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52章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52章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的语言和高超的口才将我的问题转化成不是问题。

  比如我说到蒙军无粮晌之忧,出战便烧杀劫掠以战养战,甚至还可以吃人肉,这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深入敌境作战。而众文官们很快就会以“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将我一棒打死,这使我不得不再次惊叹他们敏锐的思维和事物的两面性。

  蔡州之战中,宋军一直处于主攻地位和两次率先攻上城墙的事实,恰好成为文官们所认为的“宋军军力高于蒙军”的论据。他们依此在赵昀面前描绘了一幅十分美好的战争前景,更重要的是,赵昀显然已被这种美好的前景吸引得无法自拔,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他那受万人景仰的中兴王朝,以至于到后来他已完全将我撇到一边了。

  更加可怕的是,原来陷于这种盲目乐观情绪中的,不仅仅是皇宫里的那些人。当我走上御街时才发现,整个临安的百姓都被这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蔡州之战中,宋军的神勇和蒙军的窝囊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四处奔走相告,满街都是蔡州之战的只言片语。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之下,宋军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神化了,现在的他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只要朝廷肯出征,那么收复汴京已不是问题了。

  而对此我却毫无办法,我摇头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临安作为南宋偏安政权的中心,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好像生活在梦中。边境打败仗时,他们便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麻醉自己,过着能享受一天是一天的生活。而如今打了一个胜仗,他们又迫不及待地勾画着另一个梦。

  不过临安的消息还真是灵通,我们只在襄阳休整了两天,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临安。本来我还以为临安的百姓没有这么快得到消息的,却没想到蔡州之战的情况早就由商人从水路传到这里了。

  “咦,那位骑在马上的将军好像是郑言。”不远处一个略带疑惑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

  在临安有人会认识我我并不感到奇怪,毕竟我在这里也呆过一段时间。虽然上次我在临安的几个月里,大多数时间都呆在骁骑军军营。唉……不过像我这么英俊潇洒的人,有见过我面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吧。

  不过……不会再来一次吧,我在心里滴沽了一声,上次我和史开山一起时,被临安的书生追得满街跑的情景再次闪入我的脑海。但在我心中也有些期待,这样的事情虽然会给我造成一些麻烦,但这也会很好地满足一下我的虚荣心。

  呵呵,我正好也可以凭此在新兵营的兄弟面前炫耀一番,他们就老是说我长得不够威风,没有大将风度。

  “怎么可能。”我的美梦很快就被另一个声音打断了:“像郑言这样的人物,自然是稳坐帐中,运筹于千里之外的翩翩公子,又怎会和这些粗野之人同伍呢,你定是看得眼花了吧。”

  “也对……”

  闻言我差点从马背上跌了下来,身旁的王坚和几个军士显然也听到了这一番话,他们个个都憋着笑,胀红着脸苦忍着……

  “想笑就笑吧。”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我话音刚落,四周已是笑倒一片。

  “翩翩……公子……哈……”有些军士已是辛苦得捂着肚子扒在马背上了。

  第四章 上任

  推荐朋友的书:浮竹大作——鬼子六大传

  ————————————

  “站住,军营重地……咦,是郑统领?”我们一行人刚来到了骁骑军军营门前,便被两名军士拦住。其中一名军士很快就认出了我,呵呵,看来我的人缘还是不错的,我得意洋洋地扫了一眼身后的新兵营军士,刚才丢的面子现在总算是捡回来了。

  “郑统领,你……你总算回来了,我等得你好苦啊。”那位军士终于确定了我便是郑言,连忙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道。

  若在平时我也许会受不了他这一套,但在此时却让我极为受用。我不禁再次沾沾自喜地看了王坚等人一眼,不过我很快就发觉有些不对,这……这小子拉着我的手,怎么像是怕我跑了似的?

