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307章

大宋将门-第307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含笑,摆摆手,“王卿,你的胆子是没有以前大了,十万辽兵朕也见过了,区区上千辽寇,还没到朕的眼前,就被百姓打跑了,用得着害怕吗!”

  王宁安心里苦笑,我的赵大叔,你别动不动就提十万辽兵好不?

  就像真是你打赢似的!

  再说了,就是身边的两三百人,走漏了消息,哪怕来三五千辽兵,也足以要了你的命啊!

  这也就是王宁安为什么生气的原因。

  微服私访也好,体察民情也好。

  不管怎么说,要事先通个气,就算赵祯要玩神秘,赵宗景和杨怀玉也该告诉自己一声,好安排人马,暗中保护。

  一点准备没有,突然遇到了辽兵越过长城,这是被打回去了,要是没打回去,还不定出多大的事呢!

  心脏再强大,也受不了这个折腾。

  “哈哈哈,王卿,你不要怪他们,连你都不知道朕的去向,辽寇如何能知道?”赵祯笑容可掬,让王宁安坐下来。

  “朕走了一路,所见所闻,甚是感慨,王卿你在蓟州和滦州,放手作为,民心安定,奋勇杀敌,朕真有些问题,想要向王卿讨教。”

  “陛下折煞微臣,臣不过是尽自己的职责,而且万事开头难,后面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当不得陛下盛赞。”

  赵祯摇头,“王卿,你客气了。朕想请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何士绅不可靠?”

  “这个……”王宁安没听到富弼的那段经典论述,也不知道赵祯的心思,有些话他是不敢胡说八道的,但是又不能不说。

  “启奏陛下,臣觉得有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想来士人的选择余地多一些吧!当然,也真是因为如此,历代士人,慷慨赴义,尽忠报效,才显得弥足珍贵,尤为难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些都是历代士人表率,高山仰止,令人惊叹。”

  情急之下,王宁安把正气歌都搬了出来。

  可是赵祯根本没心思听后面这半段,他不停咂摸王宁安前面所说。

  没错,就是士人的选择机会多,秦汉隋唐,三百年一个轮回,朝代盛衰,兴亡交替,皇帝换了多少家,可古往今来,士人都是入朝为官,在乡为绅,吃香的,喝辣的,任凭风浪起,端坐钓鱼台!

  当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敢情这天下是士人的,皇帝不过是临时的过客而已!

  领悟到了这一点,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士人掌握土地,读书识字,掌握地方宗族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哪怕改朝换代,也很难冲击到他们,毕竟谁当皇帝,都需要他们来帮忙,治理国家,维护地方。

  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士人手里有筹码,他们自然和老百姓不一样。

  就拿蓟州和滦州来说,王宁安给分了田,分了农具,牛羊,还给盖了学校,兴修水利……这些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如果契丹人杀回来,他们还能维持不变吗?这不是笑话一样吗?契丹人肯定会抢走他们的农田,夺走他们的牛羊牲畜。

  把他们重新变成农奴!

  没有希望也就算了,一旦有了希望,他们能放弃吗?

  王宁安敢说,至少一半以上的老百姓,他们宁可不要命,也不愿意放弃到手的土地!辽国大局来犯,他们肯定要拼一个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换成士人,他们就不一样了。

  这帮人想的是当官,想的是免税,想的是兼并更多的土地……不管是谁,只要能开科举,任用士大夫,给他们免税特权,他们就能接受,甚至是甘当走狗!

  辽国统治燕云,就施行南北分制的官职,给予燕云汉人科举的权力,他们乐颠颠参加考试,争相当辽国的臣子,哪怕是低人一等的南面官也无所谓。

  再看看富弼,老先生治理幽州的思路,居然和契丹人是一样的,他也开科举,笼络士人……看起来是把地方稳定了……呃不对!

  连稳定都没有做到!

  那些士人能背弃辽国投靠大宋,就能出卖大宋,再去舔辽国的屁股!

  关键就看一个字:利!

  什么忠孝仁义,什么士人节操,什么孔孟之道……都挡不住一个利字!

