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83章

大宋将门-第483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域不同大宋,在这里三丁抽一,两丁抽一,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还有全民皆兵,于阗最惨的时候,甚至要妇人上战场。

  十人出一个兵,算是很厚道的。

  当然了,要想让蒲昌海繁荣昌盛,还是需要大宋的支援。

  比如朝廷需要规定蒲昌海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大宋的商人贩运货物,必须在蒲昌海交割。

  这样一来,大宋的商人,西域的商人都会聚集到蒲昌海。

  西域很混乱,可是也练就了所有人野兽一般的本能。当出现一个安稳的区域,有利可图,四面八方的商人都会聚集过来。

  许多于阗人摇身一变,开起了饭馆酒楼。

  昔日不得不为了生存挣扎的妇人都成了老板,回鹘人变成了他们的伙计,西域的美女在他们的酒楼里载歌载舞,取悦八方客人。

  于阗人从地狱爬上天堂的速度,就是他们对大宋忠诚提升的速度……如今的于阗人全都以嫁给大宋士兵为荣。

  如果能促成一桩亲事,所有人都要载歌载舞,大肆庆祝三天三夜,简直比起榜下捉婿,还要热闹狂热。

  西域的变化堪称奇迹,短短几个月的光景,就翻天覆地,改天换日。

  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赵宗景等人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大宋的全力支持。

  狄青指挥大军,猛攻横山一线,西夏的30万人全都被牵制住了,其中十万擒生军,更是死死托在了大宋这边。

  李谅祚当然想消灭赵宗景,可问题是他根本抽不出一点兵力。

  仅有的两千名铁鹞子都舍不得派去横山对付大宋,只能用来和野利遇乞周旋。

  老狐狸在青唐修整了一年时间,他把人马扩充到了1万5千,而且他靠着通商走私,甚至抢劫,赚了一大笔黑钱。

  这点钱全都送给了王宁安,购买了不少军械。

  说来讽刺,王宁安缴获了铁鹞子的铠甲,其中只有800副归还了李谅祚,剩下的两千多副,都折价卖给了野利遇乞。

  对大宋来说,这是一笔意外之财。

  可是对于老狐狸来说,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铁鹞子的铠甲,他是再熟悉不过了,曾经多少次,他带领着铁鹞子,冲破大宋的战阵,斩杀宋军,所向睥睨。

  二十年后,他居然要花钱从大宋手里,购买铁鹞子的铠甲!

  这世上荒唐事还真多!!

  野利遇乞顾不上感慨,他从手下挑出两千精锐,披上铁鹞子的铠甲,拿着从河北购买的马刀,弓箭,去和李谅祚的铁鹞子拼杀。

  事到如今,也分不清谁是谁非,总而言之,杀成了一锅粥。

  西夏有心无力,结果就是赵宗景的东南两面,都高枕无忧。

  至于西州回鹘,他们本就是一盘散沙,欺软怕硬,根本奈何不了宋兵,至于最大的敌人喀喇汗国,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没有动静。

  不知道是认输了,还是在憋大招。

  赵宗景和他的部下,就像是一颗饱满的种子,落在了一片富饶的土壤。

  阳光雨露,都非常充裕,短短时间,他们就实现了野蛮生长,快速壮大起来。

  进入四五月份,春耕结束之后,赵宗景准备抽调人马,和王韶配合,把沙州拿下来。

  ……

  “圣人请看,如果拿下了沙州,便等于是握住了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向东,可以攻击瓜州,甘州,威胁凉州,即便不打,也能牵制住西夏的兵力,让他们头尾难顾。”

  王宁安给赵大叔讲解着整个战局。

  其实整个西夏,无非是两处最要紧的所在,一个是河西走廊,一个是河套平原,只要能打通河西走廊,攻灭西夏,是迟早的事情。

  当年汉武帝攻击匈奴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景平,你的意思是下一步让狄相公重点攻击杀牛岭一线,断掉西夏的半壁!”

