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292章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292章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实没地方说理去。曹只是乖乖地应道心服。

    听着曹辩也不辩白一句。康熙皱眉道:“这就服了?你三月十五被朕点为委署太仆寺卿。当天便到任上。到三月二十八日离京,你共处理公务四十八件,虽说不是尽善尽美,但也没有大地纰漏。口外牧场之事,三月上旬就有苗头,只是因牧场那边疏忽。才有了以后地大祸。这论起原由来,与你有何干系?”

    曹的脑袋已经有些迷糊,这说要罚的是他,说自己没干系的也是他,这老爷子说话翻来覆去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听康熙冷哼一声,道:“朕罚你。是给你个教训!朕点拨你到这个位置上。不是要是无功无过的。若是不做出点起色来,下次就不是降三级了。朕使人问过了,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还有缺。你要时刻记得,那是朕给你留地。你是曹家长房嫡子,曹家的顶梁柱,若是你不能凭着自己的本事站在朝堂上,如何替你父分忧?”说到最后,已经是声色俱厉。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是从九品京官,曹有些无语。心中叹了口气。自康熙调他去户部始,就是对他存了厚望的。只是他当初不愿意趟京城的浑水,求了外放脱身,想必康熙很是失望。这次令他委署太仆寺亦是,现下这火气。就是为了自己前些日子在京城时的消极应对说的吧。

    事情有一有二。不可有三。曹也没胆子挑战这位帝王地耐性,他老老实实地磕头下去。道:“臣知错了,臣日后定当勤勉谨慎,不敢负万岁爷所托!”

    不晓得是说累了,还是见曹颙老实心里熨帖了,康熙看了看窗外地天色,摆了摆手,道:“下去吧!衙门的事,明日递个请罪折子!”

    曹颙应声退下,却是长长地吁了口气,看来自己要勤快些了。既然留在京城,牢牢抱紧康熙的大腿,只要避开那些魑魅魍魉,他的小日子也能自在如意些。

    想通这些,曹颙擦了把汗,立时快步出了园子。

    暮色渐浓,一路上快马加鞭,曹一行将把将地赶在关城门前进城。

    曹方已经带人在城门口等着了,见到曹,忙上前请安。

    “何时回来的?庆大爷呢,可是也到京了?”曹的面上多了几分喜意。

    曹方回道:“小的四月十八就到京了,同永庆大爷一道回来的!”曹笑着点点头:“大善,先回府,晚上去完颜府瞧他!”

    曹方听了,神色有些异样,犹豫了一下,回道:“大爷,庆大爷打伯爵府搬出来了,如今……分户单过!”

    曹皱了皱眉,想起永庆之父万吉哈来,却也没也法子,毕竟是完颜府家事。他心里有些烦闷,对曹方点点头道:“嗯,我晓得了!你往来奔波也辛苦了,好好歇些日子!”

    曹方应了,曹催马,众人跟上,回府去了。

    初瑜早使人在二门处等了,晓得曹回来,便迎了出来。

    看到曹那刻,初瑜快行几步,想要露出笑脸来,偏生不晓得是何缘故,眼睛酸涩难挡,朦胧一片。

    曹见她清减不少,下巴都尖尖的,很是心疼。

    “爷,回来了!”初瑜轻声说道。

    曹大步迎上去,使劲地点点头:“嗯,我回来了!”

    夫妻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似有千言万语,却又不晓得打哪里说起。

    待进了屋子,初瑜亲手帮曹换了衣裳,曹才低声说道:“没想到会在口外耽搁这些时日……我想你了……”

