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372章

大宋将门-第372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韶和狄咏互相看了看,实在是不明白王宁安这是什么套路,明明野利遇乞是枭雄之姿,桀骜不驯,王宁安还要拼命对他好,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王宁安见他们糊涂,也没有过多解释,一条习惯了人工饲养的狼,只会变成狗,而不会变成真正的狼!

  越是限制,越是封锁,越能激起求生之心,反之,在不知不觉间,消除野性,软化斗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才是最高明的手段。

  野利遇乞狡诈多端又如何?

  只要他习惯了大宋的军火装备,习惯了用强大的实力碾压对手,习惯使用火药,火油,偏偏又没本事造,就只会成为大宋手里的棋子!

  ……

  王韶他们回京的第二天,王宁安就带着他们去见了赵祯!

  “朕的王定远和狄定远回来了!”

  被皇帝如此盛赞,王韶和狄咏都脸上火辣辣的,相比起前人,他们的作为实在是不值一提。

  也就是在尚武之风颓靡的大宋,才被如此看重。

  见礼之后,他们首先献上了博家子弟的耳朵,几十个装成了一个小口袋。

  “启奏陛下,本来带回来的是脑袋,可沿途大食武士追杀,没有办法,只能将耳朵砍下带回来。”

  赵祯哼了一声,“崔家恬不知耻,趋附胡虏,还敢派人刺杀朕,这么杀了他们,真是便宜了!来人,把这些耳朵烧成灰,扔到护城河去!”

  “遵旨。”

  有人下去处理,赵祯又询问了青唐的情况,当听到唃厮啰废长立幼,兄弟相残的时候,也忍不住摇头感叹。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看起来青唐是要乱了,只是切莫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王宁安笑道:“陛下可是担心西夏会趁机动手?”

  “嗯,西夏垂涎青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河湟之地落入西夏的手里,那么整个西北都被西夏掌控,我们和西域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他们甚至能威胁巴蜀之地,不得不防啊!”

  “陛下放心,西夏人是没有这个精力了,因为他们刚刚闹了一场大乱斗!”

  提到了此事,王宁安还颇有遗憾。

  原来自从质子军大败之后,没藏讹庞试图升级和大宋的战斗,来一场生死较量。可是渐渐成年的李谅祚不甘心被权臣操控,也不愿意替没藏家族拼命。

  他果断选择议和,大宋也给予他面子,准许通商,放回了两千多俘虏。

  那些反对没藏讹庞的部族趁机向皇帝靠拢,要求李谅祚亲政。

  没藏讹庞感到了无比的惶恐,他和自己的儿子商量,要抢先动手,除掉李谅祚。只是万万想不到,有人竟然告密了,这个人就是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

  李谅祚的皇后是没藏讹庞的女儿,梁氏算是李谅祚的嫂子……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弄得,十岁出头的李谅祚居然和梁氏弄到了一起,或许这家伙天生就是情圣,灌了无数的迷魂汤和忘情水,梁氏五迷三道,果断出卖了丈夫一家。

  李谅祚也真够果断的,他立刻联合大臣漫咩,抢先动手,杀了没藏讹庞,随即诛杀没藏氏一家,连同他的皇后也没有幸免。

  处理了没藏讹庞的势力之后,李谅祚立梁氏为后,又重用梁氏的弟弟梁乙埋,整个西夏的情势为之一变。

  王宁安未尝没有趁乱动手的打算,只是西夏的这场乱子来得快,去得也快,根本没有机会。

  当然,要说完全没有,也不对,还是给他带来了一点红利。

  还记得那个质子军的统领没藏弘扬吗?

  他因为打了败仗,被留在了横山一带,防御宋军,也正因为如此,他躲过了李谅祚的屠刀,当听说没藏讹庞被杀之后,没藏弘扬只身一人,逃到了大宋,祈求庇护。

  手里又多了一枚棋子,正因为如此,王宁安才不在乎木征如何!

  他密令手下,保护好没藏弘扬,同时暗中收拾兵力,集结人马,没藏氏在西夏的力量也不少,哪怕只有一两成为我所用,也能牵制西夏,牵制野利遇乞……

  高度决定了格局,野利遇乞想做那个唯一,殊不知大宋随时可以弄出无数条走狗,他这条老狗最好放聪明点,不要挑战大宋的底限,不然一定死得很难看!