  “陛下圣明。”

  王宁安随手送了一个小小的马屁。

  “臣以为重点是保持强大的压力,西夏国力有限,上一次为了赔款的事情,就弄得国家大乱,这一次全面开战,西夏的负担更重,肯定还要落在老百姓身上。臣已经下令李从简等人,让他们不计代价,派遣人员,去说动横山一线的百姓归降,不出意外,今年会有十万人陆续归顺。”

  “这一场和西夏的大战,不必以夺取多少土地为目标,至少暂时不是。我们耗得起,就把西夏的人马拖在横山一线,拖个一年半载,西夏自然阵脚大乱。”

  王宁安选择的战法绝对是最保守,也最没有创意的,任何一个名将看到,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可这个办法对如今的大宋来说,却是最好的。

  风险小,完全凭实力说话,不给西夏钻空子的机会,也不给大宋犯错的机会。

  在这场战斗当中,目前最大放异彩的武器有两种,一个是神臂弩,一个是猛火油。

  西夏除了铁鹞子之外,山跋子也是凶威赫赫,无人不知,堪称当世最精锐的山地步兵。为了对付他们,西北各军,在半年的时间,就装备了3万支神臂弩。

  这又是个让人发疯的数字,就算大宋财大气粗,你们哪来的那么多工匠,能短时间造出几万支?

  莫非神仙都在帮你们?

  大宋当然没有神仙相助,可是他们有比神仙还厉害的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河北的军械作坊完全能做到标准化生产,所有的零件尺寸,分毫不差。

  每个作坊承包一部分零件,然后进行组装测试,只要验收通过,立刻送到前线。射程超远,数量超多的神臂弩终结了山跋子的神话。

  不论是野战,还是攻城,神臂弩都能压制住山跋子,然后再由士兵携带猛火油,发起攻击,几乎是无往而不利。

  西夏最引以为傲的步兵,在大火之中,绝望哀嚎,痛苦叫着……赵祯闭上了眼睛,战场的一幕幕,仿佛在眼前闪过。

  半晌他睁开了眼睛,欣慰道:“看起来两三年之内,攻灭西夏,还是有把握的!”

  


第667章 赵祯搞事情

  赵祯问了许多西北的情况,战争打到了这个地步,其实就是国力的比拼。以往大宋虽然地广人稠,物产丰饶,但是有一个弊病,那就是交通滞后,山岭重叠,没法集中人力和物力。弄得动员能力甚至不如草原部落。

  在过去的几年之间,尤其是迁都洛阳之后,西北的基建有了很大提升。

  如今主要是官、民、军三方在做。

  国舅爷曹佾,苏辙,还有种家和折家,都在大力投资。

  有了水泥之后,许多桥梁就可以加固,河道可以拓宽,遇到了山坡沟谷,就用火药炸开。

  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北的路网提升了很多,从洛阳输送物资,损耗能压到三成左右。

  其实这还是个很恐怖的数字,毕竟从东南运动洛阳,也有两成损耗,加上这三成,就是一半了。

  但是好在大宋的底子雄厚,还能撑得住。

  哪怕是打消耗战,也要把西夏耗死!

  “景平,皇儿在西北表现如何?可堪造就?”赵祯笑呵呵问道。

  王宁安忙说道:“殿下秉性仁慈,待人宽厚,西北的军民,包括归附的蛮夷,都心念着殿下的好,感激涕零。不过臣倒是觉得,殿下应该更杀伐果决一些,好在殿下还年幼,不必着急。”

  赵祯轻笑了一声,王宁安没有灌**汤,而是如实奏报,他还是很高兴的。

  “朕越发老了,留给皇儿的时间不多了,朕已经立他做太子,按理说也该改个名字了。”

  赵宋的皇帝是有规矩的,在继位之前,要把两个字的名字,改成一个字,老百姓避讳容易许多,也能凸显皇权的唯一。

  赵宗垕做了两年太子,改成单字名,是情理之中。

  只是改名往往意味着老皇帝衰朽,新旧交替即将发生……想到这里,王宁安的心里像是堵了块大石头。

  十几年了,赵大叔眼看变成了赵大爷,君臣做到他们这份上,也算是难得,一想到要不了多久,或许就要天人分别……王宁安的心里酸酸涩涩的。

  “陛下,要不再等两年,最好把西夏战败,太子殿下挟着大功回京,开疆改名,普天同庆,顺理成章。”

  赵祯沉吟一会儿,并没有反驳。

  他想要起身,或许是久坐之后,身体麻木,竟然没站起来。

  “景平。”

  王宁安急忙过来,伸手搀扶起赵祯,眼圈却是泛红了,连忙把头扭过去。

  赵祯反而是呵呵一笑,并不在意。

  “谁能不老啊,范相公上个月去了!”