  “郑统领。”只见那军士满脸渴望的望着我道:“郑统领欠我的赌债,您看……”

  什么世界……我的笑容很快就僵硬在我的脸上,此时的我已不敢转身面对身后的王坚等人的面孔了。

  ******

  新兵营的军士一进军营,便被骁骑军的军士们团团围住,他们终于在这里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尊敬。当看到新兵营的军士身上的盔甲时,那些从未打过仗的骁骑军军士们便像一只只菜鸟一样,带着崇敬的眼神仰视着王坚等人。当他们又听说王坚等人都是从蔡州之战回来的时侯,更是将王坚等人当作菩萨一样捧着。

  于是乎,军营很快就成了一个说书集合。只见军士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块,当中便有几个新兵营的军士手舞足蹈地逐个讲解他们身上的伤痕。唯独只有我被冷冷清清地落在一边,唉……谁让我的盔甲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呢,真是失策,早知就该弄点出来。

  “吴统领。”好不容易见到一个熟人,却正是骁骑军统领吴欲刚,我连忙将他叫住。

  “原来是郑统领,哦不,是郑统制。”吴欲刚见到是我,颇觉得有些吃惊,忙抱拳施礼道:“小人不知统制大人今日便会到军营,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

  “咦!”闻言我略带惊奇地说道:“吴统领的消息倒还灵通,郑言升为统制两个时辰不到,吴统领却已知晓了。”

  “呵呵,统制大人莫怪。”吴欲刚谄笑一声道:“其实在临安为官的,像郑统制这样以性命相搏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大多数都在宫中有些关系。下官无能,自然也不能像郑统制这样以战功晋升,下官也正是凭着宫中的关系才得以知晓此事。而且,下官还知道皇上已赏给统制大人一处住所,本来下官还想登门拜访的,却没想到统制大人如此忧国忧民,竟然过家门而不入直奔军营,直可比当年大禹……”

  “且住。”我见这吴欲刚说着说着,又要对我开始他那奉承拍马那一套,连忙将其喊停道:“吴统领,我们以前可没这么见外啊,你现在对我便像以前一般就好,不必如此客气。”

  “是,是……大人英明。”吴欲刚忙点头哈腰地连声称是道:“大人果然与其它人不同,让下官佩服得五体投地。下官自当以大人……”

  不是吧,见此我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这吴欲刚和我以前还是称兄道弟的,现今我身份一变,他对我的态度便来了个这么大的转变,还真让我有些受不了。

  “吴统领。”我无奈地摇了摇头道:“郑言有一事相询,还望吴统领能据实相告。”

  “大人尽管问。”吴欲刚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道:“只要下官知道的,绝不敢有半点隐瞒。如果下官不知道,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

  “等等。”我再一次打断了吴欲刚的马屁,没好气地说道:“此事吴统领自然会知道,郑言只是想知道史开山史兄的下落。”

  “这……”闻言吴欲刚惊惶地看了看四周,然后将我拉到旁边的军舍里轻声说道:“统制大人,此事……恕下官直言,统制大人还是不问的好。这事万一让皇上知晓了,大人的前程……”

  “吴统领的好意郑言心领了。”见此我很快便明白了这是赵昀对史弥远余党的打击手段,史弥远死后,赵昀虽然没有定史弥远的罪,而且还追封他为“卫国公”,但是他对史弥远的同党却是毫不手软。曾经在朝中嚣张一时的“三凶”、“四木”在第一时间便被流放,余党也纷纷落马,史开山自然也逃不过这一劫。

  “统制大人,这……”吴欲刚一副看起来十分为难的样子。

  “吴统领。”我冷冷地扫了吴欲刚一眼道:“吴统领只管放心,有什么事自有郑某一力承担,不会连累吴统领的。”

  “统制大人。”闻言吴欲刚忙说道:“下官并不是担心已身安危,史大人作统制时待下官也不薄,下官这点良心还是有的。更何况就算下官将此事告知了大人也无甚罪名。下官只是觉得统制大人实在没必要为此深究,这很有可能会断送大人的大好前程,还望大人三思。”

  “吴统领说笑了。”我轻轻一笑道:“郑言从来就没有把前程当作一回事的,更何况史兄是郑言的兄弟,兄弟有难郑言若还置之不理,那么郑某下半生都要在羞愧之中度过了。吴统领放心告诉郑言便了。”

  闻言吴欲刚脸上一阵阴晴不定,接着扑嗵一声跪地说道:“下官服了,下官为史大人有统制大人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高兴。下官至小在临安长大,从来没有见过像统制大人这样义薄云天,为朋友甘愿……”

  “停……”我张大了嘴巴,不可思议地望着眼前的这个吴欲刚,这家伙该不会是习惯了这样说话吧!

