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630章

1852铁血中华-第630章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针前面有人用喇叭高声喝道:“是给你发钱?”
  “是咱们铁路!”高丽雇员们整齐地吼道。中国话说的有些怪异,不过差不多的同样声音一起喊出来,那也是震天动地。
  “是谁给你发粮?”中国的铁路宣传部门人员继续大喝。
  “是咱们铁路!”高丽雇员继续大吼。
  “你们靠谁吃饭?”标准化的问题历经数次修改,已经基本确定下来。
  “是咱们铁路!”高丽雇员们的回答也很一致,同样也很符合事实。
  “你们要怎么对咱们铁路?”问题很快就到了最后。
  “听铁路领导的话!跟着铁路领导走!谁敢对咱们铁路动心思,我们绝不放过他们!”
  这种上千人的场面对高丽人来说或许有震撼,对于严复来说不过是毛毛雨。他曾经在战列舰上服役,一艘战列舰上的官兵总数就有近千。海军的誓师大会很轻松就有数万官兵参与,这千把人的场面根本不够看。
  队列不齐,服装不整,严复可以轻松的从中挑出大量的毛病。不过严复还是一言不发,能够笼络起这么多人已经非常不易,更不用说是笼络起了这么多为中国效力的高丽人。单看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精气神,严复能判断出让他们大概打不了硬仗,打不了狠仗。不过一般的低烈度对抗或许能够干一干。参加过很多战斗,严复的经验与眼界大开,从外表上看,这帮人比英国佬麾下的殖民地军队没有什么差距。都是一样的脸上发狠,都是一样的注重队列。总的来说,大概是能用吧。
  这部分流程走完,平壤站的武装科科长就起来喊话,“去年我们打击针对铁路的犯罪活动,整体工作比较有效。除了把外面的坏人和坏人团伙打掉,我们也把内部的坏人挖出来打掉了。铁路上被盗事件迅速减少,这都是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结果……”
  科长的话是汉语,也有高丽人把这些话翻译成高丽语对着这些雇员高喊。强调了纪律,告诉这帮高丽雇工,别对铁路动歪脑筋,铁路也不会亏待他们。下一环节就是发响。雇员们排着队,到一大溜排开的会计们面前领取年终奖。
  有些雇员拿到了厚厚的红包,还有相应的领取凭据之后立刻奔向堆积如山的物资堆。旁边有架子车,几个人可以合着用一辆。架子车上堆着垒得高高的口袋,有人拉有人推,雇员们欢欢喜喜的离开了货场。有些则只是笑逐颜开的把红包与凭据收进怀里。
  袁慰亭连忙解释道:“那些立刻搬东西的是平壤当地人。没有立刻搬的大多数都是外地的,他们的凭据上有戳,可以到他们家乡附近的车站领取物资。这样就省了来回跑的麻烦。所有的凭据到最后还要汇总起来,一个萝卜一个坑,对照之后确定没问题,然后存档封存。”
  见袁慰亭等人做事如此细致,严复很是满意。他开口问道:“高丽的铁路与电报的利润能够让这些够本么?”
  袁慰亭和王士珍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说道:“我们在高丽的经营不仅仅有铁路与电报,过去一年里面新开了一些产业,获利还行。我们这就请严主任去参观一下。”
  这次出行的目的不是城市,而是山区。在山口有不少哨卡。到了内部,严复见到了袁慰亭在路上介绍的矿山。火车上运载了不少粮食以及肉类。把守矿坑的却是以高丽人为主。
  “这些矿中,大部分是我们领着高丽工头来管。矿工挖出多少矿,我们给多少报酬。”袁慰亭介绍着情况,“有些矿,我们完全交给高丽人来管。那些矿里面死了多少人,用了多少人,我们都不干涉。我们管的只是高丽工头给我们多少矿,我们就跟高丽工头多少钱。”
  严复很聪明,简单的叙述中已经给了他足够的信息。他忍不住皱着眉头问:“为何?”
