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27章

大宋将门-第427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就是西夏的李谅祚,如果我大宋占据青唐,就会形成包围态势,西夏处境前所未有的艰难。李谅祚应该会有两个选择,或者结合董毡,共抗大宋,或者趁火打劫,在我们交战激烈的时候,袭取青唐。不管他采取哪种措施,都可能破坏我们开边大业,不得不防!”

  “那狄相公以为,我们的战略应该是什么呢?”

  “速战速决,越快越好,要主力决战,不能拖延时日,否则我们粮草人员不济,很有可能失败,而且时间长了,西夏人就有了从容准备的时间,于我们更是不利。”

  ……

  狄青和王宁安一问一答,渐渐的就把整个战略勾画出来。

  首先,青唐地势高峻,沟谷纵横,道路艰难。

  如果大军劳师远征,迁延日久,必然后勤不济,粮食、牲畜、人员、兵器,消耗巨大,对于还十分孱弱的大宋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而且一旦董毡化整为零,采用不断袭击的游击战法,大宋几乎是必败无疑,当年李元昊就是这么吃亏的,王宁安和狄青都不愿意重蹈覆辙。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吸引董毡出战,在洮西之地,一举击败董毡,而且要打一场彻彻底底的歼灭战。

  废掉青唐所有主力,为大军西征,扫清障碍。

  确立了方针之后,再看眼下的局面,就有种高屋建瓴,俯视一切的感觉了。

  招抚蕃部很有必要,却不是为了立刻掌控多少土地,而是要激怒董毡,诱使他出兵进犯,大宋才好一举拿下。

  在历史上,王韶主持的熙河之战取得了空前成功,但是也留下了不少问题。

  主要就是大宋当时的兵力孱弱,不得不收买当地的部落,给予各部头人很多权力,采用羁縻之策,才勉强控制。后来旧党上台,直接推翻新政,连开拓的土地都不要了,王韶的努力功亏一篑,付诸东流,非常遗憾。

  不过经过王宁安的努力,大宋如今的情况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锐意进取的赵祯远比神宗厉害多了,中枢有狄青坐镇,地方上整军经武,战斗力得到了极大充实,已经有了正面硬怼的实力。

  “西北之军还没有练成,要想把握十足,就必须调幽州人马,景平,你们家能出多少兵?”

  “八千!”

  王宁安很干脆道:“我爹前些时候又回幽州坐镇,他说这几年耶律洪基的力量快速恢复,年年入寇,长城一线压力非常大,最多只能抽出8000人马,再多就挡不住契丹了。”

  “八千!”

  狄青背着手转了转,“也可以了,我给种诂下令,让他动员15000人,另外折家军再调5000,加上西北的人马,足以一战!”

  狄青用力挥了挥拳头,充满期待。

  蛰伏的这两年,狄青觉得浑身的骨头都疼,一个打惯了战争的人,闲下来绝对是要命的,君不见好多将军,解甲归田,没多久就百病缠身,暗疾复发,很快就死了。可是让他们领兵打仗,哪怕身上受了再多的伤,血流了几斤,照样欢蹦乱跳。

  狄青能撑下来,还要多亏王宁安,让他相信文官不会一直独揽大权,这不,才两三年的功夫,就天翻地覆了。

  ……

  狄青和王宁安定好了方略,上奏赵祯,得到准许之后,剩下的就是交给王韶落实。

  为了让王韶领会他们的设想,王宁安还写了一封长信,王韶看后,是大呼过瘾!

  “好气魄!王相公果然不同凡响,在朝一出手,灭了两位相公,开边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要一口吞下整个青唐啊!”

  王韶眉开眼笑,乐得跟200斤的胖子似的。

  像王韶这种人,不怕手笔大,就怕上面是裹脚的小女人,迈不开步子,干什么都掣肘,那才叫一个郁闷!

