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250章

大宋将门-第250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啊,做生意吗,有赔有赚,机遇和风险并存,不冒险就能赚到钱,有这种好事吗?”

  贾昌朝把几个人叫到了另一间屋子,讨论了半天。

  大家伙算计了一下,渤海国和大宋的贸易,眼下能有几万贯,几十万贯就顶破天了,日后什么样谁知道,反正啊不用大宋掏钱,答应了就是。

  就这样,赵宗景和政事堂又签署了一项合同,皇家银行提供四百万军饷借款,不需要朝廷利息,只是特许皇家银行专营渤海国和大宋之间的贸易。

  这份合同签完,当天下午钱就转到了三司的账上。

  赵宗景的效率让人刮目相看。

  哎呦,这位哪怕无望皇位继承人,可是握着皇家银行一天,那就是大宋的财神爷!

  赵宗景露了一手,这回再也没人敢乱嚼舌根子,毕竟皇家银行可掌着大宋一半的财权,而且看起来,这个银行可比苦逼的三司要厉害多了,拿出那么多钱,一点不犹豫。

  他们的腰包到底多深啊?

  大家伙猜不透怎么回事,可是赵宗景心知肚明,他娘的又赚大了!

  他和贾昌朝签约,拿到了特许贸易权,只是这个贸易权很笼统,假如渤海国从别的地方进口货物,转卖到大宋,似乎也是要归皇家银行管理。

  而且为了扶持渤海国,渤海的货物进入大宋,是有关税优惠的……偏偏之前章敦和柳羽又付出惨重的代价,打通了和倭国的商路。

  这样一来,一条财的路子就出来了。

  从倭国弄到金银,转手渤海,卖给大宋,享受关税优惠,反过头,再把货物经过渤海国,转卖给倭国,本就是暴利的生意,加上关税优惠,简直钵满盆满,不要赚得太多啊!

  区区4oo万贯,就换来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

  赵宗景突然明白了,那怪王宁安那么横呢!

  当你能点石成金的时候,什么帝王,什么宰执,什么神佛,谁老子都不在乎,老子就是这么牛!

  赵宗景的三观彻底被颠覆了,从这一天开始,他把精神头都放在了研究银行上面,三天两头往王家跑,专门去请教白氏,还真别说,等到王宁安再见到他的时候,都对这小子的进步目瞪口呆!

  钱粮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大宋君臣的腰杆瞬间硬了起来。

  贾昌朝代表政事堂,给辽国回了一封国书,大宋坦然承认,的确是册封了渤海郡王,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没什么好隐瞒的。

  至于说渤海国从大宋这里拿了武器,甚至说是宋军假扮渤海士兵,去大辽捣乱……这都是无稽之谈,大宋绝对不接受污蔑。

  渤海国曾经是中原的藩属,他们愿意重新入贡大宋,大宋上下没有理由反对……至于渤海和辽国的战争,大宋将秉持中立态度,绝对介入冲突。

  当然,如果辽国执意把战火烧向大宋,那就唯有血战到底!

  大宋可不是吃素的!

  ……

  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大宋和辽国的国书都是客客气气,甚至说是卑微!唯有这一次,从里往外,透着硬气。

  不但如此大宋方面还有行动,赵祯将驻扎京城的5ooo静塞铁骑调到了雄州,交给了老将军王德用。

  同时赵祯任命河间知府王宁安出任河北东路安抚使,王德用出任河北招讨经略使,统御河北各路人马。

  另外赵祯还调次相曾公亮进入西府,担任枢密使,和狄青同掌军务,换句话说,狄青这张王牌,随时可以打出去。

  辽国有多少本事就使出来吧!大宋等着呢!

  王宁安刚从海上回来,就接到了旨意,升不升官他倒是无所谓,只是赵祯突然霸气外漏了,让王宁安大吃一惊。

  王良璟十分得意,“陛下果真振作起来了!大宋什么都不用怕了!”

