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263章

帝国的朝阳-第263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百所学校,聘请7000名教员……”

当容尚勤解释着小学的规划时,唐浩然只是不住的点着头。对小学教育的重视,是唐浩然吸引后世教育的经验,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日裔教育专家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小学比大学更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学教育,而所有的人几乎都要接受小学教育。中国的文明高度是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的,但在底线的意义上,一个民族整体的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的。所有的中国人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学教育,这个民族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把狠抓小学教育作为迅速普及国民教育改造国民素质的着力点。

“学问堪称立身之资本……”

在容尚勤的话声落下之后,唐浩然缓声说道。

“国家之所以富强安康,无不缘于国家人才的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而我们求知识于世界,再现华夏勃然生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起就武装国民的头脑,所以,我们一定要办好小学教育,而且……鹤兰,这也是我们未来区别于关内的根本!”

大帅的让容尚勤先是一愣,而后他先是一阵犹豫,随后又说道。

“大帅,可知日本前贵族院议员加藤弘之等人已经抵达天津?真不知道,他们会给关内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提及加藤弘之时,容尚勤不禁想到了最近一段时间,那些逃离日本的日本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来到了东北,成为公司职员甚至政府雇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去了关内,而又以天津为首选,他们在关内或多或少的总给那里带来了一些改变。

“改变……”

沉吟片刻,唐浩然想到了之前获得的一份情报,大名鼎鼎的天津机器局在一周前,聘请了一位新总办——村田经芳,这位前东京兵工厂的顾问在一个月前,与家人一同离开日本,抵达天津,向李鸿章上呈了一份整理天津制造局的条阵。

其历数了制造局的各种不足,并指出如果有恰当的现代式管理,天津制造局可以在同样的经费下,达成三倍的生产能量。在他看来天津制造局有很好的机器,现在产能低下、成本昂贵完全是管理不当所至。

不过李鸿章并没有直接把天津制造局交给他,而是先将火药厂交由其管理,其不过只是上任半个月,工厂产能便迅速增加,成本亦下降50%以上,火药厂的成功使得李鸿章放手将天津制造局交予其村田经芳管理,至于这个日本人能给天津制造局带来什么,唐浩然并不清楚,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天津制造局将会摆脱旧时的管理混乱,实现有序发展的同时北洋陆水师极有可能率先实现武器上的自给。

或许这就是蝴蝶的翅膀吧!

想到许多日本官员、学者进入北洋衙门,唐浩然不禁感叹着变化的无常,最初制定引进日本智力的是自己,可现在看来,李鸿章却凭着他在东亚的名声,拾到了一个大便宜——许多人更愿意投靠李鸿章,而不是自己!

“这个……加藤弘之……”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用有些好奇的口吻问道。

“是什么人?很重要吗?”

(“你看书,我买单”,没错,你没看错就是“你看书,我买单”。五天后,一次任性到底!群里每天派红包……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你看书,我买单……倒记时第……今天开始发红包!欢迎加入抢红包哈哈快快抢起……)

第37章新生之地(求月票)

当轮船沉没的时候,有人与选择与船共存,有人会选择逃亡。

尽管炮火已经渐渐于东洋大地上熄灭,和平似乎即将到来了,但这和平却不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和平,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至少在情感上,他们无法坦然的面对这一切。

在日露两国军队因圣彼得堡谈判的开启,实施战场停火之后,很多日本人选择了离开,搭乘着轮船离开了日本,他们清楚的知道,很快,日本将不会再是他们熟悉的日本了。甚至就连同日本,也将成为历史的名词。

在帝国的陨落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逃离,不过大都是富人、学者,相比于穷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明白,离开也许是更好的选择,而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则是中国。如果非要说这场战争教会了日本什么,就是告诉他们——西洋鬼畜的不可信任。

