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19章

帝国的朝阳-第19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但心里却极为反感,尤其是……看着雅各布身边坐着的哈同,阿尔伯特的心底便是一恼,哈同离开老沙逊后所投靠的就是新沙逊,

“这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沙逊洋行!”

尽管明知道大伯阿尔伯特暗恼自己的父亲,从父亲创办新沙逊时即意味着与沙逊家族的决裂,但是雅各布·沙逊却知道,至少对于外人来说,新老沙逊仍然是一家的,而且他也需要这个“假想”,在阿尔伯特话声落下后,他便举着杯子,向怡和洋行大班敬酒后,直率提出:

“我们尊敬的马地臣先生,你对当前的时局,有何高见?”

“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马地臣将酒杯举在眼前不停转动,仿佛要从杯子里观察时局的趋向,

“不过,我认为,中国人禁烟永远只是停留于表面!”

所有大班都停止动作,翘首相望,想知道这位在上海洋行界有着第一大班名声的怡和大班的看法,按常过去的惯例,他们总会追随强者,尽管现在老沙逊洋行无论是在**亦或是地产,都已经远远超过了怡和,但怡和还是第一洋行,尤其是他们在英国政府间享有沙逊家族永远无法企及的影响力。

“他们的官员或许可以为了名声去禁烟,但是先生们……”

马地臣故作神秘地从容地抿了一口威士忌酒,咂咂嘴,

“他们能够离开**带来的税收吗?既然是英国,英国又怎么能离开**税呢?英国都离不开,更何况是中国呢?”

马地臣说的是事实,事实是中国离不开**税,英国同样也离不开**税,英国通过在印度实施**专买政策以及本土对**进口课以重税,每年获取上千万英镑巨额税金,无论是中国亦或是英国都离开不**,政府更离不开**税。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湖北禁烟,并非完全查禁,而是对**实施专卖政策,这意味着,以后我们要同中国的官府打交道,只是购货商变成了禁烟局而已,所以,我们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减少我们的损失,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毕竟,在禁烟局控制着湖北的**采购与销售权的前提下,我们也许会有额外的损失。”

有的人没有听懂,有的假装明白,但减少损失这四个字深深印在脑里。回去后又各自思考,探听各方的消息,而没有人注意到的是哈同的眼中却闪动着一丝异样的神采。

“哈同,你有什么想法吗?”

坐在马车上的雅各布·沙逊看着沉默不语的哈同,四年前,中法战争期间,在哈同的建议下,老沙逊洋行借战争恐慌投机法租界土地,在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数百万两白银的回报,而作为功臣的哈同却仅只得到一千两的“奖金”,这促成了哈同的离开,也就是从那时起,雅各布·沙逊便将其招入了新沙逊洋行,在过去的几年间,哈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现在雅各布·沙逊同样在意他的意见,毕竟**对新沙逊洋行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的是,他们在想什么?”

哈同的语气依然和过去一般谦卑。

“他们?”

“其它的洋行!”

“禁烟……”

沉吟片刻雅各布·沙逊朝车窗外的黄埔江看了一眼,然后开口说道。

“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暴利,任何一家洋行都不会错过这一机会,甚至对于不少洋行而言,他们甚至期待湖北的禁烟,在条约下,**贸易是合法的,但是湖北只是将**的购买、销售纳入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中,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违背条约,至少现在政府绝不会干涉其中,在他们看来,这不过只是地方政府为获得金钱的一种手段,他们没必要去过问这一切,但对于洋行而言,这种管制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从上海装100担**,可以在只运到武昌一担,而汉江关却不会追究船舶是否于沿江通商港出售**,这样的话……他们会在进入湖北后,沿江高价出售**,洋行获得的利益远甚于过去。”

“是的,他们会走私……”

哈同点点头,看着雅各布·沙逊认真的说道。

“可是,他们看到了走私带来的利润,但却没有看到另一点,禁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哈同的话让雅各布·沙逊一愣,他望着哈同说道。

“好处?给我们带来好处?”

“是的,先生!”

