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459章

乱明-第459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当事人,朱之瑜、陆世明及彭新也狐疑不定,跟随林纯鸿,经岳州、长沙至灵渠,进入珠江水系,最终抵达广州。
    在广州汇合了张兆、凌云华等重臣后,林纯鸿一行人登上定远舰,直航海安,抵达交趾。
    在海安、交州一线,林纯鸿见农夫辛勤劳作、商旅不绝于路,心中甚喜,对朱之瑜、马世奇言道:“不到半年,交趾竟然有这般气象,都是马大使的功劳。”
    马世奇忙谦虚道:“属下哪敢居功?交趾的条件,本就好过广西,再说,荆州军将士打的基础也好。”
    林纯鸿大笑道:“都有功劳,马大使就别推来推去了。交趾是块好地方,以后,云南财货可直接经红河出海,意义非同一般。”
    ……
    当林纯鸿深入乡村,见到孩童们在先生的教导下,已经开始读“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酒逢知己饮……”,林纯鸿更是高兴,转头对一众重臣言道:“不出十年,交趾与广西还有什么区别?”
    ……
    紧接着,林纯鸿又至太原视察。林纯鸿从未听到太原出产钢铁的消息,还以为太原依然处于紧张的筹建中。然而,当他抵达太原后,却惊奇地发现,太原足足有十多万工人劳动,附近的生铁堆积如山。
    林纯鸿大奇,将康定博叫来一问,方知转炉依然在调试中,目前只能炼制生铁。
    林纯鸿对转炉炼钢兴趣十足,详细询问后,指示道:“转炉炼钢的妙处在于铁水直接流入转炉,不必重新加热,便可炼制成钢,既然目前转炉还未试炼成功,不如将生铁运至广州,增加广州的产能。”
    康定博满口答应。
    离开交趾后,林纯鸿乘船至金兰。
    相比较交趾的良好基础,广南就差多了。顺化一带,百姓还比较勤劳,骨子里渗透着华夏的气息;过了顺化再往南,基本上都是以前占城的地盘,信仰印度教,百姓比较懒惰,相信所谓的来世。
    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并不像红河三角洲一样阡陌纵横,稻穗滚滚,而是沼泽众多、杂草茂盛,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
    看着钱祚徵着急上火的样子,林纯鸿道:“信仰一旦形成,数百年内难以改变,钱大使的重点,当放在从中原招募汉人上,不要寄希望于广南人。”
    提到招募汉人,钱祚徵更是一肚子的气,抱怨道:“上个月,好不容易从汝州说服数千人至广南,结果,行至广州时,却被马大使劫持!”
    林纯鸿笑道:“吃一堑长一智,估计钱大使以后不允许招募的汉人靠近广州半步。还有,钱大使还可以把思路放广点,交趾人、日本人、朝鲜人,都比广南人勤劳,招不来汉人,这些人也不错啊!”
    钱祚徵大悟,不等林纯鸿离开,便令人与卢诗源、郑芝龙联络,准备大肆招募华夏次文明区的农夫。
    ……
    当林纯鸿从广州出发时,便有如郑梦帆、贾思宜等海商尾随船队,至海安。后来,闻讯而至海安、交州、金兰的海商越来越多,最终,林纯鸿从金兰启程时,汇集的大海商超过两百多人。
    两百多大海商,随行的商船超过四百余艘,再加上林纯鸿率领的南巡舰队,足足有五百余艘船。这些船在海上连绵数十里,非常壮观。
    朱之瑜、陆世明、彭新都是第一次出海,自上船始,就吐得稀里哗啦,不过,吐着吐着,也就习惯了。当他们钻出船舱,从甲板上往后面一望,不免吓了一大跳:“天呀,后面怎么跟了这么多帆船?”
    三人都不约而同地感慨道:“以前仅从纸面上了解海商,现在才算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荆州在海商心目中的地位!”
