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桃源山庄 >

第237章

桃源山庄-第237章

小说: 桃源山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先用一层保鲜膜,把揭下来的画心覆盖起来后,暂时放到了一边。

    拆除了原本用来掩饰的山水立轴画心和托背,一张长90厘米,宽50厘米左右,表面少量分布着一些灰色的霉点,但大体呈古旧黄色,平坦的仿佛纸张一样的东西出现在王铮几人面前。

    “这是单丝绢!!”

    看着刚才还冷静的王森此时,一幅目瞪口呆,难以置信的表情,王铮虽然不明白单丝绢代表着什么,但心中也隐隐有种捡到宝的感觉。

    “什么是单丝绢?”一边的王乾问出了王铮心底的疑惑。

    “老板,绢是丝绸的一种,而丝绸可以细分为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绨、葛、呢、绒、绸14大类。其中绢的一些品种用于古代抄写诗赋、绘画、记载文献、书写经文等。中国最早的绢画目前是周穆王时的《八骏图》,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幅绢画。”

    “?绢有单双、生熟、圆扁、粗细之分。单经单纬的叫“单丝绢”,双经单纬的叫“双丝绢”;生绢是未漂煮过的绢,吸水性强,熟绢是经过练漂处理,拒水性佳。”

    “另外,书画所用的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讲,唐代以前的作画多用绢本,甚至连壁画也常以绢地,自唐代以后多用纸本。在晋唐以前的书画藏品中都是单丝绢,迄今为止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案例存在。五代到南宋的绢本,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结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每两根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经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沉在下面,另一根浮在上面。双丝绢的使用大多见于明代,到了清代则经纬都为单丝,前几朝的双丝几乎不复存在。”

    “按照常规,绢色的变化应该是越黑年代离得就越远。但不尽然,由于绢料的质量有高低之分,保存的状况有好坏之分。有的绢本历久而如新,有的绢本阅浅而如旧……。”

    “停停……!”看着王森神情激动,言语滔滔不绝的样子,王铮颇为头疼的打断了他的话,“普及知识的事,我回去找本书自己看。现在,咱们是不是先看一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再说?”

    “好吧!”王森颇有些意犹未尽的点了点头后,才把目光集中到眼前的绢布上。

    “这是生绢?”

    “生绢?”看着刚刚平复的王森又有激动起来的架势,王铮连忙问道。

    “初唐以前的书画都用生绢!”

    王森的一句话,让王铮怔住了。但很快他有反应过来,语气激动道:“你的意思,这是一幅初唐之前的书画?”

    “初唐之前,这可是初唐!”王铮内心的思绪像烧开的沸水般翻腾起来。

    也难怪他如此,别说是初唐,就算是中唐、后唐,或者排在更后面五代时期的书画,他手里都没有一幅!

    “快看看,这幅书画到底是什么?”在王森点头后,王铮连忙道。

    其实,王森此时的心情比王铮更急迫,毕竟对于古玩收藏和鉴定,他才是真正的喜欢。

    不过专业限制,越是这种时候,王森心里越是冷静。连连呼吸了几口气后,王森才伸出双手,先用镊子捻起生绢的一角后,才一点点的揭开。

    “果然不是一层!”

    看着揭开后,下面仍然是古旧黄色的单丝绢,王铮心中了然。绢的重量很轻,也很薄。如果仅仅是一层绢的话,肯定不会让王森感觉到重量上有那么明显的变化。

    “这几个是什么字?”

    指着刚揭开的生绢边缘露出来的五个笔走龙蛇,笔画复杂,形式奇古的黑色字体,王铮问道。

    “这是小篆!”

    “小篆?秦汉时代的小篆,那这幅画是……!”

    “不,它不到秦汉,而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家手笔!”王森兴奋道。

    “南北朝?南北朝也够长了!”打消心里的小遗憾后,“这五个字是这幅画的名字?”

    王铮可不认识小篆。

    “嗯!”王森用力点了点头,进而解释道,“《文殊降灵图》,南朝名家陆探微的《文殊降灵图》!”