恰在这时,马车经过了老沙逊洋行,哈同手指着窗外的老沙逊行洋说道。

“去年,江汉关进口的**是6752担,其中我们和他们销售了其中的半数,而如怡和颠地等老牌洋行,销售了两千担,剩下的不足两千担为数十家小洋行销售,”

当哈同提及老沙逊洋行时,雅各布·沙逊的眉头微微一皱,在外人的眼中,新老沙逊是一体的,在他们看来,沙逊洋行往武昌销售了半数的**,但却忽视了新沙逊洋行去年只卖掉了不到一千担**。

“你的意思是……”

“同中国人合作!”

哈同的目中闪动一丝异样的光彩,他压低声音说道。

“配合中国人的禁烟,大班,根据我们的统计,湖北一省对**的需求量至少为一万五千担以上,而外国烟土的份额只占其10%,即便是湖北官府控制其中50%的份额,每年所需要的**不下三万担,如果我们能够抢先与中国人达成协议的话,那么我们很快就会把老沙逊抛在身后……”

哈同的建议让雅各布·沙逊的眼前一亮,他在心底思索片刻,立即答应道。

“就这么办,哈同,你亲自去一趟武昌,同那些中国人协商一下,带上五,不,十万两白银,你知道的,他们喜欢的是什么!”

(今天三更,晚上还有一更,求推荐、求收藏)(小说《帝国的朝阳》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27章投机(第三更,求推荐!)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帝国的朝阳》更多支持!

光绪十五年,腊月初八上午,在武昌城外东北珞珈山下,用木栏围的大院子曾是湘军驻防时留下的军营,这闲置了数年的军营,经过半月的整修后,已经焕然一新,在木制的牌楼上,赫然挂着一个由张之洞亲笔题写的“湖北禁烟管理局”招牌,这招牌在牌楼上挂了起来,顿时此事引起武汉三镇市民的格外注意。

这禁烟禁的是什么烟?

禁的自然是**,怎么着,这位张大人要禁烟了?在人们疑惑的功夫,武汉三镇烟客们纷纷多买大烟,放在家中作为备用,而相应着的,这禁烟风声一传出来,顿时便让湖北本地士子清流们叫起好来,几十年了,谁不知道这烟土的祸害,现在好了,新任总督张大人要禁烟了,不过这烟怎么禁?难不成就是由这禁烟管理局禁?

年轻的士子们觉得很新奇,对着禁烟局的招牌指指点点,议论它的品衔和职权。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充满洋味的“局”的品级一定很高,不过也有人觉得,这品级定不会高,要不然岂不呆在城内,反倒被赶出城去?

当然也有人说能在这里谋个差事就好了。旁边立即就有人讥笑:到这里来谋差事,这禁烟的差事多肥啊!能轮得到你,你家中可有长辈在朝为官,可有品级在身?那人顿时便不再吱声,脸上现出几分沮丧来。

而年纪大的人瞧着这禁烟局的样子,都被这种怪现象所唬住。其中读书识字与官场多少有些往来的人则摇头叹息:一个临时办事的“局”招牌,挂在这破地方,这不是摆名了这禁烟不就只是走过场吗?当然也有激烈的甚至骂道:这个张香涛根本就是借禁烟之名行以敛财!好办他的洋务,至于这禁烟局不过只是一个聋子的耳朵摆设。

骂归骂,恨归恨,但到底也没有哪个敢冒制台虎威,将禁烟局的牌子摘下来砸掉。湖北禁烟局的招牌,天天都堂堂正正地挂在那,不过那若大的院子里,除去正在整治着旧军营的工匠,却瞧不着其它人来。

越是如此,越有是有人觉得这座衙门里有机会。更何况,从一开始,便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就连同作为总督衙门总文案的赵凤昌,也看出禁烟局将是一个奇货可居之处,不过也正因为他作为总督衙门总文案,他才知道张之洞与唐浩然的约法三章,那约法三章的第一条,便是香帅不得插手禁烟局的人事,所以他便在第一时间阻住了这个念头。

虽说有人能阻住这个念头,但却还有人打着禁烟的局的主意,比如有人打着什么“烟局草创事物繁忙,想来子然也需要人在一旁帮衬、帮衬”请求张之洞派其去禁烟局。而张之洞则直接回答道。

“既然你有意去禁烟局,那便去找子然吧,本官已经把禁烟局一应事物都交给子然,你去找他便可!”

