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冒牌书生 >

第58章

冒牌书生-第58章

小说: 冒牌书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来。

    转瞬间,清兵已奔至离李自成军队仅有四百米左右的地方,此时地势开阔起来,他们又看到了在左右两侧的伏兵,不由得有些惊慌,但凶悍的清兵,仍未停下冲锋的脚步。

    “射!拉!”我运起内力长啸一声,顿时箭矢如雨,从三个方向向清兵倾泻出去。清兵手忙脚乱地挥舞马刀抵挡,但清兵虽全副武装,奈何马却无防备,一群群的战马哀鸣着倒下,将数百名清兵掀翻下来。一些清兵躲过了箭雨,正准备冲进李自成军中厮杀,忽然地上一条条长绳跃起,顿时马失前蹄,哀鸣着倒下地来,清兵于是纷纷落下马来,在地上摔了个半死不活。

    。。



第三卷惊涛拍岸第八十三章关门捉贼     满清人果然甚为骁勇,见我们使出绊马索的手段,立即兵分三路,向前方冲锋者提马纵跃过绊马长索,绕开前面扑倒的马匹,踏着摔倒清兵的身躯,迎面冲杀而来;另两路则斜斜向左右分散冲杀,手起刀落,正在拉紧绊马索的我军士兵纷纷人头落地,不一会便破了我们的绊马阵。

    我们的箭矢再次密集射出,弓弦响处,箭雨再次从半空直泻而入,落入清兵冲锋阵列中,让不少清兵人仰马翻。但这一回,清兵也开始向我们的弓箭兵回射起来。清兵的弓箭强劲,大部分骑兵都带着一种大弓,这种大弓需要很大的拉力,也只有蒙古兵和清兵使用,射击跟离为三百码左右。与此相应的,清兵一般也随身携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清兵此刻用上了轻箭,射得既远又准,我们的弓箭手顿时出现了不少伤亡,引起了一阵骚乱。

    此时城楼上的投石机发动了,一块块大石向清军阵营中砸去,强劲的弓弩也居高临下地密集射下,顿时又造成清军较大的伤亡。

    蹄声如雷,清兵前仆后继,人越来越多,前面的已快冲至李自成布好的阵前。另两路清兵也已冲至我们的左右两路大军阵前。随着清兵兵分三路的冲击,密集的清兵开始分散,箭矢和石块对清兵的人身杀伤力也开始减退。

    同时,此批冲上的清兵属于重骑兵,在战马上都配备了较厚的皮制护甲,使弓箭不易穿透皮甲。我们的弓箭不如明军正规军装备得好,弓箭射击力量较弱,所以不少箭虽然插在了皮甲上,但并未完全穿透。有的马身上插着数柄短箭,但仍然能继续奔驰。清军的马借了护甲的力量,令我军弓箭对马的杀伤力也明显减弱。

    见此情况,我当机立断地让号角兵吹起了两短两长的号声。透过奔涌着的清军,我遥遥望见李自成镇定自若地一挥手,弓箭兵飞快地向两旁散开,一排排长枪兵手持长矛,从弓箭兵的间隙中蜂涌而出。长枪兵都没骑马,手中抓着几支长矛和短矛,只见他们分开脚步,扭腰用劲,“吓”的一声齐吼,手中短矛纷纷离手掷出。

    在听到号角声的同时,我们左右两路人马也按照事前的布置,采取了和李自成相同的策略,弓箭手退居二线,继续向清兵射箭,数千长枪兵则挺身而出,一齐用短矛掷向已冲至眼前的清兵。

    矛飞如雨,瞬间顿穿了清兵马匹的头颅,插入了马匹的脖颈和马胸,还有些短矛则顿穿了清兵的脖颈和胸甲,又是一片清兵人仰马翻。长枪兵手不停歇地掷出短矛,给清兵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但仍然阻挡不住清兵的攻势。如潮的清兵铁骑踏着同伴的身躯,继续猛冲上来,转眼即要冲入我们的阵仗中。

    站在战阵最前面的长枪兵,此时又齐齐发出“吓”的一声,分成前后两排,抓起长矛,把长矛尾部斜插在身后的土地之上,将矛杆使劲夹在腋窝里,双手紧握矛杆,双腿分开并用力下蹲,矛头斜斜的指向冲来的清兵。在朝阳中,那一片片如林的矛尖,象一片死亡的妖树林,静静地等待着吞噬清兵的人马。

