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462章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462章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放眼望去,尽是白茫茫地,连个坐标也没有。幸好太阳西沉,看着日头,心里也估摸出大致地方向。

    张家口到太仆寺左翼牧场所在的哈喇尼敦井中间三百里,曹曾往返过一遭,记得路。

    途中有两处驿站。一处是出张家口百里地地方,另外一处,在一百八十里的地方。

    按照曹的记忆。从这个岔路口往右边这条道走,有二十多里就能该到那口外小驿站了。因此,他也没有慌乱,照着大致的方向前行。

    这一走就是将近两个时辰,已经是金乌西坠,日暮时分,估摸着怎么也得行出有二十里,却仍没有看到驿站地影子。

    曹觉得有些不对劲,“吁”了一声,勒住马缰。凝神四望。虽说他心里不想承认,但是放眼看去,前方并没有任何建筑的样子,也看不到人烟。

    大家,好像是迷路了。

    魏黑抬头看着天色,面上也带着几分沉重

    原本碧空如洗的天上,不晓得何时卷起浓云。起风了,而且风越来越大,使得浓云渐渐漫天。

    风声渐渐尖锐起来,呼啸而过。刮得人脸生疼。

    好像是瞬间,天空一下子黑了起来,“呜呜”地狂风卷起漫天雪花,暴风雪来了……

    开春要制新衣裳了,李氏叫人将库房里搁着的几匹好料子找出来,想着给府里的女眷裁衣裳。

    因此,叫了初瑜,婆媳两个商量着分料子。

    天佑与恒生小哥俩儿对坐着,中间摆放着几个泥人,正玩得不亦乐乎,“咯咯”地笑个不停。

    这旗人家过活,最重一张面儿;这什么时候。换什么衣裳。用什么料子,都是有讲究的。半点不能差错,要不然就要惹人笑话。

    有句老话,叫“宁可穿破,不可穿错”,要不然的话,就要被人当成“二五眼”、“半疯

    正月里,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要穿灰鼠、银鼠、珍珠毛皮的衣裳。

    二月则是早春时节,渐暖了,则要穿“纳绸”,就是两层绸子中间絮了极薄的棉花或者驼绒。

    今儿李氏叫人寻的好料子里,就多是绸料子的,还有两匹内造地细布。

    除了婆媳两个留下几匹绸子与那两匹细布自用外,其他的就挑拣着颜色,往庄先生那边的院子送了两匹,往田氏处送了两匹,紫晶处送了一匹。前院几个体面的管事,每家也都留出一匹。

    剩下几匹料子稍差些的,给兰院与梧桐苑两处的头面丫鬟。

    分派完毕,丫鬟们抱着料子,往各处送去了。

    李氏摸了摸炕上留着的一匹料子,带着几分感叹道:“二太太最是喜欢穿这海棠红的衣裳,早年间,恨不得一年四节都是这个色儿。”

    初瑜见婆婆神色不对,想起昨儿在国公府兆佳氏略显张扬的模样,不晓得该说什么好。

    李氏说完,好像也晓得自己失言,摇了摇头,笑道:“瞧我,说这些做什么?”说着,看了看窗外,道:“天擦黑了,老爷怎么还不回来?想来这两天衙门事儿多,回来了也多是留在前院。”

    初瑜看着炕上的细布,想起丈夫最爱穿棉布内衣。这两匹细布,刚好可以裁两套新地。

    虽说京里天气渐暖,听说蒙古那边冷得很。初瑜心里沉甸甸的,觉得惦记得紧。

    听了婆婆的话,她转过头望向窗外,听着寒风敲打窗棂的声音,只觉得心里揪着紧……

    她正皱眉不已,就听到“扑通”一声,恒生从炕上咕噜下来。

    初瑜唬得大惊失色,险些要魂飞魄散,想要伸手去拦,哪里拦得住?

    恒生已经从炕上翻了下来,那一瞬间,初瑜不禁合了眼睛,不敢去看。

    李氏也看到不对,不禁叫道:“我地小祖宗啊,这……这是捉什么幺儿呢?”

