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得道 >

第270章

大唐得道-第270章

小说: 大唐得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衰老的突厥人带着浩荡大军,有可能是走向他人生的最后旅程。整个大唐帝国的命运托付给了他。

    此时的哥舒翰连上马都非常的吃力了,但他胸中仍然充满了荣耀——以及荣耀后的悲凉。前方是千丈刀山、万尺龙潭,而他体内的火焰已经渐趋微弱。他随时可能粉身碎骨,但至此也已别无选择。他和大唐帝国一样,手里都没有第二张牌可用了。

    前军探马迅速递回消息,安禄山坐于中军大营内。大唐的援兵很快就赶来,他并没有太大的惊讶和慌乱,反而是笑而不语。众将不解,一问之下,安禄山道出谜底——围而打援

    要攻入南阳城,安禄山很有信心,但付出的时间和代价肯定不少。况且大唐的援兵只需一天多时间就能赶到,与南阳城守军同时夹攻的话,叛军有可能腹背受敌。不过一旦将大唐的援兵打掉,那么对于大唐帝国的震慑力是惊人的,这也间接照成南阳城内的军心涣散,可谓一举两得。

    当安禄山得知大唐援军的将领是哥舒翰后,立即做出了决定,围而打援。哥舒翰是军功赫赫的名将,但他已经老了,打败哥舒翰,安禄山非常有信心,况且他手中有王牌,近万的骑兵,这是打败大唐军队的最大优势。

    叛军杀到南阳后,整个南阳城人心慌慌的。谁都知道一旦被叛军攻入城内,他们将面临着被屠杀的命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南阳城军民到显得众志成城,激发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心理。

    但是,没想到安禄山并没有急于攻城,反而是围而不打,这让南阳城守备马勇非常的疑惑不解。不过叛军不打,正合他的心意,只要能拖延几天,援兵已到,南阳城之围也就解了。

    南阳守军龟缩防守,正合安禄山的心意。他留下一半的军马继续包围南阳城。同时,他亲自指挥大军加速前进南阳以东的飞图堡,这飞图堡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依山而建的一道关隘,左右是蜿蜒如龙的山脉,距关隘两里路外各有一道增兵口直达山上烽火台。

    不过由于是太平盛世年间,这个堡垒已经荒废。安禄山决定据守在此,阻击大唐的援军。

    他们刚刚赶到飞图堡,便听到山外喊杀震天,原来是大唐援兵的先锋部队已经杀到,见到叛军,二话不说,立即攻击过来。

    安禄山立即下马,令大军据关镇守,自己只带了二百侍卫登到了烽火台上观察敌兵。发现敌军不多,他便命大将史思明率军出战。

    双方一交手,胜负的天平很明显。大唐的援兵都是临时集结起来的民兵,那里是身经百战叛军的对手?

    没多久,大唐一万多名先锋军就被消灭了。

    没想到一下子就出师不利了,哥舒翰自然不会甘心了。他率援军急急来到飞图堡前,向上望去,此时太阳高升,阳光直射下来,群山之间盔甲皑皑,将飞图堡关口前一片平坦的大峡谷映得清楚明朗,从这座山峰望上去一目了然。

    一关天险,若是强行攻击,代价可不少。哥舒翰犹豫了,他决定在飞图堡前十里处安营扎寨。安禄山想守就让他守,大唐有的是时间,叛军肯定拖不起。

    平静了两天。在这两天内,双方都没发生过什么激烈的大战。见大唐援军没有上当,安禄山收起了对哥舒翰小视之心,决定主动出击,在飞图堡前对援军展开决战

    两军就在飞图堡前的空山陷谷间大战一场,连绵不绝的喊杀声响遍四野。

    喊杀声和兵器战马混合成一股轰天价地的无限巨响,一拨又一波的人潮和兵器在相互倾轧着的声音清晰地注入耳鼓。

    那是用鲜血和生命铺垫出来的辉煌,何等残酷。数万人马在关外的大旷野、峡谷关隘中大战。

    双方焦灼了一天,最后安禄山主动撤退回飞图堡。唐军士气大震,面对近在咫尺的胜利,他们此会放过?叛军一退,他们跟进冲杀过来。

    面对 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人马前仆后继地攻打着关隘,安禄山不得不提前使用出他的王牌,近万的骑兵。

