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55美国大亨 >

第358章

1855美国大亨-第358章

小说: 1855美国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古拉,解决了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问题后,我想,电影就可以用来表现一些更复杂更宏大的事情了,比如说就像小说和戏剧那样的……”史高治说。
  “麦克唐纳先生,这个想法不错!可惜,我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恐怕帮不了你多少。”特斯拉想了想回答说。
  ……
  “达斯科,那些文件整理得怎么样了?”在观摩了特斯拉的有声电影的试验之后,史高治迅速的赶回了鸭堡,并且立刻召见了负责情报工作的达斯科??**夫。
  “依照您的吩咐,我们已经在这些文件涉及到的人物中挑选出了最有价值,最能打动人的一份,并且由我们的宣传部门的人员对其中的一部分资料进行了润色,形成了几分初稿。”达斯科??**夫一边回答,一边将一叠文件递给了史高治。
  “安妮??布劳恩?”史高治首先看到了文件夹上的文字。他翻开文件夹,首先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照片,以及“画像”和“自画像”。
  “这个叫做安妮??布劳恩的女孩子是夏尔集中营的死者之一。我们找到了她的一部分日记,以及一些照片。”达斯科??**夫解释说,“她的父亲母亲也都死在集中营里,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她的父亲曾学过美术,而且战争之前的家境相对很不错。从照片上看这个小女孩长得也很可爱,她的日记并不完整,尤其是集中营里的部分不多,很多都遗失了。就残存的文字来看,相对于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的文字水平还算不错……”
  一边听着达斯科??**夫的介绍,史高治一边看着这些资料,过了一会儿,他从文件里抬起头来问道:“为什么没有她在集中营的照片以及死亡时候的照片?”
  “麦克唐纳先生,战争开始后就没有多少人还会有空闲照相了,集中营里更是不可能有照相的事情。而且就我们的了解,她的尸体在我们进入夏尔集中营之前一批就被清理掉了。所以我们拍摄的死者照片中也没有她。”达斯科恭敬的回答说。
  “我们拍摄到的死者尸体中有没有年龄和她相近的?”史高治继续问道。
  “有一些,不过他们和安妮的样子的差别都比较大。”达斯科回答说。
  “把那些照片拿出来给我看看。”史高治说道,“所有的年纪和她相近的死者的照片……不,所有的死者的照片都给我看看!”
  “遵命,先生。”达斯科??**夫退了下去。到了这天下午,他才带着一堆的资料来到了史高治的办公室。
  “麦克唐纳先生,这是你要的所有的照片。”达斯科??**夫将一个很大的相册交给了史高治。
  “嗯。”史高治应了一声,就伸手翻开相册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史高治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对达斯科??**夫说:“让你的人把这张照片放大一下,把下半截去掉,就当做是安妮??布劳恩的照片好了。”


第五百零九章,安妮日记(4)