    初瑜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凝住了,睁开眼,见到恒生在地上直直地站着。

    这时,就听到“咯咯”地笑声起,天佑奶声奶气的回道:“祖母,孙儿,弟弟,翻跟头……”说话间,脖颈着炕,也要往下翻。

    “哇哇……母亲……母亲……”恒生刚才虽说双脚着地,没有磕着摔着的,但是毕竟是不到两生日的幼童,倒地是唬得不行,晓得怕了。这不,醒过神来,小嘴一咧,就哭出声来。

    这一哭之下,却是也使得初瑜安下心神,忙从炕边起来,奔到恒生跟前。

    她蹲下身子,摸了摸恒生的小胳膊,又摸了摸恒生的小腿,见确实毫发无伤后,才长吁了口气。

    “哇……哇……”恒生见母亲到了眼跟前儿,立时扑到她怀里,大声啼哭起来。

    初瑜见恒生脸色青白,晓得他唬得狠了,伸出手来,摩挲着恒生的后脑勺,好声哄道:“没事儿了,不怕,不怕,咱们恒生要当大将军呢,不怕了……”

    天佑坐在炕边,双手扶着李氏的胳膊,看见恒生哭得厉害,也团起小脸,仰头问道:“祖母,弟弟……弟弟哭了……”李氏想了想方才的情形,不禁一阵后怕。

    这丁点儿地孩子,要是不是双脚先落地,那……想想都使人一激灵。

    她拉下脸来,扳正了天佑,问道“怎么回事儿,是你叫弟弟翻跟斗地?”

    天佑看出祖母不快,点了点头,小声道:“是孙儿,瞧着,能不能,比左成快呢……”

    “你这孩子,变着法儿的淘气……”李氏心里着恼,唬着脸上道:“要是摔了你弟弟,看你祖父不用鞭子抽你……”

第十卷 游龙舞 第五百一十二章 冻骨

    肆虐的暴风雪整整地刮了,到次日天明雪势方歇,小风仍是“呼呼”地吹着,只是没有昨晚那样凌厉。

    驿卒哈着白气,牵着老马从烟灯吐驿站里出来。踩着没膝的积雪,看着眼前白茫茫地一片,好像天地之间再也没有活物了似的。

    驿丞裹了好几层皮袄,抄着手跟在外边,抬头瞧了瞧天色,道:“周兄弟,这可怪遭罪的,赶紧动身吧,将黑能到张家口就不错了。”

    “娘的,贼老天,冻死个人了。”驿卒吐了口涂抹,落到了雪地上,瞬间成了个小冰坨。

    他冲驿丞摆摆手,拉下帽帘,紧了紧马上的邮包。马鞍两侧,一边是文书,一遍是压得实实的牧草。

    着也是没法子的事,积雪厚,路上马匹吃不着草,只能提前预备。

    驿卒翻身上马,嘴里吆喝着,往张家口的方向而却。

    因路上积雪,马根本就跑不起来,这驿卒心里祈祷着,今儿可别在下雪,还是让他平平安安地到达张家口。

    天明出发,到了中午,驿卒也不过行出三十多里地去。

    他坐下的马匹却是打着响鼻,有些走不动了。这姓周的驿卒坐在马上,用手搭了个凉棚,眯着眼向前面眺望。

    前面不远处,有个小土坡,看着倒像是能背风的地方。

    这驿卒催马过去,在山坡后下马。

    他解开马鞍边上系着的牧草包,想要拿出草料来喂马。因压得实成,他使劲地拽了两下,才拽出一束来。

    他摸了摸马身,将草料往马嘴边送去,却是不由地瞪大了眼睛。

    那马正低头,嘴里咀嚼着黑乎乎的东西,看着有些奇怪。

    黑呼呼的,连带着半块皮肉。这……驿卒不由地打了个寒战,拉了马缰。将马驱到一侧吃草。

    马嘴下边,雪地里凸起一物,正是被撕下头皮的一具冻尸。

    驿卒唬得退后一步,却是险些绊倒,从积雪里又甩出只连着身子的胳膊来。

    饶是这驿卒有几分世面,也被吓得一激灵。

    他握着腰间的制刀,连带着刀鞘在跟前的雪地里胡乱划落了几下。倒毙的冻尸不是一具两具,足有五、六具那么多。

    附近还有两具倒毙的马尸,塞外苦寒,没有马匹代步。那简直是儿戏。其他地马匹,可能是在暴风雪中与这些人走散了。

    看这几个死尸都是穿着皮毛衣裳,身上也带着制刀,都是青壮,驿卒不由地有些纳罕。

    难道这些都是军中的人,到塞外公干,要不然地话怎么这个时节到这边来?