    “陆探微?那个与张僧繇、顾恺之并称为‘南朝三大家’,加上唐代的吴道子,被后世画坛尊称为‘画家四组’的陆探微?”

    “就是他!”王森神情激动的再次点了点头。

    “我的老天!”

    惊叹半响后,王铮‘啪’的一下,以手击掌,言语中满是兴奋,“玛德,这下可捡了超级大漏,发大财了!”

    这可是陆探微啊,一千五百年前画坛祖宗级的超级牛人。而且,到如今他没有一幅作品流传后世,那怕是摹本也没有。

    这意味着什么?王铮心里太清楚了。

    无可估量的金钱,无法想象的荣誉,以及难以置信的超级吸引力!

    “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王铮双眼放光的看着,在王森手里逐渐揭开的画卷。他相信,只要这幅画出世,那么它将无可争议的取代那幅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成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老板,这幅画太长,这张桌子放不下了!”

    “乾子,你去外面再搬一张桌子进来!”王铮毫不犹豫道。

    等王乾出去后,王铮和王森两人,把这张长桌搬到了堂屋的正廷,这里足够宽敞。

    忙碌一番后,在拼接起来差不多六米的桌子上,这幅经过王森测量后,长587厘米,宽49厘米的鸿篇巨制,才全部呈现在王铮几人眼里。
………………………………

第三百三十七章 镇馆之宝《文殊降灵图》

    第三百三十七章镇馆之宝《文殊降灵图》

    ……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尺幅超过5尺以上的就已经称得上大型,而超过10尺的巨幅书画,数量稀少。能够达到眼前近三十平尺的鸿篇巨制的书画,自古至今少之又少,每一幅都是难得画中珍宝。

    而且,眼前这幅《文殊降灵图》还是画坛始祖级的人物陆探微的真迹。

    “真是难以想象!”

    王铮心中惊叹的同时,也在认真的欣赏着整幅画卷。

    深黄近乎于褐色的单丝绢上透露出一种奇古之气,大大小小八十个,有高冠博带,衣袂飘飞的随侍,也有受托骷髅钵盂,做番僧打扮的西域人,画卷的最中间是四个飞天的神人。周围云气浩荡,经幡密集,人物四周点缀着珍禽异兽,飘逸之中透露着宗教式的肃穆厚重,让人感觉到一种千古的神秘。

    看着他,王铮仿佛看到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这幅陆探微的《文殊降灵图》仿佛是两者的结合,既有吴带当风的气度,又有顾恺之三绝的风骨。实在妙不可言。

    不过,陆探微的真迹实在难得,仿佛天上星辰,触之而不可得。所以,即便沉醉于这幅名画的意境,王铮仍然有些不放心的朝王森问道:“这幅画是陆探微的真迹吗?”

    “千真万确!”王森神色兴奋的点了点头。

    “虽然,在这幅画之前,并没有陆探微的书画传世,但他一些绘画的特点却随着《古画品录》、《续画品录》、《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等书籍流传下来。史载,陆探微作画笔迹周密,号称“密体“,以区别于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画线条锐利挺拔、刚劲有力,被后人誉为“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他吸收王献之书法用笔法,使用一种连绵不断的线条,创造了一种“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一笔画法,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陆探微的线纹曾因“连绵不断“而被称为“一笔画“。”

    “老板您看,无论是‘密体’,还是‘一笔画’,都能够从这幅画上找到。另外,这里还有顾恺之,以及其子陆绥的款识!”

    “还有这个‘陆公参灵酌玅,动与神会……夫象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张’,这是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笔款,翰林供奉和右率府兵曹参军是他的官职。”

    “这边这个‘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是唐代后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所著录的《历代名画品录》中对陆探微的评价,这里也有他的款识。”

    “另外,上面还有南宋内府、元内府,明代文渊阁、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方薰等历代官方民间七十三处名款和提拔,堪称传承有序,必然是陆探微的真迹无疑!”