  此刻的赵祯,居然有一种悟道的感觉。

  他觉得自己处在玄而又玄的境界,非常美妙,也非常愤慨……以往的所有困惑,在这一刻,豁然开朗,什么都想清楚了。

  不得不说,除了真正一步步打下天下的帝王,还有少数的妖孽,多数的皇帝,从小到大,身边不是太监,就是文臣,哪怕明知他们在哄你,多多少少,也会相信一些。

  尤其是赵祯这种乖乖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洗脑,哪怕他变得和以往不一样了,心里也还存着明君贤臣的那一套。

  孟子说得好,君视臣如股肱,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孟老夫子就没有想过,会不会君视臣如股肱,反过来臣视君依旧如寇仇呢?

  再说得明白点,这世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人太少了。

  而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人太多了……

  所以,孔孟之道只能拿来教化人心,而不能当成真的!

  赵祯很遗憾,他觉得如果自己在20年前悟到了这一点,他可以大刀阔斧,做一个千古一帝。

  现在两鬓染霜,才真正想明白,已经晚了。

  不过好在收复了幽州,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

  “王卿,檀州士绅熊敦等人勾结辽寇,此事你怎么看?”

  王宁安见赵祯许久不说话,神色纠结,带着怒气,他越发猜不透皇帝的心思,这种时候,还是多装点孙子比较好。

  “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臣有罪。”

  “哦,怎么说?”

  “臣在滦州、蓟州,杀戮过重,难免人心浮动,他们没有了安全感,辽寇稍加鼓动,就会背叛大宋。不过檀州当地的官吏和守军,也有失察之过,臣已经派遣狄咏将军,带领着5000骑兵,去驱逐辽寇,想来辽寇也难以有什么作为。”

  王宁安说到了这里,郑重道:“陛下,臣以为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长城还是要修,只是修长城并非小事情,人力物力的缺口太大,臣这里有个扎子,希望陛下能准许在滦州一带煮盐,以食盐之利,支持修建长城。”

  说着,王宁安将一个扎子递给了赵祯。

  萧观音提出来盐的事情,王宁安就留心了,他让吕惠卿去调查,然后把结果呈报,他花了几个晚上,参考后世的开中法,才把新的盐法制定出来。

  赵祯接过来,只匆匆翻看了两页,就扔在了一边,王宁安吓了一跳,心说别是赵祯看不上吧!

  哪知道赵大叔猛地一回头,对着不远处说道:“富相公,你也过来吧!”

  王宁安这才注意,在不远处的一片树荫后面,还站着富弼呢!

  而此时,富相公老脸青紫青紫的,非常难看,可以说,难看到了极点。这位一贯气势凛然,这回居然有点不敢直视王宁安,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一般,弄得王宁安摸不着头脑,都怪赵宗景和杨怀玉,你们两个混球就不知道事先通知我!

  老子说一万遍了,我不是神仙,不会未卜先知!我不过是比别人有钱,比别人布局长远,得到的消息情报多,判断准确点而已!

  王宁安满肚子疑问,哪知道富弼到了他面前,居然深深一躬。

  “王大人胸襟如海,可行舟船,可容泰山。老夫自愧不如,王大人实乃国之良相。老臣恭贺陛下得此英才,愿意退位让贤,请王大人出任宰执!”

  王宁安更吃惊了,一点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赵祯接下来的话,更让人惊讶了,“王卿当然是宰相的不二人选,只是眼下幽州事务繁杂,还要按照王卿的方略才行!幽州交给你了!”

第434章 封疆大吏

  富弼说完了保举王宁安的话,见赵祯提起治理幽州的事情,他行礼告辞,一转身,富弼突然觉得眼前发黑,脚步踉跄,差点昏倒。

  一世英名,几乎丧失殆尽,富相公此时是愤怒憋屈的,但是又十分无奈,摊上王宁安这个对手,谁都要跪!只不过他跪得早点而已!

  其实屈指算来,夏竦,陈执中,文彦博,庞籍,王尧臣……在王宁安手里倒台的相公太多了,他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文官集团,甚至是两千年来,儒家文人最强大的对手出现了,但愿能天降英才,废了王宁安,不然,此子必然断了我儒家道统传承!

