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415章

乱明-第415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场所需要的劳力,连耕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于是,陕西以北多出了无数的劳力。这帮劳力无事可干,自然也无粮食可吃。
    若虎啸军团、龙武军未驻扎在陕西,这帮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跟随李自成,将大明搅个天翻地覆。只是,现在龙武军和虎啸军团严厉打击匪盗,只要哪里出现一点占山为王的苗头,立即往死里剿。摄于荆州军之威,已经无人敢揭竿而起。
    可是,人活着总要吃饭,延州、榆林一带的佃户,开始自发地往关中平原逃荒。
    关中平原的境况比延州和榆林也好不到哪里去,佃户们依然找不到足以果腹的粮食。当他们听闻弓兵招募劳力前往河南的消息后,自然将此作为了救命的稻草,拼死也要把握住。
    于是,由陕西前往河南的劳工团体越来越壮大,逐渐脱离了熊文灿的控制。
    随着意识到养羊比种地挣钱的地主老爷们越来越多,被逐离陕西的佃户只会越来越多。
    大明版的圈地运动,正式上演,羊虽未吃人,却占据了人的生存地盘,称为羊吃人,也不为过。
    不过,大明地大物博,各地经济差异极大,非英国弹丸之地可比,自然与英国版的圈地运动大大不同。如,林纯鸿知悉这种状况后,立即将张道涵、黄渤、顾绣兴唤来,商讨解决办法。
    “将关中全部变为草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论是张道涵、还是黄渤和顾绣兴,听闻林纯鸿实行顺应其势,纵容改粮为草的政策后,大为吃惊,呈痴傻状。
    在他们的认知中,关中历来是汉族核心区域之一,应该是阡陌相连、粮食作物遍布的景象,现在居然要全部变成草场,这个简直太骇人听闻了。
    要知道,秦国据关中,吞六国;刘邦入关中,开创两汉之基业;隋唐二代,关中也是全国之中心。要是秦始皇、刘邦、李世民得知他们赖以争霸的豪富之地,居然被改成了草原,会不会从坟墓里跳出来?
    “事易时移,不要老抱着老黄历,陕西经过几千年的透支,也该休息休息了。”林纯鸿手里捏着一份方案,边翻边说道,“经济学院整理历史后,发现,陕西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早已不像唐代时雨量那么充沛,反应在具体上,比如,隋炀帝开凿运河时,经扬州可一直乘船至西安,现在已经做不到了。唐代时,黄河尚可通航,现在也做不到了。气候变了,我们也得做相应的调整,否则会遭到老天爷的报复。近十年来,陕西乱成一锅粥,这就是老天爷在报复过度开发。”
    这点是实情,三人迟疑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林纯鸿接着说道:“从治理黄河的角度出发,陕西也应该种草护地,不能再种地了。黄土高原上,沟壑相连,土壤都到哪里去了?不用问,都被冲到黄河里流到下游了。黄河水患频繁,含沙量太高就是直接原因。若将黄土高原全部种上草皮,黄河的含沙量就会逐年降低,减少水患。当然,非百年功夫,难以见到成效。我们现在做,子孙后代会感激我们的。”
    张道涵默然半晌,迟疑道:“都督说得确实有理,只是,骤然多出几百万人口,何处可安置?我们从哪里弄到粮食养活他们?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功夫。”
    林纯鸿点头道:“对,张府令说得有理,我们今天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首先是粮食问题,常平仓的储粮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更值得警惕的是,粮食入不敷出,若不能扩大粮食来源,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三人跟随林纯鸿已久,熟知林纯鸿习惯于集思广益。因此,林纯鸿提出问题后,三人皆冥思苦想。
    稍稍思索片刻,黄渤说道:“草原上流入朔州的兽肉不少,若陕西真的变成遍地牛羊,也能提供不少肉食,腌制后,足以保存很长时间,这算不算一条办法?”
