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146章

大宋将门-第146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革裹尸,死得其所。微臣不惧死,却不想付出无谓牺牲,好不容易谈出来的结果,无论如何也不能作废了!”

  王宁安说到了动情之处,真的声泪俱下,他做过很多戏,可唯独这一次,发自肺腑,做事难,在大宋做点事情真特么难!

  他的泪水流下,抬起袖子去擦拭,却发现一方明黄色的手帕出现在面前。

  赵祯满脸含笑站在他的对面。

  “到底是没长大啊,快擦擦泪吧!”

  王宁安诚惶诚恐接了过来,赵祯一转身,突然脸色严肃,变成了一块万年的寒铁,从里到外,让人不寒而栗!

  文彦博、富弼、宋庠、庞籍几个人全都打了一个寒颤。

  貌似不对劲儿,一团面似的皇帝,怎么突然翻脸了?都说人善被人欺,赵祯以往也是太绵软了,弄得世人都以为他软弱可欺,可是别忘了,再怎么样,他也是天子,龙有逆鳞,触之必死。

  和谈是赵祯同意的,把贸易当做武器,对付辽国,更是赵祯认可的国策。当时文彦博和富弼也都在场,你们当时不说,没几天的功夫,就闹出了杀死辽使随从的事情。

  你们是在打朕的脸!

  朕把江山交给你们,让你们当家做主,可是归根到底,这江山是朕的!朕不从你们的心意,你们就玩这一手,把江山社稷当成了儿戏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祯已经不想管是谁唆使的,毫无疑问,这笔账就要算在文彦博等人的身上。你们跑不了!

  “王卿所谈的内容,正是朕认可的,也是我大宋的国策,不容更改。这一次打死辽使随从,错在我方,错在保护不力,朕一定彻查,不管牵连到谁,朕都绝不手软!”

  这么面的皇帝突然雄起了,说出来的话,刀刀见骨,直奔着几个人就来了,文彦博突然感到浑身冷飕飕的,心脏不停收缩。

  坏事了,赵祯没有像往常一样低头,反而更加强硬,更加坚持了!

  “既然错在大宋,王卿只管放手去谈,朕可以赔偿,也可以赔礼道歉,还会严惩凶手。请他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影响了两国的大局。朕之诚心,苍天可鉴,务必让他们告诉辽主,不要有丝毫怀疑。”

  听到赵祯的话,王宁安彻底蒙圈了。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他要力挺自己吗?

  这还是印象当中绵软无能的赵祯吗?

  可以赔偿,可以道歉,还要惩凶,岂不是说,谈出什么结果,赵祯都能扛下来,自己不用担心成为文官们的靶子了?

  哎呦,我的天啊,幸福来得也太突然了!

  王宁安激动地发傻了,欧阳修偷着踢了他一脚,发现他竟然没有反应,老夫子一瞪眼睛,“王知县,还不多谢陛下体谅!”

  王宁安这才反应过来,连连施礼。

  “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尽力维护大宋颜面,不让辽国得寸进尺,臣,臣这就去办。”

  赵祯含笑点头,王宁安撅着屁股就往外面跑,真是高兴坏了,他都担心自己会被推出去,成为平息文官怒火的祭品,毕竟赵祯的“前科”太多了,范仲淹、王德用、张尧佐,还有以后的狄青,给赵祯当臣子,亚历山大啊!

  万万想不到,这位皇帝竟然能铁了心保自己,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莫非说自己的猪脚光环巨大,把赵祯都给照亮了吗?

  王宁安光顾着高兴,无暇体会,其实种种变化,早有迹象,六艺学堂创办,提倡务实专业,王宁安热情鼓吹贸易商战,赵祯苦心研读,在东华门阅兵,抬举武人的地位……潜移默化之中,赵祯已经开始纠正过去的错误。

  他迁就文人,是因为文人能帮着他治国,可是当他发现光靠着文人不够用,甚至会给自己添乱的时候,赵祯就开始翻脸了。

  看着王宁安乐颠颠跑了,赵祯收敛了嘴角的笑容。

  “文爱卿,富爱卿,朕当日召见王宁安,谈过榷场的事情,他所奏甚合朕意。既然君臣都认可,这就是不可更改的国策!姑且不论打人的是非对错,礼部那边为什么不能善待辽使,多给一些丝绸锦缎又能如何?如果国用困难,就从宫里出。朕一年不换新衣服,两年不换,三年五年都成!还不够,就让那帮奴婢都光屁股,为了大宋江山,这个苦朕可以担,但是,朕不希望有人掣肘,暗中下绊子,耍手段,玩阴谋,想干什么?眼睛里还有没有天下苍生?”

