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86章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86章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我自嘲地苦笑了一声道:“二位统领无需再宽慰郑言了,二位放心,郑言并不是那种轻言放弃之人。如今当务之急,便是思量一对策来抵挡可能会至此地水军。”

  见此王夔眼中不由流露出一丝赞赏之色,对我拱手说道:“属下以为这已没有什么好思量的了,如今我等便只有封江了。”

  “封江?”

  闻言,我不由疑惑地反问了一声,身为现代人的我,在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封江这个词,此时听来心中不由一阵奇怪,难道这江还可以封锁的不成?这又是如何封锁法?

  想到这里,好奇心让我不顾在两位统领面前出丑的危险,略带迟疑地问道:“这个……这个封江又是……”

  闻言王坚与王夔两人都满脸不信地朝我望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奇之色,但王夔还是毕恭毕敬地对我抱拳说道:“回统制大人,这封江的方法有两种,一则是用数十条铁链横贯江面,二则是在江中打下木桩。或是此两法并用,以达到不让船只在江面上通行的目的。”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一章 诬陷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一章 诬陷

  封江是在冷兵器时代的水战中,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时,处于弱势一方常用的方法。正如王夔所说的一样,封江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铁链横贯江面,宋人将它称为横江链。此法简单易行,它只需将打制好的粗铁链固定在江的两岸便可。但是这种方法在实战中却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为粗铁链本身的重量就不轻,而且宋朝时的铁都是脆而易断,再加上车轮战船具有相当大的质量,它在高速运动时具有十分大的冲量,所以往往只需一艘车轮战船便可以轻易地冲断十余条这样的铁链。

  另一种方法是在江中植入木桩,这种方法的效果虽然要比横江链要好上许多,但做起来却比较困难了,因为在波涛汹涌的江中打下木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天气已经转凉的秋季。

  不过我们却没得选择,因为任谁都知道,只用第一种封江方法来对付强大的大宋水军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只能动用起所有的人力、物力,在长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封江作业。

  许多事情只有在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明白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封江也是如此。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几处水流较缓、河床较宽的位置。水流较缓则便于植下木桩,河床较宽则说明水位较浅,这样就可以不必用过长的木桩,过长地木桩不但不易寻找。而且越长的木桩,将其稳固地植入水底也越困难。

  接着便在这几处位置进行一些简单的湛测,将那些礁石过多与水位过深的排除掉,选定一处最适合的作为封江的地段。

  最后便是在这选定的位置上植下木桩,这一步骤却是最为困难地,因为即使在毫无波澜的湖里,要将一根可以浮在水面上地巨木竖直地压入水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是在水流湍急的长江上将巨木植入水底了。但是宋朝人民的智慧,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民兵与广武军的军士们。在有过封江经验的老兵们的指导下,将小船两两用横木钉在一起,中间留上一个可以让巨木竖直而下地孔,然后再将这些小船固定在一条条横江链上。这些做完之后,民兵们所要做的,只是将木桩运至小船上,然后利用两船之间的孔。将木桩植入水底。

  经过万余的广武军与民兵们十余日的奋战,此时的江面已有如一片连绵数里长的水下森林。一眼望去,虽是不见一根木桩,但江面上涌起一层层有若鱼鳞般的波纹,却时刻告诉着人们暗藏在水底地杀机。

  这十余日,李庭芝捷报也不断地从下游传来,他十分顺利地占领了下游的四大城池,完成了构筑长江防线的第一步。而我则因为新得了王夔的五千精兵。所以便放心地派出王坚带领五千民兵在封江之前,顺流而下前去助李庭芝守城,并且向李庭芝传下了封江的命令。

  我站在江边看着江中正干得热火朝天的军士们,心中不由暗念这些木桩可别派上用场才好。因为若是它们派上了用场,也就意味着处在下游地王坚与李庭芝所据守的城池,已被攻破了。这种损失决不是现在还正处在百废待兴的西川能够承受得起的。

