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627章

1852铁血中华-第627章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督具体要怎么做,我们怎么能猜到。不过有一点,我是觉得都督这次铁了心要让人大起来。可人大这边烂泥扶不上墙,都督到了地方上,只怕是要赶鸭子上架。”沈心解释着。
  “真要这样可就好了。”王明山甚是欢喜?
  “你想用人大干什么?”沈心一愣。
  “我想让人大通过有关欠债还钱的法律。”王明山实话实说。
  “呵呵……”李新阴笑。
  “嘿嘿……”沈心冷笑。
  两人都没立刻说啥,王明山想这么干不稀奇。这种想法在当下的中央委员会注定没结果,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局面。省里面缺钱缺到眼都绿了,怎么可能会给银行还钱。央行行长再牛,也管不到省里的干部。王明山真敢硬来,大概只能跟著名剧目《白毛女》里头的黄世仁一样,最后落得一个被省里干翻,债券焚尽的下场吧。
  沈心心疼老兄弟,他收起笑容之后还是开口了。“明山,人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你指望人大通过,这得罪的人可就太多了。”
  “债务怎么办?若是现在不赶紧收场,银行按照规定把他们所有的贷款一停,这帮工厂一定会死。到时候我日子更难过。现在我还能骂他们,到时候他们可就要来和我拼命。”王明山的回答充满了责任心。
  “有这么糟糕么?”李新对此有些意外。
  “部委也闹过这种问题,还闹得很厉害。部委有个好处,企业负责明确。出了问题之后,部委几个部门坐一起谈。找出问题,该调整的就调整。实在是调整不了,厂子技术落后不怕。咱们可以把那些落后的产能给毁了。就跟钢铁厂一样,那种年产几万吨的烂厂,我们彻底毁了,再投资搞年产几十万吨的新厂。毕竟底子有,职工再培训之后还是能续上。债务重整,几年后就还上了。”王明山讲述着他的工作。
  “省里他们觉得这些厂都是他们省里的,部委一插手,他们觉得部委凭什么到他们一亩三分地上撒野。这让我们说什么呢?好像我们银行就是黄世仁,这些企业就是喜儿。黄世仁有句话我还觉得挺对呢!企业就跟墙上糊的泥,掉一层,我们再糊一层。我们银行借了钱,只要还钱。我们要喜儿干什么呢?”王明山压力山大,哪怕是反面角色,身处同一地位的时候,他也有点共鸣。
  看着自家兄弟被逼到这份上,沈心连连摆手,“别乱开这玩笑。政治上的问题不能开玩笑。”
  王明山也狠劲摇头,“我也不想开玩笑,我是真的想把问题解决了。可是省里现在一边欠着我的钱,一边还骂我不肯往无底洞里面投。都督几年来领着部委解决国有企业问题,下的辣手你们想都想不到。多少部委里面兄弟的前程就毁在上面了,到了省里的时候我若是敢胡来,我是别想干了。”
  在金融上的能力虽然不如王明山,在政治理解上沈心胜过王明山好多。他劝道:“老兄弟们好不容易安生下来,都督都不愿意硬来。明山你这么干只会给了老兄弟们借口。别看他们现在得了更多退休金,对于退休的事情不多说什么。你真觉得到了退休那天,他们会这么老实不成?连都督都不敢硬抗的事情,你就别添乱了。”
  王明山虽然倔,却不傻。今天听了沈心和李新的话,他也觉得眼界一开。老家伙们的关系盘根错节,想干正事虽然还得考虑能力问题,想弄出些乱子,那可没有任何问题。连韦泽都不得不去地方上视察,以弹压地方。他王明山比韦泽还能干么?这点最基本的判断,王明山不会含糊。


第147章 对外扩散(一)
  韦泽都督要下去巡视的消息开始扩散,李鸿章李局长也稍微知道了点消息。经过了简单的自我评定,李局长认为他没有任何掺乎的理由何必要,所以李局长把这些问题抛在脑后,只是和高丽使者交流,向左宗棠请教。
  去左宗棠家的时候,李鸿章遇到两位稀客,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和彰王林凤祥居然在左宗棠家。太平天国旧部投降分为两部分。在幼天王洪天富贵私自投奔光复军之后,林凤祥为首的一批老兄弟就投降了。石达开带着另外一波人跑去了宁夏、新疆一带。