  第五章 阅兵

  推荐朋友的好书:云开月明的大作——汉舞中华

  ————————

  原来史开山在泗州,我一边在床上无聊地做着仰卧起坐,一边想着心事。在听说史开山被发配到泗州做苦役后,我马上就派了两个机灵可靠的新兵营的军士,带着赵昀赏给我的百两黄金到泗州去打点一切。贪污受贿之类的本是我最痛恨的事,没想到事情落在自己身上时,却希望在泗州当官的不要是些清官才好。

  本来这种事让吴欲刚去是最合适不过的,但我不怎么信得过他。就算信得过他,这事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让一个统领去做。

  宋国有一种官叫做台谏官,这种官最初的职责是“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大事则廷辩,小事则纠弹。”也就监视文武百官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的。相传在北宋仁宗时期,有一次仁宗因在宫里做道场,赐给群僧紫罗各一匹,但他还是特别嘱咐群僧道:“来日出东华门,以罗置怀中,勿令人见,恐台谏有文字论列。”

  一个皇帝赐给别人一些东西,还要担心被台谏官发觉,这已足以证明当时的朝政有多清明了。但可惜的是,自从北宋末年后,台谏官已逐渐沦落为皇帝监听臣子的耳目,权臣当道时,便会沦为权臣排除异已的工具。史弥远任相期间便是利用人称“三凶”的台谏官,来给异已网罗罪名。所以也有人说,要看朝政是否清明,大致看台谏官是否正直便可。

  赵昀在史弥远死后,亲政五日之内便将台谏官换成了素有廉洁之名的王遂与李宗勉等。这批台谏官也果然不负皇恩,做事克已奉公。而他们为了监视大臣的言行举止,则免不了要在军队中安插眼线,骁骑军当然也不会例外。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临安会清楚地知道我到达的日期。这个事实虽然会让我时常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史开山的事情交待完后,我最想做的事情便是将在楚州的燕儿接来。但是考虑再三,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对于一个军人的家属来说,临安实在是太危险了。在临安的军属就好比是人质。比如上次完颜守绪施展的离间计,假如当时燕儿在临安的话,则等我回来平反时,燕儿的人头恐怕早就不在了。

  “一千五百七,一千五百八……”

  “统制大人。”一位军士进门跪地道。

  “什么事?”

  “哦……”那位军士紧张得有些不知所措地说道:“吴统领命我来请统制大人前去阅兵。”

  ******

  新任命的统制上任,为了能够了解一下所接收部队的素质,按照惯例都要进行一次阅兵。一想到阅兵我就会想到现代时,穿着崭新的制服,佩戴着军衔、领章,排着整齐的队形从面前走过的方正。不知道这时代的阅兵又是怎么样的呢,我满怀期待地走出了军舍。

  校场一角,万余名骁骑军军士已排着整齐的队形默默地等侯着,磨得程亮的盔甲甲片,就像是鱼鳞一般反射着点点阳光。新兵营的军士则整齐地站在校场之外,绕有兴趣地看着眼前的一幕。他们的身份是我的亲卫,当然不需要参加这次阅兵。

  看着新兵营的队列和骁骑军的队列,我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些不同。骁骑军的队列很整齐,而且刀锋甲亮。相形之下新兵营的盔甲就显得残破不堪,一身弓箭兵的轻装备也显得有些寒碜。但是我总觉得骁骑军好像少了些什么,应该是少了些杀气吧,我在心中想道。有打过仗的部队确实和没打过仗的不一样,再加上骁骑军的军士生活在繁华的临安,多多少少也会带上一些懒惰的风气。而新兵营的军士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多都是从金境内逃出的难民,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