    关下喊杀喧天,安禄山令旗一挥,黑压压的骑兵队从关隘中侧马驰骋,利用他们卓绝的箭术,不断向关下的唐军发射

    唐军大部分是步卒,虽然人数占优,但对上了敌人的骑马,吃亏很明显。加上关上的敌军的弓弩,他们一下子被冲乱了阵脚。

    好在唐军元帅哥舒翰利用他的声望,稳住军心。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出阵指挥。这一举极大激发的唐军的士气。

    此时城上城下,旌旗飞舞。叛军在关隘上用抛石机、弩机等攻城器械,向关下抛射着巨大的石块、燃烧的火球。

    唐军还以颜色,远用抛石、弩箭、火炮,近用滚木、擂石,遥遥望去,不断有攀援到一半的人体坠下城头,摔成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残破的云梯、燃烧的攻城战车散落各处。

    关隘上,叛军士卒们在不停地来回走动。搬运器械的,游走射箭的,持着钩镰推拒云梯的,向城下敌人不断投掷滚木擂石的。在这样火力密集的攻防中,仍有一拨拨悍不畏死的唐军不断上城头。在一轮反扑后变成一堆肉酱。

    一辆硕大结实的撞门车在数十名士卒的扶持下冲向关门,前端露出一丈多长的尖锐头端撞击厚重结实的城门,撞门车上安装了扇形护顶,石块砸上去、弓箭射上去都不能伤及下边的敌人。

    这时,叛军的骑兵从左右两侧杀出,攻城的唐军阵势乱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士卒向谷口后退。

    唐军损失惨重;哥舒翰见势不妙,只好鸣金收兵

    。。。。。。。。。。。。。。。。。。。。。。。。。。。。。。。。。。。。。。。。。。。

    大唐得道三百六三章 战争疑云(正文)

 三百六四章 面见皇帝

    天宝十年,三月初年迈的哥舒翰率领大唐的援军与叛军在飞图堡决战,胜负难料。此时的李隆基还是有闲情雅致,坐在大明宫一座操场旁边,观看杨玉环与一班内人打马球。高力士大病初愈,站在李隆基旁边陪同。

    马球运动在唐代权贵们十分盛行,贵妃娘娘也十分喜爱这份运动,据说贵妃娘娘的马球技术还不错,隔三差五找来宫里内人一起切磋,往往都能打进许多好球。

    安禄山叛乱,大唐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祸乱。李隆基当然不开心,不过不开心就一定要整天忧愁不堪。李隆基老了,闲事来看看贵妃打马球,也算是缓解一下压力。

    宽广平整的操场地上铺上矮短的青草,场上二十几匹马正来回追逐一颗绣球,马上各骑着一人。一位女郎穿着雪白的绸裤,足蹬红帮凤头小蛮靴,上身也是同色的短锦打扮,雪白的绸袖窄而贴身,双手束有护腕,围腰是绣金带子,她骑着白马,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场上二十来人,一个个纤腰紧致、胸脯浑圆,身段优美,显得分外诱人。

    骑白马的这位女郎好生了得,不仅有娴熟的马上技术,连那容貌堪称绝色。只见她一手紧握缰绳,另一手将挥杆用力一扫,将尽在眼前,无人争抢的彩球扫进球门。可谓一气呵成,对手慢了半拍,只能望球鼓掌。

    “好,贵妃娘娘打的好,呵呵”这一球得到李隆基以及旁观的高力士拍手叫好

    骑白马的女郎正是杨贵妃娘娘,打紧这一球后,她也很高兴,向李隆基挥手微笑,犹如一朵灿烂的荷花。

    高力士在旁边毫不掩饰的夸赞道:“陛下,贵妃娘娘的马球技术是越来越厉害了,呵呵”

    李隆基赞许的点点头,微叹一气道:“是啊,还是年轻人有朝气啊,朕年轻的时候还是宫廷马球队的主力射手呢,呵呵”

    “陛下,您不老啊”高力士点头哈着腰,正欲多拍几个马屁。突然,门外的黄门郎高声喊道:“陛下,杨相爷求见”

    “哦,杨钊来了,是不是前方有什么消息了?”李隆基回过头,看着高力士道:“去传他进来”

    “是,陛下”高力士应了一声,心里不满的走过去将杨国忠迎接进来。他没想到,杨国忠身边还跟来一个人。高力士一见到这个人,气得肺都块炸了,嗔目大喝道:“啊,刘得道,你,你还敢来啊?”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高力士一见到刘得道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皇宫,勃然大怒了面对这个屡次羞辱自己的人,就算是神仙也会忍不住了。杨国忠见高力士暴怒正欲扑过来殴打刘得道,急忙闪到前面拽住他,喝道:“高大人,你想干什么,刘得道与本相有要事见陛下,你也别乱来啊?”