    待超大型船队抵达淡马锡,轰动了整个淡马锡城,人无分老幼、男女、人种,纷纷前至码头观看林纯鸿抵达淡马锡的盛况。
    林纯鸿不停地挥手向人群致意,在龙卫军团的簇拥下,进入了淡马锡城。
    淡马锡城内,英吉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均有使节常驻,以协调商贸事宜。林纯鸿抵达淡马锡,让这些使节立即行动起来,纷纷奉上拜帖,求见林纯鸿。
    葡萄牙、荷兰使节尤为着急。林纯鸿南下,对葡萄牙、荷兰意味着什么,他们比谁都明白。为了见到林纯鸿,荷兰、葡萄牙使节甚至向卢诗源行贿,希望卢诗源能在一旁帮着说说话。
    卢诗源并不是一个清廉的主,但他不敢确认林纯鸿是否有见他们的意思,于是,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葡萄牙、荷兰使节的贿赂。
    果然,林纯鸿对英吉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使节的拜帖置之不理,单单叫来了瑞典使节,相谈甚欢。
    林纯鸿向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并对瑞典方面对大白鲨舰队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礼尚往来,瑞典使节理所当然地感谢大明对瑞典商人的照顾。
    “大明愿意一如既往地发展与贵国的良好关系,这符合双方的利益。本候觉得,要进一步密切关系,应该由大明直接派遣商队至贵国贸易,并且将斯德哥尔摩作为大明在欧洲的贸易中转站!”
    相谈甚欢时,林纯鸿忽然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大胆构想。
    瑞典使节差点被林纯鸿吓傻了,语无伦次地说道:“女王陛下及总理大臣当然欢迎大明商队至瑞典贸易,只是,由淡马锡至瑞典,有数万里之遥,瑞典舰队无法确保商船的安全。”
    林纯鸿笑道:“无妨。大明与贵国更应该密切军事上的联系,若女王及总理大臣不介意,本候欲派遣舰队至贵国访问。”
    舰队?名誉上是访问瑞典,实质就是为商队护航!能让舰队为商队护航,那该是有多大规模的商队才能获利?
    瑞典使节只觉得今天脑子有点不够用,压根无法看透这名大明最有权力的人物到底在想些什么!
    “还请问江陵侯,目前可有大致方案?舰队规模有多大?商队规模有多大?”
    林纯鸿伸出右掌,道:“初步准备派遣八艘一级战舰十六艘二级战舰访问贵国,至于商船,就看多少商人感兴趣,目前能确认的,大西洋商号将派遣十五艘九桅商船!”

第六百七十四章 南洋重心
    瑞典使节显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砸晕了!
    斯德哥尔摩位置相当偏远,从来就不是什么贸易中转中心,也从未有这么多巨型商船集中停靠。如果大明派遣十五艘九桅商船至斯德哥尔摩,那对瑞典来说,该是何等的荣耀!
    瑞典使节连口承诺,由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亲自向大明发出邀请。
    大明欲向瑞典直接派遣商船队的消息被有意无意地传播出去。
    英吉利使节听到这个消息后,差点吐血。
    至少十五艘九桅商船,全部携带价值连城的瓷器、丝绸、茶叶、珍贵药材、香料……,那该是何等的利润!欧罗巴任何港口,只要被大明选为贸易中转站,将会一夜暴富,带来数不清的税收和财货!
    曾经有一份绝佳的机会,摆在英吉利面前,而英吉利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无论从贸易发达程度,还是从贸易中转站而言,伦敦都胜过斯德哥尔摩数万倍!
    英吉利使节深恨国内贵族短视,失去了这个曾经近在咫尺的机会。
    不过,英吉利人坚韧,立即去函至林纯鸿处,要求其余的商船停靠伦敦,将伦敦作为贸易中转站。同时,英吉利使节想尽一切办法,力图拜见林纯鸿。
    至于葡萄牙和荷兰使节,则是心惊肉跳。
    他们就是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林纯鸿对葡萄牙、荷兰把持淡马锡至欧洲航线已经忍无可忍,现在甚至到了不惜派出西洋舰队一半的实力护航的地步。
    林纯鸿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如果葡萄牙、荷兰再不答应分享欧洲航线,大明将不惜一切代价打压两国的利润空间。
    西洋舰队经过数年的扩充,一级战舰已经达到十六艘,控制印度东海岸以东的海洋绰绰有余。林纯鸿即便将一半的一级战舰派至欧洲,剩余的战舰也足以在印度西海岸与荷兰、葡萄牙争锋。
    林纯鸿现在跟疯了似的要直接到欧洲,若葡萄牙、荷兰一再抵制,接下来还有什么?在印度爆发战争?在东非爆发战争?在西非爆发战争?
    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简直无法想象!
    葡萄牙还好说,淡马锡至欧洲的船只中,撑死了也就占一成多一点,而荷兰则占八成以上。
    荷兰人如何能忍?
    要不要通知国内,派遣舰队将商队半道截杀?