    张道涵驳道:“杯水车薪,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漠南漠北,面积如此广阔,游牧民族的人口从未超过四百万,草原所能养活的人口极为有限。”
    林纯鸿点头道:“确实,不能寄希望于草原养活多少人。”
    黄渤又道:“目前有将近一百五十万人聚集在洛阳周边,若能说服两成的人口去广东,就是三十万,制作鱼干的劳力必然增加,鱼干供应量上升,也能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
    张道涵道:“这是个办法。只是,养活人口,根本还在于粮食啊,鱼干、兽肉只能作为补充。”
    张道涵提到粮食乃根本,让林纯鸿无不感慨。中国人以谷类为主食,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相比较能量转化而言,直接吃谷类,比经动物转化后吃兽肉,能量利用效率显然要高。
    大明虽然地大物博,但背负起庞大的人口后,并不广阔。
    拓展生存空间,势在必行,南洋就是好地方,种植水稻,产量可比湖广高多了。
    想到拓展生存空间,林纯鸿的思路逐渐开阔起来,渐渐有了定算。
    林纯鸿道:“提高粮食产量,肥沃的土地倒有,闲散的劳动力也有,目前的难题是如何将土地与劳动力结合在一起。”
    林纯鸿的话音刚落,张道涵三人立即醒悟过来,问道:“都督莫非说的是吕宋岛和爪哇岛?”
    “正是。”林纯鸿令人摆上南洋舆图,接着说道:“岂止吕宋岛、爪哇岛,婆罗洲、棉兰老岛、苏门答腊岛,都是好地方啊!在那里种植水稻,一年可以三熟,产量非湖广所能比。”
    想到吕宋等岛优越的条件,又想到这些岛屿基本都在荆州军的控制之下,包括张道涵在内,都兴奋起来。
    张道涵道:“若真能将人口迁移至南洋,解决粮食问题仅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将大大拓展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将整个南洋变成华夏文明的固有之地。只是,要说服饥民前至南洋,谈何容易?除非采取强制手段!”
    林纯鸿摇头道:“强制手段不足取,数百万人口迁移,若要采取强制手段,需要多少军队参与其中?又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这显然不划算。而且,若因为强制,致使移民怨恨荆州,这就更得不偿失了。”
    “这……”
    “我琢磨着,提高湖广及江南等地的粮价,让商家从南洋运粮食至江南、湖广变得有利可图。”林纯鸿沉吟道。
    张道涵大惊,强烈反对道:“都督,万万不可!粮价的上涨及下跌,其牵涉面甚广,具体会引起哪些连锁变化,风险根本不可控。而且,按照都督一贯的说法,价格能交予市场决定的,就交给市场,绝大多数人为的干预,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何涉及到粮食这样最根本的物质,都督反而要人为干预呢?”
    “这……”
    林纯鸿被张道涵说得哑口无言,议事厅内一时陷入沉寂之中。
    顾绣兴一直在工商司纺织部任职,曾主持了棉纺织业对江南的反击,为荆州棉纺织业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市场之类的玩意非常熟悉。
    见一时冷了场,顾绣兴说道:“属下认为,不如直接为运送粮食者发放补贴。当初,与江南棉布商人竞争时,就采用这种办法激励荆州商人将棉布运至江南,效果较好。”
    “补贴?”
    顾绣兴肯定地答道:“正是。发放补贴比提高粮食价格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激起商人从南洋运送粮食的积极性。”

第六百一十三章 纺织业的前景
    荆州的常平仓一直由张道涵亲自挂帅主管,因此,涉及到粮食安全,张道涵自然得全程参与。
    另外,陕西的问题还涉及到人口安置,黄渤和顾绣兴与会,张道涵还以为,林纯鸿会通过棉纺和毛纺织业来安置人口。
    现在,顾绣兴居然提出补贴的建议,不免让张道涵怀疑林纯鸿早已有定计。
    不过,林纯鸿是否早有定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补贴一策,是否真的可行。
    张道涵指出,虽然荆州财政状况好转,若大规模补贴粮食输入,相当于为整个大明输血,很可能会把自己拖垮。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三人议来议去,最终,林纯鸿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下达了命令:
    “……着力提高鱼干的产量、加大兽肉的输入量,令薛一谦组织船队至安南、占城及暹罗购买粮食,补充常平仓的缺口,以解燃眉之急。”
    “令经济学院立即调查,补贴多少,才能激起商人输入粮食的积极性。视情为粮食输入提供补贴……”
    “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借此来弥补补贴的亏空……”
    “在工程院下设立农技所,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无论是水稻,还是小麦,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选种、培育优良品种,势在必行。”
    ……
    几条命令,既考虑解当前之困,又着眼长远,为大明的粮食安全做了长远规划。张道涵将其整理成册,准备以上述几条拟定具体方案,再拿到阁幕属讨论施行。
    粮食问题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紧接着,就是艰难无比的人口安置。
    在宏观上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后,人口安置便转化成为数百万人口找到工作。筑钢轨路基,只能是暂时的,?
