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265章

大宋将门-第265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了官,和辽人走私,为了一点钱,坏了良心,小的只恨没有早点把他的面目揭露出来,要是他早点死了,就不会逃到辽国去了!”

  “哦?”

  王宁安笑道:“你知道杨文斌参与了走私?”

  “小的没有证据,可是他一个管仓库的,哪来那么多钱!除了贪墨,不就是走私吗?”杨义斌愤然道。

  “那你要没要他的钱?”

  “没有!”杨义斌断然说道:“头些年他去我们家拜年,带了不少礼物,都被我爹娘赶了出去。”

  王宁安又问了几句,发现这个杨义斌的确一身正气,还有些嫉恶如仇,像是个可造之材。

  “我可以送你去军营,但是你必须从最普通的小兵做起,你可愿意吃苦?”

  “愿意!”

  杨义斌兴奋答道:“只要能收留小的,干什么都成!”

  王宁安把贴身的护卫叫过来,吩咐带着杨义斌去静塞军的营地。

  这些日子,大胜辽国,迎回杨无敌的遗骸,给焦用建庙祭祀,又重赏有功将士……一连串的举动,让大家不得不承认,朝廷对待武人的确不一样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到了军营,渴望成为一名威武的战士。

  狄青信奉精兵政策,每一个士兵,都要精挑细选,身体要合格,家室要清白,而且太聪明的不要,太笨的不要,杨义斌各种条件都符合,除了家中有个汉奸之外,其他没有问题。

  得到了王宁安的帮忙,杨义斌总算加入了静塞军。

  只是他没有任何优待,杨义斌倒是甘之如饴,什么苦都不在乎。

  前十天,让他们学习军规,参加基础训练,十天之后,才开始正式军训。

  第一课,就从殿前司抽掉了十名精锐护卫,他们全都是少有的高手,每个护卫面对5名士兵。

  狄咏站在高台上,大声说道:“你们现在就开始,5个对战一个,只有把你们面前的人打败,才能吃饭!开始!”

  殿前司的高手,别说5个打一个,就算是10个也未必能赢。

  果不其然,刚一开打,就纷纷人仰马翻,被打得满地乱滚,杨义斌也不例外,他小肚子挨了一脚,趴在地上好半天起不来。

  第一轮新兵全军覆没,第二轮又开始了,他们每个人手里多了一条竹竿,有了兵器,新兵们重新燃起了斗志。

  结果这一轮,他们被打得更惨,连对方的衣服都没有碰到,就纷纷被打倒,有的人更是皮开肉绽,惨不忍睹。

  那十个高手气定神闲,跟没事人似的。

  狄咏蔑视地扫了新兵一眼,“最后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再不能赢,就一天别吃饭!”

  杨义斌蹲在地上,啐了一口血痰,他刚刚又挨了两棍子,对方动作神速,力气太猛,根本不是他们能比拟的。

  杨义斌咬了咬牙,他拼了命,从保定到京城,在杨家坟前磕头,才换来投军的机会,第一次对战就输了,还怎么立功,还怎么洗雪家族的耻辱?

  他急中生智,把其他四个人叫过来,嘀咕了两句,那四个将信将疑,全都点头了。

  重新站起来,杨义斌抓着手里的竹竿,突然猛地挺直,对着高手就刺了过去。

  丫的,一个废柴居然敢主动进攻,真是好大的胆子。高手猛地往旁边闪步,把手里的竹竿当成了棍子,猛地抽中了杨义斌的背后,他一下子就趴在了地上,啃了一嘴泥。

  可是杨义斌不在乎,他梗着脖子,盯着高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就在高手打翻杨义斌的刹那,另外两个新兵恶狠狠挺起竹竿,直挺挺刺了过来。高手避之不及,唯有把手里的竹竿扔掉,探手抓住刺来的两根竹竿。

  “用力!”杨义斌趴在地上大吼。

  两个新兵使出吃奶的劲头儿往前冲,高手步步倒退,愣是被逼到了狄咏站得高台边上。这时候,还剩下的两个看准了机会,竹竿刺出,正好戳中了高手的胸膛。

  比试用的是竹竿,假如换上了长枪,到了真正的战场上,这位高手很有可能就被穿透了,成了糖葫芦。

  他的脸色微变,心有余悸。

  居然冲着杨义斌几个点头,杨义斌得意开怀。

  整个过程远比描写的要快得多,五个菜鸟到了最后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战胜对手的。

  狄咏呵呵笑着,把杨义斌从地上扯了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土,赞许一笑。

  “不错,记住了,不管面对什么敌人,只要敢拼命,就有胜算,只要能相信兄弟,就能打赢任何敌人!”