    点了点头,在画卷上扫了一眼后,王铮诧异道:“那为什么这幅画前后部分,与中间的颜色不一样呢?”

    “老板,中间的部分是陆探微的原画,流传一千多年,单丝绢颜色较深。左右两部分,是后人为了能够在这幅画上留下款识和钤印,又续上的绢!因为传承的时间不同,所以看着颜色有所差别。”

    “原来如此!”王铮心里松了口气。

    “这么说,这幅《文殊降灵图》肯定是陆探微的真迹了?”王铮双眼放光道。

    “百分之百是!”

    王森的自信,让王铮心中唯一的疑虑尽去,当下满心高兴起来。

    “这下我们桃园博物馆书画馆,终于有了真正的镇馆之宝了!”王铮兴奋道。

    “恭喜老板,掏到大漏!”王乾笑道。

    “呵呵,哈哈,同喜,同喜!不过,这次我们能够捡到这样的大漏,还要多亏了王森。”拍了拍他的肩膀后,“说吧,小森子,你想要什么样的奖赏?”

    “为老板服务是我的荣幸,奖赏就不必了。不过我希望老板能够答应我一件事情!”

    “你说吧?只要我能做得到,就没问题!”

    点了点头后,王森道:“恳请老板,允许由我来修复这幅陆探微的《文殊降灵图》!”

    “你修复当然没问题。不过我看这幅画停好啊,除了旧点,也没什么破损,还用修吗?”

    “当然需要修!这幅画虽然在被人隐藏起来之前,就经过了修复。但从它保存的痕迹来看,已经有半个世纪没进行保养了。中间添了不少霉点和灰尘,想要更完美的再现陆氏‘一笔画’和‘密体’的风采,必然要进行精心的修复!”

    “既然如此,那这幅画的修复就交给你了!”

    “多谢老板,为了这幅画的修复效果,还请少爷能够给我一点‘艺术品修复液’!”

    “没问题!”

    王铮痛快的点了点头,这种从神农系统中得到的‘艺术品修复液’,能够更好的保存艺术品纤维的韧性,表面釉色和颜料不被氧化。虽然不能把已经消失、掉落的颜料和釉色复原,但保存和维持它们的效果,却比现代同类型药剂要强出千百倍。

    王铮要让自己博物馆的藏品,千万年流传,依然风采不变的话,很有必要使用这种‘艺术品修复液’!

    “另外,这幅画价值实在太高,而我又不擅长打斗。所以,还希望老板能够调派一个保镖,来这里守护这幅古画!”

    “这个简单,等会我就给忠叔打电话,让他给你掉个保镖来!”

    “谢谢老板!”

    王铮点了点头,“这幅画全部修复,而且重新装裱的话,你需要多长时间?”

    “最少一个月!”

    “一个月,这么长?”

    “老板,这幅画的尺寸太大。而且,它的价值太高,修复起来每一个步骤都要格外小心,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

    “这么说来,以后你没办法跟我一块去潘家园掏宝了?”王铮多少有些失望道。

    “请老板原谅!”

    “算了,天大地大,现在都没有它大。这个月,你就安心在这里修复这幅《文殊降灵图》吧!”

    一个下午的时间,王铮都没有再出桃源居。平时,对古玩收藏兴趣不过尔尔的他,居然神奇的围着这幅古画,来来回回的欣赏了千百遍,五六个小时过去,仍然百看不厌。经过它的熏陶,王铮自觉对于古玩收藏的兴趣都提升了很多。

    因为太过沉醉,差点误了跟沈冰约好的晚餐。而且迟到的原因,惹得沈大小姐大发娇嗔,虽然最后被王铮劝好了,但他原本打算好的,两人共赴巫山的计划却也泡了汤。

    回到桃源居后,已经在这里等了半个小时的王城赢了上来。

    “老板,跟保利拍卖行的谈判有结果了!”

    “哦?说说看!”王铮精神一震,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虽然比不上陆探微的《文殊降灵图》,但也是一套价值惊人的画中重宝!

    从长安到京城,在谈了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