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563章

大宋将门-第563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走着瞧,别以为你是太子,我们就没办法了,只要机会到了,连皇帝也不怕!

  他们都憋着一肚子怨气,等着这一次结束,他们就找机会,给太子难看!

  赵曙微微一笑,“包相公,老百姓常说,亲兄弟,明算账。孤可以退还获利,但是有几样事情,孤必须说清楚。”

  包拯颔首,“殿下请讲。”

  “嗯,包相公,这第一点,我让皇家书局出面,购买股票和债券,是因为见到股市崩盘,担心西域开发的大计受阻,故此才挺身护盘,同我一起出手的还有西凉王世子,以及大相国寺的佛印大师……我们买股票,并非贪图利益,因为当时道路断绝,甘州之战情况如何,我们也不清楚……不过,和诸位大人不同,我愿意相信师父,愿意相信西凉王,不惜赌上血本,是为了国家大事,为了师徒之情。至于有些人污蔑,说什么事先释放流言,打压股市,这顶帽子,孤绝不会认……孤也希望包相公能够下令彻查,把真正散播流言之人揪出来,倘若和孤有关系,孤愿意向父皇请罪,罢免太子也好,发配西域也好,孤愿意一力承担。”

  赵曙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他真的不知道一样。

  在场这帮人也不傻,他们还当是赵曙害怕担罪名。

  毕竟退了钱,就代表他做错了,等于是承认流言是他放出去的,那样一来,对太子的声望是个不小打击。

  做出这个澄清,很有必要。

  包拯道:“殿下,老臣一定会下令刑部和御史台彻查,这些年来,朝野之间,各种流言蜚语,到处都是,已经严重扰乱朝局,必须要好好整治了!”

  赵曙笑着点头,“包相公此言,孤很欣慰。这第二件事,孤想请教在场的诸公……除去散播流言这条不实罪名之外,孤买卖股票债券,可有什么不法之处吗?”

  啊!

  大家以为赵曙要还钱了呢!

  怎么又扯到了不法啊?

  这,这是怎么回事?

  这帮人还没想明白,司马光就站了出来,“启奏殿下,目前朝廷并无规范股票和债市的规定,以往官方债券,有衙门委托皇家银行承销,至于民间债券和股票,则是由民间负责……臣曾经提议,要制定相应规矩,只是户部那边,认为不好随便限制,就迟迟没有拿出方略。”

  赵曙含笑道:“司马相公,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认为孤并没有干犯大宋刑统?”

  百官都是人精,听到了这里,哪里不明白,赵曙这是要脱罪啊!

  吕诲身为言官,又是这一次的挑头之人,他哪里能赵曙逃了,他急忙站出来,硬着头皮道:“殿下,殿下身为一国储君,万众瞩目,四方仰德。身为天下之表率,理当正道直行。商贾买卖,那是微末之业,君子务本,朝廷重农。臣窃以为殿下买卖股票债券,已经是不恰当之举,臣,臣斗胆恳请殿下,能够改弦更张!”

  他说完之后,刑部,御史台,户部,又陆续站出几个人。

  大意都是类似的,你不承认散播流言,我们也不敢给太子随便扣帽子。但是你抄底股市,把大家的钱都给抢走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你要是没错,那谁给我们钱啊?

  这帮官吏,异口同声,说认为太子参与商业,本身就是错的。

  更有人说商业买卖,重在公平,太子是半君,参与进来,谁敢让太子赔钱,故此只能牺牲无辜,让其他人受损。

  言外之意,他们就是受害者,获得补偿,是理所当然。

  面对百官的教诲,赵曙呵呵冷笑。

  文人无耻,可见一斑!

  他充满讥诮,不屑道:“诸位大人的教训,孤听得一清二楚,也都明白了诸位的苦心,孤买卖股票所得,于理不当,于法不合,于情也说不通……故此,孤需要把这些钱归还诸公,你们可是这个意思?”

  吕诲等人互相看了看,一起点头,“殿下睿智。”

  “哈哈哈!”

  赵曙突然放声大笑,笑得大家汗毛都立了起来。

  “诸位臣工,既然情理法不通,就要归还,孤认下了,也一定归还!可是……孤想请教,你们这些钱,究竟是哪里来的!”