  ……

  王宁安不知道富弼把他抬到了炫目的高度,实际上王宁安还有点迷糊,按照赵祯的习惯,轻易不会废掉一个成熟的宰相的。

  毕竟朝局复杂,稍微有点动作,就可能打破平衡局,到时候会滑向何方,谁也不清楚。可偏偏赵祯就罢免了富弼,连一句挽留都没有,真是咄咄怪事。

  王宁安想不明白,偏偏赵祯还不给他时间想明白,迫不及待问道:“王卿,你准备怎么治理幽州,把你的方略都拿出来,朕要好好听听!”

  王宁安没办法,只能将自己的设想都和盘托出。

  王宁安认为要立足幽州的财力和物力,不能把开疆拓土变成朝廷的负担。

  这个调调提出来,就很受赵祯喜欢。

  王宁安认为幽州有两大财富,一个是众多的牧场,一个是沿海的盐场。

  在赵祯刚亲政的时候,大宋的盐法还是朝廷生产,朝廷销售,不准商人插手,可是官府经营,成本过高,成了一大难题。

  后来朝廷就开始出售盐引,让商人去生产销售食盐。

  宋初的时候,盐税基本在一千万贯,到了赵祯的时候,已经突破了1500万贯,再过几十年,蔡京柄国的时候,甚至每年能达到4000万贯,占了朝廷岁入的三四成,十分恐怖!

  在长芦开辟出100万亩的晒盐场。

  划分成若干区域之后,公开招标,每三年一次,出价高者,获得一块盐田三年的经营权力。

  由于盐田是个长久稳定的收入,以盐税为基础,至少能向社会募集5000万贯的资本。

  这笔钱之中,拿出3000万贯,修缮长城,2000万贯,用来扩建幽州,把幽州变成北国明珠。

  幽州有牧场,能发展毛纺,这又是一棵摇钱树。

  仔细观察地图,就会发现,其实平县的位置有些偏南,滦州才正好是渤海湾的中心位置。天津是朱棣南下夺皇位的时候,经过之后,才得到了名字,因此也成为全国唯一知道准确筑城时间的城市。

  此时连明朝都没建立,更遑论天津了。

  王宁安准备兴建一座大型的港口,然后把平县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幽州。

  前面提到了,平县的位置不算好,发展到了现在,已经出现了瓶颈。王宁安准备将捕鲸,建材,家具,酿酒,榨油,纺织,成衣全数转移到幽州等地。

  至于平县,王宁安只想保留三样东西。

  军械,学堂,还有钱庄金融。

  河北一战,平县军械已经闻名天下,赵祯指定日后禁军厢军都从平县采购。

  王宁安保守估计,光是军工这一块,就能吸收10万以上的工匠。

  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工业人口是一,其他服务行业是三,正好能消化掉平县三四十万的人口!

  产业迁过来,幽州的地价势必上涨,手握着土地,又能赚一笔。

  “陛下,臣希望朝廷能暂时给幽州免税五年,并且每年能提供300万贯的补贴,再给予一些优惠,鼓励移民。五年之后,臣有把握修一道金汤一般的长城,建一座超过汴京的大都市!“

  听完了王宁安的种种构想,赵祯忍不住拍巴掌。

  “好!的确是好。王卿胸有筹算,韬略过人,把幽州交给你,朕也就放心了。你只管放手去做,有什么困难,朕都帮你解决!不要怕议论,不要怕浮言,朕是用人不疑,王卿也要不负朕之所托!”

  ……

  赵祯说话算是真诚,至少在古往今来的皇帝中间,算是很厚道的。

  但是这一次谈话,不但透着真诚,还有种掏心掏肺的感觉,王宁安越发受宠若惊,莫非是自己走了什么好运气。

  王宁安回去的时候,脑袋都晕乎乎的,他突然想起了赵宗景,急忙让人去把这位小王爷请了过来。

  刚刚见面的时候,赵宗景挨了两拳头,眼眶还黑着呢!

  面对王宁安,赵小王爷一肚子气!

  “王小二!我就没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