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105章

大宋将门-第105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眼前一亮,哈哈笑道:“是那个写的大才子吧?也亏他想得出来,有空不妨给朕讲一讲,看看究竟如何推演的。”

  赵祯只是随口一说,可旁边的宋庠不知道怎么搞得,许是被驳斥的没有面子,越发按捺不住,忍不住讥讽道:“还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如何能凭着小儿之言,就决定军国大事,臣恳请陛下三思!”

  他这话连猪队友都算不上了,直接对赵祯开喷,也就是大宋的皇帝绵软,换成老朱家的人,直接拉出去廷杖,死活不论!

  苏洵把脸沉下来,我虽然卑微,可背后代表着两位相公,代表着六艺学堂的名声,万万不能丢面子。

  “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好一个罪名!宋相公见过上百人一起闭门造车吗?你见过近千人纸上谈兵吗?”

  这话一出,连赵祯都愣了。

  宋庠更是怒斥道:“区区学堂,还敢养兵,你们要造反吗?”

  连造反的词都出来了,苏洵哪里还会客气。

  “宋相公,还请你拿出宰相的气度来,不要随便扣人帽子!我所说的百人,正是武学院的成员,每十天一次,由各位教官指导,把学生分为不同的队伍,进行比拼较量,检查所学的战守攻围。而且为了防止空谈,更是从沧州的民间弓箭社合作,我们出钱,他们出人,把民夫丁壮借给学堂,供学生们指挥,行军运输,扎营作战,每一样都一丝不苟。虽然不敢说与实战无异,但是也当不起纸上谈兵吧?”

  苏老泉之前的谈论让人眼前一亮,这回提到的教育方法,更是迥然不同。赵祯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他似乎抓到了什么关键的东西……

  一直以来,大宋皇帝都在防着武人造反,可谓是手段齐出,愣是把武人调教成了白痴,遇到战事,就只能听文官们的忽悠。

  赵祯越发觉得光听文官的意见,就是个灾难!

  可不听他们的听谁的,难不成把武将放出来,让他们********赵宋的皇帝都牢记着自己怎么起家的,绝对不会干自掘坟墓的事情,但是如何破局呢?苏洵的话,给出了另外的思路。

  汉唐之前的文人,都是上马打仗,下马治民,文武全才,假如在学堂里增加武学教育,又开设实践课程,让他们真正体验带兵的感觉,日后为官,也不至于提到打仗,就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有敢战之官,才能平衡朝堂这帮软骨头……

  渐渐的,赵祯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以往都是信奉选贤举能,把朝廷交给名声好,政绩卓著,威望崇高的贤臣就够了。

  可先是六塔河,接着是对待辽兵的问题,所谓的贤相都表现得非常差劲!

  再想想六艺学堂提出的求真务实和全才教育,赵祯似乎找到了答案,他的宰相都是科举出来的,都是靠着文学起家,河工、军务他们都是外行,如何能得心应手,处置从容……这么看起来,六艺学堂办得太好了!

  看起来日后要多多扶持六艺学堂,没准大宋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应付辽兵的威胁。

  赵祯决定对辽国采取强硬态度,不但不能答应任何要求,还要让辽国为了杀戮大宋百姓,抢掠大宋财富道歉赔偿,并且下令暂停今年的岁币交割。

  除此之外,赵祯又下令在沧州设立临时市舶司,余靖被任命为市舶司提举,即刻开始,沟通南北海路,为了河北的军事和灾民,筹备粮饷物资。

  大宋原有八个市舶司,其中最北边的在密州板桥镇,也即是后世的青岛附近,这一次将市舶司放在沧州,绝对是破天荒的。

  身在家中的王宁安得到了这个消息,乐得巴掌都拍不到一起,兴奋地昏倒!他真想送给苏洵一个十吨重的勋章!

  老夫子太给力了!

  本来沧州悲催地夹在宋辽之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根本没法有什么大作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可是设立了市舶司,等于打开了海上门户,广阔的海洋就是王家的后院,有了大海作为腹地,王宁安终于有了安全感。

  不止如此,有了足够的水师之后,甚至可以主动接近辽国沿岸,从海上发动攻击。

  辽国不是能打草谷吗!

  坐拥水师,老子一样能干得出来!

  要不了三年五载,渤海就是我的洗脚盆,辽国上下就等着喝我的洗脚水吧!