    ?竟,荆州既没有财力、也没有必要一直保持高速修筑钢轨路。
    果然,正如张道涵所料,林纯鸿把希望寄托在移民和纺织业上。
    林纯鸿说道:“最完美的方案,当然是将人口全部转移至南洋,只可惜,这个进程只能逐步展开。我的意见是,中书府新设民政司,专事管理人口及推动移民。移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数十年功夫,难以见到显著成效。往后,移民目的地不仅包括南洋,孙兰洲也要纳入其中。”
    南洋?孙兰洲?张道涵、黄渤及顾绣兴想想就觉得兴奋,一旦汉人在这两个区域占据主体地位,无异于再造了两个大明,华夏文明的拓展,开创了历史上最为迅速的时代。
    这是一个大时代!
    这是一个后人顶礼膜拜的时代!
    张道涵激动地应了声“诺”,声音甚至带着一丝颤抖。
    林纯鸿接着说道:“短期之内,数百万人口还得大明内部消化。荆州这几年的实践,你们也看到了,工坊、贸易所能安置的劳力,远非农牧业所能及。所以,我们的精力还得放在发展工坊及商贸上。”
    说到这里,林纯鸿将目光转向黄渤及顾绣兴,肯定地说道:“相比较其他产业,毛纺和棉纺,所能容纳的劳力更多,近期安置人口的重任,需要你们两个挑起来。前段时间,我和黄渤商讨了在天津发展毛纺织业相关事宜,若天津真能发展起来,吞下百万人口,不在话下。另外,钢轨路铺设至西安后,运输费用将大幅降低,西安靠近羊毛产地,发展毛纺织业的前景甚至比天津还要广阔,我的设想是,西安毛纺业的市场,主要面对湖广、内陆,至于天津,则主要面对江南、广东及西洋、大西洋。”
    “至于棉纺织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江南和湖广。受限于棉花产量,现在江南和湖广的棉纺织业发展速度逐步慢下来。所以?以,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棉花产地。按照工程院的研究,除了湖广、两淮区域外,河南、北直隶、山东也适合植棉,可以和小麦轮种,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所以,往后要逐步引导华北等地的农民植棉。借助棉花的种植,河南、山东、北直隶地区的棉纺织业也能发展起来。”
    林纯鸿顿了顿,将眼睛盯在了孙兰洲及西域上,说道:“实质上,孙兰洲和西域,非常适合植棉,这里作为远景规划吧。”
    林纯鸿动不动就说纺织业吞下百万人口,还要将棉花种植拓展至华北,甚至还要在极度偏远的孙兰洲、西域植棉,这太疯狂了!
    这将要生产出多少衣服?如何找得到市场?
    顾绣兴问道:“都督,会不会引起纺织品的滞销?”
    林纯鸿非常肯定地摇了摇头,道:“不会!纺织品远远不够!”
    “这……”
    林纯鸿的话超出了三人的认知范围,呈目瞪口呆状。
    且听林纯鸿说道:“华夏华夏,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子民,就要穿最为华美的衣服。民间之百姓,新年时都要穿新衣,一年之新衣,怎么着也应该有两套吧?算上被子、床单、毛巾等物,再算上其他用途,比如绳索、船帆等,每年至少需要毛纺、棉纺织品该有多少?”
    张道涵、黄渤、顾绣兴心里显然没什么概念,说不出话来。
    林纯鸿道:“经济学院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在荆州采样千余户,发现,一人每年消耗的纺织品达到十斤,若让大明所有人都达到荆州的水平,足足需要二十亿斤,若再算上工坊消耗,三十亿斤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