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341章

1852铁血中华-第341章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固守偌大的北京城,然后指望南京的太平军倾巢而出赶到北京?现在的林凤祥想到这等战略就觉得可笑至极。但是当时真的发生了那样的情况之后,只怕有九成机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如果太平军南京方面不援助,数万军队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如果太平军南京方面全部赶到北京,就会被追击而来的敌人包围在河北。在人生地不熟的河北,太平军再善战,只怕最终也是死路一条。
  林凤祥之所以让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之前战争战略的优劣,目的就是想从中看到胜利与失败的根本。韦泽给了太平天国第二次机会,林凤祥真的不想再失败了。
  李秀成的经历比林凤祥少很多,所以感慨也少,他兴奋地说道:“彰王,若是齐王不北上,那我们就等着看捻军兄弟们能不能打出胜仗了。河北与河南可以任他们行事,只要僧格林沁一走,我们夺取河套之后就可以攻打山西。陕西、山西、宁夏、绥远全部拿下之后,再夺取了四川,这三分天下的局面就能成了。我看三国演义,诸葛亮一生操劳,所图的就是如此。三分一成,我们进可攻退可守,局面就完全不同。”
  李秀成所讲的是诸王之间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只要能够占据山西等地,就能拿下太行八陘。这八条山道直通河北,军都陉距离北京很近,实力足够的话,太平军可以随时猛攻北京。可以说把针对满清的胜负要害握在手心里头。
  林凤祥当时也没有特别提出反对,不过他还是觉得有些不足。林凤祥总觉得诸王比韦泽差的太多。当年韦泽提出淮河防线,后来建成了淮河防线。在韦泽决定脱离太平天国的时候,与林凤祥最后一次见面,更是深谈了此事。那时候韦泽提出了淮河防线之时,却根本没有大谈特谈这条防线的意义,而是把如何维持这条防线的方法,以及为何要实施些方法的理由讲的非常透彻。
  那是站立在太平天国最顶端的角度去看待此事,林凤祥的感觉是,韦泽认为淮河防线是底线,是所有战略的基点。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完成了淮河防线之后,韦泽也以此为限,并不追求其他更多的在北方的发展。在林凤祥的记忆中,韦泽是认为在稳住北方之后,再抽调力量一个个完成太平天国在其他防线上的战略边疆。最后整合内部,力图下一轮的新突破。
  林凤祥为首的北伐三丞相在之后是坚持韦泽提出的战略,所以不管东边和西边打得如何激烈,淮河防线稳如泰山,发挥出了战略构想原本的目的。直到湘军突破安庆,经过一系列的血战,淮南彻底被打崩,淮河防线才完蛋。淮河防线完蛋之后,整个太平天国的战略局面江河日下,很快就走到了覆灭的边缘。
  反观太平军诸王,他们的战略认知就是从一个胜利踏上另外一个胜利,他们好像永远都在追求一个上限。稳固了陕西就是为了某图河套,夺取河套之后就谋取宁夏与山西,还要图谋四川。石达开出走,带走了二十万军队,但是那时候的太平军还有十万以上的精锐,真的能够制定出一个长期战略,制定出周边的战略底线,然后一个个去完成。那最终的局面只怕不会到崩溃的程度。
  现在被认为新一辈里头的佼佼者李秀成也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种感觉说实在的,让林凤祥觉得颇有些不安。
  太平军在江西与湘军的拉锯战就是这样,在浙江的拉锯战也是这样,集结起兵力之后,大家就开始为了某个看着很好,看着立刻能解决重大问题的目标去了。结果都是新目标没达成,老问题却进一步恶化。林凤祥虽然早就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千秋万代的战略,可现实清楚明白的让林凤祥体会到,战略如果不能有一个长期性,那这个战略导致的就是长期失败。
  只是此时也不是批评李秀成的时候,如果李秀成真的有韦泽的水准,那浙江与福建早就拿下,太平天国也不会走到今天。林凤祥把这些想法从脑海里头排斥出去,他换了个话题,“既然要让捻军兄弟前去攻打北京,我们就多给他们调拨些火器。”
  李秀成答道:“我们已经拨给他们一千条准头枪了。”
  林凤祥答道:“一千支只怕不够用,我看给他们五千支吧。”
  “五千支?”李秀成讶异地说道,准头枪乃是太平军用旧枪向韦泽那边换的新枪。李秀成虽然不知道这是韦泽命令军工部门加班加点生产的步枪,但是他好歹能看出来这些枪都是新的。准头枪是太平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身为太平军嫡系,李秀成当然不愿意。他为难地说道:“彰王,我们自己才不过十万支准头枪,一下子给他们五千支,若是他们打了败仗,那这些准头枪岂不是便宜了清妖。”
  林凤祥有点无奈地说道:“若是准头枪太少,捻军打不了胜仗,给一千支也是便宜了清妖。若是觉得捻军打不了胜仗,给他们一支都嫌多。若是捻军能打胜仗,五千支准头枪一点都不多。”
  见林凤祥态度很坚定,道理也颇为有说服力,李秀成说道:“那诸家兄弟能愿意么?”