  这些筹谋算计,先放在一边。

  王韶和狄咏此行,杀了崔家的人,虽然还没有灭族,但也为皇帝出了口恶气,又探听了青唐的情报,表面上还带回来唃厮啰的长孙……无论怎么看,都是了不起的功劳。

  狄青自从受伤之后,升任太尉,便辞去了枢密使的职位,狄家第二代也该挑起大梁了。

  “狄咏,朕任命你为河州防御使,督练精兵,随时为了出兵青唐做准备。”

  狄咏连忙磕头,“臣拜谢陛下。”

  “还叫陛下吗?”赵祯玩味道。

  狄咏脸一红,默默低下了头,“儿臣谢过父皇!”

  “哈哈哈!”赵祯笑呵呵把他搀扶起来。

  “早点和公主成亲吧,朕年纪大了,宗垕还太小,等他生儿育女,朕只怕都看不到了,你们要抓紧,让朕抱孙子啊!”

  狄咏脸皮薄,被赵祯说得脸跟红布似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皇帝陛下只是拍了拍他的肩头,然后又转向了王韶。

  “朕听说你率领义民,对付崔家乱兵,很有功劳,这一次又不辞劳苦,去了青唐,朕不能不赏!”

  赵祯看了一眼王宁安,“王卿,你当年也是布衣之身,朕给你什么官职来的?”

  “陛下赐给臣的第一个官职是儒林郎……只是王韶比臣厉害多了,他是实打实的文武全才,又通过了秋闱,本来是有资格参加会试的。”王宁安突然发觉或许是个机会,当然要给王韶说好话。

  “当真?”

  赵祯吃惊道:“王韶,既然如此,你为何放弃会试?不后悔吗?”

  “启奏陛下,会试以后还有,可取青唐的机会稍纵即逝,不能错过!臣——无怨无悔!”

  赵祯用力点头,“好样的,朕绝不亏待功臣,这样吧,朕特赐你,参加三天之后的殿试,和其他士子,一争高下!”。。。

第520章 高徒出名师

  说不羡慕那些贡士是假话,在大宋朝,有了进士出身,不但代表起点比别人高一截,而且也表示拥有了免死金牌,好处多得说不完。毕竟这个世界上,王宁安只有一个,哪怕狄青也是几百年才出一个。

  想要做事,就要有进士身份。

  能得到皇帝特赐,王韶当然是高兴,只是为他一个人破例,王韶也不免担心,这么干合适吗?

  他求助似的看向王宁安。

  “王韶,陛下天恩,你也的确有大功,自然没有不妥。”王宁安转向赵祯,笑道:“陛下,臣以为不妨将王韶和狄咏他们的功绩公诸于众,如果有人不服,只管上书就是。”

  赵祯淡淡一笑,“就这么办吧!”他想了想,又对王宁安道:“王卿,你就不想下场试试?”

  “让臣来?”王宁安惊得一身冷汗。

  “臣已经入仕十年,且官至二品,不合适吧?”

  “没什么不合适的,以王卿的功勋,这一科的状元就是你的!”

  王宁安迟愣一下,当状元啊,多好的事情啊!

  四年才出一个!

  不,坚决不干!

  王宁安果断摇头,“陛下,老百姓常说一句话,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臣为了徒弟之中能出个状元,甘当绿叶,绝不抢状元!”

  赵祯畅快大笑,“王卿,你未免也太自负了,难道这一科的状元一定从六艺之中出吗?”

  “臣信心十足!”王宁安笃定道。

  “那好,朕要亲自看看你的门下有多少本事!”

  “真金不怕火炼!”