  王宁安臭屁地想到,越发手舞足蹈。

  他特意准备了二十个猪肉包子,全是五花肉的馅,加了大葱,一咬满嘴流油,香气浓郁。大苏小苏受宠若惊,不知道王先生搭错了哪根筋儿,怎么主动给他们送吃的了?

  苏轼是个吃货,又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口气干掉了五个大包子,还意犹未尽,嘴巴上都是油,他突然贼兮兮地凑到了王宁安的耳边。

  “先生,说实话吧,是不是看上我姐姐了?”

  王宁安这个气啊,“想什么呢?你姐不是都许配人家了?”

  苏轼小脸垮下来,“是啊,我娘是把姐姐许给了表哥,可,可是他那个人啊,有点那个……怎么说呢?”

  苏轼找不到好词,苏辙啃着包子,低声道:“先生说过了,那个叫娘炮,妈宝儿!”

  大苏用满是油脂的手拍着兄弟的头,赞许道:“说得太对了,你可不知道,程之才竟然用绣满了花的手帕,还用香水泡过,离着老远就能闻到。”大苏一脸的嫌弃,“他可没有先生顶天立地,是个真正男子汉,够爷们!”

  苏辙鼓着腮帮,跟仓鼠似的,也连忙点头。

  这俩小坏蛋就想把姐姐给卖了,王宁安瞪了他们一眼,“别胡说八道,小心我告诉你姐姐去?”

  王宁安的话音刚落,就听到轻笑之声,如同银铃。

  “王先生要告诉奴家什么?莫非他们两个又不听话了”

  苏八娘带着一个食盒,背着一个包裹,从外面走了进来。

  原来天气渐渐暖和,到了换季的时候,老爹又恰巧不在,苏八娘花了几天的功夫,给两个弟弟缝制了新衣服新鞋,又做了一些点心,弄了四道弟弟喜欢吃的菜。

  平时六艺学堂的伙食都是一样的,只有寥寥几次,家人探望,才能吃点好的。

  苏八娘满身书卷气,娴静大方,雍容典雅,聪慧而不失天真,貌美而内敛,属于越看越耐看的类型。

  要不是苏轼的几句玩笑,王宁安还没有真正注意过苏八娘,原来她是这么出色的女子?只可惜婚姻不幸,被夫家虐待,早早就死了,为此苏家和程家闹得十分不愉快,夹在中间的苏老泉的妻子程氏也早早死了……王宁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心里冒出了这么多的念头……苏家的姑娘和我有什么关系,总不能为了拯救一个不相干的人,就把自己的一辈子幸福搭进去吧?

  王宁安连忙甩头,尴尬笑笑,“我还有些事情,就先告辞了。”起身,又忙着回头说道:“令尊这一次去京城,见到了陛下,一番奏对,得到了陛下盛赞,说是给朝廷找到了一个良相。”

  显然,这几句是为了告诉苏家兄弟,给他们加餐的原因。只是离开食堂,王宁安的心里总是不断闪过苏八娘淡雅的模样,真的好像画中出来的女子一样啊……

  心绪不宁,还是读读圣贤书吧!王宁安想靠着孔老夫子,抵御胡思乱想。

  突然窗户被撞开,一个黑影蹿进来,手里的刀鞘一下子压在肩头。

  旋即把刀收回,撇了撇嘴,“我说二郎,这么长时间,你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真是愁人!”

  王宁安鄙夷地啐了一口,“杨怀玉,你也是那么无聊,成熟点行不?”

  “行……”

  杨怀玉突然正色,抱拳施礼,大声说道:“末将杨怀玉,前来军前效力,谨遵王大人差遣,绝不敢有半点含糊!”

  王宁安一愣,随即惊讶地问道:“怎么,朝廷把杨家将派来了?”

  “不只是我们!”杨怀玉笑道:“折家,种家,他们都来了,我听说狄大人也要到了!”

  王宁安顿时觉得仿佛面前开了花一样,可真是强兵云集啊!