    高力士身材瘦弱,自然干不过身强力壮的杨国忠了。他指向刘得道气急败坏道:“这刘得道庶民一个,他有什么资格面见圣上?”

    杨国忠暼了他一眼,冷冷道:“高大人,谁说庶民就不能见陛下,在非常时期,让一个庶民见一下陛下也附和常理。”

    高力士蔑视道:“照杨相爷这么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咯?”

    杨国忠理直气壮道:“关外叛军横行,还不是非常时期吗,这刘得道有一个打败叛军的好计划,让他见一见陛下,详细的把他所想的计划跟陛下讲解一下,这就是本相带他来见陛下的目的,还望高大人不要因私望了公”

    “哼,谁因私望公啊?”高力士怒不可及,喝道:“就算他有什么破敌的建议,难道就不能写的折子,递给陛下阅览?非要面见陛下才能说清楚吗?”

    “高力士,你说对了,草民这计划确实很复杂,要亲自跟陛下讲解才清楚的”一直冷眼旁观的刘得道突然插一句话

    高力士漠然道:“混账,这里有你说话的分吗?”

    李隆基听见二人的争吵,回头看了一眼,道:“杨钊、力士啊,你们都别吵了,是刘得道要见朕吗,带他一起进来吧”

    “是,陛下”李隆基都发话了,高力士立即气短,一堆将要出口的恶毒话生生咽回去了。

    杨国忠身后跟随的人正是丐帮帮主刘得道。上次李隆基害他够惨了,刘得道闲着没事做,为什么会跟随杨国忠来见李隆基,还搞个什么捞子计划出来?

    说实话,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刘得道才懒得来见李隆基呢。不过眼看大唐的军队节节败退,安史之乱正朝历史的相向轨迹步步接近。他立马就想搬迁到蜀地避祸,但又遭到属下们的强烈反对。既然搬迁不成,刘得道只好想尽办法让它避免这百年一遇的祸事。他痛恨李隆基,痛恨这**的朝代,一走了之是最好的办法。

    话又说回来,此时的历史已经改变。他如果就这么一走了之,到时候天下大乱,难道其他地方就能保得安宁?刘得道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两手准备,一边安排自己的家人离开,一边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挽救一下局势。

    不要说打败叛军,然后在收复失地等等不测实际的空话,能保住长安刘得道还是比较有办法的。

    只要能保住长安,丐帮的基业就能完整保存,京师近百万的军民就能免遭涂炭,一举两得。刘得道现在什么都不是,要保住长安,也是一句空话。唯一的突破口就是杨国忠。两人现在的关系非同一般。全拜刘得道给高力士吃屎,逼得高阉人大病一场的那一举,这令杨国忠痛快不已,因此事后,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许多。

    刘得道一直在暗中关注安禄山的最新动向,因为他有先见之明,早在两年前,安禄山在范阳招兵买马的时候,刘得道便命几个丐帮身手比较好的人混进叛军中,负责监视或收集传送情报。目前这几人都在叛军队伍中站稳位置。可以说他得到的消息比李隆基更快更准确。他比谁都在关心这场百年一遇的浩劫。就在昨日,哥舒翰兵败后,在京师里,刘得道第一个人得知了这个消息。

    哥舒翰与叛军决战,两军在飞图堡僵持了十来天后。安禄山不想在拖延时间,紧急从后方将围在南阳的叛军调集回来,形成兵力上的优势,一举出击。唐军的实力原本就不如叛军强,现在兵力又占了劣势,任凭哥舒翰再有能力,也无力回天。就在昨日,唐军不敌叛军,哥舒翰在几千名亲信的保护下,败退回枣阳。

    南阳没驰援到,反而被敌人追杀,溃败回来。刘得道心里很沉重,此时的军情应该正往京师里送,朝挺应该很快知道这个消息。他们肯定会紧急做出下一步行动。一招棋放错,满盘皆输此时的大唐当局者就是如此,接二连三的犯错误,失败在所难免

    刘得道便来到杨府,面见杨国忠。说出自己设想好的计划,不料,杨国忠竟然听不明白他的计划。这计划说起来并不难,不过有些是刘得道用现代的思维设想安排,任凭刘得道怎么讲解,杨国忠就是听不明白。

    最后没办法了,事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