  袁慰亭也是聪明人,他当然知道严复问的不是正常经营的矿坑,而是那些中国根本不管的矿坑。他并没有因为这种做法略显道德有亏而有丝毫的退缩,直视严复,袁慰亭答道:“这些人说是工头,背后都是有人的。他们中间不少是地方上的大户,还有一些能从高丽地方上拉来矿工。那些要打矿洞的,自然是用有经验的矿工更好。万一出事的话矿山损失太大。对于露天矿场,让他们来管,我们的成本低了很多。”
  沉默一阵,严复说道:“带我去看看。”
  袁慰亭性子爽快,对于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的事情,他觉得宁早勿晚。带上一队卫兵,袁慰亭领着严复上了火车直奔高丽人自行管理的矿场。这些矿场不是中国企业从高丽官府手里得到的,而是高丽官府和中国企业协商之后给了高丽人的矿场。袁慰亭并不想这么为自己在严复面前撇清,整个高丽的矿石基本都卖给中国人了。从成本上计算,从高丽矿头手里买矿石,比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还要低点。之所以没有在所有矿山都实施这样的模式,只是袁慰亭不愿意让高丽人垄断矿石定价权而已。
  登上矿坑,看到的是矿坑周围持枪监视的高丽私人武装,矿坑里面是蚂蚁一样背着矿篓在开矿的矿工。大冬天,这帮人穿的破破烂烂跟叫花子一样。不少监工也在矿坑里面,见到有矿工干的稍慢,立刻上去棍棒教育。不仅严复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袁慰亭自己也是第一次实地看到这些。虽然距离远,袁慰亭倒也看得清楚,不少矿工居然带着脚镣。
  “这是矿工还是矿奴?”袁慰亭心里面忍不住想。心里想归想,袁慰亭什么都没说。哪怕是见到严复的脸色很不好看,袁慰亭也没有给自己做任何辩解。
  见到这样的表现,随行的王士珍心里面一阵感叹。自家人知道自家事,王士珍不讲话只是因为他习惯沉默,袁慰亭并非一个不爱说话的人。面对上级的冷脸,面对这样不人道的场面,换了别人只怕总要说点什么才对。不用王士珍提醒,袁慰亭就能一言不发,这和袁慰亭平素敢作敢当的风格倒是完全一致。
  与严复和袁慰亭一样,王士珍同样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他同样不喜欢看到的东西。在此时还能保持沉默,接受包括上司怒火这等发生以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需要相当的心胸才行。对有这等心胸的袁慰亭,王士珍还是颇为佩服的。
  默默的看了一阵,默默的离开了高丽矿场。严复走了好远,上了火车之后才问道:“这些矿场能够盈利么?”
  “勉强能够盈利。”袁慰亭也没有任何吹嘘,“这些矿山投资没多久,我们买了不少设备。现在的情况只能有薄利。等这一两年我们把买设备的钱赚回来,那就能开始大量盈利。好在国内粮价越来越低,运输也方便很多,这点盈利就足够让跟着我们的高丽雇员维持远高过普通高丽人的收入。”
  王士珍心里面有些紧张的看着严复,此时严复必然会表态,表态的内容又会是什么呢?
  严复开口了,“民主从来都是同一阶级内部才存在的东西,我们和高丽人之间不存在什么民主。双方根本不是同一国家,这就更不可能属于同一阶级。这是由利益决定的事实。”
  王士珍眼前一亮,严复看来根本没有指责袁慰亭的意思。就在他一块石头落地的时候,就听严复继续说道:“袁慰亭同志,我觉得在高丽工作的同志们干的很好。”


第151章 对外扩散(五)
  “我等在高丽最赚钱的是铅矿,听说国内对蓄电池的需求大增,铅不愁卖。其次就是铜矿,也不愁卖。铁矿基本赚不到钱,却好开采。积少成多吧……”
  “人民币在高丽发行的很顺利,在高丽主要城镇都设了银行网点。高丽人对人民币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们的粮价比高丽低很多,原本以为高丽这穷地方粮价低。没想到用人民币计价,高丽当地粮价比我们国内高出去几倍。怪不得这地方穷,吃饭都吃不起啊!”