  提起这个,王宁安顿时心头堵了个疙瘩儿。

  年前的时候,范仲淹就缠绵床榻,久病不起。好不容易拖过了冬天,到了春暖花开,大家都觉得老相公还能再撑一年。

  哪知道范仲淹竟然在睡梦中去了。

  范纯仁和范纯礼都在家中守孝。

  身为弟子,竟然连师父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王宁安很是惭愧,也很是自责。说起来,他拜师范仲淹,目的并不纯粹,更多的是想借助老相公的威名,缓和同庆历旧臣的矛盾,这么多年,王宁安也没有正儿八经在老相公面前听从指教,一个老人,说没就没了,真是不知道怎么形容。

  范仲淹的死,弄得王宁安心情一直非常失落。

  赵祯拍了拍他的手背。

  “景平,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到了朕这个年纪,也就什么都看开了。范相公去了,昨天包爱卿也上了致仕表文,说他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撑不下去了。再有,永叔年纪也大了,屈指算来,我们这一批人,或是凋零,或是老朽,都撑不了多久。”

  赵祯一边踱步,一边说着。

  或许是觉得话题太沉重,他又露出了笑容。

  “朕前半生,碌碌无为,守成而已。这些年景平替朕苦心筹划,大刀阔斧,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只要灭了西夏,打通西域,朕纵然死了,也可以含笑九泉,足以面对历代先祖了。”

  赵祯说到了这里,话锋一转。

  “景平,上次朕和你说过,要去调查太子下毒的案子,如今已经有了眉目了。”

  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还是很大的,如果是王宁安主持,或许早就能水落石出,但是这种案子一旦掀出来,就是无数人掉脑袋,血雨腥风。

  赵祯自觉杀戮太重,朝局动荡,也担心狗急跳墙,就压了下来,徐徐图之。

  上次抓到了一个假老道,整个案子才有了突破进展。

  皇城司又忙了这么久,终于拿出了结果。

  “景平,那个不僧不道的家伙,是大相国寺的人。”

  王宁安脸色一变,“请圣人恕罪,臣当年手软了。”

  赵祯摇头,“当年大相国寺一案,弄得天翻地覆,多少宗室子弟,达官显贵,跑到朕这里说情,能把他们发配,已经是极限了,只是没有想到,耶律洪基比当初厉害多了!”

  当年王宁安发配了大相国寺的人,让他们进入辽国,大修佛塔,寺院,损耗辽国财力。

  坦白讲,这个策略是成功的。

  至少在收复幽州的时候,发挥了作用。

  可是耶律洪基退到了长城以外之后,完全变了个人,先是驱逐汉人官吏,接着又大搞灭佛,勒令僧人还俗。

  当初王宁安派到辽国的僧人,不少又返回了大宋。

  其中就有那个铜价大战之中,和王宁安唱对台戏的碧尘和尚!

  他回来之后,不甘寂寞,在益州交子之战的时候也掺和了。

  败退之后,给苗贵妃提供毒药,毒杀赵祯和曹皇后,有他。

  后来出卖消息,害死了王德用,还有他!

  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毒蛇!

  “一念之仁,纵放了此等毒瘤,臣难逃干系。”

  王宁安再一次请罪。

  赵祯仰起头,看着大殿外面,一方天空,只有巴掌大小,他微微笑道:“天地辽阔,这大殿却挡住了朕的目力,所知所见,如盲人摸象,只见一斑啊!”

  王宁安多聪明,瞬间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陛下,莫非是说,这碧尘之后,还有更大的势力?”

  “一头丧家之犬,能有多大的本事,也能搅动风雨?还不是有人在背后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赵祯气哼哼道:“碧尘背后是灵隐寺,而灵隐寺背后,是东南的官吏士绅,这伙人的力量可不小啊!”

  赵大叔在查,王宁安也不是吃素的,实际上很多事情,他比赵祯还清楚,只是此时此刻,唯有装傻而已。

  当年钱家曾提议在东南改种棉花。

  这是苏八娘很上心,她和萧观音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