  光复军并没有立刻动手,而是致力评定蒙古地区,与俄国人争锋。直到大铁路通过蒙古修到新疆,光复军由北向南猛扑而下。腹背受敌困守愁城的石达开等人的手下“起义”,这些王爷们被当作见面礼送给了光复军。
  韦泽从来不是个心胸狭隘之辈,对于太平天国的这帮人,韦泽没杀他们,也没关他们。愿意回老家的,就安排回老家。不愿意回老家的,就弄到南京给他们安排了闲差,给份薪水。这帮王爷们手里也都不缺钱,韦泽也没把他们给剥光刮净,他们自己剩下的这点钱,当个富家翁毫无问题。
  经过简短交谈,原来石达开也在左宗棠所在的上等小区买了套不错的房子。其他太平天国的王爷们现在也在这片地区买了房子。
  至于彰王林凤祥,这个人一直和韦泽关系不错。林凤祥在太平军中声望甚高,不能对他等闲视之。韦泽干脆就安排林凤祥当了广西省人大主任委员的职务。天知道这两拨败将怎么想的,居然还搞起了聚会。李鸿章的加入让败将群的规模增加了不少。
  坐下之后,李鸿章就听左宗棠对林凤祥说道:“林主任,陛下很看好你啊。”
  林凤祥神色镇定,“人大的事情甚是得罪人,不过我也找不到不得罪的法子。毕竟这些规范流程是政府定的,我们人大自己只是要求政府实践这些流程而已。就这已经把人得罪狠了。”
  “哼!”左宗棠哼了一声,这种不满自然不是针对林凤祥的,“林主任,我当年在满清那边做官,我自诩也是真的想为国家做些事,想为百姓做些事情,以名留青史。进了官场之后,我即便是能以当时湖南岌岌可危的局面要挟官员做些事情,却也完全施展不了拳脚。现在民朝制度之优,千古未见。政府已经说清楚了要为人民做什么,政府还说清楚了具体怎么做。人大只要依照官府所说的监督即可,这又有什么好怕的?”
  林凤祥平素不是个爱说话的人,听了左宗棠这义正词严的话,却是无奈的摇摇头,“左先生,别人说我身为败将,只是借着齐王的器重才腆着脸混到今日的地位。我觉得他们说的没错。若是没有齐王,我三十多年前就会死在北伐之时。不过三十多年前,我起来造反之时,是真心想建起一个人人不受欺负,有田同种,有钱同花的地上天国。现在我腆着脸活到今日,自然希望当年的理想能在齐王手里达成。现在我很失望,不是因为政府工作有诸多问题,百姓其实也有问题。政府若是不按照规定走,人大要求政府说话算数就好。可百姓们其实也不想听政府的安排,论他们的真心,他们只是想按照以前的路数走。想让政府跟了百姓的步调。若是政府行事不当,我还能把状告倒齐王这里。可百姓们自行其是,我却连找谁去说都找不到……”
  李鸿章心里面从来没有看得起百姓,对于百姓更无好感。对于林凤祥所说的内容,他听了之后表面上只是礼貌的笑笑,心中则是大大的冷笑。若是人民有推翻满清的能耐,何必非得韦泽出现之后才摧枯拉朽的干掉了满清。这些年李鸿章见识大涨,他对太平天国的评价越来越低。回想以往种种,私下进行战略复盘。李鸿章坚信,若是没有了韦泽,太平天国绝不可能是满清的对手,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当时扭转了战略局面,只要假以时日,定然可以扑灭太平天国。
  改变这一切的仅仅是韦泽一人,所以李鸿章对于韦泽建立起人大实在是不解。这等惊天动地的英雄,这等被统治阶级公认星宿下凡的上天之子,为何自居于人民之流。李鸿章自然不敢去妄议韦泽的选择,不过李局长心里面难免替韦泽感到可惜。这等大人物居然会真信了“民为重,君为轻”的漂亮话,历史无数次证明这话仅仅是一番漂亮话。
  李鸿章没想到左宗棠对林凤祥的话居然极为认同,只见他大大点头,有些叹息地说道:“的确如此。中国变化之大,只怕是祖龙废分封建郡县才能与之相比。不过我倒是没有这么悲观。此次中华变化之大,按照我看的书,还有都督所说,乃是中国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在发展。林主任你从广西来,十几年前广西不少地方只怕还在刀耕火种。现在你说能有点稍微像样的路,能有些平地的广西地界上,不少就用上了拖拉机。我等打仗之时,有匹马骑就觉得不错。大多数时候行军靠走,传令靠吼。当下火车一日千里,无线电报在万里之外传讯不过弹指而已。如此多的新事物,百姓莫说想到,只怕连见都没见过。都督大力兴办教育,可这等事哪里又是那么容易的……”