    虽说刚才唬了一条,但是眼下驿卒的眼睛却不禁有些发亮。

    他四下了眺望。白皑皑的雪原,除了他自己个儿。不见半个人影。

    他使劲地搓了搓手,嘴里嘀咕着:“嘿嘿,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趟苦差事倒是没有白来。”说着,俯下身子,在那几个人身上翻着。

    一连翻了几人,荷包里不过是些碎银子与铜板。

    驿卒一边往荷包里送银子,一遍嘀咕道:“娘的,看着光鲜。却是穷鬼。”

    翻到最后一人身上。荷包却是沉甸甸。驿卒心中大喜,忙将荷包打开。这一看之下,脸却是僵住了。

    整整一荷包的金饼子,他用手掂掂,少说也有五、六十两。

    驿卒有些不敢置信地掏了个金饼子送到嘴里,使劲地咬了一下。金灿灿的金饼子上,立时多了两枚牙印。

    一两金,十两银,这就是能换上五、六百两白银,够他干半辈子的了。

    驿卒恍若梦中,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使劲地打了自己个耳光,生疼生疼地,这才确信自己没有做梦……

    毡包里,曹盘腿坐在东侧的羊毛毡子上,看着中间地上的简易灶台。

    说是灶台,不过是个铁条支起地架子,上面吊着两只铁锅。底下是石头搭的小灶坑,里面是烧着的是干牛粪、干羊粪。

    一只半大铁锅里正煮着茶,浓浓的茶香布满了帐篷。另外一只更大些,则是早起放进的大块羊肉,还没有开锅,但是肉味也出来了。

    这毡包看着不大,但是除了牧民巴图家的老少三代女眷外,如今装了曹一行十二个人,也不算太拥挤。

    铁锅旁边,一个健壮的蒙古妇人麻利地往两个灶里填着牛粪。

    毡包的正北边地毡子上,坐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穿着蓝色棉地蒙古袍,手中拿着个黄铜转经筒,笑眯眯地看着大家。

    老太太身边,依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穿着亮粉色的蒙古袍,头上戴着尖顶帽。

    在曹一干人中,只有曹与小满会说蒙语。

    小满侧身围在灶前,用个铁钳子串了两只烧饼在灶边烤着。

    少一时,烧饼被烤得焦香四溢,小满看了看曹。

    曹向老人家待的地方示意,小满起身,弹了弹烧饼上的浮灰,拽下两只热乎乎的烧饼,弯下身子,双手递到老太太跟前。

    老太太见了,忙摇了摇头,用蒙古说道,请客人们自用,无须客气。小满指了指灶台边上的牛皮口袋,用蒙语告诉老人家,还有不少了,大家一起吃。

    老太太听了,这才笑着接过,递给边上的小孙女一枚烧饼。

    小女孩接了,笑嘻嘻地看了边上与老太太说话的小满一眼,转过身子吃烧饼。

    那蒙古妇人已经将茶锅里地茶叶渣子滤出,将茶水里撒了一捏盐,倒了半筒羊奶,又烧了一个开,奶茶就熬好了。

    那蒙古妇人拿了一叠粗瓷海碗,先盛了一碗。双手端到到老太太跟前。

    老太太冲她摆摆手,咕噜咕噜地说了几句蒙语。

    曹听出是礼让客人之意。忙俯身道谢,用蒙语道:“老人家,您先用,多谢您地容留之恩,佛祖与长生天会保佑您老健康长寿的。”

    老太太见曹礼貌有加,也就没有再谦让,满脸亲切地请他们也不要客气。只当是在自家一般。说完这些,老人家招呼那妇人给大家倒奶茶。

    那蒙古妇人应了,用海碗盛了奶茶,从曹敬起。

    虽说看着这家牧民地毡包与打扮。不过是个寻常的牧民之家,但是蒙古人向来重礼,曹也不好怠慢。

    那妇人是老太太的媳妇,小女孩的母亲,是个三十来岁地健硕妇人,性子看着也甚是爽朗。她双手奉茶,口中用蒙语说道:“远方的客人,请你饮一碗草原地佳酿。愿那高飞的苍鹰,保佑您旅途平安。”

    他微微欠身。双手接过奶茶,口中用蒙语道谢。

    其他人,虽说听不懂蒙语,但是也都是有样学样,双手接了奶茶。

    那妇女又端上来两大盘子奶豆腐,摆在大家跟前。

    伴着这热乎乎的奶茶,咬上两口奶豆腐,整个人好像都暖和过来。

    就听到咕噜咕噜的滚肉的声音,屋子里渐渐地弥漫着肉香。

    昨天下午。在暴风雪时。曹等人幸运的遇到了牧民巴图,随着巴图来到他们家的蒙古包。

    因天晚了。昨晚没有炖肉,只熬了奶茶,端了奶豆腐来招待众人。大家地晚饭,就是烧饼就奶茶,还有些熟食。

    如今闻了着扑鼻而来的肉香,却是将大家肚子里的口水都勾出来了。

    大家都不禁去瞄肉锅,曹却是望向毡包门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