  大出预料,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几十年来,赵祯从来没有对自己的重臣说过如此重话。从文彦博的鬓角冒出了冷汗。

  要说起来,文彦博很了解赵祯,这位皇帝或许被捧得太高了,真把自己当成了圣人,什么时候都想维持一团和气,不愿意翻脸,尤其是对两府相公,也从来都是礼遇有加。

  久而久之,文彦博也难免判断失误。

  宋辽议和是大事情,可相比起内政,又小了很多,文彦博以为挑起一点争端,或许没什么关系。他倒不是想彻底推翻和谈结果,因为文官们还是不喜欢打仗的,只是他们想把主导权抢到手中。

  至少榷场不能交给王宁安管,每年几千万贯的贸易,那么大的一块肥肉,谁看着不眼红。文彦博原本是打算把言官们的火烧起来,逼着赵祯放弃王宁安,然后他再出面,收拾残局……推演了好几遍,文彦博都觉得没什么大问题,虽然皇帝会怀疑自己,却不至于翻脸。

  不得不说,哪怕是顶尖儿的智者,也会犯错误,文彦博这一次就栽了大跟头儿。他隐隐察觉,罢相贬官已经算是好的,如果稍微严重一点,只怕仕途就要废了……想到这里,文彦博是不寒而栗。

  “老臣辜负圣恩,恳请陛下降罪!”

  赵祯看着自己的宰相,沉默了许久,文彦博的老腰差点折了。

  “文相公,你回去好好彻查,切莫再辜负朕的希望。”

  几位相公点头,纷纷退出,赵祯突然又说道:“永叔留下。”

  欧阳修被叫住了,文彦博和富弼几个的脸色更加凄苦了……

第218章 单刀赴会


  垂拱殿,只剩下欧阳修和赵祯君臣两个人,上次这样的时候,还是在庆历新政的时候……赵祯突然长叹口气。

  “永叔,你老了。”

  欧阳修唉声叹气,“臣的确老了,不堪驱使,进京才几个月的功夫,臣就想着回六艺学堂教书了。”

  赵祯笑了一声,“你这是厌烦了,是腻歪了,是失望了?对吧?”

  欧阳修愣了一下,赵祯呵呵一笑,“看那个小家伙出乎预料的劲儿,他准是也以为朕要重蹈覆辙,拿他去给人家出气。”

  欧阳修终于反应了过来,这个“人家”不是辽国,而是大宋,是自己人!

  赵祯突然抬起头,笑着问道:“永叔,你和朕说实话,当年你怨过没有?”

  换成别的大臣,肯定不会说实话,可是欧阳修到底是不一样。

  “启禀陛下,老臣确实有些想不通,不过这几年,老臣想通了。”

  “哦?永叔想通什么了?”

  “陛下,当年臣,还有范相公他们错了,臣看得太浅显了,范相公也是一样。”欧阳修苦笑道:“臣等当年总结弊端,上了十大革新方略。看起来条条切中要害,实际却不值一提。”

  “怎么说?”赵祯好奇道。

  “老百姓有句话,叫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过日子争吵,妯娌不和,兄弟反目,父不慈,子不孝……这些问题光靠着告诉他们,要如何如何,用处不大,关键还在贫贱二字……所谓穷**计,富涨良心,日子过得好了,一般的家庭都会和睦的,即便有些冲突,也容易解决,反之日子过不下去,就难免出乱子。”

  欧阳修感慨道:“臣等当年光是想到了治标,却没有本事治本,而且还弄得天下大乱,纷争四起,实在是误国误民误自身,老臣这几年想通了。”

  赵祯没有想到,欧阳修竟然有如此见识,仔细思量,还真是入情入理。

  “永叔,你也不要把朕当成皇帝,我们就是老朋友,毕竟能和我说知心话的人不多了。”赵祯低声道:“那你觉得这一次和庆历新政相比呢?该如何做决断!”

  欧阳修正色道:“启奏陛下,这一次和庆历新政完全不同。”

  “哪里不同?”