  ……
  在视察途中见到很多,回到汉城,严复总算能把各部门大量汇报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虽然严复还是有很多地方并不理解,例如严复暂时没搞明白为何高丽这穷地方的粮价比中国高出去几倍。既然挣得少,自然是买不起粮食。按照道理,粮价在这种局面下会越来越便宜,而不是越来越高。
  对这个疑问,新任汉城银行与平壤银行实质上的总行长谷大河答道:“高丽地主的粮食不能对日本出售,那个什么大院君又要当地地主们按量交粮。高丽地主只能把粮食价格抬高。他们又不是我们民朝,民朝正要全面废除农业税,粮食自然是卖的越多赚的越多。你把价钱抬高,谁肯买你的粮食。”
  这个解释虽然有些过于简单,内在的逻辑关系稍显高深,严复倒也听明白了。他对谷大河有些佩服,这家伙以前是某个省的银行高层,这次奉命一起到高丽来。严复出去视察,谷大河留在汉城交接任务。没想到他对高丽的看法已经如此深入了。
  “高丽的社会矛盾怎么样?”严复询问了谷大河这个根本性问题。
  “多少年没见过私有土地,我也不知道高丽的局面到了何等地步。”谷大河答得率直。
  民朝搞土地国有政策,在建国之初挟百战之威,均分土地使用权又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渴望。不过之后的这些年中,韦泽可没有满足于这些。土地国有化的伟大意义每年都在宣传,“耕者有其田”的另一面就是“不耕者无地”,韦泽毫不留情的指出了这个问题。
  任何明确理念十年二十年的宣传下去,总是能洗脑般的给大家深刻印象。至少民朝上层已经很清楚,土地只是一种生产资料,再也没有了小农时代可以当做财富的功能。谁敢推动以土地私有买卖来牟利,那就等着被韦都督砍头吧。
  所以谷大河的回答虽然让大家觉得有些类似推脱责任,却很奇妙的有种说服力。以民朝的标准的确不容易判断高丽这种体制下的危机问题。
  谷大河却没有一味的推脱,他继续说道:“高丽人一旦用了人民币,有了我们建设的银行体系,他们的劳动价值终于有了一种稳定的衡量标准。只要有这样的衡量标准,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这是为什么?”袁慰亭急忙问道。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关银行和国家民生的关系,之前的银行负责人从来不会进行此类的沟通,终于来自京城的大人物肯说这些道理,袁慰亭是绝不会放过的。
  “有了一个能够稳定衡量劳动力的等价交换物,就有了统一标准。高丽人以后不用考虑怎么用他们手里的东西进行易物贸易,更不用考虑用手里的东西交换金银之类的财富货币。只要让他们有了能够挣人民币的途径,他们就能够用人民币买到他们想要的几乎所有东西。一切关系都变得简单了,加上提供产品的来源又不再限于高丽,他们的日子自然不会难过。”谷大河解释着。
  没等袁慰亭再说什么,谷大河继续说道:“不过按照咱们国内的经验,高丽的手工业者的日子可不会好过。”
  说这话的时候谷大河语气里面有些愤愤,这倒不是他对高丽人有什么意见,而是让谷大河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身为央行行长王明山的妹夫,谷大河本来是前途似锦,至少大家和他自己都认为会前程似锦。可是谷大河偏偏卷进了省里向银行借款的问题,钱收不回来,眼瞅着就要大难临头。好在王明山也没有真的抛弃自己的妹夫,一纸调令就把谷大河送到了高丽这鬼地方。暂时不用考虑去为根本收不回来的债务烦恼。
  痛定思痛,谷大河觉得根据他受到的培训,民朝省里的局面颇为类似高丽的局面,省里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搞起了封建时代的那套。不过是把原本的小农经济手工业规模扩大了很多倍而已。若是真的只有小农的手工作坊的规模,破产之后大概还能去出卖劳动力当个无产者。省里工厂投资甚大,更是欠了一屁股的债务,想破产而不能。
  且不论谷大河的情绪发源点,这番话还是有真知灼见。一众人忍不住微微点头,对于高级金融人才的分析颇为佩服。
  大概的基本情况稍微汇总理顺了一番,严复开始针对他自己的工作做了表态,“这个会开的很好,倒不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让同志们知道了我们在面对什么。在这个时候,我要提的是内部的民主讨论制度。当然,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民主,和高丽人无关。”
  这话在办事处上层会议中引发了一阵笑声,在所有人看来这简直是废话,高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共同基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此简单的道理根本不用过多考虑。
  面对这种轻松的反应,严复神色镇定,“在我们办事处这个体系内部,我们是不是要讲民主呢?我们和高丽人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