  杨义斌兴奋无比,他咧着嘴看了看其他四个人,大家的眼神中都多了一些东西……新兵训练在紧张进行,王宁安的第一个孩子也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上。

  花开花落,就在大宋积极筹备的时候,辽主耶律宗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儿,他没有熬过冬天,驾崩之时,还差几个月四十岁……

  安插在辽国的间谍将消息用最快的速度传回了大宋,王宁安拿到了报告,他并不意外,耶律宗真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加上战败打击,驾崩也在情理之中。

  他更关心的是辽国的局势会走向哪一步?

  是谁继承皇位,失败的一方会不会立刻起兵,辽国会不会打起来……这么多疑问很快有了答案,皇太子耶律洪基继承皇位,辽国没有内乱,没有打起来,十分平静,王宁安的美好愿望都落空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王宁安摇着头,绝对不信。

  辽国的局面谁都看得出来,怎么可能相安无事?

  又等了五天时间,从辽国再度传来消息,耶律洪基继位之后,册封重元为燕赵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还有个更重要的职位……皇太叔!什么鬼?

  看到这条消息,王宁安差点喷血!

  皇太叔,也太能搞了吧!

  重元也够奇葩的,当年他母后要立他当皇帝,结果他告密,让大哥干掉了亲妈,耶律宗真兴奋之下,就册封他为皇太弟。

  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哥哥死了,兄弟继位,也算是情理之中,可侄子死了,叔叔继位,这算什么玩意?

  开玩笑呢!

  只要脑筋稍微正常一点,怕是都不会接受这个看起来尊贵无比的位置。

  皇太叔,先熬过耶律洪基再说吧!

  “这个皇太叔也并非没有出现过。”

  王宁安跑去请教范仲淹,老夫子捻着胡须道:“在唐朝的时候,武宗六年,病体沉重,到了生死边缘,因为诸位皇子年幼,册封叔父李忱为皇太叔,武宗死后,李忱继位。只是……”范仲淹微微摇头,苦笑道:“此事虽为史书所记载,但是却未必是真,唐武宗御极六年,做得最大的动作便是灭佛,裁汰几十万僧尼,史称会昌法难。而当时真正掌权的是宦官马元贽等人,李忱虽然不笃信佛法,但是对待武宗灭佛多有微辞……阉竖害死武宗,立李忱为帝,也未可知。”

  王宁安无暇关心唐代的掌故,他探着身体道:“范相公,照你所说,这个皇太叔,不是什么吉利的事情了?”

  “没错!”

  范仲淹笃定说道:“以老夫之见,应该是耶律宗真临死时候安排的,他让儿子继位,又担心兄弟添乱,故此封了一个所谓的皇太叔,安定重元的心。”

  王宁安点头,认可了老范的判断。

  只是重元不是傻瓜,他干嘛接受这个明显是玩人的封赏?难道他以为自己能活得过侄子吗?

  王宁安眯缝着眼睛,他暗暗盘算,重元肯定不会甘心,只是他的实力还不够,或者说辽国的两派势均力敌,谁也没有把握干掉对方,故此只能投鼠忌器,按兵不动。

  既然如此说,那辽国的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越是平静,爆发起来就越是恐怕。王宁安立刻怦然心动,他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给辽国加一把柴火,让他们立刻燃烧起来。

  范仲淹见王宁安迫不及待的样子,不免眉头紧皱。

  “二郎,此刻正逢国丧,我们刚刚拿了辽国的岁币,就燃起战火,只怕不妥吧!而且乘人之危,须知道哀兵必胜啊!”

  范仲淹的话可不是迂腐,的确存在这种可能,万一激怒了辽国,反而让他们士气旺盛,奋力死战,要知道受伤的野兽最可怕!

  王宁安突然嘿嘿笑道:“先生所言极是,所以咱们大宋不能出兵,但是有人和辽国仇深似海,不会在乎啊!”

