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155章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155章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卷 端平入洛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二十四章 水战2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二十四章 水战2

  眼见封江处一寸一寸地被宋军蚕食,蒙军水师却也按捺不住了。只见他们放下了上百艘小舟,舟上同样也载着千余名不着盔甲的军士,所不同的是,他们人人手上拿的却是水剌、短刃。舟上战鼓轰响,喊杀震天,小舟顺着河水有如风迅电掣般地朝下杀奔而来,倒也有几分威势。

  这些想必便是朱清的子弟兵了,见此我不由冷冷一笑。朱清虽说是位贩卖私盐的商贩,但在这宋朝,贩卖私盐却是朝廷明令禁止的。是以凡贩卖私盐者,都要拉上一帮亡命之徒为其护航,一旦碰到了些官兵还可以撒杀一番,有时甚至也做些抢劫的勾当。这也正是古时有盐帮的来由,所以与其说贩私盐的是商贩,倒不如说是海贼更为粘切些。

  见此龙卫水师却也不示弱,随着一阵扑嗵声,担任掩护任务的数十艘车船上,立时便跃下了上千名军士。霎时便在车船处激起了千百朵水花,却好似企鹅群跳入水中一般,好不壮观。接着又是一阵嘠吱作响,车船上的投石车动了,数十颗石弹带着啸声往敌方船队飞奔而去。激水声、惨叫声、木块崩碎之声响成一片。数十道水柱冲天而起,水花落处,却见运河的河水却早已被殷红的血迹给染红了,河面上四处散布着碎木块,其间还掺杂着几具姿态各异的尸体。

  这下让蒙军水师很快就意识到是该下水的时侯了,于是一声唿哨。那些尚健全在舟上地人,便纷纷握着兵器跃入了水中,而后一个个都潜到了水下。是啊,要对付潜在水下锯木桩的敌人,哪还能不潜入水中?只是龙卫水师的军士却有些不同,他们潜下水去的只有一部份,另一部份的军士只在水面上好整以暇地游着。却好像这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游水嬉戏一般。

  水下的战场自然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不停翻滚地波纹和时不时冒起的一抹鲜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有一个人头自水面探了出来,尔后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但还不容他多喘上几口,原本就侯在水面上地龙卫水师军士立时便游近前来,一把便又将那脑袋又按了下去。

  咕噜噜的一阵乱响和水花飞溅之后,水面又恢复了平静。接着又是另外一个。又是另几个……最多的时侯,却有数十个人同时被按在了水中,那激起的水花,却有如一群鸭子在水中扑腾一般。这些人死得冤哪,他们全然没有发现,那些同是潜在水中的龙卫水师军士,他们出水换气时,只不过比他们多举起了一支手而已。

  如此只一个照面。两支水军便分出了胜负,在龙卫水师军士们的嘲笑声中,那原本气势汹汹地冲下来的小船队,只带了一半还不到地幸存者,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船阵中。这副场景也让朱清的水师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骚乱,有几艘车船甚至已是掉头想走了。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走成,我想那一定是由于有蒙古人在船上看着的原因。

  与龙卫水师打水战便是这下场了,见此我不由再次苦笑了一下。面对龙卫水师不停地蚕食封江的木桩,朱清想必已是阵脚大乱了。否则他也不会傻至派出这些乌合之众来与龙卫水师在水中作战。不过就算他理智尚存,对这副局面想必也是毫无办法。自广武军以他们的生命与岸上的抛石车交换以后,朱清地水师注定就是要全军覆没之局。除非他们弃船逃到了岸上,那或许还可多活些日子。

  终于,一个时辰后,河中的木桩与河上的封江链已全部被水师们清除干净,全面的水战还是不可避免地展开了。双方都将战鼓擂得震天响。都将最大的。蒙有铁皮最为耐打的车船驶在了最前方。在地利上,蒙军水师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他们地船队既顺风也顺水。顺风,则箭矢更能及远;顺水,则舟船速度快。由于惯性的原因,速度快也就意味着石弹能打得更远。但是,只观双方舰只的排列是否有序,只观双方的士气,便可很轻易地判断出此战的结局了。即便是那些立于岸上的从末打过水战的蒙军,想必也很清楚地知道这点。

