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晚唐 >

第758章

晚唐-第758章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三军团一开始,并没有在追击的第一线。他们不急不缓的呆在后面,保持着稳定的行军速度。当追逐的各部队击溃一支又一支的部族兵马时,他们只是一声不响的继续前进。

等进入九月之后,契丹人已经逃到了难水一线,他们的三十余万炮灰也早光了,就是契丹和室韦等的八万精骑,此时也剩下了不到五万。

此时,秦军各支追击拦截的部队也已经是疲惫不已,唯独一直在行军,始终还未与契丹人交过手的十三军团还保持着完整的建制和饱满的战斗力。

九月底,第十三军团终于开始发力,他们先在鱼儿泺追上部族军并夜袭敌营,大破部族军,斩首万余。杀的契丹兵大败而逃,紧接着三天后追上已经与契丹人分散而逃的室韦联盟兵马,再次大破部族军,并斩首万余,成功迫使剩余的近万部族精锐骑兵全部投降。

匆匆留下一部份兵马押解俘虏,郭崇韬带着第十三军团马上停蹄的继续向北追击契丹人,并最终凭借着一直以来保持的充沛体力,以及他们人手双马的优势,在栲栳泺湖边再次追上了连续数月不停的逃亡做战,只有一匹战马,早已经疲惫不堪的契丹主力。双方再次大战,郭崇韬率着十三军团,在辽阔的栲栳泺湖边草原上,凭借着铁墙战术,以及强大的飞雷炮和重弩的远程支援,与两万余契丹铁骑展开大骑战。

疲惫不堪,人疲马困、器械不足,尤其是箭矢严重不足的契丹骑兵,碰上强弓劲弩、铁甲森然的十三军团,最终双方骑战只从早上打到黄昏,两万契丹人已经死伤尽半,其余的终于溃败。

十三军团彻底的击败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族军,并擒获了包括契丹十任夷离堇贴剌在内的数百契丹部族首领们,生擒俘虏八千多,最终统计,先后从契丹来到渤海的近二十万战士,和那些一起来打草谷等的老弱辅兵等二十万人,最后加一起也没有三千人最终逃离渤海。

对于此时连奴隶等全部计算在内都不过百万左右的契丹,这是一次灭顶之灾,此战之后,契丹汗国内,已经连一支两万人的精锐都凑不起来,就算他们把二十部族内的男人都征召起来,也凑不起一支五万人的乌合之众。整个契丹,人口直接减半,部族内剩下的只是一些老弱妇孺、残疾、奴隶等,契丹人这几年依靠宣扬秦军威胁论,而半强迫半诈骗聚起来的部族联盟,也完全宣告结束了。此时的契丹,损失的不仅仅是战士和人口,最大的损失是那些部族的高层,几乎被一扫而光。尤其是做为契丹如今实际支配者的世里家族,七耶律家族中最后的一个耶律家族,这次也没有几个逃回去。世里耶律家最重要的人物几乎都留在了渤海,或死或俘,没有了这些领导层,再失去了几乎所有战士,和半数的人口,契丹一下子至少倒退了五十年,回到了契丹再次崛起东北之前,还没有从被大唐打击的惨弱情况下恢复之时的景象。

三战三捷,仅凭一个军团之力,一手覆灭了最后的部族联军近五万精锐,十三军团和郭崇韬可谓是功勋卓著。

但现在他却一改平曰的桀骜与傲慢作风,坐在帅案边一言不发,手里攥着一根小木棍拔弄着盆子里的炭火,两眼直勾勾的望着一块燃烧将尽的木炭发愣。

诸将也是一动不动的看着郭崇韬。

这样子过了好一阵子,郭崇韬才将那根小木棍扔进火盆,环顾满营诸将:“可审问清楚了,逃走的契丹余部中可有什么贵人?”