  林凤祥对李秀成的这个态度非常失望,韦泽离开太平军的时候,离开太平军之后,对太平军的帮助从来是非常认真。固然这可以说韦泽有着自己的打算,希望太平军能够多撑一段时间,为韦泽自己发展争取时间。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韦泽的帮助非常到位,火帽的制作方法,火绳枪改装火帽枪的方法,包括后面的火炮买卖,每一次都帮助都完全起到了作用。这种有效的帮助的确达成了韦泽的目的。
  捻军的确不是太平军嫡系,可捻军绝非傻瓜。如果不能让捻军觉得真有在河北、河南等地打胜仗的胜算,捻军凭什么傻乎乎的一头装上去和清军拼命?
  想到这里,林凤祥也不和李秀成耍嘴皮子,他问道:“秀成,你也是诸王之一,我以后会去问其他人的意思,我现在先问你,你愿意么?”
  看着林凤祥坚定的态度,李秀成为难的唉声叹气,好一阵子之后他才说道:“最多五百支,我这边最多出五百支。”
  林凤祥也不管李秀成的小聪明,他从容地说道:“一个人五百支,十个人就是五千支。这就够了。而且这枪我要自己派人验过,你若是用些坏枪糊弄我,那我这边可不会认你出了五百支。”
  见林凤祥如此认真,李秀成只能长叹口气,不再说什么。


第97章 捻军(九)
  出了潼关向东就是陕县,从陕县向东就进入洛阳,洛阳继续向东则是虎牢关。任何由西向东进攻的军队冲出虎牢关之后,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就是广袤的黄淮平原。在这片平原上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明末李自成就是走的这条道路进入河南,接着挥军北上攻打北京,逼得崇祯皇帝上吊。
  捻军与陈玉成的部队沿着李自成走过的道路杀出了陕西,突破了陕县,陈玉成一番猛攻后夺取了洛阳,太平军随即就在洛阳经营。捻军很快就突破了虎牢关、荥阳,杀进了河南。
  这消息传到了以涡阳为核心据点的湘军这边,倒也引发了一阵不安。到3月中旬,涡阳十几万百姓被杀的干干净净,捻军4月下旬就杀出了虎牢关,只怕是捻军是出来报仇的。
  曾国藩不以为然对属下说道:“陕西到这里几千里地,若是捻匪真的知道消息试图救援,只会比当下更早赶来。当下乃是青黄不接之时,捻匪自己带的有粮食,一两个月后粮食吃光,就到了收获之时。那时候他们也容易找吃的。想来捻匪打的是这个主意。”
  听了曾国藩的判断,湘军众将都相当同意这个观点。打仗最关键就是得有军粮,官兵若是吃不饱的话,这仗就不用打了。
  湘军这边得到了消息,光复军同样得到了消息。光复军在太平军中有直接的情报来源,在捻军出动的决定下达之前,就有人把这个消息送给了光复军。淮河防线的司令雷虎是从广州那边得到的这个消息。
  对于这样的折腾,雷虎忍不住抱怨道:“都督为何还不赶紧到南京?他带着中央到了南京,我们哪里还用折腾这几个来回。就算是有电报,捻军在河南活动,广州知道了有什么用?”
