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清末1909 >

第9章

清末1909-第9章

小说: 清末190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说”载沣瞅了叶开一眼,没有阻止他。

“日本的兵制不光有军部,还有参谋部。”叶开不紧不慢地回答:“军部掌兵,参谋部谋划,两者通力合作,又相互制衡,这军权谁也落不到那儿。”

“参谋部?”听到这个陌生的词汇,载沣停下了脚步,似乎从叶开的话中找到些可取之处。

“参谋部平时不涉练兵,统兵诸事宜,专注谋划,但战时却又有指挥调兵的大权。”叶开也跟着站住了脚步,扭过身来解释道:“所以臣奏请摄政王,仿照日本参谋部设立军资府,和陆军部分庭抗礼,铁良权重,摄政王不得不防。”

叶开最后的话并未可以着重,听到铁良这个名字的时候,载沣的眼皮几乎是下意识的跳了一下。

围绕着载沣摄政监国的问题,铁良一直旗帜鲜明的持反对态度,前些日子,两人的关系为此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几次激烈的争吵都是随时随地,毫不避讳,特别是得到了铁良和隆裕太后暗通款曲的消息,载沣几乎是暴跳如雷,若是再来一次垂帘听政,让自己的儿子像光绪皇帝那样傀儡一生,载沣恨不得把铁良远远的扔到库伦当驻藏大臣,不过最后,烈火燎原的心情还是一点点的熄灭了,铁良投身军旅十余年,根基深厚,在北洋军中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是整个帝国内部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军事统帅,特别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两人的观点还是趋于一致。

反复斟酌了半天,载沣又想起了叶开御前会议之后说的那句话,“‘谁能保证方才一个个言之凿凿的诸公大员不是下一个袁世凯?’”,现在无异于一桶高纯度汽油,再次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权力的危机感。

“这件事你先私底下谋划着吧,不过还不能直接叫军资府,”载沣低头想了想,“就先暂定为军谘处吧。”

“是”

叶开点头答应,想要戳破利益格局,组建一个全新的实权部门,谈何容易,他明白步子不能太快,但每一步都应该踩得踏实。

“良弼”

“臣在”

就在叶开思索的片刻时间,载沣目光扫了一下周围,遣退了身边的随身太监后,用一个仅有两个人听见的音量说道:“军权的事先放一放,今天本王还有更重要的事和你商量。”

第十四章军机处暗流

(第一更到!目标接下来将会轮到军机处。早点码字,第二更会尽量在今天十点送上,新书期,向大家伙求一声推荐票!)

望着突然一脸郑重的载沣,紧随在他旁边的叶开立马竖起了耳朵,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紧密地注视着载沣的一动一静。御花园幽静的小道上,一柄旨在划开权力最高层的利刃,在君臣二人接下来的对答中悄然亮出了锋芒。

“我要跟你说的是军机处的事。”提到军机处,也难怪载沣的神色有些谨慎起来。

作为帝国最高的政务实权机构,在现阶段的体制运行中,军机处的枢纽地位几乎和他这个摄政王并驾齐驱,更何况,能够步入军机处的班房,哪一个不是位高权重资历甚广的一方重臣,单单是那五个人加起来快接近四百岁的年龄,就让现年还不过二十六岁的载沣有些吃不消,在没有得到军机处里的几位重臣支持前,载沣这个监国摄政的名头叫的再响亮,也不过是有名无实的虚位元首罢了。

大清的政坛,资历似乎远远比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衔分量更重,从某种意义上讲,资历就代表着资格。

清朝每一位皇帝,都力图将军机处打造成独属于自己一套幕僚班底,而载沣心里十分明白,监国摄政王终究不是九五之尊,尽管在礼仪规格上他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亲王,甚至名正言顺的坐在帝王寝宫里办公,但就是这种无限接近,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等同于无法逾越,对于军机处的态度,在和它关系彻底割裂前,他用的办法只能是打出手中为数不多的牌,加以招揽,暗暗抽换。

载沣接着刚才的话题往下说:“袁世凯这一罢免,军机处就空出来一个名额。”说到这他突然停顿了下来,头扭向了紧跟在旁的叶开,问:“你觉得谁当这军机大臣合适?”