军司马连忙道:“嗯,某已经审问清楚,这一次咱们将契丹的大鱼几乎一网打尽,不过最终还是有几条漏网之鱼。契丹于越耶律岩木,耶律于越挞马耶律阿保机,耶律夷离堇宫帐军统领耶律滑哥等三个重要人物逃脱,不过也有可能他们已经战死,不无暂时没有发现他们首级的可能。”

郭崇韬却摇了摇头。

“找了几天了,都没有找到,那就说明他们确实是带着那三千人逃走了。”

“我们是否继续进军追击?”行军司马问,此次渤海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但对于秦军来说,战斗还没有结束。击败了部族的主力之后,眼下正是横扫各部族老巢的时候。就如秦王在黑水部族所做的一样,一一拜访各个部族,然后将他们的强壮男子和少年们带走,再留下部份兵马,在各险要之地修筑关隘城池,以彻底的震慑各部族,并为将来全面统治这些地方做准备。

如今已经打到了这里,再往前,不论是向北去室韦,还是向西去契丹,都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最难啃的骨头已经啃下来了,剩下的全是肥美的肉,就在嘴边。

郭崇韬听了他的话,脸上却一点表情也没有。

他心里何尝不在想着马上趁胜进军,最好是能一下子把室韦和契丹都给征服,如此一来,那真是天大的功劳。但在秦军中几年,他也变的成熟起来,不再是当初在李克用帐下那个张狂的郭崇韬了。他很清楚,这次他的功劳已经极大了。所谓月满则盈,功过则亏。他一个降将,能一跃成为一个精锐军团的军团长,甚至超出秦王十三门徒中的大部份人,这本来就已经是招人妒忌之事。这次十三军团又立下如此大功,更基本上是在各军前期的努力之下取得的。若是他再把平定室韦和契丹的功劳也抢了,只怕他真要被所有人厌恶了。

他郭崇韬并非秦王嫡系出身,十三军团也是一只蕃骑组成的军团,他心里清楚,这样战事过后,这支强大但却全由蕃人组成的军团,绝不可能保留下来的,他郭崇韬再受秦王赏识,也不可能一直统领着这样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

“继续出兵当然好,只是咱们一路追击到了这里,路上都是轻骑而行,现在军中粮草将尽,眼看着冬天就要到了,此时继续出兵,实为不智。”说着他故意扫视了一下诸将,“况且,秦王给我们的军令是攻击西线的联军,如今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并没有得到进入契丹或者室韦部族境内作战的命令。既无军令,且又无粮草,眼看冬季将至,我们的十三军团近五万大军每行一步,那都得是金银铺地,粮草开道,继续进军。。。”

其实郭崇韬还有一句话没说,据他得到的消息,在东线部族军溃败之后,侍从室一位朋友就向他透露过一个并非机密的消息。已经凯旋的秦王将在燕京稍作休整之后,会重新集结一支骑军,一支不下十万人的骑兵,以秦军为主,靺鞨军为辅,到时直接从山海关和军都关两线出兵,一路过阴山经原来的奚境,直攻契丹,一路则沿出山海关,沿辽水直上,北扫室韦。

他明知了秦王的安排,怎么可能再去抢功?

况且从秦王的安排上来看,这既可能是为了新的进军方案更加合适,补给线路更短。但也极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十三军团远征疲惫,或者说防止十三军团功劳过大,虽然这只是他暗自猜测,但也绝非不是没有可能。

“报!”帐外一声报告打断了郭崇韬的思虑。

“进来!”

“禀报将军,大王军令到!”

“什么军令”郭崇韬听到大王军令四字时,心里反而一松。不管如何,他只需要按秦王之令行事就好了。

“大王令将军速率十三军团返回辽东,在辽海结冰之前,会有军舰在辽河口运输凯旋将士回燕京。”

听到让他们赶在年前回京,郭崇韬有些意外。

“发生什么事情了?”

“新年元旦,新天子将在燕京即位登基!”

“什么,你再说一遍?”郭崇韬以为自己听错了,“说清楚,新天子是谁?”

。。。。。。

横扫契丹、室韦的事情刹那间已经被郭崇韬抛到了九宵云外去了,满帐上下坐着站着的将领们也全都愣住了。过了好一阵子,郭崇韬才回过神来,踱至大帐中央低沉着声音道:“传令下去,班师回京!”

第959章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热河行省滦河岸边的承德红狐狸村集的一家叫做野马的客栈里,有一群人正坐在那里,听着几个刚从北方战场上返回的村中骑士们谈起他们在战争中的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险遇,还有那一次次激昂的战斗,无数次的胜利。

这几个骑士都是真正的骑士,是在战斗中勇猛表现立下功勋,最终获得了秦王府颁发的骑士爵位的新贵族们。虽然骑士爵位只是秦藩十五级新爵位下的倒数第二级,可在小小的红狐狸村,这依然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