    李自成原来的练兵方法中,强调长枪兵举枪刺马刺人,杀伤力很强,但我考虑这样容易使长枪兵被骑兵撞飞,乱了阵脚,所以将这种方法改进了一下。这是我从勇敢的心》这场电影中学来的经验,我认为,长枪兵要成功对付冲来的骑兵,一是必须出其不意,等骑兵冲到眼前时才运用长矛;二是必须将长矛的一头撑在地上,才能与骑兵巨大的冲击力相抗衡,否则不但不能戳穿奔来的人马,自己也将被撞飞,乱了自己的阵脚。只有将最初一批骑兵如此阻挡下来,长枪兵才能用长矛击刺如飞地刺杀落马者与后来的骑兵。

    转眼间,奔腾如潮的清军骑兵已与长枪兵轰然碰撞,在如林的插地长矛面前,清兵如同撞在厚实的铜墙铁壁之上,一匹匹战马被密密麻麻的长矛刺穿了头颈,成片地向前跪倒,发出临死前的哀鸣。马上的清兵被惯性作用牵引,作出一个高高的抛物线动作,大多数清兵落在后排林立的矛尖之上,长矛在巨大的冲力下,硬生生地贯穿了清兵的身躯,一些清兵被当场活活刺死,一些未立时气绝的清兵,身子悬在半空,发出了临时前凄厉的嚎吼,令人不寒而栗;还有的清兵没落在矛尖上,而是落入了我军阵中,随即被士兵们乱刀砍死。刺人先刺马的战术得到了成功运用,取得了初步战果。

    清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并未停止冲锋,后面的清兵仍毫不惧死地冲上来,在撞上长矛之前的那一瞬间,将手中的马刀奋力抛向举着长矛的长枪兵。长枪兵大多没穿锁子铁甲,被抛来的马刀砍在头上,插在胸口,鲜血似瀑布似地喷射在半空中,不断有长枪兵的身躯轰然倒下。而后面的长枪兵立即勇猛地冲上前来,补上长枪阵的缺口,继续用身躯与长矛形成大大的“入”字,借助土地的力量,用血肉之躯抵挡清军骑兵的巨大冲力和掷出的长刀。

    眼前的一切,就象一个血腥的屠宰场,血肉模糊的清军和明军尸体,随着一次次地冲撞,一层层地摞了起来,血沫四处喷飞,形成了一层淡淡的血雾。

    那些一批批倒下的长枪兵旁,我们剩下的长枪兵依旧凛然站立着,面无表情地紧握着矛杆,眼里带着冷酷和绝决,死死地瞪视着冲来的清兵,准备与清兵同归于尽。而那些清兵也丝毫没被同伴的鲜血所吓退,怒瞪双目,举着雪亮的马刀,在头顶上打着旋圈,大声吆喝着,继续向长枪兵冲来,准备收割明军的头颅。

    这就是战争的惨烈么?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这里,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没有时间考虑自身的生死,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多杀一个人,多宰一匹马,杀一个够本,杀二个就赚,杀三个就赚翻了。

    随着清军骑兵战阵一次次如潮水般地冲击长矛战阵,我们的长枪兵阵形终于被冲垮了。放眼望去,清兵已密密地聚集在包围圈内,看样子有一万多人,已超出我们的计划了,该是关门捉贼的时刻了。我对身边的号角兵大吼了一声,号角兵立刻举起手中的号角,吹出了两短一长的信号。

    城楼上的数千名弓箭手于是暂时停止了射箭,每人举起一块大石,轮流奋力向城楼下掷下,大部分的大石块,被集中丢在城洞附近,将城洞处的清兵砸了个人仰马翻。随着石块如雨般地落下,再加上清兵人和马的尸体,渐渐地在城门两头垒成了两个石墙,阻住了后续清兵的进入。

    听到城门处不断传来的刺耳哀嚎和疯狂叫喊声,清军们纷纷回头望去,见城门处被堵塞,后续清军一时进不来,脸上瞬间都露出了一丝(炫)畏(书)惧(网),但随后都回过头来,向我们的军队怒瞪双眼,口中发出挑衅的吆喝声。

    与此同时,我们的长枪兵向两侧分散,骑兵出动了。六万骑兵催动马匹,勇猛地冲上前去,骑兵们拿着大刀和长枪,向清兵的铁骑包围过去。清兵们见我们合围了,后退的道路又被堵塞了,并未惊慌失措,而是立即四散迎战,他们手中的马刀是一种份量很重的铁制弯刀,动作以凶狠的砍劈为主,以削刺为辅,动作熟练而灵活,招招致命,刀刀夺魂,显然比我们李家军的战斗力强,此刻困兽犹斗,更是暴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片刻间,我们不少的战士落下马来,而清军的伤亡人数显然要远小于我们。