  木轮击水之声不绝于耳,我所领的海鳅船队位于船队的中上部,前方正有十余艘高大的车船做掩护。原本我还想让这种拥有火炮地海鳅船打前锋,但一想海鳅船舱板薄而轻,耐不住石弹地轰击。更何况,海鳅船的火炮大多都装在侧面,攻击时海鳅船若往江中这么一横,那么自己地船队也要挡住大半了,所以最后我也只得听了李宝的建议。

  “放……”远远地传来一声大喊,却是自蒙军水师那传来的。还不待我反应反应过来,便有上百颗石弹扑天盖地地朝我们飞奔而来。霎时咚咚之声乱响,木屑与水花乱飞在一起,早已分不清彼此。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眼前那巨大的车船在剧烈地摇晃着,同时惨叫声也从那上面传了过来。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之处了,无论军士的素质有多高,无论平时训练有多严格,他们在石弹面前却是没有区别的。战争中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区别只在于哪方死得更多些而已。幸而由于前方车船船身高大,承受了大多数的石弹,所以行驶在其后的海鳅船几乎就没有什么损失。

  “放……”

  这回却是龙卫水师发出的石弹,机括声响起,石弹冲天而起,接着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对面竟然传来了哭喊声和惊叫声。

  这还能算是军队吗?愕然之后我情不自禁地摇着头,不过这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对面的那些水师又不是蒙军,只不过是一些海贼而已。倘若是其它的宋军在此,想必也好不到哪去吧!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二十五章 燕京

  第三卷 端平入洛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二十五章 燕京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二十五章 燕京

  惨叫声、哭喊声此起彼伏,才一轮的石弹过处,蒙军水师便是阵脚大乱。船队也不能保持着阵形,只混乱地顺流而下,甚至还有许多船只互相撞击在一起。车船便是这样,其速度虽快,而且也不大受风向水流的约束,但倘若踏轮的水手不齐心协力,那车船便很容易因为两边用力不均而偏离了原有的方向。

  “放……”

  随着两支水师的距离越来越近,只听一声粗野的狂吼,龙卫水师那早在车船上布好阵的弓弩手,便无情地对已毫无反抗能力的对手放出了复仇之箭。霎时便是万箭齐发,一阵箭幕扑天盖地掩了过去,让太阳的光辉也失去了颜色。接着便是一片夺夺之声,一朵朵鲜红的血花也随之在船头船尾绽放。

  无论蒙军水师如何惨叫、如何哭喊,箭矢还是像抢食的蝗虫一般,一批接着一批地朝他们飞奔而去。箭矢钉在木盾上发出的咚咚之声,让他们双脚情不自禁地颤栗着,几乎连举着木盾的力气都没有了;箭矢透过木盾之间的空隙,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射中其后的人,让他们发出绝望的嚎叫;弩箭以平直而有力的弹道,毫不费力地射穿舱板,无情地将躲藏在里面的人射成了刺猬。而更让他们绝望的是,接着他们就看到一支支,闪耀着太阳一般颜色的火箭,带着令人恐怖的啸声划过天空,车船上很快就燃起了处处火头。

  这不是战争,这是一场屠杀。蒙古的骑军此时早已退去。因为他们知道,便是成吉思汗复生也不可能对这战局有所改变,是以他们只能退回最终要防守地地方——燕京。于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些本就是宋人的蒙军水师投降了,他们一个个丢掉了手中的武器,大声哭喊着、哀求着,朝龙卫水师高举着双手。但是,或许是因为看着王夔的广武军惨死的原因。龙卫水师的军士有意装作没看见这一切,他们依旧无情地张弓搭箭。依旧毫不犹豫地将一支支羽箭射往那些高举着双手的人。

  数不清地人中箭倒地,数不清的人落水而亡,数不清地船只燃起熊熊大火。运河霎时便成了一个血与火的世界。这血色,这火光,却好似为这饱受着鞑子蹂躏的土地,扯上了一条血红血红的腰带。