而比于西洋鬼畜,中国人无疑更可靠一些,毕竟日本人与中国人同文同宗,在那里自然不会受到中国人的歧视。前往中国的班轮一共有三班,每周一班,一班前往上海,一班前往营口,还有一班是前往天津。

实际上,这三班目的地不同的商船又决定着人们截然不同的选择。前往上海大都是商人,而前往营口的大都是学者,而政客往往选择天津。商人到上海,是为了更好的从事生意,至于学生前往营口,则是因为东北的各个学校都需要大量的教授学者,至于政客嘛,他们之所以前往天津,那是因为天津有一位亚洲伟人在那里。

不过,在这个当口,轮船已经是一票难求。从露军攻进关东平原,欲逃出日本的人便越来越多。除去那些于清国公使馆中得到护照的学者和他们的家人,其它人按照票面印刷的价格已经很难买到船票了,再加上日本纸币每天贬值,想买一张船票,往往要动用黄金才行。

在离开日本的时候人们心里有莫名的恐惧,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和想象。但对期盼中却不得不面对船上严重超员的事实,为了挣取船费,船运公司超量卖出了船票,因涌上船的人太多,以至于甲板上也满是人,躺都躺不下,就连上厕所都很难挪动。上了船的人们没有栖身处,很多人只能窝在过道边的一角,因为晕船而吐得死去活来。。

在拥挤的船舱里和甲板上,经过漫长的旅途之后乘客们终于能深深体味战争年代特有的紧张和慌乱。船一直平稳地行驶,但为了避免被露国军队拦截,它一度关了灯,也不鸣笛,还不时改变航线,抄小路行驶。

直到商船驶进渤海湾的时候,那些被战争弄的有些神经质的人们才真正的放松起来。

“快看,大陆!”

突然,随着一声激动的喊声,拥挤于甲板上的人们纷纷抬起头往陆地的方向看去,满是期待的望着那片陌生的却又熟悉的陆地,那是中国的陆地啊!

悬挂着龙旗千吨的蒸汽轮,缓缓驶进天津港的时候,在拥挤而的喧嚷的甲板上方,在宽敞多的舰桥边,加藤弘之用复杂的眼光打量着天津,这里难道就将是下半生的落脚之处吗?

“父亲,到了天津后,我们可以先住在三井会社内,会社的社长曾是开城学校的学生。”

加藤弘之身边的长子加藤照麿这位医学博士已经为一家人安排好了一切。与其它人不同,加藤弘之既然贵族院议员,同样也是一名学者,他曾是东京学士院会长,也曾是东京帝国大学总长,其门生故旧自然极多,这也是他不需要挤站在甲板上的原因。

甚至那需要用黄金购买的船票也是别人亲自登门相送,作为一个大人物,即便是在国家覆灭在际之时,加藤弘之依然享受着大人物的权力。

“住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最重要是将来……”

话声稍稍一顿,加藤弘之将视线的投向甲板上的那些人,这些对未来既恐惧又期待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在何处?

但现在加藤弘之却无从去关心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对于他来说,此行还有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之所以来到天津,而未来如同其它人一般,前往仁川或者东北,却是因为相比于唐浩然,他更看重李鸿章。

在加藤弘之看来,现在的东亚最值得敬重的人物,也就只剩下李鸿章,这个凭借一已之力挽清国于不失的大人,才是未来能够解救日本的人物,至于东北的那位锐意进取的年青人,不过只是在重复着日本的旧路罢了。

李鸿章……

于心底念叨着这个名字的同时,加藤弘之的双手扶着栏杆,默默的注视着前方,注视着这座陌生的城市,这里非但是他今后的栖身之处,同样也将是数以万计的日本难民的栖身之处。

但等待大家的又将是什么呢?

虽说作为一个大人物,加藤弘之不可能像其它的日本难民一样,在狭窄的房间中生活,更不可能于会社仓库改建的难民营中苟且偷生,但在另一方面,他同那些难民的命运却是相通的,他们现在都是丧家之犬,都将于天津寄人篱下。

甚至即便是那位他眼中的东洋豪杰,又将如何对待他呢?想到这些问题,加藤弘之的心思不禁一沉,甚至如同许多普通的难民一样开始对未来的命运担忧起来。

“到了清国又能如何呢?”

