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857章

1852铁血中华-第857章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恩叔与大部分与会者一样,露出了笑容。这话其实不可笑,只是简单的阐述了一个事实而已。不过这种阐述有个问题,恩叔发觉他也觉得其实商号与店铺某种意义上比国家看着靠谱些。恩叔思忖了一阵,总算是对此有了他的解释。也许是商号与店铺更贴近人民,所以人民更相信这样的存在。而是让国家为人民服务,不管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比例不对等。
  也许这真的是人类社会的全新模式,一个政权与人民直接交流的国家。恩叔忍不住这样想。不过身为唯物主义者,恩叔又推翻了自己的假设。以他这样的大人物,很清楚用假设去证明假设的思维陷阱。
  如果从发生过的现实来看问题,以恩叔搜集到的资料。民朝有一直在宣传的政治理念和纲领,民朝人民本身也反对权力者恣意妄为,反对权力者鱼肉百姓。坐在这里的这帮官员本身不是欧洲那种世袭的贵族或者资本家,他们也是通过中国选拔制度层层筛选出来的。他们最终在强有力的领导者领导下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一种偶然么?
  偶然出现的为人民服务的体系,这说起来像是个笑话。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却是非常现实的局面。
  此时,韦泽正在就如何宣传,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做着解释。韦泽所说的都是实话,人民为什么不肯相信国家提供的保障制度,因为他们现在没有钱,恨不得多挣每一分钱。所以对于未来几十年后才能领到的退休金,大家其实没信心。而国家是没办法如同商业机构那样,针对人民拥有的人性有针对性的处理。这个本来很冷峻的话题在韦泽说来就显得很是活泼,那帮中央委员们不时发出笑声来。
  恩叔突然生出一种感叹来。人类历史上那些震撼人心的英雄们,无论他们所建立的功业有多大,都终将如辛弃疾的词中咏叹那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历史会记载下那些英雄们是如何一次次刷新了人类的上限,这些在史册中的英勇、睿智、仁爱、上进,可以明确告知后世的人们,人类到底可以伟大到何等程度。当然,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则用自己另一种刷新行动告诉后世,人类又可以卑劣无耻到何等程度。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韦泽是个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的人。恩叔突然生出一种他自己都觉得很小资的想法,他很想看看未来的人又是如何评价韦泽这个人物的。现在韦泽提出的实实在在的理念,会在多少年后被实现,会在多少年后落伍。
  就在恩叔有些胡思乱想的时候,韦泽开始了他的总结发言,“同志们,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让人民认识到现实世界是个什么模样。我相信,认识到现实世界的人民是一定会去参加国家的社会保险,而且会努力建设国家,监督以及完善制度的运行,以保证他们的利益。在民朝,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个核心问题。”
  不管这种套话讲多少次,韦泽都还是忍不住要继续讲。其实这话是中国人民很容易理解的话,拥有了大量土地就拥有了生产资料。每个中国人其实都不会反对自己当个大地主,最好是国家来保障其地位的大地主。
  话听多了,大家也无所谓了。凡是参加到此次制度建设里面的部门,都有些感觉工作量好大。光是建立信息库,就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韦泽看了看这帮家伙,心里面很是感激自己是中国学生。中国教育中很重理论教育,所以韦泽好歹知道数据库理论。即便是不明白云计算,光是这么一套数据库本身也能降低以后计算机应用的困难。直接从纸面数据变成计算机数据,只要核心理念不改变,很多麻烦都会减少。
  当然,韦泽的想象力也很快就发散出去。韦泽曾经很欣赏的《肖申克的救赎》当中,就有美国当年搞的纸面大数据年代,直接引发了社会信用号的问题。那些知道里面问题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个制度当中的漏洞,凭空创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而这个“人”其实有完备的纳税、工作的信息。直到这个虚拟存在的人有一天变成现实存在的人。
  当然,这个想法只是让韦泽觉得精神得到了适度放松。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其实不是喜剧,而是悲剧。就如恩叔所说的,巨大的社会悲剧,往往会带来一种补偿的幸福。虽然韦泽本人其实不太认同补偿会有幸福。但是人类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才有辉煌的文明。