  “这张照片?可是……这是个男孩子的照片呀!”达斯科??**夫看了那照片一眼,吃惊的说。
  的确,这是一张男孩子的照片,从下身穿的裤子就可以看出来。照片上的这个男孩子显然死于营养匮乏,他的脸干枯得就像是骷髅,更可怕的是,他的双眼都被觅食的乌鸦啄食掉了,只剩下两个满是黑色的血污的空洞,他的嘴唇同样也已经被乌鸦啄食掉了,牙齿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缺失了一些。
  “是呀,可是如果我们只给出头部的照片,又有谁看得出这是个男孩子?”史高治不以为意的回答说,“至于这个人和安妮一点都不像,那也不是问题。区别越大,越说明安妮在在集中营中受到的虐待令人发指嘛……就用这一张照片处理一下好了。另外,这孩子的日记还需要重新润色一下,现在的文字太平实,虽然也算流畅,但是并没有显示出多少才华。这可不行,我们必须将她装点成一位夭折了的乔治桑,当然,这事情就不需要你来管了,啊,达斯科,帮我把葛莱史东叫过来……”
  ……
  几天之后,纽约时报首先以连载的方式刊出了死于夏尔集中营中的小女孩安妮的日记。这些日记语言隽永,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个小女孩在战争中的遭遇。它的刊出引起了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法国家左拉称赞这一些列日记“有着嫓美长篇小说的张力”,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也称赞它是“源自心灵,因而也能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看到这些日记的俄文译本之后,更是专门撰文向俄国民众推荐它。可以说这份日记的连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记在纽约时报上连载了一个星期之后,法国的费加罗报,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报纸在其后也开始大肆报道。最后,就连英国的报纸也开始连载这些日记了。一些圣母一点,小资一点的文艺青年或者文艺老年们甚至举着印有安妮头像的牌子来到唐宁街示威,高呼着“停止屠杀”,“我们都是安妮”这类的口号。而这些报道自然也让英国政府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英国人采取了两手工作。
  第一手工作当然是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它包括软的和硬的两个套路。硬的当然是直接禁止谣言的传播,让那些参与到报道中的报刊暂时闭嘴。当然大英帝国可是有言论自由的地方,让警察去直接封闭刊物当然是不好的,不过任何刊物,总应该老老实实的给女王陛下交税吧?比如说,让税务部门去找麻烦,甚至暂时封闭刊物什么的,比用警察去可管用多了。而且说老实话,一直以来,警察部门的执行力和税务部门一比,简直就是战五渣。
  至于第二手,当然就是舆论对抗了。首先是“辟谣”,虽说辟谣什么的总是非常被动的,因为据某些对于造谣有着爱好和专精的家伙的定义,所谓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是不是“预言”姑且不提,单单是“遥遥领先”这个属性,就必然会带来“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的问题。再加上更要命的是如今在市面上流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谣言,至少相当大的一部分不是谣言,而要将事实当做谣言来辟掉,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不过对于这类事情,大英帝国也总还是有办法的。或者说,任何一个强国都必然精通如何将事实指认为谣言的技巧,英国自然更不例外。这里面的第一招就是抓细节,所谓“魔鬼在细节处”,大部分的报道,为了能吸引读者,总会有意无意的采用一些夸张的手段的,这里面认真追究起来肯定会有漏洞。而且媒体必须抢时效,这也必然导致一些细节来不及细细推敲。这也必然带来更多的漏洞。那些倾向于政府的媒体大可以抓住这样的漏洞做文章。
  第二个常用的招数就是用谣言来反谣言。这既可以是造对手的谣,比如贬低对手的人品呀,质疑对手的资质和良心呀什么的;也可以是主动去给对手当猪队友,表面上站到反对集中营的那边,却故意的搞出一大堆的漏洞百出的东西出来。就象后世里面的某些钓鱼文。
  但这些都不是大道,真正的大道还在于控制住媒体的钱袋子。比如说在美国,纽约时报就绝对不会说史高治半句坏话,因为他们的钱都是史高治出的。而且它们在对西班牙人开战,对菲律宾人开战,将菲律宾人送进学习营地之类的事情上绝不和美国政府唱反调,虽然平时有事没事的,他们也会骂一下政府什么的,但是这个时候,它们却会坚定地和政府站到一边,因为政府这个时候正在帮他的老板挣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和政府都一样,他们都是给史高治、摩根以及更多的食肉动物打工的。一般来说,为了争宠什么的,员工之间相互骂骂对方什么的是很常见的,但是一旦老板需要他们配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必须“精诚团结”起来。