  “庆历新政是错的,是做不成的,这一次却是对的,能够做成!”

  欧阳修笃定的语气,让赵祯一惊,微笑道:“永叔,你还是真看得起王宁安啊?”

  欧阳修并不否认,笑道:“陛下,平县有路灯的。”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赵祯迟疑,又笑道:“你是说眼见为实?”

  “没错,几十万的灾民,在任何人的眼里,都是包袱,都是灾难,唯独王二郎本事过人,不到一年的功夫,一座足有汴梁五分之一大的城市就出现了。”欧阳修也不得不承认,他见证了一个奇迹。

  欧阳修的一双醉眼,却能看透世间百态。

  以往朝廷筑城,要先筹措砖瓦木料,然后组织施工,耗费无数粮食金钱,辛辛苦苦将城池筑起来,等到百姓进驻之后,商贸繁荣,再通过税收,收回成本。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没有十年八年,看不到成果,朝廷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征召民夫,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民变。

  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大运河,都造成了可怕的棋艺,直接推翻了两个伟大的王朝……

  到了王宁安这里,改变了逻辑。

  他先找到了一个支柱产业——捕鲸,围绕着产业,开始展生产,吸纳工人,形成一个聚落。有了雏形之后,他想办法搞到了市舶司,商业价值一下子挖掘出来。

  从此刻开始,王宁安就开始了眼花缭乱的经营,他利用对未来的预期,把荒地卖出了高价,利用筹措的资本,去建设他的城市。

  反过来,城市越来越漂亮,吸引的商人越来越多,他借钱就越容易,不断给平县增加产业,吸纳工人,他还不惜血本,提高工人的待遇,起初欧阳修还不理解,可接下来呢,这些工人要建房,要家具,要成亲,要教育……庞大的需求,又带动了无数的产业,平县就这样奇迹般出现了……

  从头到尾,王宁安都没有伸手向朝廷要钱,他只是拿到了市舶司和榷场两个特权……欧阳修第一次见识了政策的威力,而且他也明白了,原来未来也可以当成商品来出售,资本拥有着难以想象的力量,可以点石成金,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陛下,老臣说一句狂话,历代读书人都钻研心性,拜读圣人之学,只是这圣人之道未必能富国强兵。”

  欧阳修说的含蓄,其实他的思维模式也在快改变,要是没有欧阳修的支持,六艺学堂也不会增加那么多实践课程,总而言之,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儒家的不足之处,都努力提出新的学说,希望一统江湖。

  在原本的历史上,以二程和朱熹代表的理学最终拿到了统治地位,贻害千年。

  而在这个时空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已经开始重建另一种更务实,更有用的学科,未来的大宋学术舞台,必然更加丰富多彩,争夺激烈。

  “永叔,你的意思是王宁安能帮着朕富国强兵了?”

  欧阳修道:“他的做法或有可取之处,至于效果如何,臣还不好断言,姑且一试。”

  “哈哈哈!”赵祯突然伸出手指,点着欧阳修。

  “你欧阳永叔也学会拐弯抹角了。朕倒是觉得他比太多的人都强。”赵祯感叹道:“事情出了,有人急着脱罪,有人急着上书,他们的心思如何,朕不是笨蛋,还清楚一二。唯独王宁安,一心要维护和谈大局,他是真正替大宋着想,赤子真心,虽铁石之心肠,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如此纯臣、忠臣,朕若是不保护,往后就没有人还忠心大宋了。”

  欧阳修是万万想不到,在赵祯的心中,王宁安的地位竟然如此之高!

  有这番评价,往后王宁安完全可以横着走了,谁想要对他不利,就要承受赵祯的怒火了。

  欧阳修既惊又喜,突然赵祯的话锋一转,“朕这几年,越怠政,弄得好些人已经不把朕放在眼里了,朕这个皇帝当得是不是太失败了。”

  即便以欧阳修的大胆,也不敢接这种犯忌讳的话,他的心狂跳,看起来赵祯要行动了,以目前来看,罢免几个相公都是轻的,搞不好官场都要来一次彻底的洗牌。

  就是不知道赵祯要从哪里下手……

  王宁安还不知道皇宫里的情况,他一颗心都放在了馆驿这边。

  匆匆赶到,现馆驿已经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不要误会,不是文相公胆大到要兵戎相见,而是要保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