  这抱怨很有道理,不过也仅仅是抱怨而已。更何况有了电报之后,一通情报即便是从寿州那边发到广州,再从广州发到淮阴的总指挥部,顶多就是两天。雷虎其实真正不高兴的是在情报分享上,淮河防线司令部的优先度比较低。现在光复军真正会随时面对战争的前线只有淮河防线。
  “雷司令,都督不到南京,想来也有他的想法。我听说在广州那边整顿的很凶。不少部门抓了不少贪赃枉法的。”党委书记徐开文劝道。
  雷虎没好气地说道:“贪赃枉法的该抓就抓,该杀就杀。别说广州那边杀,我们这里就会放过么?”
  党委书记是现在党委负责制里面的一把手,军区司令除了身为军事主官,也是党委副书记。所以一支军队里面,书记和主官之间也未必是谁更据有高级别的地位。例如雷虎这样的老资格,又非常能干,他在党委会议里面的影响力反倒比书记更大。
  党委会议的讨论中,大家讨论的焦点是满清能顶住么。捻军现在理论上是太平天国的一支,各个部队的首领都有太平天国的官职。眼下在河南与山东活动的两支捻军总兵力接近十万,太平天国之所以让捻军在河南、山东等地自由行动,目的就是搅乱满清现在掌握的精华地区。如果是十万光复军,一次北伐就能完全夺取河南、河北与山东。捻军即便是战斗力不行,也能让满清遭到沉重打击。
  “这不是光兵力的事情,满清能消耗的起么?”雷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光复军积累了这么多年,稳稳成为第一线总指挥官的雷虎已经能够用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了。战斗并不是两军对圆,冲锋号响起干起来才叫做打仗。为了发动战斗,前面要做大量的准备。这些准备得占全部战争90%的比例。征兵、训练、编组部队,筹集粮食,生产武器,侦查,组织部队行军,身为司令的雷虎要关心的就是这些。真等到战争开打的时候,雷虎能说的只剩下“不要大意,奋勇杀敌”。
  这些都是韦泽努力教给光复军的知识,作为光复军中开创了不少失败先例的雷虎,已经能够理解战争。
  讨论问题的档次拉高到了战略高度,这讨论就变得更加简单起来。孙子兵法中讲,“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光复军则采用了量化的制度来贯彻战略判断,粮食、兵力、训练、装备,把这些数据拿出来之后,交战双方整体力量对比就清楚的呈现出来,胜负之分也同样变得简单易懂。有样的战略基础,判断指挥官的能力也有了一整套标准。
  所以雷虎每次开会,部队都有种事情很简单的感觉。各级政委与指挥官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清清楚楚的摆在眼前,干得好不好,那就得个人凭本事了。
  讨论只进行了不到半个消失,党委书记徐开文就总结道:“十万捻军能打一年,三个省什么都不剩了啊。除了一堆积攒了战斗经验的清军之外,他们的机动作战能力基本为零。”
  雷虎补充道:“几支主力部队应该能拉出来打打,不过也不用指望他们有什么野战能力。”
  “那咱们要不要向都督申请,明年这个时候咱们进行北伐。”这样的观点立刻就被提出。
  但是军事讨论也就到此为止,韦泽是光复军的第一人,可韦泽也是整个新政府的第一人。他不仅要考虑军事,还要考虑政治。雷虎他们能够施展自己能力的领域却仅限于军事一个领域。
  雷虎说道:“我们把情报汇总一下,给都督打个报告上去。另外,报告里面也问问都督什么时候到南京。南京在现在的国土中央,指挥各地更加方便。请都督考虑一下这个因素。”
  报告是用快件的方式送到广州的,韦泽看完了雷虎的报告之后,只是命令把报告收起来。政治部主任沈心试探着问道:“都督,现在广东的工作也不是那么急迫了,我们可以考虑去南京的事情。”
  中国地理几条分界线把中国分成了数个天然的经济区,岭南就是其中一个。随着新的广州城的建设进入了正规,整个岭南的核心已经出现。如果韦泽到了南京,那就等于是要把岭南交给下面的同志负责,韦泽除了管理整个解放区的工作,还要把大力气花在长江流域上。
  鸿基的煤,琼州的铁,广西的铝,越南与暹罗的大米,岭南地区不断开发的橡胶,兰芳省的黄金,以及面对海外的贸易体系。岭南地区发展的极快。在此地监督两三年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