  “有那么大的作用吗?”王宁安还在怀疑。

  王良璟哼了一声,“傻小子,几十年前,先帝到了澶州,哪怕萧太后都要退避三舍,只要圣人有决心,何惧辽寇百万兵!”8



第357章 王家武士团

  

  一个帝王的意志究竟有多重要,王宁安终于有了切身体会。老爹神采飞扬,恨不得立刻上阵杀敌,仿佛多少辽兵都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光是他这样也就算了,河北的各路人马全都气势如虹,一个个摩拳擦掌,激动无比。

  老将军王德用接到了圣旨之后,更是老泪横流。

  他年纪太大了,当初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澶渊之战,当时辽国正赶上百年国运的巅峰,萧太后,韩德让,萧挞凛,全都是千年一遇的英才,手握着几十万重兵,一路南下,直逼黄河沿岸。

  当时大宋人心惶惶,兵无斗志,甚至许多人主张避其锋芒,退到江南,甚至有人打算往四川跑。

  倘若当时大宋的君臣真的跑了,或许又一个五代十国的乱世就不可避免了。

  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几乎是押解着宋真宗,来到了前线,当皇帝出现的消息传开,几十万的宋军立刻打了鸡血,全都来了劲头儿,不但万众一心,更是开挂了一般,击毙萧挞凛。

  如果真宗能更加坚决一些,或许澶渊之盟的条件能更好也说不定……

  几十年过去了,换成了真宗的儿子,赵祯能拿出多大的勇气对抗辽国的兵锋吗?

  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任命了河北担负作战的官员之后,赵祯又下达旨意,拨出200万贯,偿付历年拖欠之军饷,凡是参战之兵,不管老弱,一律发粮饷。

  除此之外,赵祯又拿出100万贯,前往岭南采购300万石占城稻,分批起运,支援河北中战场。

  不得不提,王宁安在岭南的经略是有效果的,庞大的军屯建立起来之后,每年岭南加上交趾,能给大宋贡献700万石粮食,80万石白砂糖,虽然占城稻不好吃,但怎么也是大米,而且价钱比江南的粳米便宜一半以上,算上运费,还是便宜一大块。

  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放手和辽国一搏。

  平县的船队南下,把粮食,兽皮,牛角,牛筋,生漆,木材,铁矿石运到了平县,这里的作坊全面开动,昼夜不停赶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致命的床子弩,打造成铠甲刀剑,火药作坊,猛火油作坊,同样加紧生产。

  整个平县几乎成了一个大工厂。

  屈指算来,平县也建立了五年的光景,相比别的地方,平县拥有超高的动员能力,还有疯狂的生产能力,三十万百姓,差不多有十万工人,其中有一万多名大匠,这是汴京城也没有的恐怖数字。

  而且这些大匠可不是弄艺术品,奢侈品的,他们有炼铁的、木工、锻造的、造船的、营建的、家具的……全都是实打实,能转换成战斗力的那种。

  朝廷订单下来,半个月的功夫,就提供给河北各军3000架床子弩,还拿出了200万斤火药,150万斤猛火油……

  面对着海量的物资,老将军王德用是信心百倍。

  来吧,不管多少辽寇,都把他们送进地狱!

  王德用的心气很高,可是真正把人马拉出来,老将军的脸就黑了,心更加凉了。

  目前大宋的禁军数量在四十万左右,其中一半多驻扎京城,约有二十几万,王宁安搞了一次裁军,京城周围的厢军和禁军都裁了,厢军直接裁光了,禁军也减少了3万多人,可以说是历年少有的成绩。

  在京之外的禁军,主要是分成两大集团,一个是对抗辽国的河北军团,一个是对抗西夏的西北军团,其余各地的驻军非常有限,且战斗力下降得更加惊人。在澶渊之盟以前,河北是主战场,禁军最多,战力最强。可是随着西夏崛起,主战场变成了西北,河北驻军的战斗力就呈现自由落体般滑落。

  哪怕王德用花了几年的功夫整顿,可是积重难返,想要扭转颓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这次为了备战辽国,各军不得不拉出来溜溜儿。

  王德用首先检查的就是大名府的天雄军,全盛时期,天雄军共有一百多个指挥,人马五万人,堪称大宋第一能战军团。

  可是这几十年下来,天雄军已经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五万人,能拉出来的不足三万,王德用亲自清点,其中步军指挥——也就是营,满编是五百人,可实际人数普遍在300以下,个别甚至不足200人,其中的老弱病残就更多了。骑兵比步兵还要惨,人有一半的缺额不说,马匹的缺口更是多达七成,很多把驴子,骡子都算上了,也不够一半之数。