  “统制大人是在当心下游的城池吧。”一直在我身旁王夔见我皱着眉头的样子,不由出声问道。

  “正是。”我点了点头,忧虑地说道:“原先我以为只要占据戎州,那么一旦下游的四个城池受到攻击,戎州便可以及时地为它们提供援兵,却没想到如今在这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长江封了。封江虽可以阻此大宋的水军逆流而上,但同时也让我军无法互相增援,若是赵彦呐这厮的川军回防,以他们地兵力则很容易将我们各个击破。哈……此次当真是让郑言顾此失彼了。”

  “属下却以为大人无需如此当心。”王夔说道。

  “哦,这是为何?”闻言我不由奇道:“难道王统领还有退敌良策不成?”

  “退敌良策倒是没有。”王夔豪爽地一笑道:“统制大人已将敌我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了。我等如今地形势正是顾首不顾尾。防得了水军,便防不了步军。所以此次若是开战。我等必是凶多吉少。”

  “既是如此,王统领为何又让郑言无需当心?”

  “正如大人所说的。”王夔对我拱手笑道:“朝廷一来以为西川已是名副其实地鸡肋,二来害怕统制大人率西川军民投降蒙古,所以属下以为朝廷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哦。”闻言我不由略显失望地说道:“朝廷如何决定,却是谁也说不清的,虽然我也不希望与朝廷大动干戈,胜负还是其次,内斗却是谁都不原看到的。但朝廷一直以来奉行的都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以朝廷是否来攻西川实是五五之数。”

  “不然。”王夔笑道:“若是朝廷得到一个消息,只说统制大人无力抵挡朝廷的水军,若朝廷来攻,则必然率军投蒙。如此朝廷会否来攻西川便不再是五五之数了。”

  “王统领是说假传我欲投蒙的消息?”闻言我不由大摇其头道:“这可是一把双刃剑,只怕传出这道消息之后,不出几日我便要被愤怒的百姓活剐了。”

  “统制大人何出此言?”王夔哑然失笑道:“统制大人抗蒙的决心,西川的百姓均是耳闻目睹的。所以即使百姓听到了这条消息,也必定会以为有人在中伤郑统制。比如说……赵彦呐。”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闻言我大喜道:“赵彦呐已经中伤过我一次了,此次若我再放出一点风声,百姓必定会以为又是赵彦呐这厮……呵呵,妙计,这回不妨让我来诬陷赵彦呐一回。”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二章 贪官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二章 贪官

  戎州城门处,一群群百姓正背着各式各样的包裹忙着进城,他们虽然个个衣衫褴褛的、疲惫不堪,却又全都面带着喜色,甚至还有不少人频频向守城门的军士道谢。

  “这又是怎么回事?”我站在城墙上看到这番情景,不禁望向立在一旁的王夔。

  “他们也许是制大人的威名而来的吧。”王夔笑道:“前几日属下依大人的意思,发出我等欲降蒙古的假消息之时,顺便也发出了属下效忠大人的消息,此时想必是那消息起作用了吧。”

  “哦。”到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戎州会这么冷清,也许跟王夔那臭名声却有很大的关系。想到这里,我不由眉头微皱,有些不悦地说道:“难不成王统领也劫掠过戎州百姓不成?”

  “如何能轮到王夔啊!”王夔苦笑一声道:“早在广武军进入戎州之前,赵彦呐这厮已将沿路各城尽皆洗劫了一遍,戎州又如何能例外。更何况,我等在逃出蒙古人的包围之后,大多军士都认为我等妻儿被屠是遭报应,所以个个都有向善之心,又怎会这么快便走上老路?”