第378章 再次出使辽国

  宋辽两国有很成熟的沟通机制,每年一到两次,互通使者,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互相通报,按照常理,耶律宗真死了,大宋应当派遣使者前去吊唁问候,还要参加新君的登基典礼,互相交换国书,以示和平。

  只是这一次情况不同,赵祯把王宁安,贾昌朝,狄青三个叫到了寝宫,还把其他人都打发走,完全是密谈,连修起居注的都不准跟着。

  贾昌朝代表文官系统,狄青掌军,王宁安掌财权,三个人正好是对外发动战争的标配。

  赵祯开宗明义,“朕决心北伐,收复失地,此时辽国主少国疑,内忧外患,正是前所未有的良机,三位爱卿,你们有什么看法,只管开诚布公,都说出来。”

  简短的开头,然后赵祯把目光落在了贾昌朝的身上。

  贾相公现在学的是又奸又滑,他恭谨说道:“征杀作战本非老臣强项,圣人只管下令,政事堂一定竭尽全力,遵旨而行。”

  王宁安斜了贾昌朝一眼,十分不屑,你丫的就是尸位素餐,身为首相一点办法也没有,要你干什么?

  人家贾相公可不在乎,咱们圣上要的就是个听话的,反正我现在说什么都不对,有本事你们想去吧!

  狄青沉吟道:“陛下,此时出兵辽国,我大宋实在是准备不足,最近京畿河北等地招募新兵3万,才刚刚训练,距离成军,还有一两年的光景,另外战马缺口非常大,粮饷军械全都不足,贸然出兵,胜少败多。”

  赵祯对这些情况都心知肚明,只是他不想错过良机……耶律宗真的死给赵祯震撼很大,他足足比耶律宗真大了6岁,眼看着就要过半百之年,皇帝历来的寿命都不长,哪怕能活到六七十岁,留给他的时间也不过一二十年而已。

  但是赵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恢复燕云,扫平西夏,富国强兵,整顿吏治,还要选好接班的人选,辅佐儿子顺利继承皇位……这位皇帝陛下越发觉得时不我待。

  明知道趁着国丧出兵,很不地道,他也顾不得这些了。

  “王卿,你向来足智多谋,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无奈何,王宁安只好说道:“启奏陛下,臣读辽国历史,发现这个国家非常顽强,尤其是大敌当前,总能抱成一团。当年太宗皇帝两次北伐,初期都是高歌猛进,结果呢,遇到了危险之后,辽国内部就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我们现在出兵,没准会促使耶律洪基和重元捐弃前嫌,那时候我们需要面对几十万骑兵,胜负难料……故此臣因为此时不得不不能出兵,还应该给耶律洪基送温暖。”

  赵祯脸色怪异,听不懂新词汇。

  “你打算怎么办?”

  “解除贸易制裁,签署更多的合作协议,同时将牛羊的进口关税降到半成。”

  两国虽然议和了,但是贸易那边的谈判还在进行着,王宁安向来会搞些推诿扯皮的小把戏的,总能把辽国弄得郁闷吐血。

  这回王宁安不但不刁难辽国,还放手给他们更多的好处,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

  当然了,以这几位对王宁安的了解,知道王二郎的好处从来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这小子背后一定藏着阴险的算计。

  “陛下,这是软的一面,还应该有硬的一手!”

  果然,王宁安露出了狐狸尾巴。

  “快说吧,不要卖关子了。”赵祯焦急道。

  “臣以为渤海国应该立刻出兵,攻击辽国!”

  “啊!”

  赵祯和其他两个人都吃了一惊。

  狄青道:“辽国早就把渤海国和大宋看成一体,让他们出兵,和我们出兵能有多大的区别?而且自从兴城被攻占之后,辽国沿海地区的百姓都内迁了,凭着渤海国的兵力,未必能讨到便宜,而且也动摇不了辽国的根基啊!”

  一句话,费力不讨好。

  王宁安没有说话,而是指了指地图,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的正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也就是后世的大连。

  这里有一个无与伦比的条件,那就是最窄的一处,只有20里,两边都是海,只要下手足够快,完全可以在辽国骑兵杀来之前,把辽东半岛最南端,大约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拿走。

  这些地相当于小半个崇明岛,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