  幸运的是他摊上了两个比他胆子还大的上级,一瞬间,王韶觉得自己被幸福包围了。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行动派,赶快去找野利遇乞。

  “恭喜你,你们家要出一个国王了。”

  老狐狸还有些不解。

  王韶干脆将朝廷的旨意扔给了野利遇乞,而后笑嘻嘻道:“你的侄子假木征,被册封为武威郡王,河州节度使,是大宋承认的青唐之主了,怎么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野利遇乞老眼眯缝着,他可没有太多的高兴。

  当初为了延续野利氏的香火,他杀了真正的木征,换了一个野利家的冒牌货。可是经过这几年的功夫,冒牌货成长起来,学会了笼络人心,扩充势力,许多从青唐投奔过来的部下,都集结到了冒牌货的名下,大有弄假成真之势。

  偏偏那个西域女子给野利遇乞添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带把儿的小子!

  老家伙都要高兴疯了,老来得子,赵祯就很宠着小太子,野利遇乞比赵祯还要过分,他一心要给两个儿子最好的,现在他看那个冒牌货,怎么看怎么糟心!

  现在居然要成了武威郡王,这不是弄巧成拙吗?

  老狐狸越想越不高兴。

  王韶可不管那些,“野利遇乞,这是朝廷的命令,你最好别动歪心思,不然你的宝贝儿子……呵呵。”

  说完,王韶就走,他刚出门口,背后就传来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瓷器又遭劫了。

  十天之后,就在定羌城,上百个蕃部注视之下,木征接受了大宋的册封,正式登基称王。

  大典之上,木征痛哭流涕,怒斥三叔董毡,弑杀祖父唃厮啰,残害父亲瞎毡,窃取青唐大权,勾结西夏,出卖祖宗……

  一共开列出十条大罪,木征痛哭流涕,当场割下一根手指,举着鲜血淋漓的手,对天发誓,一定要除了董毡,为父祖报仇!

  木征不过是个年轻的小辈,没什么了不起,可是他背后站着大宋朝,就在董毡称王的第一时间,王韶代表大宋,正式宣布和董毡通商,并且将临洮堡作为榷场。

  所有青唐商人,只要拿着木征的公文,就可以去临洮堡做生意,交换各种物资,关税为零!

  这一手直接戳中了青唐商人的要害,他们驱赶着成群的牛羊马匹,来到了临洮堡,换取茶砖,丝绸,锅碗瓢盆,所过之处,简直跟蝗虫没什么区别,货物全都扫走。

  大宋商人牵着成群牛羊,笑得肚子都要炸开了,青唐的商人同样美出了鼻涕泡,这是个完美的双赢生意。

  只是要来临洮堡交易,就必须获得木征的准许,而木征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承认他为青唐之主!

  短短的一个月之间,河湟之地,又有20余万部族牧民归附到了木征旗下……虽然这些人只是名义上服从木征,但是对于青唐的董毡来说,不亚于泰山压顶,压力山大!

  “好个无耻的大宋!我跟你们没完!”

  董毡立刻下令,调动十万大军,从青唐气势汹汹,向煕州杀来,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第593章 大宋好男儿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m。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所谓河湟之地,就是青海和甘肃境内的黄河以及湟水流域,这里水草丰美,盛产良驹,地里位置非常重要。

  守住河湟,才能保护河西走廊,保住河西走廊,才能沟通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

  毫不客气说,河湟之地,关乎西北半壁江山的安全。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将驻守在河湟和河西走廊的人马调走,全力对付安史之乱,结果就是吐蕃趁乱夺取了河湟。

  杜牧在诗中提到,丞相元载和唐宪宗都想过收复河湟,却没有成功。后来的大唐王朝根本无力西顾,只有凉州歌舞,还在长安流传不息。

  此后几百年,河湟故地都落到了吐蕃诸部的手里。

  一直绵延到如今,一个天赐良机出现了,一代枭雄唃厮啰死了,吐蕃各部分崩离析,他的儿子董毡无力维持青唐团结,正是我大宋进军西北,收复陇右的绝佳时机!

