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

第761章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第761章

小说: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喜过后,曹操的心思又转到成都的事情上,问道:“伯宁,沮授和华歆在成都购买蜀军士兵使用的汉刀,办理得怎么样了?”

  满宠回答道:“启禀主公,两人已经联系到商人,可以买到三万柄汉刀。”

  “三万柄?”

  曹操呢喃一阵后,摇头说道:“三万柄汉刀远远不够,还要更多。传信给两人,让他们尽量的多买武器,虽然用的钱虽然多,但击败了王灿,天下的钱财都在孤的掌握中。现在花费钱财,不只是暂时转移一下搁放钱财的位置,不用担心。”

  众人闻言,都钦佩的看着曹操。

  ……

  一个月时间,转瞬即逝。

  这一日,城北三十里外的山谷中来了一队人马。人数极多,队伍有几百丈远,都是行商的商人押送的货物。

  为首的商人正是吴先生、荀先生和裴先生,三人带着三万柄汉刀,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村子中。沮授带人把吴先生等人迎入村中,等所有人停歇下来,沮授问道:“吴先生,这么多货物离开成都,有没有人察觉啊?”

  吴先生自信满满的说道:“沮先生,我们是成都的大商人,经常有货物出入,和守城的校尉也熟悉,再加上家里的一点关系,没有经过检查就出来了。”

  “好,好。”

  沮授连连点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华歆站在旁边当看客,没有说话。

  吴先生沉声道:“沮先生,这里共有一千口箱子,每一口箱子里面装了三十柄汉刀。为了证明我们拿来的汉刀是真货,您在一千口箱子中随意挑选五十口箱子。然后我们试刀,若是发现以次充好的武器,我们分文不取,请。”

  沮授知道事情慎重,也不推辞,迅速的挑选五十口箱子出来。

  吴先生又让随行的侍从打开五十口箱子,说道:“沮先生,你自己找两个侍从来,再让侍从拿五十柄普通战刀出来。”

  沮授猜到了吴先生的意思,吩咐侍从照办。

  等人员和兵器到齐,吴先生带着沮授来到第一口箱子面前,说道:“沮先生,您不知道情况,也不知道汉刀真假,随便从其中挑选一柄汉刀。”

  沮授依言执行,拿了一柄汉刀出来。

  吴先生让沮授找来的两个侍从一人持汉刀,一人持普通战刀,两人对劈。

  其结果,毫无意外的是普通战刀被劈断,新式汉刀光亮如新。吴先生知道新式汉刀的真正情况,立刻让侍从把汉刀放在原来的箱子中,把箱子关上,不再动用。接下来,其余的箱子都是沮授挑选一柄汉刀,和一柄普通战刀劈砍。

  这样一来,避免了汉刀劈砍多次。

  整个过程在吴先生的控制中,没有任何出错。

  沮授和华歆看着一柄柄被劈断的普通战刀,一颗心砰砰砰的跳个不停,跳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沮授挑选出五十柄汉刀,一一实验完毕后,吴先生让已经侍从把五十口箱子关上,和其余的箱子放在一起。

  沮授笑说道:“吴先生诚心君子,佩服。”

  吴先生笑了笑,说道:“沮先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有的汉刀你都检验了,可以拿出三万柄汉刀的钱财了吧?”

  沮授连连点头,立刻吩咐侍从抬出钱财,把钱财付给吴先生等人。

  吴先生、裴先生和荀先生拿到钱财,立刻告辞。

  沮授和华歆送吴先生等人离开的时候,非常热情,因为他们还得和吴先生合作。送走了三人,沮授和华歆回到村子,立刻命人把三万柄武器装好,准备运回魏国。

  如此一来,新式汉刀避免了露馅儿的可能。

  Ps:三更完成;

  第1196章 登基称帝的前奏 '本章字数:2868 最新更新时间:2012…02…28 11:07:17。0'

  …………………………………………………………………………………………………………………………………………

  沮授和华歆派人送走第一批武器,没有被查出来。

  当然,这也是王灿让史阿打了招呼的缘故。

  留在成都有危险,但华歆和沮授还得留下,因为曹操的胃口大,不满足三万柄汉刀的数量,让两人尽量的弄工匠,弄更多的兵器。

  两人接到曹操传来的消息,只能苦笑,继续和吴先生、裴先生和荀先生联系,希望从三人手中再弄一批兵器。沮授和华歆还开出高价,若是弄一名工匠,可以卖到几万贯钱。吴先生深知钓鱼不能急的道理,一直推脱,却没有直接拒绝。

  半个月时间流逝,转眼已是五月下旬。

  这一日,史阿急匆匆的来到宫内。

  进入宫殿后,史阿朝王灿揖礼拜道:“主公,沮授和华歆送走了第一批新式汉刀,两人还在成都活动,是不是准备收网?”

