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48章

大宋将门-第448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死的心都有了,当初的那几个人多好啊,贾昌朝,庞籍,赵卞,韩琦,王拱辰……别管怎么样,他们都是站在文官的一边,哪像这几个,一个个咬牙切齿,面目狰狞,简直比皇帝还过分!

  你们非要和文官们过不去,就不怕没有好下场吗?

  包拯根本不在乎,反正老夫没儿子,一条老命,拼了!

  司马光暗道我是站在师父一边,宁可得罪阎王爷,也别得罪师父!

  至于王安石……这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得罪人!

  勇往直前,百死不悔!

  文彦博被弄得没有办法,只好去找赵祯,想要劝说皇帝,收回成命。

  “陛下,老臣以为,这个名单是否可以修改一二,毕竟……”

  没等文彦博说完,赵祯就打断道:“文相公所言有理,朕也觉得只裁这么点人,还不够,至少应该裁撤一万人!”


第620章 大改革

  在一瞬间,文彦博想到了辞职。

  老子不陪你们玩了!

  愿意换谁换谁,这个倒霉的首相我不干了!

  谁愿意干谁干!

  文彦博真的疯了。

  东西两京的官吏,不过两万人,赵祯要裁掉一半!

  这可不是老百姓,而是官,是有权有势的官吏!

  裁谁不裁谁?怎么做决定?

  别忘了大家伙都盘根错节,处在一张利益大网,那么多官吏,有几个屁股干净的,你拿了别人的饭碗,别人就要和你拼命!

  到时候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掀翻狗食盆,大家吃不成!

  与其到时候被轰得体无完肤,身败名裂,还不如一走了之呢……或许感觉到了老文的怨气,赵祯的神色缓和了不少。

  “宽夫啊,朕知道这事太难,可总要有人做才成!宗垕还不到十岁,朕两鬓斑白,该给他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江山啊?我大宋自太祖立国以来,官职混乱,叠床架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国帑民财,效率极端低下,已经到了不改不成的地步。”

  赵祯深吸口气道:“朕已经下定决心,要正本清源,恢复三省六部旧制,把乱七八糟的官职明确下来,职位和权责对等明晰……宽夫,你是朝中老臣,朕信任你,此事非你不可。为了大宋江山,你就勉为其难吧!”

  说着,赵祯居然深深一躬。

  可把文彦博吓坏了。

  皇帝的举动吓人,他的话更吓人!

  要恢复三省六部,要官吏职权对等,这是多大的工程啊,我的陛下啊,您这是要干什么?莫非真是想替小太子把什么麻烦都解决了?你这个爹当得也太辛苦了吧?

  文彦博满心吐槽,但是面对皇帝重托,他能如何?

  敢拒绝吗?

  信不信,他只要敢反对,皇帝立刻就能砍了他!

  文彦博算是看明白了,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他也要拼,根本是无路可退。

  “陛下,老臣承蒙错爱,理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官制复杂,非是老臣一人可以完成,这样吧,老臣推荐王相公,让他跟老臣一起负责此事,一定尽快给陛下拿出结果。”

  ……

  “情况就是这样,景平啊,你可要多多费心!”文彦博笑嘻嘻道。

  王宁安脸都黑了,“我说姓文的,这种事情你找上我干什么?你一个堂堂首相,你负责就算了,何必牵连无辜?”

  “无辜?”

  文彦博气得拍桌子,“王二郎,陛下改革变法的步子越来越大,难道不是你的功劳?还敢跟老夫装无辜?我告诉你,反正我文彦博胡子一把,不当官没什么。你信不信,我出门就摔一跤,把腿摔断了也好,把脑袋撞破了也行!然后我就上书请辞,我看看陛下还能逼我不?到时候你们愿意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跟老夫没关系!”

  他这话把王宁安噎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算你狠!

  文彦博,你行,你真行!

  连碰瓷的主意都想到了。

  我玩不过你老小子!