  轰然巨响,惨叫声再起。却是两队水师交错而过。龙卫水师毫不犹豫地对从身旁经过的,只剩下呻吟声的火船放下了拍竿。这些拍竿的末端都绑着巨石,却是要数百人合力才能将其拉起,此时自高处放下,只打得那已火头四起地车船船楼轰然倒塌,火势霎时便蔓延到了全船,甚至还有些带着火焰的木块飞至了龙卫水师的车船上,不过这却也为那些闲着的。早就准备好灭火的军士找到了些事作。

  “放……”一个冷冰冰的命令自我的牙缝中挤出,于是,海鳅船的上地火炮也响了,火炮近距离地攻击经过身旁的车船,却是百发百中。一时木屑与弹片横飞,原本就被打得残破不堪的车船。此时更是不成模样。隔船望去,那些车船却已是河上漂浮着的一团团燃烧着的垃圾。而里面的人,此时只怕早已死透了。相对于跃入河中地人来说,死在船里的却要算是幸运了。因为后面跟上来的车船,其上的弓箭手已将目光和箭簇,转向了尚在水中挣扎的幸存者。他们的命运,注定要在被射死、溺水而死和血尽而死之中选择,而且,这时间还相当的漫长。

  一万人,一万的蒙古水师。说得更确切些。应该是一万被蒙人奴役的宋人,他们就这样在我的面前灰飞烟灭了。我本来可以让他们中地大部份人活着地。只要我一个命令,龙卫水师就会在他们求饶的时侯住手,我就可以拯救他们地生命。但是我没有,事实是我默许了龙卫水师,甚至还直接下令海鳅船对这些不幸的宋人痛下杀手的。但是,我没有别的选择,我只能这么做,只有这么做才能让这里久受鞑子统治的大宋子民看清战争的残酷,才能让他们看清战争中是不允许出现墙头草的。

  要么站到大宋这边,要么站到鞑子那边,想要待作仗不利时再投降,那是毫无用处的。这就是我通过此战要告诉河北百姓的信息,我要告诉他们,不要再犹疑,该是作出选择的时侯了。倘若你们不甘心蒙古的统治,倘若你们还希望重投祖国的怀抱,那么,拿起你们的可以当作武器的东西,起来反抗吧!为虎作伥与想作墙头草的人,我们只会将他当作我们的敌人,他们的下场注定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河水在船下哗哗作响,战场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只剩下一些火光和黑烟。我收回了目光,重又将其投往前方直奔而来的河水,心下暗道了一声:现在,就剩下燕京了。

  ————————————

  燕京之地,古人称之为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燕京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是明摆着的,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燕京偏北,若以此为都城,则极易遭受攻击。是以真正将这个战略要地做为都城的,却还要从外族入侵中原开始。

  最早将燕京作为都城的,却还要属金国。金国有一个皇帝叫完颜亮,人称海陵王,他最特别的地方便是极度崇幕大宋文化,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的文化,他就将都城由哈尔滨移至燕京。自此以后,元、明、清三朝一直到了现在,燕京都是各朝最主要的都城。虽然它的名字在不断的变换,其间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迁都事件,但任谁都捍不动燕京作为都城的主流。归其原因,便最终还是中原外族入侵,和抵抗外族入侵的老话题。

  元、清两朝崛起于长城以北,他们入主中原后,想当然地便会选择这个既不远离发祥地,又能通达中原的燕京。出于当时对中原兵力的蔑视,他们以为只要扼住这个中原的咽喉,让骑兵不至于被挡在长城外面,那么他们便可以牢牢将中原控制在手上。而明朝迁都燕京,却是为了对抗实力尚存的蒙军,实现“天子戎边”的目的。

  而现在,当这个古今闻名的千古都城展现在我眼前的时侯,我不得不再次惊叹蒙古人的破坏能力。

  夕阳照射下的燕京,到处都是破屋烂木,拥挤而又潮湿,秽物随处可见。一群群不知在忙碌着什么的人们,用麻木地眼神打量着行驶在运河之上的船队。河边到处都是散发出阵阵恶臭的垃圾,河水混浊不堪,车船的车轮上也时常挂上几条令人不堪忍受的破布,有些车船还不得不为此而停下来清理。这里的破败程度甚至较之洛阳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之处只是这里更大些,人更多些而已。

  相传当年完颜亮迁都至此时,曾特遣画师画出汴京的规制,然后再依图制城。而完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