  王灿点头道:“三万柄新式汉刀,足够曹操装备最精锐的士兵,可以收网了。况且徐庶在扬州掌握了局面,积极备战。荆州有吕蒙留下的张绣,再加上南阳张辽,也形成了一柄尖刀。北方的黄忠和赵云占据了洛阳周边的有利地形,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完成了布局,可以收拢成都的局面,准备和曹操决战了。”

  “诺!”

  史阿抱拳道:“臣立刻去安排。”

  在史阿转身离开的时候,王灿又道:“沮授和华歆不能杀死,只能生擒,这两个人我有大用的。”

  “臣下明白!”

  史阿再次行礼,才转身离开。

  史阿刚走出大殿,就吓了一大跳,被大殿外的阵容吓到。

  大殿外站着八个人,有吏部尚书程昱、户部尚书李儒、礼部尚书任安、刑部尚书田丰、兵部尚书荀攸、工部尚书马均。除了六部的巨头,还有谋臣郭嘉和贾诩,这八个最重要的人员都到了大殿外,神显得郑重庄严,肯定是发生了大事。

  见史阿走出来,程昱走上前,轻声问道:“史大人,殿中可有其他人?”

  史阿摇头道:“程老大人,殿中只有主公。”

  程昱嗯了声,摆手道:“史大人慢走。”

  说完后,程昱朝旁边的众人点了点头。史阿没有留下来打探消息的心思,他只负责王灿的情报,没有分量掺和到这些大佬中来,所以史阿直接离开了王宫。

  程昱站在殿外,让侍从禀报。

  王灿得到消息后,也惊讶怎么这么多人一起来了。当即,王灿传令让所有人进殿,不一会儿,程昱等人鱼贯而入。

  进入殿中,众人立刻揖礼叩拜。

  王灿笑说道:“诸公穿戴整齐,神情严肃,似是有大事大声,所为何事?”

  程昱是其中资历最高的人,当仁不让的站出来,拱手说道:“启禀主公,臣等今日入宫,是请主公登基称帝,君临天下。”

  王灿眼中骤然闪过一道亮光,却没有说话。

  程昱不急不缓的继续说道:“主公崛起汉中,奠基益州,后定凉州、平荆州,攻破扬州,已经占据了天下大半的疆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现如今,天下诸侯纷纷湮灭,只剩下北方曹操。主公励精图治十年,百姓安乐,蜀国实力蒸蒸日上,百姓希望主公能奉天讨逆,讨伐曹操,请主公登基称帝,威加天下。”

  王灿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目光从程昱身上收回,又在其余的大臣身上一一掠过,开口问道:“程昱这么想,你们怎么想的?”

  贾诩又站了出来,拱手道:“主公和曹操大战在即,登基称帝,正好可以鼓励大军的士气,让将士们效死拼命。再者,主公以天子身份讨伐曹操,正是奉天讨贼。”

  “请主公登基!”

  程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以头磕地,大声疾呼。

  “请主公登基!”

  其余的人闻言,全都跪在地上,异口同声的高声呼喊。

  虽说只有八个人,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羸弱的老人,但八个人齐声呐喊的声音整齐划一,洪亮浑厚,在大殿中不停的回荡着。

  声音传出,大殿外的侍卫和宦官听见后,神情激动,眼中也流露出兴奋的神色。这些侍卫和宦官一方面是为王灿即将登基称帝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自己高兴。一旦王灿登基称帝后,宦官和侍卫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身份也会提升的。

  王灿看着跪在下方的人,眼中闪烁着思索之色。众人拥戴他称帝,王灿说不高兴肯定是假的,不是王灿的内心写照。但王灿愿意,心中却有顾虑。

  沉吟一番,王灿心中有了决定。

  “呼!!”