  在英国,基本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的确有一些小媒体,站在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上乱叫,但是各家大媒体还是能把握主旋律的。而且,在如今,征服布尔人乃是符合绝大部分英国金主的利益的,所以就算是反对党,虽然照例是对政府提出了批评,但是调门并不算太高。于是英国政府先是冷静的观望了一天,然后果断的派出了精锐的骑警,迅速的恢复了唐宁街的秩序。而主要的媒体,对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普遍的采取了“我什么都没看见”的态度。
  然而,英国政府的这些招数也只能在大英帝国的境内搞搞,在整个的欧洲和北美,对于英国的批判浪潮还是一波接着一波的。一个月之后,安妮日记的单行本首先在美国发行,好几位参议员亲自参加的这本日记的发行仪式,并发言猛烈的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当然,美国在菲律宾搞的那个不叫殖民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就是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政府不便于直接表态的时候,都可以让议员什么的出去胡说八道。
  紧跟着美国的节奏,这本书也开始在欧洲市场上流行了起来,成了文艺青年装点自己的不二之选。就像很多年前,德国的小青年都要有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者许多年之后,一大堆欧洲人总喜欢在t恤上面印上切格瓦拉的头像一样。
  接着,美国那边又爆出了一条新闻,说是一家新建立的电影公司——梦工厂电影公司宣称将拍摄安妮日记的有声电影版本。
  和以前的那些小本经营的电影公司不一样,这家公司显然有着雄厚的资本,(有传言说,布尔人的流亡政府就是这家电影公司的重要投资人。)这家公司宣布,整个电影的拍摄预算高达五万美元,电影的长度则长达两个小时。这样大的投资,这么长的时间长度,这在电影才刚刚出现的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虽然在这家电影公司的股东名单中更本就没有麦克唐纳什么事情,控股的全是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投资公司什么的。(什么?你问这些投资公司的股东?那自然有另外的一些银行呀什么的,然后,就像剥笋子一样再剥开几层,最后,你就能看到麦克唐纳创投,或者其他企业的名字了。)不过,据说,麦克唐纳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反对战争的和平人士,一位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不错的成就的人,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一定的技术指导的角色。当然,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并不是一个爱炫耀的的人,他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人们对史高治在这部后来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的作品中的作为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这篇电影的导演,也是梦工厂电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埃德蒙多的回忆。
  “说起成立电影公司的事情,完全是托了我们的演员薇拉的福。那天我的剧团刚刚演完了《古巴女郎》,大家正在后。台换装。剧院经理别克先生在和我闲聊的时候,无意中就提起了《安妮日记》。他对我说:‘埃德蒙多,你注意到在你们的最后一场里那个给女主角牵着婚纱的小姑娘了吗?她长得和《安妮日记》中的那个安妮很像呀。’
  他这么一说,我才真的发觉,我们的小薇拉长得还真的和安妮有点像。你知道,那个时候《安妮日记》正火热,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就像是当年的《汤姆大伯的小屋》,于是我立刻就想到了,为什么我不将它编成一出戏剧呢?于是我就行动了起来,一个星期之后,舞台剧版本的《安妮日记》就进行了彩排。
  彩排当中,也是有几个观众的,主要都是剧院里的人,但是这一次除了剧院里的那些人之外,还有几位我不认识的人。彩排结束后,别克先生又找到我,对我说:‘埃德蒙多,你听说过有声电影吗?’”


第五百一十章,安妮日记(5)

  有声电影这东西埃德蒙多当然听说过,但是此前他一点都没觉得这东西和他有任何关系。因为,在此之前,电影这东西似乎就是一种专门用来猎奇,用来看新鲜的玩意儿。和戏剧艺术似乎一点都沾不上边。所以,当他从别克的嘴巴里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它和自己的戏剧联系在一起。而是以为别克在随意闲聊。
  “我听说过,还看过一段火车进站呀,或者熙熙攘攘的街道呀什么的。初看的确有点意思,但是新鲜劲过去了也就没啥了。”埃德蒙多不以为然的说。
  “我是说有声电影。”别克说,“最近爱迪生搞出来的那个《歌手》你看过没有?”
  “看过,不过我也没觉得怎么样,电影里的人一跳一跳的,看得眼花。而且,那个声音……我认得那个唱歌的家伙,可我从没想过,他的声音能那么难听,简直就像是……就像是一只得了重感冒的鸭子!”埃德蒙多皱着眉毛说。
  听到这个评价,别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埃德蒙多,没看出来,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