  王宁安当然不喜欢大宋混乱的官制,人人都是临时工,效率低下,不知道干什么,而且一个职位,能挂好几十个人,官员众多,俸禄开支庞大……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大宋百姓的肩头,负担太大了。

  只是弊端谁都清楚,但是想要改革,却不是这么容易。

  王宁安沉吟了半晌,“这样,文相公,我去请醉翁过来,然后再叫上王安石,咱们四个一起商量。”

  文彦博点了点头,“再把司马光叫来,那小子鬼点子多。”

  就这样,五位重臣,齐集一堂。

  听说要改官职,最兴奋的莫过于王安石。

  “早就该如此了,陛下实在是圣明。”

  文彦博撇了撇嘴,“说起来容易,那要怎么改?”

  “这个容易,只要恢复唐代的三省六部就可以,按照做就行了。”

  还真别说,王安石是个干事的人。

  他滔滔不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到了最后,就连文彦博都忍不住点头了,貌似真没有那么复杂,或许困扰了朝野几十年的问题,有希望在他们手上解决。

  ……

  首先,大宋的政事堂正儿八经的名字叫中书门下,众所周知,唐代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在唐初的时候,真正的权力在尚书省,李二做过尚书令,他以后不设尚书令,转而由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再后来,尚书省弱化,权力转移到了中书省,到了唐代的中后期,又转移到了门下省。

  光是唐代的相权转移,就能写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还不一定说得清楚。

  简言之,在唐代的时候,三省就徒有其表,到了大宋,则是更加混乱不堪。

  王安石建议正本清源,和王宁安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实不必拘泥于三省,陛下既然要大改,那我们就尊奉旨意……以政事堂统领六部,总揽中枢大权即可!”

  王宁安斟酌着,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文彦博道:“那何人为相?”

  “以尚书左右仆射为相,首相兼任门下侍郎,挂昭文馆大学士衔,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枢侍郎,挂集贤殿大学士衔,参知政事挂尚书左右丞,行副相事。”

  还真别说,让王宁安这么一说,大家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大可以舍弃拗口的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中书侍郎,但是为了照顾传统,也只能如此。

  这么改之后,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宰相变得名副其实了。

  比如以老文为例,他现在是首相不假,但是他的正式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说穿了,还是个临时工,只不过是大宋最大的临时工。

  改制之后,他就是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是正儿八经的中书门下主官,名正言顺,而且成为正式官员之后,有个最显著的好处,那就是任期有了保证,三年一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皇帝也不能随便罢相……

  文彦博是个人精,他盘算了一下,改制的好处的确很多,没准是因祸得福,他的权力能更进一步呢!

  文相公有个优点,那就是灵活!

  见到了好处,这位绝对不会迟疑。

  “王相公,那你看其他的衙门要怎么办?”

  王宁安道:“方才介甫兄讲了,唐代的六部是挂在尚书省下面,依我看不如直接挂在政事堂下面,反正唐代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本朝也在中书门下设立了吏兵户刑工各房,索性就把各房升格成六部!”

  王安石在一旁抚掌大笑,“王相公的提议好!我大宋虽然名义上有六部,但六部的实际权力都被分割出去,这一次正好收回!”

  首先是执掌百官升迁考评的吏部。

  需要将审官院、流内铨与三班院的权力收回,统归吏部尚书执掌。

  光是看这一个吏部,就能明白大宋的官制有多操蛋。

  一个衙门愣是给分成了三个衙门,叠床架屋,官员多了何止数倍!

  其他各部也是如此,户部需要收回三司,司农寺,司水寺,都水监等衙门的权力。

  至于刑部,需要收回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等处的权力。

  礼部也要收回太常寺,礼院等衙门的权力。

  ……

  将六部梳理一遍,不难发现,几乎每个衙门都被架空了,职权分给了至少三个以上的衙门,乱糟糟的,跟一团麻似的,也真难为大宋的君臣,没有十几年的苦功,根本搞不清楚这些衙门是干什么的。

  六部恢复旧制之后,能裁掉二十几个司、院、台、寺、监等衙门,减少官吏一半以上!

