰林院,要好好学着,尤其是为父不在,你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要添乱,不然谁也没法保你了!”

  王雱颔首,他的身体不好,没法陪着老父游历四方,只能让二弟王旁,还有三叔王安礼陪着。

  其实王雱倒是不怎么害怕,他爹走了,可是他的靠山更大了!

  就在王安石请辞的时候,赵祯见了他,两个人也没说别的,只是把孩子的婚事敲定了。等过了正月十五,礼部就要给太子筹备大婚。

  王青就是未来的太子妃,不久之后,就是皇后。

  他王雱就是名正言顺的国舅爷一枚!

  试问天底下有谁脑子不清楚,敢得罪未来的国舅,不怕枕边风啊!

  王雱觉得妹妹成为太子妃,简直是神来之笔。

  原本老爹变法多年,得罪了太多的人,他要是离开了相位,想要回来,千难万难,光是王宁安的那一系人马就不会答应。

  但是多了国丈的身份,谁还敢阻止王安石回来?

  这些年,王安石也着实积累了不是势力,也有一伙官吏唯命是从。如果王安石灰溜溜跑了,这帮人就会树倒猢狲散。

  可有未来的皇后在,王党的大旗就不会倒,人心也不会散!

  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桩亲事太妙不可言了,只是王雱也有些心疼妹妹,就是不知道这个死丫头会不会心里有根刺儿!

  “你把我骗得好苦啊!”

  王青低垂着粉颈,声音哽咽。在她的旁边,坐着正是萧观音。

  当初就是萧观音说服王青,答应婚事的。

  萧观音给王青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她的亲身经历,因为家里心疼,明明订了婚,却不忍她嫁给还是太子的耶律洪基。

  缺少婚姻的羁绊,耶律洪基在战败之后,为了推脱责任,就把萧家拿出来祭旗。她萧观音落了一个家破人亡,流落大宋的下场!

  身在官宦之家,不能光想着自己。

  你爹处在是非圈子里,你的兄长满腔抱负,须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稍不留神,就会身败名裂。

  当上了皇后,等于给父兄一道免死金牌。

  人生世上,难道光是情情爱爱?

  为了心上人,就什么都不顾了?那不是爱,那是脑残!

  太子虽然不算完美,但至少他喜欢你啊,找你个喜欢你的,远比找一个你喜欢的轻松多了,活着吗,有时候就要糊涂一点……

  “哼,现在我爹都不当官了,我,我嫁个赵曙,还有什么用?”

  “用处大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爹得罪了那么多人,谁不想落井下石!明枪暗箭,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