对于载沣的询问,叶开没有急着回答,他简直不要太清楚载沣为什么突然停顿了那么一下子,永远不要替自己的顶头上司决定选A还是选B,即使再正确的行为和建议也会变成私心自用的佐证,他所要做的就是顺水推舟,至于这船滑向哪儿,会不会偏,那就不是载沣所能控制得了了。

叶开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见解,只是耳恭目顺地反问道:“摄政王心目中可有合适人选?”

载沣自然知道叶开有刻意应付的嫌疑,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回答也让他感到很舒心,跟军机处里面的那帮老顽固呆久了,只有这时他才有种“圣裁独断”的感觉,没有进一步的试探,载沣直截了当的说道:“大学士那桐,人品贵重,能力卓著,本王觉得可用。”

当听到那桐的名字时,满脸附和的叶开,几乎想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佩服载沣的政治敏感性:业余到简直有些三流。

那桐,全名叶赫那拉·那桐,满洲镶黄旗人,庚子事变后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曾任户部右侍郎,尚书等职,现为体仁阁大学士,外务部会办大臣,被誉为清末“旗下三才”之一,在管理京城市政建设时受到各方极高的评价,有才俊之名。

这一系列的履历,让那桐看起来的确具备作为军机大臣的所有硬件条件,但是,既然是用来替代袁世凯,那就应该把能力放在第二位,至少应该找一个忠于自己的人,事实上,在进入军机处之前,那桐就私底下和奕劻攀上关系,苟苟且且中,成为奕劻集团的忠实干将。

“那桐不仅是大学士还是外部大臣,能跟洋人打交道,就算少了袁世凯这个外务部尚书,那桐也能够弥补,更何况,他还是一个不可多得实干人才。”

看着叶开脸上没有浮现出肯定的意思,载沣接着给出了这样的理由,以示他并非冒进,的确,站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角度,这样做也有它的道理,但对历史走向一清二楚的叶开,也只能在心中冷笑,往后的日子里,这个他赏识有加的能臣只会给他带来惹不尽的麻烦。

“那桐大人,臣不大熟悉,但摄政王觉得可以用,良弼并无异议,既然是有利于咱们大清国江山社稷的事,摄政王用人就不需拘泥。”叶开的回答滴水不漏,一方面暗示载沣应该坚持己见,另一方面也将这个任免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过他还是在停顿了一会儿后向载沣提醒:“不过,那桐贸然入直有点太草率,摄政王可先擢升为军机处学习上行走,给其几个月历练,熟悉熟悉军机处大小事务,若是没有什么问题,再去掉“学习”二字也不迟。”虽然叶开知道,那桐成为军机大臣只是时间问题,但他还是给载沣以及自己留下了一段缓冲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叶开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却对手中的这张弥天大网修修补补。

听到叶开的建议,载沣短暂思虑了片刻,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好”

围绕着军机处进行的幅度不大的变动就此结束,在添加那桐后,新的五人组将正式负责起帝国机器的日常运转,然而,一次看似慎重的人事任命,却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政坛火药桶上一根长长的引线,关于这位即将步入阴谋漩涡的枢位大臣,他的命运叶开早已经拟定好了:史上最短命的军机大臣。

将引线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叶开的目的清晰而明确,他要引爆的是整个军机处。

了结了军机处人员变动的事,载沣心头轻松了许多,走起路来仿佛步子也轻快了不少,在他看来,新的人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洋集团咄咄逼人的权力压迫,脸上也不由露出了一抹轻松的喜悦,片刻后,他随意的问道:“袁世凯现在怎么样了?”

悄无声息的平复下心情,叶开自然照实回答:“已经坐火车回到了河南老家,听说他在家闭门谢客,喂鸭养鹅,他这会儿倒是清闲得很。”

听到这句话,载沣由衷地笑了笑,不管袁世凯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权欲,能让他位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臣做出这般姿态,这已经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摄政王,袁世凯离职,北洋集团势必一盘散沙,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把袁党一网打尽。”叶开再次之后接着提出了一个建议。