谁能拉下来脸去一个后辈为自己谋差事?

听了这事后,赵凤昌便打消了去禁烟局的念头。他寻思着今后以张之洞的私人代表身分更好,既不负实际责任,又可以坐得大利,不过,想法归想当,有些事总是推不掉的。有赵凤昌这种眼光的人,在湖北官场中不少,尤其在候补官这一群体中更多。这会湖北有候补道、府、县及佐杂近八百人,他们的顶子都是用钱买来的,之所以买这顶子,八九也是想以此赚取更多的钱。但这个生意也不好做,赚大钱的固然有,偷鸡不着蚀把米的也常见。

现在武昌来了个张制台,这个张制台一上来,这边吏治还没开始整顿,制台的威风还没抖起来,下面的人还提着心吊着胆,那边便一纸奏折,要禁烟,旁的不说,这东西只要一禁,作为主管的衙门,那银子今后还不源源不断自己送上来来,白花花的银子将会像海水一样的流入个人的口袋里,当初买官花的银子可不就回来了。

至于这禁烟局更是前所未有的衙门,让这官场平添成百上千个自古未有的职位。这职位品级什么的倒是其次,可这湖北66个州县,随便落个差事,便是一天到晚跟银子打交道,和那些烟商打交道的时候,顺便抬抬手对方还不几百两上千两银子朝自己口袋里塞啊,就是一县太令也不见得顶得上这位子!

据说这张制台还不是全禁,说是什么渐禁,至于这渐禁是怎么个禁法,就像把烟变成盐一般,像盐一样,到时候有禁烟局出面卖,换句话来说,只要有人吸烟,日后这禁烟局的黄金白银会堆得山一样的高,这管也是财、放也是财,管放之间油水大的全不是人敢想。

张制台真个是财神菩萨呀!

这些个以发财为惟一追求又无实际职守羁绊的候补官,除极少数脑子尚未开窍者外,个个都想削尖脑袋向新办的湖北禁烟管理局里钻。

至于现任的道府知县与候补官相反,因为官运正好,既有银子,又有前途,几乎没有人想进禁烟局。张制台要禁烟,看似热热闹闹,但成败尚不可预料,绝对犯不着为了一个会办、协办、总办等野碍头官来换朝廷钦赐的乌纱帽,更何况,这烟是那么容易禁的,原本就与本地的烟商沆瀣一气的他们,这会考虑的自然是如何让那些烟商觉得往日的孝敬没白费,当然在官场滚爬那么多年,他们可不会这时候顶上去,让张制台拿自己立威,先等等再说。

不过,这些大人老爷们有着众多的七姑八姨内侄外甥。他们没有官职,他们比一般百姓更想发财——因为他们有一个可依赖的权势。这中间的不少人也有这个慧眼,知道进了禁烟局所便是与官府沾上了边,既可以发财,又可以攀上高枝。于是纷纷托自己做官的亲人前去联系。

于是,候补官场与裙带官场相汇合,一时间,湖广总督衙门、湖北禁烟管理局筹办处的门槛都几乎踏破。亲自来的,托人关照的,各个衙门的大人老爷打发人来递条子的,络绎不绝。这边烟还没开始禁,到这里来求发烟财的、混饭吃的就如苍蝇逐臭般地蜂拥而至。

有人走总督衙门的门路时,总督衙门那边一句话就打发回去了“禁烟局一应事物俱在局办自身,总督衙门概不过问”,好嘛!这消息一传出来,顿时惹得众人无不是一惊,纷纷打听这禁烟局总办唐浩然到底是何方神圣。

不出数日,只差没把他祖宗三代给打听出来,唐浩然就是那个著了《泰西策》的唐子然,不错,是个有学问的人,就是凭着学问入的张制台之幕,祖籍武昌,哟,是乡老啊,这事便好办了,托门道找关系,可接下来,听说他爹那辈便被长毛掠了,后来又逃了西洋,一下子,根便从这里头断了。

有的人断了,可有的人却没断,作为补官,从十六年前典去祖田捐了一个七品候补知县,宋玉新便抛妻弃子来到了武昌候补,可等了十六年,却未得任何委差,补官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