第162章 想不透的面涅将军

  

  为了方便统御河北的战事,范仲淹把指挥中心放在了清州,在改州之前,这里是乾宁军驻地,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很适合屯兵。

  其实展开宋辽的地图就会发现清州还是有些偏东,宋辽之间的主战场从来不是沧州,清州这一线,倒是金国兴起之后,曾经绕过重兵把守的区域,从沧州南下,一举击败大宋。

  这一次陈兵清州,主要是清州紧挨着沧州,便于军需物资调运。

  从范仲淹赶到清州,各路将帅就纷至沓来,几乎全都是大宋的精华。

  最先赶到的就是种诂,他是种世衡的长子,老将军在五年前去世,王宁安还曾经为了没有福缘见到种世衡而伤心。

  的确,一手创建种家军,屡次让西夏吃瘪,又深得部下拥戴,种世衡就是一个传奇!

  王宁安想要复兴王家,最低的标准就是做到种家军的程度,毕竟种世衡能做到的,他没有理由不成!

  王宁安也混杂在人群之中,迎接种诂的到来。

  三千骑兵,风驰电掣,一股浓烈的杀气扑面而来,邻近城门,种诂将手中的马槊高举,几个呼吸之间,人马立刻停止。

  令行禁止,如臂指使,好一个厉害的种家军!

  光是这一手,就让王宁安自愧弗如,王家军的骑兵只怕再练三五年,才能有这样的威势。

  种诂跳下战马,快步跑到范仲淹面前,单膝点地,行了大礼!

  虽然宋人不兴跪拜那一套,可是范仲淹对种世衡有知遇之恩,老将军死后,恰逢庞籍在西北,庞相公是很厌恶武将世家的,他曾经下手打压种家,隐瞒种世衡的功劳,弄得种诂没法承袭老爹的位置。

  当时范仲淹已经被贬出京城,得知之后,还写信帮忙,对种家两代,都有知遇之恩。

  “范相公,末将又能在你老帐下听用了!”种诂满脸兴奋。

  老范急忙拉起来,笑道:“都是一方大将了,还跪什么跪!”

  “不一样的,老相公对种家天高地厚,不跪别人也要跪老相公!”种诂激动说道。

  范仲淹热情招呼。紧随着种诂之后,府州知州折继闵也赶到了,他只带来一千人,可是这一千人全部配属双马,操马槊,背硬弓,武装到了牙齿。

  折家军来了!

  相比起十年前崛起的种家军,折家军那才是真正的老牌贵族,从唐末,折家就居住府州,世代经营,外面龙旗变幻,折家屹立不摇。

  传到了折继闵的手里,他22岁就承袭了知府的位置,李元昊称帝造反,折继闵几次和李元昊大战,为了消灭折家军,李元昊曾经集中数万人马,猛攻府州,折继闵率领部下奋力血战,七昼夜,毙杀西夏士兵两三千人,李元昊不得不退兵。

  威震天下的折家军也到了,许多人都交头接耳,暗暗赞叹,也就是范仲淹,不然谁能请来折家军,谁又敢号令折家军?

  相比这两支人马,第三位赶来的就寒酸许多,他只带了两百人,也没有什么威风的排场,但是,他的到来却让范仲淹欣喜不已,此人就是狄青,狄汉臣!

  同样崛起于西北,同样是大战西夏的名将,狄青和前面的两位不同,他出身寒微,十六岁时替兄长顶罪,被刺配军中,从此开始行伍生涯。

  在对付李元昊的战斗中,狄青奋勇作战,身上创伤无数,劳苦功高,一路升任到彰化军节度使,延州知府。

  狄青能打仗,能打硬仗,为了对付辽国,范仲淹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其实之前狄青已经知道了六艺学堂,知道了沧州的王家,他的儿子狄咏就陪着曹国舅,被派到沧州,保护学堂。

  这一次狄青驾临,狄咏满心欢喜,跑过来迎接父亲。

  狄青把脸一沉,“军前没有父子,还不滚到后面去。”

  狄咏一盆火炭,被爹泼了一盆冷水,满心不高兴,却不敢显露出来,只能老老实实跟在狄青身后,开进城中。

  狄青去参加接风宴,直到晚上,才回到了军帐,他身上带着浓烈的酒气,脸上却没有醉意,狄咏直到,老爹的酒量那是深不可测,从来就没有醉过!

  他给狄青弄了一个热毛巾,让老爹擦擦脸。

  狄青抹了一把,微微叹口气,“白天的时候,爹心情不好,你不会介意吧?”

  狄咏连忙摇头,“孩儿哪敢怪爹爹。”

  “唉,为父也是心乱啊!”狄青抬起头,仰望着天棚,自言自语道:“我在路上就听说了,贾昌朝贾相公,带着三万天雄军,还有各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