  突然赵曙把清单高高举起,他猛地伸出手指,指着吕诲,怒道:“吕大人,这上面有你们家的30万贯,能不能请你拿出证据,告诉孤,你们家的钱都是怎么来的?如果每一贯都是干干净净,无可挑剔,孤不但全数归还,还按照你当时买下的股份归还,也就是说,你能拿到价值90万贯的股票;呵呵,如果你要讲不清楚……你可要知道,朝廷对待贪官污吏,是绝不会容情的!”

  轰!

  一声炸雷,在所有人耳边响起。

  轰隆隆,惊天动地。

  可把人们都炸懵了,吓傻了!

  要说这一堆人里,最不意外的就是司马光,他管着钱,又是王宁安的留在京城的代言人、如果萧观音和狗牙儿真的有危险,司马光早就出手了。

  王宁安把苏轼派回来,就是告诉所有人,谁都不要动,只管看热闹就是。皇帝肯定有办法解决。

  当赵祯一口气答应要归还所得的时候,司马光就留着心了。

  他在政事堂的几年里,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管好庞大的帝国,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字:钱!

  其实很多人看待历史,都会下意识地翻一个错误,认为任何盛世,就是明君贤臣,任何衰败,就是皇帝昏庸,大臣无能……而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

  那些开创盛世的君臣,未必多完美,而那些亡国君臣,也不一定都是混蛋,之所以会天差地别,是因为治国的难度,完全不一样。

  比如汉武帝,他手里攥着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巨额财政盈余,十足土豪,豪气冲天!做起事情,大刀阔斧,游刃有余,自然显得雄才大略,举世无双。

  要是混到了崇祯那个德行,手里没钱,欠了一大堆债,还把唯一能到处抢钱,填补国用的阉党给砍了,无论怎么勤奋,哪怕浑身上下都是补丁,也无法挽回颓势,毕竟不给钱,是做不了事情的……

  赵祯当了四十年的皇帝,岂能不懂钱的作用!

  大几百万贯的钱,能说退就退吗?

  皇帝天生就是最大的流氓,谁信了谁就是傻瓜!

  当然了,司马光不会提醒这些人的,你们死不死,跟老子没关系,我就是看戏的。

  果然,当赵曙突然发飙,把矛头对准吕诲,可把在在场的人都吓坏了。

  天啊,不但要不回钱,还要把命搭进去啊!

  吕诲也不是等闲,他知道要是被扣上了贪官污吏的帽子,这辈子可就完蛋了!

  吕诲顿时满腔悲愤,怒道:“殿下,臣家中世代为官,承蒙国恩厚赐,有些积蓄,也并不稀奇!臣,臣买股票,也是为了帮着朝廷开发西域,臣之苦心,天日可鉴啊!”

  “是吗?”

  赵曙一点也不信,“包相公,您身为首相,一年的俸禄有多少?”

  “殿下……老臣一年俸禄,加上赏赐,近5000贯。”包拯声音不大,可大家都听得清楚。

  赵曙点头,突然转向吕诲,声色俱厉道:“这么说,30万贯,要当六十年的宰相,还要不吃不喝才能攒下来!哦,对了,吕大人,你拿出来的是现金,我朝俸禄,现金往往只有两成,换句话说,需要当300年宰相,吕大人,你们家从唐朝时起,就贵为宰相吗?”

第772章 规范金融市场


  吕诲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们家的确是官宦之家,从五代开始,就做官,一直传到了吕端,达到了顶峰,接下来虽然衰败了很多,但是底蕴犹存,族中当官的还不在少数。

  只是家大业大,开销也大。

  朝廷的俸禄有多少?

  以包拯为例,当初他在开封府的时候,一年算下来,也不过3000贯,而起其中实物占了一大半。

  包拯拿着这些钱,还惶恐不安,他把每年的所得,拿出大半,资助家乡的穷学生。

  自己在京城过得紧紧巴巴,舍不得用蜡烛,晚上点菜籽油灯,弄得一身菜油味,还被同僚耻笑。

  如今坐上了首相宝座,俸禄也达到了5000贯,可身为首相,迎来送往,来家里谈事拜访,总要准备一些茶水点心,京城物价高,请家丁丫鬟花钱也多,一年到头,剩不了多少。

  任何一个当官的都心里清楚,没有几个真正靠着俸禄过日子的。

  更何况一下子拿出几十万贯,这是挣俸禄的人干得出来的吗?