没有直截了当的给予明确的观点,载沣态度有些暧昧的回复道:“袁贼势大,笼络的朝臣差不多有我大清官场半数有余,想要全部去除绝非易事,况且其中不少只是表面依附,并非死心塌地,如今袁世凯倒了,他们自然土崩瓦解,如果这时候再细细追究起来,恐怕只能让他们抱团互通,兹事体大,还是小心为慎。”载沣投鼠忌器的看法并非没有道理,如今帝国风雨飘摇,这时候在进行一场内部大清洗,国家伤筋动骨,到头来只会给南方的革命党留下可乘之机。

对于载沣的顾虑,叶开早有预料,不急不忙的说道:“摄政王,肃清袁党,敲打北洋,臣有几个一石二鸟的法子。”

“讲”

毫无疑问,叶开的信心满满成功引起了载沣的浓厚兴趣。

第十五章肢解权力的三个建议

(第二更到!明天会起个大早!)

得了载沣的应允,叶开细枝慢结地陈述着他的计划,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在简单调理之后,他开口说道:“袁党权重,重在北洋,这足足七万条枪的北洋军就是袁世凯最大的依仗,若是根基不瓦解,日后,袁世凯卷土重来并非不可能。”

叶开说的并不是危言耸听,正是在1911年武昌首义的关键口,北洋军的停滞不前,暗送风声,在极大程度上迫使清廷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殊不知这一决定就如同下达了死亡宣判书一般,直接将帝国送入焚化室,斩草要除根,袁世凯的政治能量有多大,这一点载沣心里一清二楚,点点头,他示意前者继续说下去。

“臣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冲着北洋军,摄政王你想,士兵得吃粮,军官得拿饷,若是没粮没饷,看谁还效忠他袁大帅。”

对于北洋军,不单提载沣是如鲠在噎,就连叶开也深深引以为患,要想让手中的禁卫军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利用政治学森林法则里的第一条:喂饱自己,杀死同类,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要准确无误地命中要害。

“所以摄政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断了北洋军的钱。”话说到这,叶开继续发挥循循诱导的手段,不急着说下去,转而反问载沣,“摄政王还记得前不久泽国公汇报的那件事?”

“你说的是度支部?”

载沣微微低下头,慢慢回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度支部里的风波,户部裁撤后,新成立了度支部总揽帝国财政大权,镇国公载泽就任度支部尚书,等于将国家的财政大权放在自己人的口袋里,载泽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清理户部余银,随后发布政令将原本分散给各省督抚的财政税权收归中央,当然这一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触犯了各地督抚们的利益,随后袁世凯凭借着军机大臣的身份,悍然插手度支部内部事务,并且联合他在度支部内的党羽,对载泽的改革进行了强烈的阻挠。

看着载沣若有所想的模样,叶开接着说道:“袁世凯之所以费尽心思,就是怕改革之后,这财归中央,他北洋军真真正正成为吃皇家饭的兵,所以才处处刁难。”

有道是对手最担忧的事,就是自己手中最锋利的诛心之剑,叶开直言不讳的指出袁世凯阴谋下的真实目的,这番话不知道远在河南洹上村做钓鱼翁的袁世凯,听了会不会气的直跳脚。

“不光是度支部,还有邮传部,外人传闻,这邮传部也是袁大人的私人部,银子是想提就提,臣就是不想听见,可这风都顺着墙缝眼窜到了陆军部了。”

邮传部作为整个国家各种资源整合下成立的超级部门,总揽铁路,邮政,船政,渔政,交通,盐运等等大权,样样都是肥的流油的实缺,在海关被英国人控制地情况下,每年千万两的税银让其一跃成为整个帝国最引以为赖的财政来源,同样无独有偶的是,邮传部尚书陈壁恰恰是个铁杆袁党。

听完叶开的话,载沣深深地往喉咙里压了一口气,既有分析过后的豁然开朗,又难以遏制的产生一种沉重感,在这两种情绪此起彼伏下,内心深处反复回荡着一句话:袁世凯啊袁世凯,你的手究竟伸的有多长。

“所以臣觉得摄政王应该在邮传部和度支部上下功夫,一来没了财源,整个北洋集团必然伤筋动骨,二来正所谓财大气粗,咱们也有和袁党继续周旋的余地。”叶开接着在这个问题狠追猛打,不断地给载沣加压。

“本王知道了,你接着说。”话说到这份上,载沣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臣第二件要说的是京畿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