  再去看看刀剑兵器,王德用更是想哭,他仔细清点,很多刀都生锈了,烂了,铠甲也满是窟窿,杀不了敌人,也保护不了自己。令人发指的是许多士兵用的都是真宗时候留下的武器,已经几十年了,也舍不得扔掉。

  这些老古董制作的时候,是为了对付辽兵的,故此真材实料,非常结实,这几十年送来的武器多数不堪用,刀非常脆,砍几下就出了缺口,根本没法用,弓也是粗制滥造,名义上的一石弓,实际只有8斗……总而言之,一句话,什么都是糊弄的。

  面对如此人马军械,王德用眼珠子都红了,开什么玩笑,凭着他们,如何跟辽国拼啊?

  这些年实在是太混账了!

  承平日久,文贵武贱,武夫想要升官,就要巴结文臣,拼命送礼送好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各处贪墨。

  吃空饷,喝兵血,军械武器,什么都能打折扣,只要有钱,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

  大家伙都在赌,赌自己任内不出问题,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把麻烦留给后继者。

  说句不客气的,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一颗炸弹,只盼着能顺利传给别人,不要在自己手里炸了就好。根本没人想过去解决问题,也没有勇气解决。

  面对这样糟糕的局面,坦白讲,谁都有责任。

  皇帝不作为,文官揽权,武夫贪墨,士兵懈怠……从上到下,全都烂了!

  王德用无比悲愤,“弟兄们,不能这么下去了,再醉生梦死,辽国的人马就要杀来了!你们所有人,还有家眷,亲属,朋友,谁都跑不了!”

  王德用苦口婆心,教训了一顿,他立刻下令,所有人马立刻整编,把不能出战的老弱病残统统裁掉。

  幸好赵祯给了钱,王德用也能大方起来,把这些人能遣散就遣散,不能遣散就编入民夫之中,等到日后安排到大名府做物流工。

  这样一番整顿,天雄军五万人,只剩下一万五千人,战马也不过3000匹。

  王德用看着可怜巴巴的部下,老脸通红,指着这点人马,什么也干不成。

  无奈何,老将军只能去找王宁安。

  从大名府到沧州,王德用一刻不停,跑了两天多,老爷子年近古稀,就算身体再硬朗,也是承受不住。

  到了沧州的时候,嘴角干裂,嘴唇上都是水泡,显得格外憔悴。

  “二郎,老夫来求帮来了!”

  王宁安对这位忠勇的老将军还是非常尊重的,将王德用请到了府中,让人准备了参汤,王德用喝了半碗,总算是喘上了气。

  老将军脸上发烧,将天雄军的情况说了一遍,王宁安听在耳朵里,心里不停乱跳,他知道大宋的人马烂,却没有想到,竟然烂到了如此地步!

  “天雄军尚且如此,其余保定军,信安军,乾宁军、安肃军,广信军,静安军,情况只怕更糟。”

  王德用点头,“二郎,老夫给你交个底儿,我估计整个河北能拿出来的可战之兵,不会超过五万,很有可能只有四万多人。如果辽兵真的大举南下,我们未必挡得住。老夫只能找你想办法,如果不成,就只能请陛下发兵了。”

  “很难!”

  王宁安很干脆摆手,“老将军,京城的禁军如何,我心里有数,虽然狄帅用心整顿,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指望着他们不现实。”

  “那二郎一定是有办法了?”

  王宁安道:“老将军,沧州紧挨着辽国,又工商繁荣,聚集了那么多的财富,没有足够的武力是行不通的,这些年沧州,平县,都组建了不少弓箭社,河间府也招募勇士,充当效用,可以说小有成绩。如果老将军同意的话,可以把这些人充入军中……但是他们必须参照禁军的待遇,而且不能刺字,还要签署约书,最多从军五年,除非自愿,到时可以解甲归田。”

  王德用寿眉紧皱,他在河北多年,当然知道王宁安都干了什么,只是王家有多厚儿的家底儿,老将军并不清楚。

  “二郎,你看能补充多少人?”

  “两三万总是有的,不过要留一半在沧州,毕竟也要严防辽国从沧州南下。”王宁安干脆回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