    初瑜正帮曹弄后襟,听了这话身子一顿,慢慢地将脸靠在丈夫身后,半晌方应道:“初瑜也想爷了……府,开阳院,上屋中堂。

    曹寅与李氏坐在主位,兆佳氏与曹颂、曹硕、曹项、曹几个都在。老两口是四月十九到江宁地,如今已经过了五日。

    兆佳氏自年后便开始收拾行李,若不是因曹寅、李氏夫妇上京贺寿。这边无人看家。早就要进京地。

    虽然李氏地意思,是要留他们娘几个过了端午节再动身。但是兆佳氏怕天热了,孩子们在路上遭罪,便有些等不及了。最后,与曹寅、李氏商议后,定下了四月二十四起行。

    今日。曹寅、李氏这边备了饭,给弟媳与侄子、侄女们践行。饭后,留他们在这边说话。

    虽然这边还没得到曹正式升为太仆寺卿之事,但是曹寅晓得康熙的秉性,看来是真想要栽培栽培曹的。因此,对于二房进京之事,曹寅心下也比先前踏实许多。

    曹寅这边。少不得拿出大伯地架子。对几个侄子仔细吩咐了,好好孝顺母亲,安分在府守孝,勤奋攻读学问云云。

    李氏则是满心地不舍,虽然与兆佳氏这位妯娌早年也有过些不愉快,但是早就化解了。虽不能说亲如骨肉,但是两人一处生活了十多年了,感情也很深厚。

    想到明日就要分别,李氏的心里亦是空落落地。很是舍不得。

    曹坐在尾坐,看着伯父伯母的慈爱,小脸紧成一团,拳头握得紧紧的。终是忍不住,他一下子从座位上起来。看了一眼伯父。低声道:“侄儿不走!”

    曹寅与李氏都收声,看着素日最为乖巧的侄子直挺挺地站着。有些没留意他说什么。

    只有坐在曹身边的曹硕听清楚了,皱起眉来看了弟弟一眼。

    曹见众人都看自己,抬起头来,看了看曹寅、李氏,又望了望自己的母亲,说道:“侄儿不想进京,伯父、伯母都上了年岁,大哥又不在身边,侄儿心里委实放不下!”

    兆佳氏面上已经有了恼色,刚想要训斥儿子几句,但是在曹寅、李氏面前不好多说,便只是瞪着这个小儿子。真是奇怪了,难道这不是打自己肚子里钻出来的,向来待伯母比她这个当娘地更亲不说,如今为了孝顺伯父、伯母,连母亲兄弟都能舍了。

    曹寅点点头,笑着说道:“小五能有这番孝心,大伯甚至欣慰,这份心意,大伯同你伯母领受了。只是你还小,你母亲与兄长们也舍不得你,总要一家人在一块儿方好,还是进京去吧!”

    曹咬了咬嘴唇道:“母亲身边有几位哥哥,到了京中,还有大哥、大嫂在身边,伯父、伯母身边却只有天佑侄儿一个。他还是个奶娃娃,伯父伯母劳乏了,连个给捶背地给都没有,侄儿实在不忍。”

    曹寅还要再说,曹颂站起身来道:“大伯,小五说的没错。是侄儿粗心,没有顾及到大伯与伯母,既是小五这番诚孝,就让他留在大伯身边进孝吧,还能跟着大伯好好做学问!”

    曹硕与曹项两个见兄长这样说,也都是起身,却是不止为曹说情,也是想留在大伯这边照看。

    曹硕向来方正,想着哥哥要支撑门户,孝敬母亲;庶弟向来话不多,为人稍显木讷,同大伯、伯母相处也有些拘谨;小弟则是年幼,虽孝心可嘉,但是留在江宁,实帮衬不上大伯什么。

    曹项则是有些后悔,他晓得嫡母举家进京的本意,就是要靠着娘家兄弟的照拂,为几个儿子寻门当户对的亲事。他是庶子,兆佳氏虽然近些年待他不似过去那般厉色,但是也没有亲近之意。这般进京去,他的处境只会越加尴尬,还不若留在伯父身边读书。

    曹见哥哥们抢着要留下,怕曹寅这边选了别人,心下就有些着急。他稍加思索,快步上前几步,跪在李氏面前,仰起小脸,带着哭腔说道:“伯娘,大哥大嫂照看母亲,儿替大哥大嫂在大伯伯娘身边尽孝吧!若是单单留了二老在南面,就是哥哥嫂子那边,心里也不会安生。”说着,眼泪已经出来。

    李氏素来疼曹,曹进京这几年,一直是这个侄儿在身边逗趣。现下,见他这般诚孝,心里亦是十分感动,伸手搂了他在怀,帮他擦了泪,劝道:“我的儿,伯娘晓得你孝顺,也是舍不得你!只是儿子都是娘的心疼肉,伯娘都这般舍不得,你母亲那边更是要舍不得的。又不是见不着了,说不准什么时候我同你大伯还进京呢!”

    曹转过头来,带着哭腔道:“母亲……”

    兆佳氏见曹寅已经是满头华发,李氏也是泪汪汪地,心下叹了口气,对曹摆了摆手道:“罢了,随你……”   

第三百一十八章 相会

城西,曹府,梧桐苑。

    曹梳洗完毕,感觉神清气爽。待初瑜捧了四品补服来,他才想起自己像是疏忽了一件事。降三级留用,正四品到从五品,这个衣服不能穿了。

    因早上要去礼部办理文书,穿着便服也不合适,曹便穿着了侍卫服饰。

    待喜云带人送上早点,曹简单用了,走前低声对初瑜道:“左右家里也无事,你再睡会儿,仔细别累着!”