  吕诲虽然狡辩,说这是世代积攒下来的,但也只能哄骗小孩子,问题是赵曙并非小孩子了。

  “吕大人,孤也不想诬陷你,要不这样,请审计司进入你的家中,如果你不放心,让刑部,御史台也派人过去,仔细清查,如果真是俸禄所得,光明正大,孤情愿意给你赔礼道歉,可如果不是……查出任何一笔钱来路不明,或者是贪贿行为,或者是躲避税收,或者是鱼肉百姓……也请吕大人能知所进退!”

  赵曙说完,把目光转向了其他人。

  “你们也是一样!”

  赵曙冷笑道:“你们不是说孤挣的钱不合理,不合法吗?那你们的钱,一定是光明正大了?有谁经得起彻查,孤立刻返还,如果没有!你们的钱也是不义之财!就算让孤返还,也该返还户部,诸位以为呢?”

  还说什么啊?

  这帮人肠子悔青了。

  刚刚就不该一时脑袋发热,光想着退还财富,就傻乎乎把名字写上去了。

  这回好了,钱数是你们自己承认的,等于把罪证塞给了太子,把刀把送到了人家的手里,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吕诲还算是好的,他的钱不是最多,而家中有做了一百多年的官,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勉强能争辩两句。

  试问,那些出身寒微的,只当过十几年官的,你们的钱哪来的?

  靠着俸禄攒十辈子也不够啊?

  只要你说不清楚,还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他们面面相觑,浑身乱抖,吓得脸都绿了。

  这就是没有老前辈坐镇吃的亏!

  假如贾昌朝在,他一定不会让大家签名,授人以柄……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君臣争斗,臣子有半点不占理,君王就能玩死臣子。

  更何况有真凭实据在,铁证如山,这可要了命了!

  大家面面相觑,突然一起跪倒,冲着赵祯痛哭流涕。

  “陛下!圣人!臣等糊涂,臣等利欲熏心,还请圣人开恩啊!”

  “臣等忠心耿耿,这一次臣等也不是为了一点区区家财,实在是为了军国大事。”

  “对啊,是有人随意造谣生事,动摇军心,臣等才仗义执言,上书请求彻查啊?”

  ……

  这帮家伙玩变脸的速度,那是真够快的。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想当初贾昌朝就是告诉大家,不就纠结在钱上面,一定要占据道德制高点。

  可结果呢?

  就因为一时贪婪,赵祯随便抛出了一个诱饵,他们就上钩了,自作孽不可活啊!

  眼看着百官痛哭流涕,政事堂的几位心思不一。

  王安石当然很解气,平时就是这帮家伙阻止青苗法,阻止方田均税法,张口闭口不与民争利!要休养生息,爱惜民力!

  说的多好听!

  朝廷借青苗钱,就是盘剥无度,就是罪孽滔天,那么试问你们诸位!

  清单上,七百多万贯,又是怎么来的?

  哪一文不是民脂民膏,哪一文能对得起良心?

  而且王安石一清二楚,对于官绅来说,流动的货币,永远都是小头儿,可能只占据一家财富的一两成,最多不会超过三成。

  换句话说,能拿出十万贯,他的田产房子就值100万贯!

  大宋朝穷吗?

  一点都不穷!

  全天下的官,几乎都脑满肠肥,一个个富得流油。

  正因为变法都落到了他们的身上,割他们的肉,抢他们的利益,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自己,王安石越发斗志昂扬,他恨不得赵祯降旨,立刻抄家灭门,把这些人的财产充公,大宋朝的户部也就充实了。

  他有心站出来说话,可又一想,这次政事堂是包拯主事,而且包拯和赵祯之间的对话,已经透露了很多信息。

  赵祯真正信任的是这些老臣,还是看看包大人是什么态度吧!

  老包此刻也挺为难。

  说句实话,他觉得赵祯和赵曙这么干有些不地道,摆明了是请君入瓮,引诱百官上当。作为首相,是他来谈的,百官愿意在清单上签名,也是看在他的面子上。相信老相公能为大家主持公道。

  结果呢!

  却被摆了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