在汽笛声中古川的话锋一转,却又突然一下子沉默了下来。

中村等着古川的下文,看他不说话就说道,

“至少在这里没有露国人的欺压吧!”

没有露国人的欺压,这是他们逃离日本的原因,作为帝国大学的大学生,他们深知伊藤博文前往露国谈判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以日本的灭亡作为代价,日本将会成为另一个印度,而他们都将如印度人一般,在露国的殖民统治下生活。这无疑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也是其逃出日本的原因。因为没有多少钱,所以,他们只买到了没有舱室的船票,在甲板上忍受了多日的海上湿冷之后,终于来到了清国了。

“即便是没有露国人,我们也是亡国奴啊!”

感叹之余古川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亡国奴,多么让人痛心的一个称呼啊!

“想到日本居然就这样……真的是无法甘心啊!”

如何能甘心呢?

三年前,考入帝国大学的古川如身边的每一个同学一般,无不是做着日本在自己的手中成为强国的梦想,而现在这个梦想却完全破灭了,何止是破灭,甚至就连日本这个国家都即将成为历史。很快,一但伊藤博文于露国人达成了协议,日本也就将消失了。

“当初进入帝国大学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古川望着有些浑浊的海河继续说道。

“我想有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这个世界上崛起,让所有轻视我们的西洋人尊重我们……”

曾经这是无数日本人的梦想,而现在这梦想却变成了一个笑话,曾经的富强梦,不过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谁都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中村点点头,这是每一个日本人的想法。

“可是现在能怎么样呢?一切都没有了,日本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尊重日本人,现在……”

回过身去,手指着身边那些神情复杂的同胞们,古川用痛苦的语气说道。

“我们都是亡国奴啊,即便是到了清国,没有了露国人的欺压,也改变不了这样的身份……”

既然如此,那当初为什么不留在日本与日本共存亡呢?

当然古川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即便是考虑了他也会有太多的理由去说服自己,首先他是一名大学生,是国家的精英,他不应该如武夫一般,在战场上牺牲自己宝贵的性命,未来的日本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他。

未来的日本会是如何?古川并不清楚,但他非常清楚一点——他的性命对于未来的日本是极有价值的,不应该白白放弃。

“的确如此……”

认真的点点头,中村朝着远处看了一眼,此时船已经靠上了码头。

“所以,我们才要来这,所以,我们才要来清国,要知道,清国是日本最后的希望了。像加藤阁下和山川先生都是这样想的,你看……”

加藤先生指的是现在的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加藤弘之。他是但马国出石藩的出身的藩士,刚开始时学的是“兰学”,那是研究荷兰的西学,并因兰学而为幕府所用,成为了“番书调所”的教授。后来其准确的判断了时势,在幕府末期的骚乱时期自学了德语。当时整个日本学过德语的只有加藤弘之一个人。维新后抛弃了兰学,成为了日本德国学术借的第一权威,又被招入了新政府,进而率先引进了德国哲学。正是因其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才使得其在日本有着“六大教育家”的声誉。

而与同行的还有帝国大学的教授山川健次郎也一样。他出生于会津藩的藩士家庭,会津若松城被攻破后,不吃不喝的来到东京,之后跑去了美国,苦学物理。作为日本物理学的创始人他同样也在这条船上,和加藤弘之先生一同与他们搭乘同一艘船。如同每一个心存希望的日本人一样,大家都来了清国。显然他们都将清国视为日本的希望。

“他们都是大人物!”

望着天津港古川话声略微一沉。

“我们都是小人物,甚至都不会说汉语,更不要提大学都没有毕业,在这里又有什么用?”

是的加藤弘之他们是大人物,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