    初瑜红了脸,略带嗔怪地看了曹一眼。

    曹笑道:“这实怨不得我,我也算着日子……”话到这里,却没有说下去,到底对曹荃有些不恭敬,不好肆意妄言。

    因初瑜扭过一次脚踝的缘故,曹不让她穿花盆底的鞋子,所以她现下穿着软底绸鞋,站着将到曹鼻子尖。

    曹见她脸红扑扑的,煞是可爱,忍不住低下头去,轻轻地啄了一下。而后,没等初瑜反应过来,他已经笑着出了屋子。直到走到窗前,他才想一事,隔着窗户对屋内的初瑜嘱咐一句:“下晌我去看永庆,不用等我晚饭,你让紫晶陪你先吃了吧!”

    到了前院,魏黑、小满几个都等着,曹方也在。因曹已经留京,要使人往沂州那边将庄先生等人接回来,这个跑腿的事还是要曹方去了。曹想着他才从盛京回来没几日,心里有些不忍,道:“要不换张义、赵同两个过去,你这次跑盛京,也该当歇歇。”

    曹方笑着回道:“大爷,小的没事。已经回京好几天了,歇得差不离。”

    曹点点头,想起跟着天佑随母亲南下的柳家的,道:“对了,在那边看庄子的柳衡,使他去南面府里,他媳妇在那边当差。我原同老爷提过的。只叫他南下便是!”

    说到这里,想起那边剩下地众人老的老,小的小,曹又道:“同先生说,京中无事,不必急着赶路。”

    曹方低声应了。犹豫着要不要将永庆之事告之曹,抬起头来,曹已去得远了。

    待到了吏部,吏部尚书富宁安已经在了,态度还算温煦,向曹道贺。不过不晓得是不是曹错觉,待使文选清吏司司封主事给曹办升调时。他不由地露出些鄙夷来。

    曹心中叹了口气。吏部与兵部尚书争着举荐太仆寺卿的人选,如今却莫名地落在自己个头上,怕是无人心服。

    曹没有看错,这富宁安出自满洲名门大户,其父阿兰泰生前就是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心里对包衣出身的曹家自是有几分瞧不起。

    他与伊都立的叔叔是老友,举荐其为太仆寺卿并不单单是因三阿哥的缘故,主要是他对伊都立也颇为赏识。没成想。让曹异军突起。

    现下想起来,太仆寺卿却算个倒霉差事。据小道消息,口外牧场之事他也晓得些。也是省得,不管是谁上了那个位置,遇到这样地事。都难逃其责。

    明安点了副都御使。曹要担先前的责任,富宁安以为太仆寺卿指定要落在伊都立头上。没想到康熙任命了曹。

    降级留用,听起来虽说严重,但并不是伤筋动骨的事,若是以后有点小功劳、小建树,或者万岁爷哪日高兴了,“官复原职”不过是上嘴皮碰碰下嘴皮的事。

    不管富宁安做如何想,曹都懒得理会。除了调任升降,需要往吏部走动办理手续,别的他也不指望户部。

    到太仆寺打了个转后,曹便出了衙门,往永庆的新家去了。永庆已经在步军统领衙门办了另户手续,算是正式从伯爵府分了出来。

    自打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朝廷制定了严密地户籍制度。单旗人来说,就分为正户、另户、开户与户下人。正户是相对于奴仆而言的,是八旗平民;另户是从正户中分出去的,地位与正户同;开户人是出户的奴仆,免除了家奴身份;户下人则是家奴,没有独立户籍,依附于主人生活。

    八旗人丁三年编审一次,人丁身份地位不能随意变更。

    永庆从伯爵府另户出来,已然是彻底放弃了宗家的爵位继承。幸好他以和硕郡主嫡长子的身份,身上还有骑都尉的爵,每年有一百一十两地俸银与一百一十斛禄米,就算是在家,也还能够有些嚼用。

    永庆为了怕父亲为难,婉拒了母亲地好意,没有住在伯爵府附近,而是另外寻了宅子,地址在阜成门内小弓匠胡同。

    曹方不在跟前,曹第一次过来,寻了好一会儿才找到。

    永庆家在胡同深处,一处不显眼的宅子,门口有几棵椿树。小满要上前去叫门,被曹给止住了。他翻身下马,亲自上前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