  ……这对君臣,还打起赌来了。

  一转眼三天的光景过去了,天刚蒙蒙亮,贡士们就聚在宣德门外,由礼部官吏领着,进入崇政殿,这里是殿试的场所。

  只见早就摆好了桌案,大家按照号牌,对号入座。

  所谓殿试,自然是天子亲临,包括诸位相公,也都会赶来。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只有殿试这一刻,才是真正变为现实。

  贡士们战战兢兢,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哪怕神经最大条的苏轼都跟要出嫁的小媳妇似的,抿着嘴不说话。

  按照惯例,赵祯要说几句劝勉的话,总结寒窗苦读的不易,畅想美好未来,鼓励大家为了朝廷效力……

  官样儿文章,不得不做。

  这也是提醒每一个考生,真正决定你们命运,给你们锦绣前程的是皇帝,而不是主考官,你们的脑筋要清醒一点。

  只是这一次,赵祯有更多的话要说。

  “诸位考生,能坐到大殿之上,足见你们都是才智卓绝之士,朕御极三十余年,为我大宋立国以来之最……然则,在朕的治下,积弊丛生,百废待举,国事蜩螗,乱麻一团。”

  赵祯一开口,就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殿试可是喜庆的时候,谁都念百年的话儿,皇帝啊,您老怎么专说不中听的!贾昌朝和文彦博等人脸色狂变,却谁也没法阻止赵祯,只能继续听下去。

  “吏治、财税、田亩、河工、军制、边防、海贸、教化……处处弊病,朕每每思来,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然则天下纷扰,也并非没有作为。”赵祯不由得挺直了腰板,显得神采奕奕。

  “两年之前,朝廷举倾国之力,调动数十万大军,一举收复幽州,重创契丹!乃唐末以来,对契丹作战的最大胜利,光复故土,500万汉家子孙重新归于祖庙,骨肉团圆,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听到这里,大家伙才明白,敢情是欲扬先抑。如果没有幽州的大胜,赵祯没有胆气坦诚问题。

  很快,皇帝的语气又沉郁起来。

  收复幽州之战,朝廷发行债券,前后借了5000万贯,过了两年,还在背负巨额利息,负担沉重。

  为了构筑长城防线,必须要选练精兵,择机收复云州,覆灭契丹,还有西夏,河套地区,西域故土……

  赵祯罗列了一大圈,相公们都惊呆了,我的陛下啊,你的心怎么这么大,什么都想拿到手里啊?

  赵祯却不理会宰相们的惊讶,他激动站起身。

  “朕年近半百,或许完不成如此伟业,可朕相信,你们这些年轻才俊,都能看到这一天,而且你们也会为了中兴大宋,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忠诚!”

  “朝廷论才大典,就是要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众位爱卿,你们年纪轻轻,有热血,有冲劲,朕很想看到你们的高见!”

  ……

  赵祯的一番话,等于是给殿试定了调子,以往那种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文章绝对不行了,想要好名次,必须拿出真知灼见!

  不得不说,最近的几年,赵祯变化很大,甚至让诸位相公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王宁安倒是觉得很正常。

  历史上的赵祯没有儿子,年老体衰,得过且过,才不愿意惹麻烦。

  如今的赵祯,儿子越来越大,每次王宁安都能发现,赵祯看儿子的目光,简直就跟火一样,小太子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再有不可忽视,幽州一战,打出了赵祯的自信,原本觉得是一座大山,真正做起来,最多是个土丘。

  有了动力,又有了自信,当然干劲十足。

  通常殿试会有三道题目,一首诗,一篇赋,一道策论。

  这次赵祯破天荒,只出了两道题,一首诗,一篇政论!

  显然,诗不过是检验文才,真正值钱的就是那篇政论,谁能做得好,就能成为今科的状元!

  从上午考到黄昏,士子们全都交了卷,然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等待最后的宣判。

  大苏腿最快,自从上次很不义气地抛弃了二苏和曾布之后,他就成了全民公敌,六艺的小伙子们抓到他一起,就海扁一次,绝对不留情。

  弄得苏轼跟过街老鼠似的,能溜就赶快溜儿。

  其实他也多虑了,这回大家伙有了新目标。

  从金殿下来,许多人就把王韶给围住了。

  章敦和吕惠卿最是积极。

  “王兄千里赴青唐,斩杀崔氏,功莫大焉,真是当世的好男儿,让人敬佩!”

  王韶微微一笑,“如果我没有记错,吕兄可是出使过契丹,章兄也去过倭国,王相公对你们可是推崇备至,说是他的弟子不少,能担大任的,非你们莫属!”

  章敦和吕惠卿一愣,先生平时打打闹闹,看起来很随便,对哪个学生都一样,只是没有想到,他竟然会这么高看自己……此时的吕惠卿和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