  现在看起来,赵大叔说要裁一万人,并非空穴来风。

  这位老皇帝早就想清楚了,大宋的官吏的确是太多了。

  商量来,商量去,现在就剩下一个难题,那就是兵部要恢复原有的规模,就必须动枢密院。

  而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东西府,位高权重,岂是轻易动得了的!更何况枢密院涉及到了庞大的武人集团,究竟要怎么做,必须下功夫才行。

  文彦博这个老鬼甚至有点看好戏的心思,枢密使狄青,副使包拯,都是你王宁安的人,看看你有没有往自己身上下刀子的勇气吧!

  文彦博一副看好戏的模样,王安石倒是十分投入,刚刚的商议,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正是心气高的时候。

  “文相公,王相公,所谓枢密院,在唐初是不存在的,只是安史之乱,大唐战乱频繁,不断用兵,才不得不增设枢密院统军,以至于一段时间,枢密院凌驾中书门下之上……如今的大宋,虽然有边境战事,但是军务并非最主要的事情,枢密院的地位理应削弱,将枢密使大权归并兵部,理所当然!”

  王安石一边说着,一边盯着王宁安的神色。

  敢情拗相公也不是白痴,要改革军队,就必须得到王宁安的首肯,谁让他是将门第一人呢!

  见大家把目光都盯着自己,王宁安突然呵呵一笑。

  “改革枢密院,我是举手赞成的,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改革不能影响我大宋军人的战力,更不能让外行指挥内行!试问,一个没带过兵的兵部尚书,如何能统军作战?诸位可别忘了,我大宋远不是天下太平,还有契丹,西夏,虎视眈眈,如果妄动军制,等于自废武功,不是改革,而是找死!”8)

  


第621章 宰相挨打了

  相比历代的官制,王宁安的印象中,明代的相对简单明确,一目了然。m。。至于汉唐的官制,保留了一些先秦的官职,比如什么司空啊,太尉啊,侍中啊,仆射啊……反正很难弄明白,他们是干什么的。

  所以在这次改制当中,与其说是王安石主张的恢复三省六部旧制,其实是仿效明朝,建立起更简明的行政体系,当然这话王宁安没法说。

  但是整个新的结构已经和明代很相似了。

  首先政事堂就类似明代的内阁,而且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不是明朝的辅臣,首相和首辅,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显然,首相更能统帅百官,推行政务。

  另外明代废除了御史台,改设都察院,而都察院和六部品级,很容易变成内阁大佬的马仔。

  而大宋则是保留御史台,御史中丞和宰相互不统属,能够更好监督政事堂。

  对于御史台也进行了调整,整个监督大权得到了强化,除了原有的御史台体系之外,谏院和银台司归并入御史台,增设四位给事中,执掌封驳大权,对于政事堂的乱命,皇帝的圣旨,全都可以封还驳回,权柄极重。

  张方平对于这种调整,自然是欢喜鼓舞,甚至挽起袖子,要迫不及待,大干一场。

  现在所有问题,就集中在了枢密院。

  这个可以和东府相提并论的超级衙门,要走入历史,变成政事堂统辖的一个官署。虽然狄青和包拯都不是恋权之人,但是他们需要为了几十万的丘八的负责,不能坐视武夫的权力被剥夺。

  “其实调整枢密院,对武人更好一些。”

  王宁安把他的设想讲了出来,“以后枢密院要把调兵大权交给兵部,兵部执掌军事调度,粮草给养,军械车马……权力的确惊人。但是枢密院会拥有统兵训练的权力,以后征召新军,军官培训,升迁考评,都需要经过枢密院核准,兵部才能下令,而且,从此之后,枢密院专门由武人统领!”

  狄青也不是白目到无知的人。

  他以武夫的身份,出任枢密使,已经是打破了惯例,历来枢密使都是文官,也就是说,东西府都是文官说了算。

  哪怕枢密使的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人家不会替武夫说话。

  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