  ……

  作为皇家书院的特约讲师,王宁安又一次登上了讲台,给所有学生讲起了青唐的重要。

  经过欧阳修的努力,皇家书院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从皇家小学开始,然后是皇家中学,在皇家中学之上,有皇家武学院,皇家数学院,皇家天文学院,皇家水利学院,皇家百工院。

  这一次王宁安讲课的地点是在皇家小学,有趣的是前来听课的不只是小学生,还包括其他学院的所有人,尤其是武学院居多,还有不少有志进士的学子,也都跑来了。

  学生最小的,比如狗牙儿和小太子,才六七岁,大的却有三四十岁,都已经当爹了。

  王宁安觉得国防就要从小教起,只有孩子都懂了,大人才会真正重视。

  “我们大宋的都城在洛阳,要保护洛阳的安全,必须构筑一条防御体系,这就是生命线,要让洛阳发展壮大,就必须打通所有商路,这就是发展线。”

  “洛阳的生命线,向北,应该推到河套地区,也就是传统的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也是秦代长城一线,向西南方向,必须占据湟水谷地,这里是整个高原最好的马场,水草丰美,适合驻军,拥有了湟水谷地,吐蕃的骑兵就没法威胁西北的安全。要知道唐代安史之乱,吐蕃骑兵就曾经杀入长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洛阳的发展线,向东向南,都是在大宋境内,不需要多说。真正重要的是向西。一条丝绸之路,带来汉唐两代繁荣,打通西域商路,我们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战马,用我们的丝绸,换来重量相当的黄金白银,香料珠宝。大家请看这里,这就是西域的碎叶城,诗仙李白出生的地方。”

  王宁安手指着地图上的一点。

  学生们伸长了脖颈,瞪大眼睛看着,好些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士子,还是第一次知道碎叶城的位置,顿时引起了好奇之心。

  大家从小念着诗仙的佳句,却不知道诗仙出生在哪里……真是好远啊,应该有几千里,上万里的路途,几乎隔了一个大宋朝……山水迢迢,当年这么广阔的土地,都是大唐的疆域吗?

  回头看看,大宋如同巴掌一般的国土。

  许多人都不由自主低下了头。

  难怪大唐称之为大唐!

  相比之下,大宋叫得真特么心虚啊!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可是这里的汉家儿郎却没有放弃对故国的思念,他们穿汉服,说汉话,沿袭汉风,努力守卫着疆土。其中以于阗国李氏最为壮烈!他们自称唐之宗属,于阗王李圣天继位之后,积极派遣使臣,重建和中原的联系,他们曾经向后晋进贡,及至太祖皇帝继位,于阗国更是派遣使者,奉上丰厚的贡品,以示臣服。我太祖皇帝曾经派遣157名僧侣,远赴于阗,慰问这些苦苦挣扎的汉家遗民,双方联系密切,心意相连。”

  于阗国,许多人都非常陌生。

  说起来大宋周围,全都是恶邻,不论是辽国,还是西夏,甚至青唐,都觊觎大宋的财富,试图染指中原。

  突然出现一个忠心耿耿的汉家王朝,让学生们倍感振奋。

  小太子赵宗垕更是仗着胆子问道:“先生,于阗国如何了?他们还有没有派遣使者了,为什没人说起,难道他们背叛了大宋?”

  “没有,他们消耗光了!”

  难得,王宁安声音哽咽,“我大宋立国之初,正好是大食国大举东进的日子,他们的骑兵源源不断,涌入西域,于阗国兵不过两万,却要面对十几万的敌军,李圣天率领着人马,浴血奋战几十年,数次击败大食入侵者……奈何于阗国兵力衰微,后援不济,在苦战几十年后,于阗国彻底灭亡了,几十万的汉家儿郎血洒黄沙,殒命疆场,于阗国故地,已经变成了黑汗王朝,汉人灭绝,当年遍地佛寺,家家礼佛的盛况也荡然无存,他们就像是从没有来过一样,被彻彻底底抹杀干净,一点都不留!”

  听到了于阗国悲惨的结局,许多学生都忍不住流泪,伤心,课堂的气氛十分凝重。

  “于阗国的努力和牺牲并非没有价值,他们靠着几万弱旅,苦撑了近百年,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当时的中原,正是五代十国,混乱不堪。假如没有于阗国的努力,大食骑兵就会沿着河西走廊,一路杀进中原,结果如何,简直不敢想象。要知道大食人当时攻击于阗国的统帅,就被任命为中国总督……他们已经有了染指中原的野心!于阗国以不足六分之一的兵力,诱敌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