  “那么这些百姓,想必是听闻王统领在此便不敢回城的吧!”我摇了摇头,心中暗道身旁这王夔的名头看来当真不小。

  “大人猜的不错。”王夔略有愧色地说道:“这些百姓都是在赵彦呐的逃兵经过此地时逃入山林地,后来又听说王夔占了此城。自是不敢回来。直到前几日他们收到了消息,在成都城勇抗三万蒙军的英雄郑言,于客栈中三招便轻松地制服了恶霸王夔,这才敢生起回城的念头。他们想必是先派上几名机灵的进城探个虚实,然后便是现在的大迁徒。”

  顿了顿,王夔又接着说道:“人说为恶易,向善难。今日我的王夔算是休会到了。我等在逃出生天之后,不但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之事。还时常用随身所带的银两接济穷人,可是我等在百姓心目中地地位,却是半点也没改变。所幸有统制大人肯收容我等这些恶人,才让我等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否则,说不定再这样过上一段日子,广武军又会走到老路上去了。”

  “百姓们总有一天会谅解你们地。”我拍了拍王夔的肩膀说道:“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转变百姓对你们的观念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不过这条路虽然艰辛,却是越走越宽敞,越走越光明,所以郑言希望王统领能坚持着走下去。”

  “多谢统制大人的教晦,王夔定当铭记于心。”王夔闻言心悦诚服地对我行了一个大礼。

  “王统领这就见外了。”见此我忙将王夔扶起道:“对了,据说王统领以前是西川一霸,郑言便有一事不明。那便是赵彦呐又怎会容你在他的辖区称霸?”

  “赵彦呐……”王夔冷哼一声说道:“有银两与他,又怎会不容?其实我等会落下如此田地,与这厮却也脱不了干系。”

  “哦!”听到这里我立时便明白了赵彦呐与王夔的关系,就像是现代地黑社会与充作保护伞的贪官之间的关系。

  果然,随后王夔就说道:“赵彦呐这厮,任西川制置使不足五年。西川的赋税便增至原来的三倍。而且这厮所压榨的也不单是百姓,他所属的数万军队也是不堪其苦。克扣军晌、军粮自是常有之事,有时他甚至还借故将部下的战马没收,然后再迫部下将马赎回。有些军士走投无路了,便只得逃出军营扮作山贼劫掠百姓。初时只有几人,但见赵彦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快便刮起了一阵劫掠之风。我便是在此时称霸而起地,与其它人不同的是,我将每月所劫之财上缴三分与赵彦呐,便得到了这厮的大力支持。之后有许多对手都不是被我打败的。而是被赵彦呐给军法处置的。胜得倒也容易。”

  “哈哈……”说到这里,王夔干笑了几声。我体会不出其中到底是酸是甜,只知道王夔此时的心里肯定不好过。

  隔了一会儿,王夔又继续说道:“赵彦呐在任职五年里地所作所为,致使西川百姓大量流失,他们或是南逃、或是逃往相对较安定的城池,比如说成都,这正是成都能汇集了百余万人口的一个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成都知府丁黼才会被赵彦呐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原来如此。”听完王夔的叙说之后,好半天我才反应过来,心道怪不得史上的西川会空有天险,却在一月之内尽毁于蒙古鞑子的铁蹄之下。西川让这样的贪官打理了五年,形成了这样的一副局势,便算是拥有再坚固的城池又是一个空架子而已。

  “不过大人。”过了半晌,王夔对我拱手说道:“我王夔心中不容事,有话不吐不快,不知统制大人……”

  “王统领但说无妨。”

  “如此属下便直说了。”王夔呼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属下是当心统制大人的民兵。”

  “我地民兵?有何不对吗?”闻言我不由大惊道。

  “目前是没什么不对。”见此王夔忙摆手解释道:“统制大人请容属下慢慢道来,大人可有听说过李全?”

  “李全?红袄军?”我依稀还记得李庭芝说过,他便是在红袄军作乱之时,趁乱逃到宋境地。

  “正是此人。”王夔点了点头说道:“红袄军于金国辖区起事,成员主要来自自耕农、佃户、驱口(宋人对奴隶的称呼和下层商贩,又都以身穿红衲袄为标志,故被称为红袄军。李全便是红袄军七位首领中地一位,后来又与另一位首领杨安儿之女杨妙真结为夫妇,基本上成为了红袄军真正的领导人。”

  “但是,这些又与我的民兵有何关系。”我越听越有些摸不着头脑。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三章 内政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三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