    。。



第三卷惊涛拍岸第八十四章喋血雄关     如果换作其他明军,见到清兵这么凶狠的攻击,恐怕早已萌生退意,远远地逃散开来了。洪承畴就曾给我讲过一次山西崞县的战例,后金仅有数十人的小分队,抢了崞县妇女孩童上千人后,从代洲城下经过,代洲城上的守军由于不久前刚与清军交过手,十分(炫)畏(书)惧(网)清军强悍的战斗力,竟不闻不问,任由清军大摇大摆离去。官兵让满人如入无人之境之例比比皆是,如果此时山海关战场内换成一般的明军,恐怕就会被清军冲破包围圈,反过来形成致命一击,或者从西城门内冲出战场逃逸到中原。

    但李自成对训练和使用骑兵颇有心得,他经常使用一种叫“三堵墙”的战术,如将三万人分为三批,象三堵铁墙一样,次第向前冲杀。如果前排人马面对敌军(炫)畏(书)惧(网)而退缩,后批骑兵就会毫不留情地将退回者杀掉,即使是在训练中也不例外。我听说,在开封训练的那一个月里,李自成往往挑选地势险要之处轮驯骑兵,当前方有深沟宽壕,前排骑兵勒马犹豫时,也会被后排的骑兵当场杀掉。因此,不管前方是刀火还是火海,经李自成训练出来的骑兵,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绝不敢回头半步。

    因此,虽然清兵冲杀凶猛,我们的骑兵依然咬着牙,和清兵展开了激烈的攻杀,随着双方人马的不断倒下,包围圈也在不断地缩小,清兵被困在了六万骑兵的汪洋大海中,但清兵缩成了一个较小的阵形,顽强地向外发起攻击,试图突破包围。

    此刻,城楼上和城楼下的弓箭手也不失时机地向清军阵营中密集发射弩箭。城楼上的弓箭手仍然分为了两批,一批不停地向城门处投掷石块,另一批则居高临下地向清军发射箭矢。城楼上的投石手则操作着城楼上的几台投石机,不断地向清兵发射石块。由于清兵比较密集,每一片弓箭和石块的发射,都会使不少清军的人马轰然倒地。

    李家军剩下的长矛兵也重整队形,骑上马,拿起一捆短矛,排列在前排交战的骑兵身后,寻机掷矛刺马刺人,由于距离近,自身安全又有保证,因此准确度比较高。清兵正在忙于和骑兵交战斗,冷不防地从斜刺里飞来短矛,往往正中面门,嚎叫着掉下马来。

    此时我们的火枪手终于开始大显身手了。在我建立的火器营的推动下,李家军中有不少人学会了使用火枪,但由于火枪数量有限,只装备了三千名骑兵,此时他们大多在第二排,于是纷纷抽出火枪,寻找间隙向清兵开枪。他们的火枪大多是造反时从官兵手中缴获的一种火绳枪,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yao池(放引火yao)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这种枪和现代枪有很大区别,是用绕燃烧的点火绳引发的,这种长长的点火绳绕在火枪手身上,因此一根火绳可以用于多次击发。火枪手使用时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使用熟练者十发有**中,打飞鸟是分分钟搞定,故俗称为“鸟铳”或鸟枪,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是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此外,还有一千名士兵手中则拿着“鲁密铳”,这种枪用法和鸟铳一样,很容易上手,但比“鸟铳”射程远,威力也更大,是在北京受封时,崇祯送给我的额外装备。

    见前排的骑兵正在奋勇搏杀,火枪手们手中的火枪尽情地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鸟铳的射程在一百二十米左右,“鲁密铳”达一百五十米左右,而如此近距离的射击,准确度自然很高,中枪的清兵脸上纷纷中弹,栽下马来;一些身上中弹的清兵,在如此近距离的火yao冲击下,薄薄的铁甲也被瞬间打穿,同样逃脱不了送命的下场。

    火绳枪致命的缺陷就是装填时间慢,最熟练的枪手,使用鸟铳时,一分钟能开两三枪也就是极限速度了。如在骑兵冲锋时使用,不如弓箭方便,而且雨天和大风时也不能使用,因此骑兵配备的火枪,相对弓箭来说,冲锋时优势并不大,缺点也多。但此刻,有了前排骑兵的掩护,火枪手没了后顾之忧,放心地装填火yao和开枪,硝烟弥漫处,一排排的清兵哀嚎着落下马来。

    至于关宁铁骑就更牛了,明军骑兵装备的鸟铳数量极少,主要装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