  三会是个比较复杂的流程,民朝的制度有这么一个特点,三会里面政府会议和党的会议重叠度相当高。公务员体系下,政府人员和党员的重叠度开始下降。因为大部分公务员们的目标是为了一个安稳的生活,而有进取心的家伙才会努力入党。韦泽不矫情,他并不会把权力分给别人。
  所以三会就是政府先做报告,经由光复党党会的审核讨论,最后做出评判。接着才是政府给人大做出解释。而政府提交的那些解决纲领,还有新的政策,都是党会的决定。经由人大的审核批准,最后才是对整个局面做出评判的收尾性党会。
  到了12月下半,特别是韦泽决定了要在人大里面重点推行的工作内容后,人大总算是召开了。如光复党中央委员会所料,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大里面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人民群众老了以后竟然可以衣食不愁,这种未来其实早就有各种说法。那些国有企业也有些很好的单位有所执行,然而没想到事情竟然变成了真的。当皇帝韦泽同志公开宣布要执行的时候,一众人大的同志先是目瞪口呆,接着欢声雷动。
  光复党中央委员会其实认为这玩意大概就是群众得到消息喜出望外,欢呼万岁之后谢恩领旨而去。所以参加人大的讨论之时,大家其实也没太在意。大家希望的这些人大同志和以前一样,学到了该怎么向人民解释的内容之后,就跟背书机器一样回去履行他们人大人员的工作就好。
  没想到,面对如此相关自家利益的事情,人民还较真了。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如何缴纳。在得知了是自己交30%,所在企业缴纳70%以后,大家就继续问国有企业、省级企业怎么一个缴纳办法。国有企业的人员并不是强制缴纳,当然是鼓励缴纳。结果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都是给钱,能否现在就把这些钱给了大家”。
  原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觉得人大的这帮同志们总的来说也是个有些档次的存在,没想到在这些事情上这帮家伙们的态度非常非常非常的功利实用。中央委员们回去开了个会,会议刚开头,不少同志先关上门,先在背后把这帮人大代表骂了一顿,以抒发情绪。然后大家开会做出针对各种问题的说明。
  这样的过程让恩叔看得很是开心。恩叔没去过美国,只是靠过资料,听过一些人接触过美国元老院与众议院的人的介绍。至于欧洲的议会么,恩叔见识过一些。总的来说,欧洲的议会属于各种地方实力派共同参加的会议,有着非常浓厚的欧洲封建味道。至于美国议会么,韦泽说法就是“一群画地为牢的土匪与山贼的嘉年华会”。
  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画地为牢的家伙们的说话范围,民朝政府只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府可以发布问题。所以这个如此集中的权力面对人民的问题时候,他们固然气愤,固然因为沟通不良而不满。不过就解决问题的角度,他们还是真的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责任感呢。
  “如果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有一天停滞了,那么中国会变成什么模样?”恩叔饶有兴趣的想。然后恩叔觉得自己在中国待了一年多,大概是变成了一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不是这样,恩叔大概是不会希望看到悲剧。人类希望悲剧的程度胜过喜欢喜剧,特别是当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喜剧的时候。


第451章 北京会议(四)
  “给,吃桔子。”韦昌荣把几个黄橙橙的桔子放在沈心面前的桌子上,自己也拉了凳子坐下。
  沈心拿起一个来闻了闻,然后用怀念的语气说道:“江西的桔子,好久没吃到了。”
  新上任不久的组织部副部长沈心刚回到亚洲没多久,他离开亚洲的时候是从南京出发,等他回来的时候首都就发生了变化,盛产桔子的江西距离北京可比南京远了几千里。
  韦昌荣剥了个桔子,吃了几瓣后忍不住感叹道:“因为怕坏,桔子都不敢在成熟时候摘采。吃起来还是太酸。”
  沈心也吃了几瓣,然后笑道:“老韦,你还矫情上了。这些年你在江西旁边,桔子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们在北美,除了罐头之外吃不上这种水果。”
  韦昌荣毫不迟疑的反击道:“我们这边除了罐头之外吃不上鲑鱼。你们那边的生鲑鱼片,随便吃呢。”
  面对如此的应对,沈心翻了翻眼睛,考虑着回击的说辞。不过片刻后他又觉得试图回击未免太孩子气。然后沈心情绪一放松,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既然对手已经放弃,韦昌荣也跟着笑出声。两人都觉得情绪得到了相当的纾解。
  当然,组织部的两位头头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完全放松,韦昌荣提起了最近的问题,“45岁、50岁、55岁。沈心你觉得哪个年龄开始领食物券合适?”