几个骑士的年纪都不算大,个个都是高大魁梧的汉子,以土著的奚人为主,也有一个后来移来的汉人和一个高句丽人和一个西域胡人。其中正说话的那个骑士留着一副大胡子,年纪却也一样并不大,宽阔的肩膀,高大的身材,却长的有些清瘦,大冷天的头上却戴了一顶盖檐的军帽,穿着一件崭新无比的双排扣的海蓝色军礼服,衣服的边上还有着标志着骑兵军种的火红色军种色镶边。肩膀上顶着两片闪闪发光的准尉肩章,在他的礼服胸口,则挂着数枚纪念章,那都是参加重大作战后颁发的纪念章。除此外,最为耀眼的还是那枚金色的虎贲勋章,这可是比纪念章更为珍贵无比的军功章。

笔挺的军礼服在军中时显得十分的整齐,但在百姓之中不免显得有几分特异,尤其是在汉人之中,与传统的长袍大衫不免有几分奇特,不过在红狐狸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军礼服却有几分胡服的感觉,尤其是小翻领,短衣窄袖,他们还看的更亲切。因此,回乡的骑士贵人们更喜欢穿上这种军礼服,而不是圆领的官袍。

年青的准尉腰上还佩了一把刀上套着宝石金银的刀鞘的勋刀,腰上一双带着马刺的高帮长统牛皮靴。

在他身旁和他同桌而坐的是五名同样获得了骑士爵位的年青骑士,不过他们却少了那闪闪发光的勋章和勋刀,就连肩膀也只是几道杠,而没有星。不过就算如此,可一个村集里一下子出了六位贵族老爷,依然还是让这些回来的骑士们成为了红狐狸村集的英雄。是所有人羡慕和崇拜的对象,每天,都有许许多多附近的青年慕名前来拜见,听他们讲述在遥远北方的战斗故事。

店主也是一个奚人,穿着一件稍稍有些裉了色的团结兵的冬季棉大衣,头上戴了带护耳的绵帽子。他正捧着一桶自家酿造的梨子烧,早在数年前,秦藩就已经因战争的巨大粮食消耗而下了禁酒令。除了秦藩的酒厂专营生产售卖酒,其它的商人和百姓都不得酿酒。不过这个禁令并不那么死板,只要你不用粮食酿造酒,如果用果子等其它东西代替粮食酿酒,官府也不会太过追究的。梨子烧虽然不如粮食酿造的酒醇香,可在这样的冬季里,有一杯自家酿造的梨子烧,也是不错的选择。

店老板把几只陶碗给斟满,一面笑呵呵的听着那个清瘦的青年谈着他是如何获得那一枚枚战斗纪念章,如何获得勋章,如何一次次的晋升。听着听着,他不由的露出自豪的表情来。因为这个穿着军礼服,戴着勋章的骑士贵人,正是他的二儿子那弃勃,明年才到二十岁,可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准尉,一个骑士。

其余的那些附近的村集青年们更是听的出神,他们中既有奚人也有吐谷浑人,还有回鹘人、沙陀人、粟特人,更多的还是汉人。当年边境上各个部族之间往往关系紧张,甚至是互不相容的憎恨,现在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藩的移民策略,如今已经没有那种传统上的以部落划分的村集,在广阔的土地上,杂居着各个不同的部族,甚至每个村庄,都有好几个部族,有的村庄,甚至百来户人,就来自十几个不同的部族。不过边地上,如今都是以从中原迁来的受战乱离开原家乡的汉人为主,他们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使得,如今的边地,紧张对峙早已经成为过去了。

汉人和各部族的人一起生活在边地上,甚至一起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比邻而居。汉人的勤劳、仁厚,胡人的勇猛和大方,双方都体现了好的一面,使他们如今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他们就那样坐在那里应附近青年们的请求,欢快的讲述着在军中的经历。小店自从许多附近的军士从军中休假归来之后,这里俺然就成了一个秦军士兵的会馆、俱乐部。休假回到家的士兵们在家里睡够了,吃饱了后,又不由的会想起在军中时的那种生活,这个小店就成了他们的集结点,每天大家都骑着马过来,在这温暖的店里喝酒聊天,仿佛依然还在军中时一样。原来本来入冬后就冷清的小店,今年却异常的红火。本来小店里的那些熟客是以点入乡兵和团结兵的附近辅兵们为主的,但现在,这批年纪更大的辅兵们,则成了听故事的人,这里的主角换成了那批刚从前线退回来的战兵们。

“高贵的骑士,勇猛的战士啊,你可是见过不少的世面啊!”其中有一个商人说道,他是小店对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