  听着左宗棠这充满理想主义的发言,李鸿章也懒得去听。学习中央精神的时候,这等话即便谈不上耳朵磨出茧子,至少也是耳熟能详。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若是几句话就能解……
  就在李鸿章心里面腹诽的时候,他突然灵光一闪,竟然想通了与高丽代表谈判时始终没办法逼高丽代表做出退让的关键。李鸿章的脑子快速运转,之后左宗棠和林凤祥乃至石达开到底说了什么,李鸿章竟然完全没听进去。后来他甚至觉得这些人说话有些烦,干脆以看花草为借口,跑到左宗棠家花香四溢的楼顶温室,开了半扇窗户,趴在窗口开始抽烟。
  烟卷的刺激,还有冬日冷空气带来的作用,抓到关键的李鸿章脑中的种种问题迎刃而解,成型的旧有思路在新思路引领下也开始分化重组。
  也不知道想了多久,李鸿章却听后面传来左宗棠的声音,“你这是要把我的花冻死么?”
  扭回头,李鸿章笑道:“那两位王爷已经走了么?”
  左宗棠对这明知故问的话根本没回答,他问道:“你这次找我又有何事?”
  “原本有事,现在却已经想清楚了。”李鸿章爽快地答道。
  “那你留在这里是准备蹭饭不成?”左宗棠声音严肃,不知道他是真心还是在开玩笑。
  “我留在这里还有一事想问,民朝立过制度的根本并不难知道。以左兄的眼光,你觉得他们能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道理么?”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左宗棠轻蔑的一笑,狮鼻阔口的脸上露出这等笑容,看着甚至有点狰狞。然而左宗棠的声音沉厚,与狰狞毫无相似点,“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便如你李鸿章,听陛下教诲,少说也得有十年。可你又何时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李鸿章容貌清瘦俊朗,他慨然说道:“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既然高丽人听说过道理,又见识到今日民朝之兴盛,难道就没一点进境?”
  见李鸿章如此不轻视敌人,左宗棠倒也没有继续冷笑,他还算是诚恳地说道:“满清上下满口圣人之言,遇到都督之后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这几年也读了些历史,觉得若是满清还如入关前没听过这些大道,虽然在都督面前依旧是摧枯拉朽的命,只怕能比现在稍微好上那么一丝丝。孔子说,古之民有三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若是高丽人没见过民朝兴盛,还是固守他们的旧俗,只怕你未必能说得动他们。如今他们见到民朝之盛,又心向往之。可知道都督讲述的大道,却又只想着得到中国兴盛的结果。那你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高丽人一旦愚也诈,反倒是任人耍弄。你李鸿章怎么可能对付不了他们?”
  听了左宗棠的话,李鸿章微微点头。很多时候知道反倒不如不知道,有明确的目标反倒不如没有明确的目标。李鸿章认真的对左宗棠作了个揖,“季高兄,若是都督肯派我再去高丽效力,等我回来,定然请季高兄饮酒。”
  看了看温室里的花卉,“若是见到高丽有上好的苗木,不用等我回来,我自会想办法给季高兄寄来。”
  左宗棠对这话很喜欢,他点点头,“那我就祝你一路顺风。”


第148章 对外扩散(二)
  “你等可知南京建设了多久?”李局长前几天听的多,说的少。自己的思路确定之后,李局长终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用一个问题作出开始。
  高丽代表对此根本没有准备,代表们互相看了看,从同行的几人眼中都看不出谁真的知道准确答案,他们也只能问:“建设了多久?”
  “从我家陛下夺取南京到现在,二十年总是有的。”李鸿章给了一个答案。有了这么一个基础,李局长继续说道:“你等见到的煌煌京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