  大袖一拂,王灿竟然直接离开了大殿,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等王灿离开后,跪在地上等众人才站起来。

  马均挠挠头,一头雾水,看向程昱,低声问道:“仲德公,我等请主公登基称帝,这是大好事,主公为什么拂袖而去呢?难道主公不愿意?”

  对朝中大臣而言,他们希望王灿称帝。

  因为对大臣自己的身份,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有好处。

  程昱泰然自若,笑说道:“诸位,你们就不懂了。天子登基称帝是不能马虎的,主公拂袖而去只表明了一个态度,我等还得继续奏请主公,请主公称帝。主公推辞,我们继续进言劝谏。往复三次,主公才会答应下来。这样做,是要给天下作出一个谦让的表率,也算是告慰昔日的汉帝,这是基本的礼仪,不能忽视。”

  若是王灿听见,肯定摇头否定,他想的根本不是这个问题。

  众人闻言,这才松了口气,放心离开。

  王灿离开大殿后,乘车出宫,直奔蔡邕的府邸而去。

  蔡府,书房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蔡邕的伤已经恢复,气色红润,身体康泰。见王灿神情严肃,问道;“为先,今日有暇看望老夫,有什么事情吗?”

  王灿沉吟一番,如实说道:“老师,今日程昱和贾诩等人进言,请弟子称帝。”

  蔡邕骤然睁大眼睛,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王灿见此,心中暗暗摇头,蔡邕终究还是心向汉朝的。他拒绝了众人的劝谏,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蔡邕,所以王灿离开宫殿后,立刻拜访蔡邕,想看看蔡邕的态度。显然,蔡邕虽然同意他称王,却不情愿他断掉汉室的血脉。

  蔡邕深吸口气,平复好内心的心情,问道:“为先,你答应了吗?”眼中有期待,好像希望王灿不登基称帝。

  王灿心中黯然,说道:“弟子没有答应,当场拒绝了。”

  “好,拒绝得好。”

  蔡邕的话,更让王灿觉得老头子不支持他。

  王灿默然不语,蔡邕却继续说道:“老夫年岁已高,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无数的事情,知道刘氏气数已尽,不可能挽回了。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征战,百姓习惯了没有刘氏天子。你登基称帝,老师不反对,但基本的规矩还是要明白的。按照《周礼》记载,你不能立刻接受群臣的建议,必须三辞,到了第三次才能接受。”

  王灿脸上露出喜色,没想到蔡邕同意了。

  蔡邕所担忧的,竟是让他要懂礼仪,要三辞,太出乎王灿的意料了。

  王灿问道:“老师,三辞是为何?”

  蔡邕缓缓说道:“新皇登基,通晓礼仪的大臣是不会乱来的,都会按照周礼三请,皇帝前两次要委婉推辞,不能接受,到群臣第三次劝谏的时候再接受。你这么聪明,还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吗?你是皇帝,要谦让,要表现出你的胸怀。”

  王灿听后,这才明白。

  他心中的一颗大石也落地了,蔡邕能接受,也算解决了一桩大事。

  ……

  次日,大殿朝议。

  程昱牵头,请王灿登基。

  朝中的武将都不知道情况,骤然听到程昱的建议,都傻了眼,瞬间又兴奋激动。尤其是率军赶回成都的吕蒙和庞德等人,更是惊讶,但惊讶过后却无比欣喜,都跪在大殿中请王灿登基。拥戴的功劳很大,众人非常积极。

  王灿得到蔡邕的指点,知道不能乱了礼数,自然不会答应。

  客客气气的说了一番话,然后拒绝了。

  第三日,大殿朝议。

  这次又是程昱牵头劝谏,殿中的文臣武将山呼海啸般请王灿继位。如此经过三辞,王灿才同意了登基称帝。

  朝中大臣闻言,顿时沸腾了。

  王灿登基称帝,大臣的官职又要跟着水涨船高。

  事情敲定,但还有国号、年号的问题。王灿把贾诩、程昱、郭嘉、荀攸等文臣召集到书房中,又把吕蒙和魏延等人找到一起,商议各项事情。

  Ps:三更之一;

  第1197章 国号和定都 '本章字数:2921 最新更新时间:2012…03…01 15:55:06。0'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