    荷兰人虽没有这么多三层甲板战舰,若各地舰队倾巢出动,灭掉八艘一级战舰,十六艘二级战舰的能力还是有的,而且可能性还非常大。
    可是,一旦荷兰人从国内,从美洲抽调舰队,英吉利、西班牙、法兰西会不会趁机捣乱?瑞典人会有什么反应?
    荷兰使节不停地揣摩,觉得这个疯狂的计划?计划不可行。最终,荷兰使节无法确定应对之策,只好将此事马上汇报东印度公司总督,由总督阁下决定对策。
    诸多使节中,最为淡定的,非西班牙莫属。
    西班牙在失去马尼拉后,又被郑芝龙驱逐,已经彻底放弃了远东。现在,他们变成了大明势力范围内规规矩矩的商人,从上海、淡马锡、广州采购货物,利用独享太平洋航线的优势,将货物转口至墨西哥,或者干脆绕过麦哲伦海峡,运回欧洲销售。
    西班牙人陡然发现,在大明规范了周边海洋秩序后,货物量极大丰富,品质大为提高,他们从中获取的利润远非以前可比。
    因此,大明派出商船至瑞典,对西班牙而言,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西班牙使节甚至对葡萄牙和荷兰有点幸灾乐祸,乐于看到葡萄牙和荷兰在林纯鸿手上吃瘪。
    国外使节怎么想,林纯鸿管不了,也没有心思去管。以大明的体量,做什么事得有自己的节奏,不会跟着对方的节奏走。
    现在,林纯鸿、朱之瑜、张兆、陆世明、彭新等五人,正在听卢诗源汇报南洋地区的工作。
    卢诗源虽然归海事都督府节制,也算得上封疆大吏,掌管着除了交趾、广南之外的整个南洋的民政,权力丝毫不逊于熊文灿、黄渤。
    “吕宋岛纳入大明最早,条件也最好。目前,整个吕宋岛上,汉人有四十三万人,大多集中在马尼拉、达古潘一带,主要经营种植园、伐木、铜矿矿场。仅吕宋一岛,水稻产量超过整个广东,蔗糖产量超过整个交趾、广南、广东、广西之和……”
    四十三万人、水稻产量、蔗糖产量,这些字眼不停地刺激着朱之瑜的心脏,朱之瑜颇为激动地向林纯鸿拱手道:“吕宋岛例同广东,条件业已成熟。”
    林纯鸿不置可否,向朱之瑜微微点了点头,转头问卢诗源:“吕宋岛上土著人口数量统计过吗?”
    卢诗源道:“没有详细统计过,只有大致的估算,大约在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之间。”
    林纯鸿对朱之瑜说道:“土著人还是太多啊!适合汉人的制度,未必适合慵懒的土著人。广东的府县制,到了吕宋恐怕会水土不服。”
    朱之瑜默然。他并非不知道,吕宋等岛目前还不适合设置府县,只是他素来耳闻,监察府在南洋地区的机构与卢诗源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早已将南洋的官场搞得乌烟瘴气。现在提出例同广东,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改变制度来约束卢诗源等人越来越膨胀的**。
    林纯鸿显然有另一层考虑,他认为,南洋地区工作的重心依然是减少土著人数量,增加汉人数量,以加快汉化进程。所谓的**问题,目前只是细枝末节,并不会影响这个重心。况且,在南洋地区的每一分拓展,每一分利润,上面无不沾满了鲜血和眼泪,若真设立了府县制,一切就要走上正规化,对怀揣发财大梦的冒险家显然有阻碍作用。
    与朱之瑜一样,彭新也经常听说南洋监察使的丑闻。他也曾派出专门工作组至南洋查探,只可惜这帮人做得滴水不漏,至今没有找到直接证据。现在,他见林纯鸿仍然没有完善吕宋岛制度的意思,灵机一动,建议道:
    “启禀侯爷,属下觉得,各岛、各地情势不同,所有政策不可一刀切。比如吕宋岛,达古潘和马尼拉地区就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制度设计当有所不同。不如先行在达古潘、马尼拉实行府县制,吕宋岛其他地方仍然采用旧制。”
    包括林纯鸿在内,朱之瑜、陆世明等人不由得眼前一亮,都赞道:“好计策!”
    林纯鸿亦道:“此计甚妙。本候看来,以后就按照这个规矩来,一地汉人超过二十万,可依例广东,设立府县,建立完善的统辖机构。朱幕使这些日子辛苦点,尽快拿出方案来。”
    众人大喜,唯有卢诗源心里苦涩异常。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