  沈心微微叹口气,没有立刻回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每一个年龄都有一票支持者,支持55岁的认为退休年龄就是如此。55岁开始领很合适。支持45岁的人数原本不多,直到一位人大代表站出来大声疾呼,“人到45岁,上有老下有小。若是事业有成,食物券对他们也不算什么。若是事业普通,他们承受的压力可就非常大。我认为事业普通的人是大多数,这时候若是能给个食品券,他们就会觉得个人压力变轻了。对国家也会有信心。”
  至于提出50岁的人,大概抱持了一种折中态度。认为45岁还是比较早,55岁显得太晚。沈心这些日子左思右想,竟然觉得45岁在这三个选项当中最有吸引力。不过沈心也很清楚,这种福利一旦开始发,大概就不存在缩减的可能。就如军中的退役福利,哪怕是入伍时候对此再不在乎的人,真的到了退伍的时候也会非常注重。更何况很多人入伍的原因就是冲着军人的待遇和福利而去的,他们更是锱铢必纠,毫不妥协。
  想到这里,沈心叹道:“当年都督下令,福利绝不能过份,绝不能因为一时心软就对基本内容进行调整。现在看,都督就是比咱们有眼光。我坚决支持退休金男55岁发,女50岁发。”
  韦昌荣一听就明白了沈心的意思,他点头道:“我也支持45岁开始发食品券。一个月20斤大米或者白面,三斤油,六斤肉,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以现在的局面,完全想靠这个生活的人其实也没有多少。就算他们把这些卖了钱,也换不到多少。”
  “这些都是生的,想把这个做熟,也需要额外的投入。水、电、气,厨房,这些可少不了。”沈心赞同地说道,刚回中央,他也不敢乱表态。上层很讲规矩,沈心可没有无视其他同志的打算。韦昌荣公开表态,沈心也觉得轻松许多。
  韦昌荣投票多了,对此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他放下年龄问题,转而询问起了他关心的内容,“当下的问题不是到底多大年纪,当下的关键是都督准备建立起新的制度来。人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要发生变化。而且你从北美来,自然知道北美的土地状况吧。”
  沈心离开北美之前专门冒了不小的风险乘坐侦察机在北美好多地方飞了一圈,现在听韦昌荣问了这个问题,他立刻答道:“北美的大平原非常多,都督的那个农业带思路完全符合北美的局面。”
  “那你觉得北美能容纳多少人?”韦昌荣正色问道。
  沈心微微挠了挠脑袋:“一亿人口根本没问题,就是放两亿人口,照样能够有大票的粮食可以对外销售。”
  “可别两亿!”韦昌荣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他连忙摆手说道:“能去北美的都是青壮,咱们现在总人口还不到八亿,你弄走两亿青壮,亚洲部分就剩下老人和儿童么?”
  “容纳一亿人口绝对没问题。”沈心对此非常有信心。
  思忖片刻,韦昌荣声音有些迟疑地说道:“沈心,你是安徽人。你不知道我们广西1850年是个什么模样。只能说没地,没水,没粮食。我们客家人和土家人为了一点点的土地,为了一点点的水源,就能打到你死我活。前一段有广西的亲戚来,他们说现在广西山区已经没什么人。广西人要么去了南洋,要么就在城市,种地的都住在那些平地上。回想起40年前的种种,我只觉得很滑稽。为了现在连屁都算不上的那点东西,就能死那么多人。现在那些破地根本没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